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方法按脉压高低将13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脉压≤60mmHg组60例,脉压〉60mmHg组77例,比较两组间尿微量白蛋白的差异。结果高脉压组年龄较大,尿微量白蛋白显著高于低脉压组[(21.08±3.97)μg/min与(11.14±3.32)μg/min,P〈O.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脉压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2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口服雷米普利前、后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40例健康查体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PNN50(%)、SDNN(ms)、rMSDD(ms)、SDSD(ms)、SDANN(ms)及LF/H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由用药前(151±16/107±9)mmHg降至用药后(128±14/81±8)mmHg(P〈0.05)。结论:雷米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方法116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服用氢氯噻嗪12.5mg,2次/d,每月发放一次药物并测量血压,观察1年,比较服药12周及1年的降压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结束时资料完整的观察对象为115例,治疗后12周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分别为(6.12±16.17)mmHg、(2.92±10.33)mmHg、(3.97±10.68)mmHg。治疗1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分别为(10.56±17.38)mmHg、(8.45±11.16)mmHg、(9.27±10.78)mmHg。1年时血压下降值高于12周时血压下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的降压迭标率为20.6%,治疗1年时降压迭标率为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结束时未发现有症状的低钾血症,但血尿酸值明显增加,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可有效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电解质、糖、脂代谢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探讨其与脉压的关系、观察其受替米沙坦/HCT和比索洛尔的影响,分析两类药物抗炎和降低脉压作用的差异。【方法】9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5例健康对照者,检测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替米沙坦/HCT(80mg/12.5mg,qd)和比索洛尔(5mg,qd)治疗6周,观察两亚组患者血压、脉压及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和健康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升高[hs-CRP(mg/L)3.4±3.1 vs 1.2±1.6,TNF-α(pg/L)4.5±3.1 vs 1.1±1.3,IL-6(pg/L)187±43 vs 36±11,均P〈0.05];高血压病患者分组治疗6周后,替米沙坦/HCT组患者血浆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下降,而比索洛尔组无明显变化[降低值hs-CRP(mg/L)1.83±1.67 vs 0.10±1.50,TNF-α(pg/L)2.4±1.9 vs 0.2±1.2,IL-6(pg/L)48±13 vs 12±8,均P〈0.05],替米沙坦组脉压的下降较比索洛尔组明显[PP(mmHg)8.5±7.6 vs 2.1±8.9,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hs-CRP、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脉压有关,替米沙坦/HCT较比索洛尔更明显降低脉压和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比较高血压病人和正常血压组的血尿酸水平,分析高血压与高尿酸血症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组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65.2±130.2)μmol/L。其中,男性为(375.6±126.3)μmol/L,女性为(347.5±124.5)μmol/L。健康组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15.2±102.8)μmol/L。其中,男性为(326.4±108.3)μmol/L,女性为(310.6±102.9)μmol/L。高血压组平均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与血尿酸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复方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复方缬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102例,经洗脱2周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62)患者口服复方缬沙坦(缬沙坦80mg+氢氯噻嗪12.5 mg),对照组(n=40)患者口服缬沙坦(80 mg/d),均治疗3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比值及E峰减速时间(DT)。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0周后血压、LVMI、IVRT、DT及E/A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降低幅度〔(37±10)mmHg和(22±6)mmHg〕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6±10)mm Hg和(11±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VMI、IVRT、DT减少幅度〔(18±7)g/m^2、(22±9)ms和(90±18)ms〕,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4±6)g/m^2、(18±7)ms和(81±20)ms〕,E/A比值升幅(0.68±0.3)亦显著大于对照组(0.48±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缬沙坦及缬沙坦在有效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同时,能明显改善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前者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3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按照IMT大小将83例患者分为3组,连续服用缬沙坦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缬沙坦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前A、B、C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04±0.07)mm、(1.23±0.05)mm、(1.33±0.03)mm,治疗36个月后。三组的颈动脉IMT分别为(0.95±0.04)mm、(1.08±0.11)mm、(1.19±0.21)mm,各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1,A组IMT恢复达正常,B组IMT值接近正常。A、B、C三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分别为(6.87±2.23)%、(6.13±2.11)%、(5.88±1.26)%,治疗后分别为(24.71±7.02)%、(20.57±4.72)%、(14.32±3.81)%,各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1,A组疗效优于B组(P〈0.05)、C组(P〈0.01),B组疗效优于C组(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比较hs—CRP正常组与hs—CRP升高组间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分析不同NYHA分级患者的hs—CRP水平,并对hs—CRP与LVEF、LVED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s—CRP正常组NYHA分级为2.06±0.90级,LVEF为(38.58±5.98)%,LVEDD为58.94±6.14mm,hs—CRP升高组NYHA分级为2.89±0.88级,LVEF为(33.46±6.55)%,LVEDD为66.87±9.34mm,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NYHAI级组hs—CRP为2.66±1.80mg/L,Ⅱ级组为5.02±3.27mg/L,II级组为5.25±3.18mg/L,IV级组为8.84±2.60mg/L,Ⅱ级组、Ⅲ级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I级组(P〈0.05),Ⅳ级组明显高于前3组(P〈0.001)。hs—CR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438,P〈0.00t),与LVEDD正相关(r=0.346,P〈0.01)。结论hs—CRP水平与DCM患者心功能改变相关,hs—CRP可作为DCM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DM)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差异.方法测定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36例EH、35例EH+DM患者及35例健康人的血压、脉压、血糖、血脂、体重指数、血清肌酐及baPWV,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H十DM组:空腹血糖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1),体重指数、血清肌酐、收缩压、舒张压、脉压、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与EH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H组:除血压、脉压、L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外,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清肌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aPWV在EH组和EH+DM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H+DM组又显著高于EH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的baPWV显著高于EH者,后者又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baPWV升高与血压、脉压、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为早期防治高血压心脏靶器官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徐州市中心医院门诊或心内科住院的5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高血压组30例和高血压心脏病组25例。对照组为同期该院体检中心健康体健者40例。上述所有入选者均自愿参加观察。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高血压组(1423.44±565.75)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91.35±117.22)ng/ml(P〈0.01),高血压心脏病组(4195.90±1968.76)ng/ml显著高于高血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该实验结果提示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此可能对于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以及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