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84例 ,分成颈动脉粥样硬化组 (CA组 )和颈动脉正常组 (NC组 )。应用高分辨率 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参数。应用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结果  CA组的胰岛素 (INS)、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 (IMT)、粥样硬化斑块积分 (PS)显著高于 NC组 (P<0 .0 5 ) ,CA组的 ISI显著低于 NC组 (P<0 .0 5 )。 IMT与血糖 (SG)、INS呈正相关 (P<0 .0 1) ,IMT与 ISI呈负相关 (P<0 .0 1)。 PS与 SG、INS呈正相关 ,PS与 ISI呈负相关 (P<0 .0 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SG、ISI、收缩压 (SBP)与 IMT相关性较为密切 ,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 0 .2 2 2、0 .739、- 1.12 5、0 .116。 INS、体重指数(BMI)、脉压 (PP)与 PS相关性较为密切 ,其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 0 .5 5 4、- 0 .2 2 1、0 .141。结论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度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清中期因子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者共110例,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组48例,原发性高血压不伴颈动脉硬化组4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期因子水平,同时测定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组中期因子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中期因子水平、收缩压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2、0.466、0.408,P<0.01);中期因子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也具有显著相关性(r0.618,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中期因子水平、胰岛素抵抗指数、高血压病程、收缩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结论 高血压患者中期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颈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变异性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三者的关系。方法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IMT测定值分为动脉硬化高血压组(A组)[IMT增厚组(A1组)+颈动脉斑块组(A2组)]和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B组),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白昼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变异性及的关系。结果根据颈动脉IMT值,102例高血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62例(IMT增厚24例,颈动脉斑块38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40例,颈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5)。动脉硬化高血压组在24h、白昼和夜间SSD、DSD均高于无动脉硬化高血压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24h SSD、白昼SSD、DSD高于IMT增厚组(P<  相似文献   

4.
GHbA1c和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G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reactive protein C,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152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GHbA1c和hsCRP.按不同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后比较各组的CHbA1c和hsCRP乘积.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尤其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F=8.893,P=0.001):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r=0.459,P=0.001).结论 糖耐量异常和炎症反应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12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70例健康对照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内膜中膜厚度≥0.9 mm者分为颈动脉硬化组,内膜中膜厚度<0.9 mm者分为无颈动脉硬化组.通过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血压参数特点,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1.178±0.214 mm和0.806±0.356比3.17±2.44 mm和1.02±1.51,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值分别为0.56±0.14和0.41±0.12(P<0.01);颈动脉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硬化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分别为0.59±0.12和0.50±0.11(P<0. 05)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r=0.325,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孕期血清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96例孕妇,根据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 分A-FABP为正常葡萄糖耐量妊娠组(NGT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GDM组).用ELISA方法 测定患者血清A-FABP浓度,同时测定患者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化验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 - IR)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分析各指标与A-FABP的关系.结果 GDM组血清A-FA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胰岛素(FINS)、HOMA -IR均高于NGT组,而ISI低于NG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A-FABP与 BMI(β=0.186,P=0.027)、TG(β=0.182,P=0.024)、HOMA -IR(β=0.214,P=0.014)呈正相关,与ISI成负相关(β=-0.212,P=0.014).结论 GDM 患者血清A-FABP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前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脂联素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方法:选取52例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高血压组接受替米沙坦治疗6个月后,观察对照组及高血压组治疗前后的血压、脂联素、胰岛素、颈动脉IMT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的血压、颈动脉IMT升高,脂联素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高血压组治疗6个月后血压显著降低(P0.01),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颈动脉IMT显著下降(P0.05),脂联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胰岛素、胰岛素抵抗得到显著改善(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程度、颈动脉IMT均呈负相关。结论:替米沙坦显著增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及斑块形成,IMT作为可以早期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是影响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晨峰(MBP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性,可增加靶器官损害的风险,高血压患者的器官损害与晨峰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尿酸(U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相关。我们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MBPS及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探讨胰岛素抵抗在老年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本科住院或门诊老年患者64例,分为3组:单纯高血压组(EH组)29例;高血压合并DM组(EH合并DM组)21例;血压正常对照组14例。所有病例均行颈部动脉超声、16排冠状动脉CT检查。测定空腹血糖和胰岛素,计算稳态模式评估法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作相关分析。结果:①HOMA-IR与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正相关;②与对照组比较,EH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分叉处IMT、Crouse积分显著增高;EH合并DM组颈总动脉IMT、Crouse积分显著高于EH组(P<0.01);③EH合并DM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EH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DM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者,DM和高血压同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非糖尿病腹膜透析的成年患者64例,对其临床资料包括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分析。采用高分辨二维超声对双侧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进行测量。按IMT厚度及有无斑块分为两组:无颈动脉硬化组(IMT1.0 mm)和颈动脉硬化组(IMT≥1.0 mm和/或已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结果颈动脉硬化组餐后2 h血糖(2h PB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和HOMA-IR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5),而血浆白蛋白则低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0.01);颈动脉硬化组胰岛素抵抗患者占53.49%,而无颈动脉硬化组胰岛素抵抗患者仅占4.76%(P0.01)。相关分析显示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动脉硬化与年龄、2h PBG、LDLC、hs-CRP、TG和HOMA-IR呈正相关(r=0.375、0.373、0.420、0.345、0.351、0.45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HOMA-IR、2h PBG、hs-CRP是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中HOMA-IR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正相关,HOMA-IR可能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及其血压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及其血压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77例正常人和166例高血压病非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抽血查胰岛素、糖耐量试验(OGTT),以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S-AUC)作为胰岛素敏感性的判定指标。