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于静 《四川中医》2006,24(10):67-68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1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5例和对照组80例,分别运用综合治疗和电针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好、见效快。  相似文献   

2.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具有成簇水疱的常见皮肤病。因失治误治或年老体弱病人往往出现后遗神经痛,目前对该病治疗疗效尚不满意。我科近3年来应用中药配合微波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临床常见,其疼痛持续时间可达数周、数月甚至1年以上,患者的年龄2/3以上超过50岁。笔者运用活血祛淤,益气养阴之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患者8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2例均为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男48例,女32例;年龄最大85岁,最小52岁,平均67.3岁;病程最短24天,最长13个月。平均2.1个月;疼痛部位在三叉神经者41例,肋间神经者23例,上肢神经者8例,腹部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腹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用中药、腹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0%,对照组总有效率6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腹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学进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2):2062-206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针刺疗法及中药内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疼痛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侵犯神经根引起的沿周缘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性皮肤病,约30%~50%的中老年患者于皮肤损害消退后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或更久[1],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而目前治疗本病中西医方法均有,  相似文献   

7.
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腹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1例用中药、腹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31例用针刺、TDP照射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7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腹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7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我科使用自拟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 7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2 7例病人中 ,男 19例 ,女 8例 ;年龄最小 14岁 ,最大 76岁 ,平均 5 1岁 ;带状疱疹初期 2 0例在门诊治疗 ,7例收住院治疗。皮损消退后遗留神经痛 ,均到门诊治疗。2 治疗方法2 1 药物组成 生南星 15 g ,生川乌 15g ,白附子 15 g ,细辛10g ,生姜、葱白适量。2 2 用 法 生南星、生川乌、白附子、细辛共研细末 ,加入姜葱中共捣乱成团 ,将药团用三层纱布包好 ,隔水蒸热 ,趁热将纱布包好的药团平摊敷于患处 ,至冷却为止 ,每日 3次 ,7…  相似文献   

9.
针药并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临床较常见的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为“蛇丹”“缠腰火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疗效较好,但有部分老年病人,在皮损消退后,后遗的神经痛却顽固难治。我们在临床上采用针刺加中药内服治疗,收到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  相似文献   

10.
综合疗法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明利 《河南中医》2007,27(3):65-6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临床上较顽固的疾病,我科2004年9~12月采用综合疗法治疗26例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短期止痛疗效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2004年9~12月在我科诊断明确的老年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明显。其中男20例,女6例;年龄60~75岁,平均65.8岁;病程4周~1.5 a,平均3.5月。入选条件:①年龄大于60岁,性别不限;②病程超过4周,皮损愈合,部分遗留色素沉着;③常规治疗无缓解;④无严重心、脑、肾、肺等系统疾病。排除条件:形体过瘦,不适宜拔罐者。2治疗方法放血、拔罐:患处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七号普通注射针头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口服龙胆泻肝汤合西药阿昔洛韦,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阿昔洛韦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配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8例,采用中药配合围刺治疗;对照组48例应用西药卡马西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68.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联合围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可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神经递质释放,提高痛阈;改善血液循环,解除无菌性炎症状态;加快代谢,促进神经修复。目前,关于针灸治疗PHN机制的研究也相对较多,但均未能完全清楚地阐释针灸治疗PHN的疗效机制,研究比较单一,且缺乏明确的判定标准,今后应加大研究样本量,统一疗效判定标准,加强针灸治疗PHN的疗效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HPN)是临床治疗较棘手疾病之一。本文检索近年来的医学文献,归纳有关中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报道得出结论:中药治疗HPN疗效显著,在通络止痛的基础上各有侧重,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虚(气虚、阴血虚、阳虚)、郁(气郁、血瘀)、湿(寒湿、湿热),并予以归纳论述,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浮针治疗组和阿米替林药物对照组,观察两组的止痛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6.77%和87.09%;两组治疗前后SF-MPQ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以浮针组治疗前后差值更显著(P<0.01)。结论:浮针可以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程度,止痛效果优于阿米替林药物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急性发作及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急性发作期的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组(51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椎旁神经阻滞疗法配合龙胆泻肝汤口服,对照组采用单纯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治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PHN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平均止疱、脱痂、疼痛缓解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中,治疗组PHN发生率为13.73%,对照组为3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联合椎旁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急性发作期带状疱疹患者,可缩短病程,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且有效预防PH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急性带状疱疹后的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疼痛顽固,治疗困难,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共振配合药物治疗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疗效。方法将人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VitBl、干安倍肌注,尼美舒利口服,治疗组加用生物共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生物共振配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明显优于传统药物,有效率达66.67%。结论生物共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作者利用针刀和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一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作者利用针刀和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一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