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主动性人格与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主动性人格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363名大一新生展开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在入学3个月时各方面适应情况不佳,普遍低于常模,且在人际适应(t=-2.40,P0.05)、学习适应(t=-2.01,P0.05)和择业适应(t=-2.28,P0.05)上差异显著;2大一男生的学校适应普遍好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在主动性人格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3.62,P0.001);3主动性人格和学校适应各维度及总分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需要关注,主动性人格是影响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自我描述量表对39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为71.2%;学校适应不良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087,P0.0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无统计学差异;(2)自我描述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350,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5.093,P0.05);(3)大一新生自我描述总分及3个自我概念维度与学校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583,0.582,0.430,0.511;P均0.01);(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自我概念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水平,提高大一新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适应状况及其与安全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安全感量表、大中专学生负性生活事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407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大一新生的适应不良检出率为57.2%;男生在人际安全感因子上显著高于女生(t=2.380,P0.05),而在确定控制感、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生活事件、适应状况得分上男女生无显著差异;适应不良与适应良好学生在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负性生活事件得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t=-8.253,-9.207,-4.970,-4.945,5.020;P0.001);适应分数与人际安全感、确定控制感、负性生活事件、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均呈显著负相关(r=-0.466,-0.498,-0.282,-0.261,-0.286;P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确定控制感、人际控制感、负性生活事件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适应不良比较普遍,适应不良者具有较低的安全感、社会支持和较高的负性生活事件。确定控制感、人际控制感、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适应的重要因素,可作为对大一新生适应不良干预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探讨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的关系。使用自我效能感量表、唤起性拖延量表和回避性拖延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生均高于女生;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唤起性拖延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学生的唤起性拖延行为多于大一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回避性拖延呈负相关,可显著负向预测回避性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对陕西省12所高校953名大一农村独生子女新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大一新生中农村独生子女重度心理问题检出人数占农村独生子女总人数的12.38%;农村独生子女在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和依赖6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家庭所在地的独生子女(焦虑F=2.78,P0.01;抑郁F=18.01,P0.001;自卑F=19.72,P0.001;社交退缩F=22.49,P0.001;性心理障碍F=8.17,P0.001;依赖F=20.82,P0.001);来自农村的大一新生中,在焦虑和冲动维度上女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焦虑t=-2.68,P0.01;冲动t=-2.20,P0.05),仅在性心理障碍维度上男生心理健康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20,P0.05);农村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压力呈正相关,其中来自日常生活和社交的应激源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更大。结论:农村大学新生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独生子女,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新生适应教育时应加强对该群体的关注,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及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以唐山市某高校362名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男女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在自我行动(t=2.260,P0.05)及自我批评(t=3.732,P0.001)上存在显著差异;2双亲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大学新生自我概念在道德自我(F=6.572,6.376;P0.01)、心理自我(F=7.211,P0.001;F=5.403,P0.01)、家庭自我(F=4.942,4.902;P0.01)、自我认同(F=6.756,6.963;P0.001)、自我行动(F=3.242,P0.05)和自我概念总分(F=5.060,4.823;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且文化程度越高差异越显著;3不同自我概念水平组大学新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过分干涉(t=2.730,P0.01)、父亲过度保护(t=2.256,P0.05)、母亲温暖理解(t=-2.758,P0.01)、母亲过度干涉或过度保护(t=2.771,P0.01)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1大学新生在自我行动上,男生较女生积极;在自我批评上女生较男生积极;2双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越积极;3父母给予子女情感温暖与理解,子女较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则使子女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西藏自治区高校大一新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方法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 aM innen av B ard-ndosnauppforstran,EM BU)对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不同民族的新生中,藏族学生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上分值高于汉族学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t=2.72,2.350;P0.05);②在不同性别的新生中,男生在父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拒绝、否认上分值高于女生,且存在显著性差异(t=2.540,2.716,3.549,2.326;P0.05)等。