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矽肺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大庆油田职工医院职业病科马昌庭,王淑华,丛东生血液流变学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国内80年代以来已广泛用于临床。但关于对矽肺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国内外报导较少,为了了解矽肺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我们对39例各期矽肺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进一步了解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脑梗死患者急性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血液流变快检仪和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分别对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进行血液粘度的检测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结果脑梗死组血液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粘度的改变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有助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循环血液流变学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中的变化及在ARDS肺循环障碍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通过尾静脉注射油酸(OA)制备大鼠ARDS模型,动态检测动物模型(0.5h,2h,6h,12,24h,72h)肺动脉血、颈动脉血和静脉血在不同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同时进行全血细胞分析。结果 OA型ARDS大鼠的肺、体循环血液在高切变率(200s^-1,30s^-1)下的粘度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急性CO中毒家兔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在急性CO中毒中的变化及在中毒迟发性脑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CO制备家兔中毒模型,动态检测染毒动物2ld内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性和取向、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并进行全血细胞分析。结果 家兔染毒后即刻血粘度、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以低切变率下最为显著;染毒ld后,血粘度和压积呈现升高趋势,3~14d时差异均有显著性;红细胞变形性在染毒后1~3d内显著降低,后期逐渐恢复;取向无明显变化。结论 CO染毒后家兔血液粘度和红细胞压积呈持续增加趋势,从而可导致血流减慢和阻力增加,可能是加重脑部损伤,诱发迟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滞性、血液中有形成分的聚集性和变形性以及血管粘弹性的科学。近年来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广泛的应用,人们认识到,许多疾病在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往往有一种或几种血液流变学指标可能出现异常,标志着无症状病程已经开始。通过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探讨手术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8条犬于颞骨切除术后不用任何治疗,连续观察5d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 犬术后2h全血粘度明显升高(P<0.05),24h后恢复并稳定在正常状态;血浆粘度一直无明显改变;血沉于术后24h明显加快(P<0.05),持续至5d;纤维蛋白原亦于2h后开始增加,至第5d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压积于术后2h明显升高(P<0.05),24h显著下降(P<0.05),也持续至5d,并与全血粘度的改变呈正相关(r=0.778,P<0.05)。结论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手术可引起血液流变学的显著异常,但由于机体的自我调节作用,24h以内红细胞压积下降,血粘度恢复正常,并稳定至5d以后,而对血沉加快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因此,为了预防手术后早期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应在手术后24h以内采用血稀释疗法,而24h以后则应针对血沉加快及纤维蛋白原增加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7.
潘越 《健康》2008,(12)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状态、血液的凝固性质、血液黏滞度及血液中有形成分流动和变形的学科。血液流变学检查内容1.全血黏度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滞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成部分和血管流变性的一门科学,是物理学中流变学向生物学和医学渗透和交叉的边缘基础科学,即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凝固性、有形成分(主要是红细胞)的粘滞性及形变性与血管弹性的科学。1 影响血液粘度的因素 液体在流动时,实际是液体流变和变形的特性(即流变性)。一般是通过粘度这个常用的物理量来反映和量度的,血液的粘度为水的4~5倍,血液粘度的大小,主要受下列  相似文献   

9.
