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临床护理人员的相关静脉采血知识认知现状,探讨临床护理人员静脉采血规范化操作培训及执行情况。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16年9—10月抽取参加2016年全国静脉采血最佳护理实践共识协作组的10家广东省三级甲等医院的3 057名在职临床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静脉采血临床现状凋查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3 033名(99.21%)临床护理人员所在的医院拥有相关标准静脉采血流程以及采血并发症的应急预案;2 127名(69.58%)和2 154名(70.46%)临床护理人员所在医院对其进行了频率为1年/次的静脉采血操作培训和考核。静脉采血操作相关知识得分为9~26(19.72±5.24)分,得分率为63.32%。3 034名(99.25%)护理人员所在的医院,有明确的针刺伤应急预案、针刺伤登记、处理和上报流程。最近1年10家医院共发生静脉采血针刺伤647例;在既往临床采血工作中,护理人员曾在不同采血环节中被不同针具刺伤,在操作环节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环节为整理垃圾用物,共2 001例(48.90%)。结论广东省10家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操作培训及考核规范推行情况较好,规范性和一致性有待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对静脉采血操作相关知识的掌握得分处于中等水平;针刺伤在静脉采血操作过程中的发生率较高。护理人员应加强相关知识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同时加强与临床医生、检验人员的合作沟通,通力协作,将静脉采血各个实践过程及细节标准化、正规化、系统化,最终减少各种因素对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减少针刺伤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满足临床与患者的根本需求。  相似文献   

2.
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护理人员采集血标本的过程 ,是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护理人员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实践中 ,对静脉采集血标本的方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现将静脉采血过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采血质量控制方法综述如下。1 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1.1 采血时间进食后采取的标本 ,往往出现血糖、甘油三酯、麝香草酚浊度增高 ,无机磷降低。进食富含脂肪的饮食后 ,常引起暂时性高脂血症 ,由于血清混浊而干扰很多生化检验结果。如1次标准餐后甘油三酯增加 5 0 % ;高脂饮食会使甘油三酯大幅度上升。高蛋白饮食会使氨、尿酸、尿素值升高较多。[1,2 ]…  相似文献   

3.
血液标本的采集程序要规范.采集者必须了解检验目的,明确标本类别以及采血前患者的某些行为,标本的送检要及时,以保证检验质量,增加临床确诊率.笔者对静脉采血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探讨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静脉采血中的技巧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静脉采血是门诊检验部抽血室最常见的采集血标本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我院1997年成立检验部抽血室,我们在静脉采血操作上进行了认真的观察与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静脉采血过程中除常规的操作技巧体会如下。1选血管的技巧1.1老年人手背静脉采血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背皮下脂肪少,血管弹性差,采血困难。因此,采血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必须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血管走行,进针前比一下针头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采血时扎紧止血带,不用握拳,操作者用左手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右手快速将针尖刺入血管,见回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降低静脉采血标本的不合格率,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方法:2009年1~2月我院门诊护理组和检验科对静脉采血标本进行调查,了解静脉采血标本不合格情况,针对不合格率较高的情况,成立静脉采血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对不合格标本进行原因分析,规范采血操作程序及多管采血试管使用顺序等,改变不规范的工作习惯,不定期现场督导检查,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将对策实施前后的采血标本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一系列的对策实施,静脉采血不合格率从2.23%降到了1.47%,服务对象满意度从87.08%提高到了92.61%,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结论:制定标准化静脉血标本采集流程和静脉采血考核评分标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不定期现场督导,加强与检验人员进行沟通,能降低静脉采血不合格率,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操作执行流程的现状,比较具体操作中有无地域差异,为建立标准化的静脉采血操作流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不同地区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基本资料、静脉采血培训管理现状和执行现状。结果共发放问卷3 715份,回收3 46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3.18%。定期组织培训的占92.52%,有制定标准静脉采血流程的占98.99%;采血前19.61%护理人员使用扫描电子手腕卡的形式核对患者信息,73.71%主动查阅患者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果,仅有46.89%查阅凝血功能;采血中正确定位压脉带捆扎位置的为51.70%,正确停针时间的为58.95%;采血后仅有51.49%的护理人员单手直接丢弃已使用的针头,正确指导患者止血按压时间占72.93%;血标签信息中包含采血日期的仅75.09%,整个静脉采血操作中对患者执行三次核信息的仅67.88%。不同地区护理人员执行静脉采血具体操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国不同地区护理人员在执行静脉采血具体操作有差异。采血操作中护士自身防护意识有待提升。应建立规范并细化我国静脉采血操作规程,加强培训与考核,提升采血质量,保障护理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门诊静脉采血患者采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寻求相应的护理对策,提高门诊护理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本院2017年3月~2017年4月200位门诊静脉采血患者静脉采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门诊静脉采血患者采血相关知识得分为15. 46±3. 24分;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以往静脉采血次数是门诊静脉采血患者采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P 0. 05); 96%的调查者有既往采血经历; 40. 5%的调查者做过静脉采血相关知识宣教,其中有83. 3%的人接受过护士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结论门诊静脉采血患者采血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充分,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加强对患者及家属检验前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采血准备工作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检验标本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门诊采血患者静脉采血知识及相关问题。方法随机抽取门诊静脉采血患者104例,用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按检验要求88.46%的患者能空腹采血,67%左右的患者血常规检验前服过药物。部分患者对采血、检验、穿刺等有疑虑;还有部分患者希望工作人员态度要好,知识要全面,对检验单给予一定解释。结论应加强静脉采血患者的健康教育并作好相应的护理检验工作,控制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增强医患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9.