结论西藏自治区大一新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特殊性,在进行教育教学的时候要根据实际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菏泽学院本科生821人进行心理测查。结果通过t检验和方差分析发现,以轻度心理问题标准进行筛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29.1%,以中度心理问题标准,心理问题检出率12.8%;困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在强迫因子(F=27.34,P<0.05)上,大一女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男生,大二男生显著高于大一男生,大二女生显著高于大四女生。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F=8.876,<0.01)上,农村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在躯体化因子(F=4.427<0.05)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大二学生相比于大一和大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结论菏泽学院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虽好于全国大学生但差于全国正常人常模。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我国性别角色异性化大学生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方便选取我国东、中、西部的27所高校,从每所高校的一至四年级大学生被试中随机整群取样,共选取了5008名学生。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调查量表(Chinese Sex-Ro le Inventory,CSRI-50)进行调查。结果:(1)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在大学生群体中所占比例为10.5%,其中男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女性化男生)占男性被试的7.5%,女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男性化女生)占女性被试的13.0%;女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多于男生(P(0.001);(2)男、女生性别刻板化者均多于性别角色异性化者(25.0%vs.7.5%,27.3%vs.13.0%;均P(0.001);(3)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在年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男女性别角色异性化者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8%vs.7.3%,15.0%vs.13.2%;均P(0.05);(5)城镇学生男性化女生的比例高于乡村学生(15.6%vs.10.4%,P(0.001)。结论: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在大学生中只占少数,且女生多于男生,性别刻板化者多于性别角色异性化者;大一至大四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不存在年级的差异;城镇与乡村男生异性化者没有差异,而女生异性化者城镇多于乡村。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多维-多向归因量表(MMCS)对29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男生在能力(t=-2.22,P<0.01)和努力因素(t=-3.09,P<0.05)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情境因素(t=2.80,P<0.01)上显著高于女生;男生在内控性因素(t=-3.21,P<0.01)上显著低于女生,而在外控性因素(t=2.29,P<0.05)上显著高于女生;②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学业成就归因中的努力因素与生活满意度总分有显著相关。结论女生倾向于进行内控性归因,男生倾向于进行外控性归因;学业成就归因中的努力因素对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医科院校和其他高校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类型高校新生的心理差异。方法: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的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800份问卷。结果:通过t检验男生和女生在幸福感和人际关系上没有差异,女生的自我评价高于男生(t=-3.416,P0.05)。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幸福感上,在自我评价上和在人际关系上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医科院校和其他高校的学生在幸福感上存在着差异(t=2.328,P0.05),在自我评价上差异十分显著(t=2.328,P0.01),在人际关系方面差异不显著。采用积差相关分析的方法对人际关系、自我评价和幸福感进行相关分析,医科院校中人际关系和幸福感相关显著(r=0.303,P0.01),自我评价和幸福感相关显著(r=0.361,P0.01)。其他院校中人际关系和幸福感相关显著(r=0.485,P0.01),自我评价和幸福感相关显著(r=0.321,P0.01)。结论:在新生中男女生的幸福感和人际关系没有差异,女生的自我评价高于男生。农村和城市学生在这3个心理特征上没有差异。医科院校的学生其幸福感和自我评价高于其他高校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两者没有差异。在两类院校中人际关系、自我评价和幸福感之间均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医学院校大一年级新生应付方式特点.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方式,对1947名某医学院校大一年级新生开展应付方式调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应付方式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一年级新生最常采用的应付方式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和自责;男生自责和合理化得分高于女生(t1=1.92,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理工类高校学生生活满意度情况及其与自尊的关系。方法运用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和自尊量表对304名在校理工类大学生及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90后"总体生活满意度以及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满意度与自尊均显著相关;②男生的家庭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t=2.152,P0.05),男生的环境满意度显著高于女生(t=2.141,P0.05);③来自农村的学生友谊满意度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t=1.934,P0.05),来自农村的学生自尊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t=2.396,P0.05);④高自尊组总体生活、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满意度均显著高于低自尊组。结论 "90后"理工类高校学生生活满意度与自尊相关很高;家庭和环境满意度存在性别差异;友谊满意度和自尊存在城乡差异;医科大学生除环境外,其他方面相比非医科理工类大学生较为满意;自尊水平高的理工类高校学生,其总体生活、友谊、家庭、学业、自由、学校和环境满意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心理学专业学生五态人格特征。方法采用五态人格测验表对188名心理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男生和女生在阴阳平和上得分最高(男生=56.01,女生=52.93);在阴阳平和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得分(t=2.036,P=0.043);在少阴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得分(t=2.463,P=0.015);②各年级的学生在阴阳平和上的得分最高(大一=57.56,大二=52.55,大三=52.65,大四=56.35);③大一学生在太阴上的得分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F=5.008,P<0.01或P<0.05)。结论阴阳平和是该校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主流人格。  相似文献   

15.