为了观察在校青年学生血液流变的水平及其特征,采用毛细管粘度计25℃恒温操作,每个标本系统检测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文曲氏(wintrobe)血沉,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等六个项目。结果发现在1658名学生中有136名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占被检总人数的8.2%。笔者认为由于青年学生心血管生理功能的特点,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其明显的特征,与中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血液流变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80例健康正常人血浆内皮素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和对比分析。血浆内皮素采用特异性放免分析法,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采用锥板式测量方法进行检测。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内皮素平均水平为100.83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4.52 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脑梗死组全血粘度1/s、全血粘度30/s、全血粘度200/s、血浆粘度分别为21.97±0.18、5.91±0.02、4.67±0.03、1.79±0.01 m Pa·s,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6.21±0.12、4.84±0.04、3.86±0.08、1.33±0.02m Pa·s,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脑梗死组红细胞压积和纤维蛋白原分别为(49.86±1.55)%和4.38±0.06 g/L,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1.37±0.78)%和2.37±0.04 g/L,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相同性别人群中,急性脑梗死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检测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急性脑梗死组人群中,男性全血粘度1/s、全血粘度30/s检测值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内皮素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指标,是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为探讨恶性肿瘤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我们观察50例恶性肿瘤病人血液流变结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恶性肿瘤50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4.3岁。其中肺癌15例,乳腺癌10例,胃癌13例,肝癌4例,食道癌8例。50例病人均经病理学确诊,未经任何治疗。对照组,均为健康人,男28例,女12人,平均年龄47.6岁。检查方法:清晨空腹抽血4ml,肝素抗凝。仪器是北京普利生公司生产的LBY—N6A旋转式粘度计,检测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78例脑出血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广泛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性头痛与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抽取正常人患者空腹抗凝静脉血3ml进行血小板粘附率、全血比粘度及血浆粘度测定。结果:血管性头痛组全血粘度增高,血浆粘度增高,血小板粘附率增高。结论:血管性头痛患者血液处于高粘及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4.
血液流变学检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阐述了血液流变学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开展此项检查的应用经验,并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归纳出影响全血粘度的诸多因素,探讨了有关测定血液粘度时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血液流变学检测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阐述了血液流变学的应用与发展,以及开展此项检查的应用经验,并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归纳出影响全血粘度的诸多因素,探讨了有关测定血液粘度时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非等容血液稀释(ANIH)联合控制性降压术(CH)对血液流变特性和血浆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脊柱手术患者18例,术前采集15%~20%的血液后,补充2倍采血量的晶胶混合液行ANIH,以异氟醚或硝普钠行CH,维持平均动脉压(MAP)55~65mmHg(1mmHg=0.133kPa)。比较血液流变学、血浆蛋白、血浆渗透压(Posm)和乳酸(LA)的变化。结果(1)采血量(885.7±177.3)ml,出血量(2230.5±1451.2)ml,异体输血量(746.3±248.7)ml。(2)稀释后Hb和Hct均降低(P<0.01)。(3)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稀释后降低和红细胞变形指数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稀释后血浆蛋白显著降低(P<0.01),LA及Posm无明显变化。结论ANIH+CH对Posm无明显影响,循环功能稳定,血液流变特性优化,利于微循环灌注。ANIH+CH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血液流变学与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急性肺损伤(ALI)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化学毒物等打击后出现的以弥漫性毛细血管膜和肺泡损伤为基本病理基础,以肺部炎性细胞浸润、水肿、气体交换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其最严重结局或终末阶段即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甚高,据多数文献报道约为50%。大量研究表明,ALI/ARDS是一种由各种始动事件引起的全身性急性炎症反应,肺循环障碍为其主要的病理基础,氧化应激则在启动此一病理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十余年,随着生物物理学的研究进展,血液流变学也取得长足进步,已从宏观血液流变学向微观血液流变学发展,开始由细胞水平逐渐深入到亚细胞、分子层面,血液流变学新的理论和技术为循环功能的深入探索提供了重要工具,也将大大加深对ALI/ARDS与肺循环障碍内在联系的认识深度。现将血液流变学进展在ALI/ARDS研究中的应用问题作一综述,以供今后研究和临床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78例脑出血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作相关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广泛存在着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19.
106例Ⅱ型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0.
二例急性重度氨中毒病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广西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南宁市河堤路,530021)何雪明临床资料我所曾收治二例因液氨管道突然爆炸吸入大量氨气造成急性中毒患者,诊断为:①急性重度氨中毒,②化学性肺水肿,③肺部感染。用江西新元技术开发公司生产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