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结合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筛选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结合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筛选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2例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患者和1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标本进行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检查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结果 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筛选HNPCC家系的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87.5%;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0%;两者结合敏感性为91.7%,特异性为93.8%。结论 hMLH1及hMSH2蛋白免疫组化结合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筛选HNPCC家系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提高,而且方法简单、经济,适合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中胃癌的特征和在家系遴选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中胃癌的临床特征和在HNPCC家系遴选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随访了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6个HNPCC家系和2个胃癌聚集家系,将两组家系中的胃癌特征进行比较。结果:6个符合Amsterdam标准(Ⅱ)HNPCC家系中发现7例胃癌病人,年龄45~72岁。其中胃窦癌4例,胃体癌2例,贲门癌1例,生存时间6~18个月。2个不符合标准Ⅰ但符合标准Ⅱ的家系中,胃癌7例,其中贲门癌4例,胃窦癌2例,胃体癌1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45~77岁,生存时间9~37个月。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和生存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但肿瘤部位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尽管在国内HNPCC家系中胃癌是主要的肠外肿瘤之一,由于难以与家族性胃癌鉴别,故胃癌不适合列入HNPCC家系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6,9(5):382-382
由金黑鹰博士和颜宏利博士主编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一书已由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于近期正式出版发行。本书为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专著,全书共分8章,系统介绍了HNPCC研究历史、临床诊断、分子诊断、临床分子病理特征以及HNPCC肿瘤治疗和预防的问题。同时,对HNPCC研究中所涉及的分子遗传学知识和技术如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筛查、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遗传资源的收集与利用等进行了介绍,是一部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专著。 相似文献
4.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系临床及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总结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总结温州地区12个HNPCC家系临床病理特征。用显微切割、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直接DNA测序法,检测HNPCC患者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蛋白水平表达及hMHL1和hMSH2基因种系突变。结果12个家系32例患者中,患第1癌的中位年龄45.2岁;75.0%的患者在50岁以前发病;51.1%的肿瘤位于脾曲近侧结肠,34.4%为多原发结直肠癌,53.1%为组织分化差的癌,68.8%为Dukes A、B期。12个家系中6个家系伴有7例肠外肿瘤患者;19例健在患者生存1~28年,13例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期6.4年。9例患者肿瘤组织均表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其中5例患者表现hMSH2或hMLH1蛋白失表达(5/9);5个家系中3个家系存在hMH;1或hMSH2突变(3/5),其中有2个新发现的突变。结论HNPCC有特定的临床病理特征;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HL1和hMSH2序列对HNPCC家系的成员具有指导价值;微卫星不稳定性和错配修复蛋白失表达是HNPCC的重要特征,可作为测序前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5.
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19个家系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国人非典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诊断标准进行讨论。方法:回顾和随访1980-2001年我院及协作医院诊治的非典型HNPCC病人共19家系38例;结果:第一个癌的发病平均年龄为49岁,直肠多见,占65.8%;33例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86.9%;术后病理粘液癌为5例(13.2%),Dukes分期A期2例,B期17例,C期9例,D期10例,一年、3年、5年及10年的生存率为86.02%、61.70%、38.11%及25.81%。结论:非典型HNPCC是一种发病早的大肠癌,Amsterdam标准作为HNPCC的工作标准过于严格。 相似文献
6.
基因检测已应用于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 FAP)。 FAP是由 5 p2 1 APC基因突变而使细胞增生限制缺失导致腺瘤和癌的发生 ,HNPCC则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 MMR)家族发生种系突变 ,导致 DNA复制错误增加、微卫星不稳定而使肿瘤发生。MMR基因中h MLH1及 h MSH2在 HNPCC发病中起主要作用。检测这些基因的的携带者并对其进行肠镜的随访 ,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是哪些人需要基因检测、在何时作怎样的检测基因是 HNPCC和 FAP基因检测中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在评价基因检测在 HNPCC…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中国东北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982~2011年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辽宁省肿瘤医院登记的73例符合Amsterdam标准及28例符合Bethesda指导纲要的101例先证者组成HNPCC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272例组成散发组,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HNPCC组发病年龄≤45岁者24例(23.8%)、肿瘤位于近端结肠31例(30.7%)、多原发癌26例(25.7%)、肠外恶性肿瘤13例(12.9%)、黏液腺癌32例(31.7%)、Ⅰ+Ⅱ期68例(67.3%)、高-中分化70例(69.3%)、有淋巴结转移者33例(32.7%),散发组分别为12例(4.4%)、54例(19.9%)、15例(5.5%)、11例(4.0%)、30例(11.0%)、127例(46.7%)、152例(55.9%)、140例(51.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NPCC组肠外肿瘤依次是子宫内膜癌3例、膀胱癌3例、乳腺癌2例、脑瘤2例、卵巢癌1例、胃癌1例、肺癌1例。结论中国东北地区HNPCC具有发病年龄早、好发于近侧结肠、多原发癌常见、肠外恶性肿瘤发生率高、黏液腺癌多见、肿瘤分期早、分化程度较好和淋巴结转移少见的特点,临床病理特征仍然是诊断HNPCC患者或可疑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53基因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中的表达,以了解其在HNPC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标本取自13个严格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的22例大肠癌、10例良性肠道病变及20例散发性大肠癌病人的肿瘤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p53基因表达研究,其结果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63.7%的HNPCC病人中p53免疫组化呈阴性表达,仅27.2%呈阳性表达,说明在HNPCC病人中p53多呈野生型存在;而在散发性大肠癌中,90%病人p53呈阳性表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53的变异在HNPCC发病中可能不起主导地位。p53阴性的大肠癌病例应进一步随访研究其是否属HNPCC家系。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结直肠癌在所有结直肠癌患者中大约占5%~10%,其中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也称Lynch综合征,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约占全部结直肠癌的0.3%~5.8%[1]。HNPCC在我国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散发性结直肠癌相比,人们更加重视后者的临床特征,诊治策略等问题的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结直肠癌专家们也开始注意到HNPCC,正确认识HNPCC的发病特点、遗传学特征以及临床治疗方法对有效防治结直肠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大中型医… 相似文献
10.