提高周围静脉穿刺成功方法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常用于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采血,以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近几年来,许多护理同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现综述如下。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是穿刺成败的首要因素。造成周围静脉穿刺不成功常见的因素有[1]:(1)烦乱的心理因素。(2)紧张、繁忙的护理工作压力。(3)对婴幼儿、危重患者,静脉暴露不明显的患者缺乏耐心、信心。(4)紧张畏惧的心理。护理人员一旦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操作时慌乱或急于求成都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输液中途和封管后经静脉留置针采血对血糖和电解质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例。输液中途经静脉留置针采血为A组,在封管期间经静脉留置针采血为B组,并同时用负压采血管在A、B两组患者对侧肢体采集血标本做自身对照,对比检测血糖和电解质结果有无差异。结果应用静脉留置针在输液中途和封管后采血与其自身对照组检测结果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掌握正确的采血方法,在输液中途和封管后经静脉留置针采血检验血糖和电解质,不影响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操作现状。[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采用自制的静脉采血观察表对上海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44名护理人员的静脉采血操作进行实况观察及分析。[结果]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操作得分21分~35分(29.32分±3.60分),18.6%的操作步骤完成率在20%以下;不同年龄、工作年限及职称的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操作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海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现有的静脉采血操作流程存在缺失,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操作完成水平整体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采集血标本的流程管理,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提高静脉血标本检验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选取2010年1—3月和2010年10—12月静脉采血标本进行质量控制,分析不合格标本原因后实施采血流程管理,比较实施前后静脉采血不合格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采血流程管理后,静脉采血不合格率从2.86%降低到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7.05,P〈0.01);患者满意度从86.86%上升到94.06%。结论对采血流程进行质量管理,制订规范化、标准化的采血流程,能够提高静脉血标本检验的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护士对静脉采血项目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采用Soderberg设计的《静脉采血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调查问卷》对125名在岗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116份。结果:静脉采血项目平均得分为(39.7±14.7)分;不同教育背景、职称、是否参加过静脉采血知识培训的护士得分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不同年龄、不同工作年限、不同科别的护士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多数护士缺乏足够的静脉采血相关知识,建议加强临床护士静脉采血培训课程的继续教育及在校护生的静脉采血知识基础课程的教育,并鼓励护士积极主动获取静脉采血新知识、新进展,共同促进静脉采血实践标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品管圈质量改进方法在提高体检者静脉采血满意度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我科以"提高体检者静脉采血满意度"为主题,开展为期6个月的品管圈活动,探讨提高静脉采血满意度的方法。结果:体检者静脉采血满意度由实施品管圈方案前的89.60%升高至实施后的95.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够提升体检者静脉采血满意度,营造员工团队合作及学习的环境,提高本科室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后深静脉置管持续输液中采血标本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40例严重烧伤需要深静脉置管的住院患者进行自身同期对照试验,即在同一患者的深静脉(股静脉)置管处及非置管股静脉处采血,深静脉置管处分别在阻断输液时间0 min、1 min、3 min时采血,对血标本进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结果 33项检测指标显示,阻断输液0 min时,深静脉置管处血标本除钠离子和氯离子外31项检验值下降明显,与非置管股静脉处血标本检验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阻断输液时间1 min时,深静脉置管处血标本中23项检验值与非置管股静脉处血标本检验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阻断输液时间3 min时,深静脉置管处血标本与非置管股静脉处血标本的33项检验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在深静脉置管持续输液中采血作血常规和生化检验,阻断输液时间3 min采血标本,不影响检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静脉穿刺是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临床采血、给药、输液、输血的重要途径,能否确保穿刺顺利进行,除了护理人员娴熟精湛的操作技术外,穿刺部位的前、中、后固定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在临床中发现,在对儿童进行静脉穿刺时,更易产生强烈的疼痛感及恐惧感,导致其不配合而影响穿刺成功率;在整个穿刺过程中,除操作护士外,另外还需要1名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检查资料、结果来分析影响检查结果的各项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结果静脉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P<0.05)。采血标本立即完成检查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采血标本6 h内、6 h后的检查结果(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部位、检测时间等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在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也需加强采样标本的质量控制,对降低检验误差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高检验准确度,可谓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护理工作对真空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真空采血系统在临床上运用日趋广泛,但由于护理人员对检验标准的不了解,有时采集的标本不符号检验标准。护理人员在采集血标本前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态,做好采集前的准备,标本运输等,在护理工作中把好真空血标本的质量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血培养静脉采集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2月1-15日,该院未进行严格的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时采集的用于细菌培养的患儿静脉血标本70份纳入对照组。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采集的血液标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血液标本采集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于2015年12月16-31日采集70份血液标本纳入观察组。对比2组血液标本的污染率、病原菌检出率,以及2组标本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标本污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静脉采血过程中可能对细菌检验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素主要有:采血护士工作随机化、采血前告知患儿及家属不详细、标本采集质控知识缺乏、标本登记记录交接不清、发现问题时未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以及采血量不足等。对检验结果和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有标本溶血、输液同侧采血、标本放置时间及患儿血液标本量等。结论血培养静脉采血过程中对细菌检测的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较多,在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静脉采血方法的改进,进而提高细菌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联合根本原因分析法(RCA)在门诊静脉采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1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门诊静脉采血的32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采用HFMEA联合RCA模式;将2020年9月1日~2021年9月30日门诊静脉采血的32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按照常规采血流程。比较两组静脉采血次数、采血等候时间、检验质量指标、不良反应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上午及下午静脉采血次数优于对照组(P<0.01),采血前等候时间、整体采血等候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误采率、差错率、漏采率、标本量不足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HFMEA联合RCA应用于门诊静脉采血患者可增加静脉采血次数,缩短采血等候时间,降低差错率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