大学新生心理困扰的性别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心理困扰的性别特点.方法 采用心理健康测量工具UPI对大学新生进行全面心理普查,用广州某师范大学2001~2005连续5届新生的普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男女同学最集中的心理困扰是学习压力,自我认识偏差,情绪起伏敏感;(2)40%的PUI项目有显著性别差异,女生缺乏自信和情绪敏感等心理困扰显著多于男生,男生比女生更多关注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对身体、性器官发育的担心;(3)困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在最近5年里呈现一致的模式,说明UPI的高选率问题具有典型性和延续性.结论 :大学新生心理困扰存在突出的性别特点,近5年呈现连续、一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在中职生中发生的频率及影响程度。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广东省内1637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被人误会、考试失败、好友纠纷在中职生中发生的频度较高且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最大;②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压力(t=-2.333,P0.05)和其它(t=4.008,P0.05)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女生学习压力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人际关系(t=3.713,P0.05)、学习压力(t=4.831,P0.05)、受惩罚(t=2.827,P0.05)、健康与适应(t=2.304,P0.05)、其它(t=2.425,P0.05)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二年级学生在这些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不同家庭所在地(城镇/农村)的学生在学习压力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P0.05),农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的得分;③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4.681,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镇二年级的学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二年级的学生(F=5.127,P0.05);性别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4.918,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农村女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女生(F=5.882,P0.05);④不同学校所属地区的中职生在负性生活事件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16.051,P0.05),具体表现为珠三角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它3个区域,粤北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它3个区域,而粤东和粤西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差异不显著。结论:学习和人际关系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事件;中职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受性别、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反馈类型下不同认知方式男生与女生的情绪变化。方法以某师范大学男女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认知方式:场独立性、场依存性)×2(反馈类型:成功、失败)×2(性别:男、女)三因素的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对认知方式的测量选用镶嵌图形测验(EFT);对情绪的测量选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结果失败反馈比成功反馈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差异显著(t=3.14,P0.05);男生与女生对情绪的影响差异显著(t=-3.43,P0.05);不同反馈类型下男女大学生对状态情绪的影响显著差异(F=13.50,P0.05)。结论不同的反馈类型对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显著高于对特质焦虑情绪的影响;失败反馈对状态焦虑的影响显著高于成功反馈对状态焦虑的影响;男生对情绪的影响显著高于女生对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状况与第一学年成绩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某二级本科院校2783名大一新生入学时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与第一学年学业成绩(包括平均成绩和班级排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大一新生中有17.75%的学生心理异常,男女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业成绩上都有显著差异(P<0.01或0.001),UPI第二类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优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学生;②UPI的精神分裂、抑郁症、神经症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0.83,0.73,0.97;P均<0.01),成绩越优秀的学生在UPI多项因子上更容易出现问题,这种相关性在男女生之间和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间有差异;③性别、UPI的神经症和躯体症状因子这3个变量能联合预测大一新生平均成绩的21.8%的变异量。结论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成绩显著相关且有群体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编留守情况调查表,对56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从中筛选出留守经历大学生245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291名进行数据分析。结果①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家庭支持得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P0.05);有留守经历女生目标专注、家庭支持、支持力总分、心理韧性总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女生(P0.05);有无留守经历男生心理韧性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②同为留守经历,男女大学生心理韧性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男生情绪控制(t=3.265,P0.01)、个人力总分(t=2.129,P0.05)显著高于女生,女生支持力总分显著高于男生(t=-2.143,P0.05);③留守总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家庭支持得分差异显著(F=3.074,P0.05),留守期间与父母联系频率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协助得分差异显著(F=3.332,P0.05),与抚养人沟通情况不同的大学生人际协助得分(F=4.91,P0.01)、支持力总分(F=6.331,P0.05)、心理韧性总分差异显著(F=3.687,P0.05);④与抚养人沟通情况、性别及与父母团聚频率对支持力有一定预测作用,预测正确率为10.8%;与抚养人沟通情况对总体心理韧性有一定预测作用,预测正确率为3.7%。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有一定影响;可通过加强与抚养人沟通、与父母团聚频率等提升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心理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立足于人际信任的角度考察女大学新生是否更倾向于信任他人,为维护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方法:使用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贵州3所高校1142名大一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信任得分有显著差异(t=-3.07,df=1140,P0.01),女生的人际信任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结论:女生更倾向于相信外人,支持了研究假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女生独特的控制感和认知风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