微卫星标志BAT-26、BAT-25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中的变异特征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微卫星标志BAT 2 5、BAT 2 6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HNPCC)患者中变异特征及其在HNPCC家系筛选中的价值。方法 对典型和非典型HNPCC患者各 12例进行BAT 2 5、BAT 2 6聚合酶链反应 (PCR)结合单链多态性分析 (PCR SSCP) ,并与 16例散发性大肠癌进行对照。结果 12例典型HNPCC患者中BAT 2 6阳性 11例、BAT 2 5阳性 7例 ;12例非典型HNPCC患者中BAT 2 6阳性 7例、BAT 2 5阳性 4例 ;16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BAT 2 6阳性 1例、BAT 2 5阳性 3例 ,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BAT 2 6筛选HNPCC家系的敏感性为 0 .92、特异性为 0 .94;BAT 2 5检测的敏感性为 0 .5 8、特异性为 0 .81。结论 BAT 2 6和BAT 2 5在HN PCC患者变异率明显高于散发性结直肠癌 ,利用BAT 2 6和BAT 2 5对大肠癌筛选 ,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 ,成本低 ,适合于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Ŵ��Է�Ϣ�ⲡ�Խ�ֱ����11��ϵ�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的家系发病特点和预后。方法 收集11个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绘制其家系图谱,分析HNPCC的发病特点及预后。结果 HNPCC发病率为1%。11个家系中,共有肿瘤病人39例(多发癌5例) ,发病年龄5~79岁。其中结直肠癌灶2 9个,肠外相关肿瘤16个。在11个家系的先证者中,HNPCC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 7岁。肿瘤分化均较好,以中分化多见。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癌多见,占5 4 .5 %。术后生存6年以上者6例,其中2例超过9年。结论 HNPCC以中分化腺癌多见,预后较好,相关肿瘤以胃癌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的合理性.方法:分析近年来连续诊治的12例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结果:HNPCC患者初次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10年累积风险达52%,第一次异时结直肠癌常规手术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5年累积风险达50%.结论:HNPCC患者结直肠癌常规部分结直肠切除治疗后发生异时原发结直肠癌的风险很高,行预防性全结肠切除或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14.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家族多原发癌的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登记的32个家系进行随访和回顾分析。结果 在32个家系91例患中,共9个家系10例患(11.0%)发生异时性多原发癌,无同时性多原发癌发生,其中8例(15.7%)来自典型的HNPCC家系,2例(5.0%)来自非典型的家系。第1个癌为结直肠癌患9例,第2个癌为结直肠癌3例,肝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各2例,脑胶质瘤1例。有2例患发生3次癌,其后2次癌发生的间隔时间为60-108个月,中位数68个月。第2个癌除2例肝癌外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率为80.0%。结论 中国人HNPCC家系中多原发癌的患明显增加。对HNPCC患要加强随访,以冀早期发现多原发癌,争取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MLH1/hMSH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MLH1和hMSH2表达对于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符合Amsterdam标准的22例典型HNPCC(Ⅰ组)、15例非典型HNPCC(Ⅱ组)、1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Ⅲ组)和10例良性疾病(Ⅳ组)患者的hMLH1和hMSH2表达情况。结果 hMLH1和(或)hMSH2表达缺失率在Ⅰ、Ⅱ、Ⅲ和Ⅳ组分别为64%、20%、10%和0;Ⅰ组与Ⅱ组、Ⅲ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Ⅱ组与Ⅲ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13)。结论 免疫组化检测错配修复基因的表达可能成为HNPCC的一种简单、重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MLH1与hMSH2基因的种系突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探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hMLH1与hMSH2基因的种系突变特点。方法 对诊治的6个HNPCC家系的先证用聚合边反应(PCR)的方法扩增其hMHL1及hMSH2的35个外显子,SSCP方法检测其变异,对可疑突变进行自动测序以确定突变类型。结果 6例先证SSCP检测在3例患中发现4处异常条带,自动测序证实hMSH211外显子有1处插入突变和1处错义突变、13外显子有1处错义突变,1例在hMLH118外显子及hMSH215外显子均有插入突变。结论 中国人HNPCC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以hMSH2为主,插入造成的移码突变和错义突变仍为主要病理突变类型。 相似文献
17.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征,为大肠癌的靶向筛检、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家族调查、系谱分析、手术病理和定期随访等手段追踪调查4个HNPCC家系,共计15岁以上成员84人。结果 确诊患者23例(A组),与确切无家族史者(B组)30例相比:(1)平均发病年龄:A组43.0岁,B组61.4岁,平均年轻18.4岁;低于50.0岁者:A组78.3%(18/23),B组26.7%(8/30,P<0.01);第1、2、3代平均年龄分别为67.8、45.3、32.5岁,逐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2)病变部位:右半结肠A组73.9%(17/23),B组36.7%(11/30,P<0.01),(3)合并腺瘤:A组0,B组23.3%(7/30,P<0.05)。(4)低分子腺癌:A组76.2%(16/21),B组36.7%(11/30,P<0.01)。结论 HNPCC患者临床并非少见,且具有典型的遗传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