并据SBP≥160mmHg和(或)DBP≥100mmHg将高血压病组分为两组。用多元相关分析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病组的年龄、体重指数、ISI、IS-AUC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病两组间比较ISI、IS-AUC有显著差异(P<0.05)。经相关分析显示ISI、IS-AUC与血压升高有显著相关性,ISI与血压升高呈显著负相关,IS-AUC与血压升高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ISI、IS-AUC是血压升高的最显著危险因子。结论胰岛素抵抗与高血压及其血压严重程度相关,胰岛素抵抗是血压升高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胰岛素敏感性越低,血压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收集146例初次诊断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为A组84例,无合并NAFLD为B组62例,比较2组患者各项临床生化指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NAFLD患者与无合并NAFLD患者相比,体重指数、血压、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餐后2h胰岛素和C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临床指标更高,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水平更低,动脉硬化、动脉斑块形成及动脉狭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NAFLD时,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机会明显升高,而且硬化病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风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82例为动脉硬化组、原发性高血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39例为高血压组以及健康体检者207名作为对照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cy、hsCRP和Lp-PLA2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变量后,高血压组Lp-PLA2高于对照组(P0.01);动脉硬化组年龄、白细胞、收缩压、Hcy、hsCRP和Lp-PLA2高于高血压组(均P0.01)。Hcy、hsCRP和Lp-PLA2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6、0.819、0.805,临界值分别为14.15μmol/L、3.65mg/L、207.64μg/L。Hcy、hsCRP和Lp-PLA2 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95%CI为0.870~0.922,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92.1%。结论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Hcy、hsCRP和Lp-PLA2水平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明显升高,这3项指标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3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的诊断性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1月于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年龄55~81岁,平均(65.98±7.47)岁。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有颈动脉斑块形成。根据斑块特征分为稳定斑块组(96例)和不稳定斑块组(29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LP-PLA2、A-FABP等),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OR=2.162,95%CI:1.189~4.032)、A-FABP(OR=1.017,95%CI:1.001~1.038)是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结论绝经后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hs-CRP、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相关,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CE基因插入/缺失(D/I)多态性在海南汉族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PCR方法对ACE基因D/I多态性进行检测,观察DD、DI、II基因型频率及其等位D、I基因频率,同时检测其血脂、载脂蛋白、血压及颈动脉硬化状况等指标,分析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间DD、DI、II基因型频率及D、I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G、高血压、ApoA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AC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关。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血脂、血糖、血尿酸、C反应蛋白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1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并与高血压病程、脉压、血压、体质指数(BMI)、合并症(包括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与尿酸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关,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糖尿病的发病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要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就应重视早期强化降压及对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性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增高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入选9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观察颈动脉内膜厚度,粥样斑块的数量及部位。定量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合并颈动脉粥硬化的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9.94±8.95mg)VS(4.12±2.85mg),P<0.05。颈动脉内有多个斑块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的患者(12.68±8.34)VS(9.94±8.95)mg,P<0.05。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内膜厚度,斑块数量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GHbA1c)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reactive protein C,hs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52例原发性高血压3级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检测GHbA 1c和hsCRP。按不同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后比较各组的GHbA1c和hsCRP乘积。结果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尤其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显著高于无颈动脉内膜增厚患者(F=8.893,P=0.001):血清hsCRP和HbA1c的乘积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增厚或斑块形成)呈正相关(r=0.459。P=0.001)。结论糖耐量异常和炎症反应的联合作用,加重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白介素6(IL-6)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8月~12月收治疑似冠心病患者168例,经临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者126例、冠脉正常者42例,所有受试者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评估分为轻度动脉粥样硬化组、中度动脉粥样硬化组、重度动脉粥样硬化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visfatin、A-FABP、IL-6的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visfatin、A-FABP、IL-6的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线性相关分析及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冠心病组血清visfatin、A-FABP、IL-6均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svisfatin=0.71,P0.001;rs A-FABP=0.56,P0.001;r IL-6=0.52,P0.001);且visfatin、A-FABP均与IL-6呈正相关(r visfatin=0.30,P0.05;r A-FABP=0.6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visfatin、A-FABP、IL-6水平升高的程度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脂肪细胞性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195例,另选择年龄相匹配的40例绝经后女性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测受试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评估双侧颈动脉有无粥样斑块形成;根据检查结果将195例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非斑块组、高血压稳定斑块组和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测定受试者血清LpPLA2和A-FABP水平,分析上述四组间Lp-PLA2和A-FABP水平的差异,并分别对Lp-PLA2和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非斑块组72例,高血压稳定斑块组94例,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29例。高血压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A-FABP水平高于高血压非斑块组[(172.60±33.70)ng/L vs(133.04±29.49)ng/L,P0.05];四组受试者血清Lp-PLA2水平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A-FAB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相关(r=0.3446,P=0.0049),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无显著相关(r=0.2058,P=0.0996)。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A-FABP水平既与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稳定斑块发生有关(OR=1.017,95%CI:1.001~1.033,P=0.040),又与该人群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相关(OR=1.031,95%CI:1.010~1.052,P=0.003)。结论: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血清A-FABP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发生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血清Lp-PLA2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