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  相似文献   

2.
和解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和解法”,大抵有三种认识:①认为和解法即为和法,列诸法之首,包含于诸法之中,犹如阴阳统领八纲。②《伤寒论》中,仲景对桂枝汤、小承气汤均提到“和”字,意为非大发汗,大攻下,以较平和方药减轻疾病。故有人言此较轻的方法即为和解法。③提倡和解法分广义、狭义,广义和解,汗、下、温、补诸法中皆有之;狭义和解,即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剂。认识的差异,导致了和解法与和法中一系列理论问题上的分歧,直接影响中医教学和临床治疗,对此有必要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伤寒方相反相成配伍用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方相反相成配伍用药探讨丁舸(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伤寒论》药物配伍相反相成张仲景的《伤寒论》被后世医家誉为“方书之祖”,全书共113方,用药83味。仲景在整体观和阴阳学说的指导下,运用性能相反的药物组成方剂,如寒热并用、攻补...  相似文献   

4.
有关《伤寒论》广义狭义之争,由来已久。广义论者强调《伤寒论》中方药寒温兼俱,外感杂病均可运用,故属广义无疑,否定寒温殊途。同时还强调,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研究《伤寒论》,才不失《伤寒论》为群方之祖的学术价值和地位。狭义论者强调《伤寒论》所用多是温散、温通、温补类方药,虽有寒凉泻下诸方的运用,但为数相对较少,且多针对邪气内传或失治误治引起的变证、误证,可见《伤寒论》确是总结狭义伤寒诊治规律的专书。同时还强调,《伤寒论》的学术价值核心并不只是在创建狭义伤寒诊治体系上,而是在创建这一体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整体恒动理念的全面贯彻实施,这也正是后世临床广泛运用的落脚点。平心而论,二者的认识对学习继承《伤寒论》都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不能简单否定或简单肯定。  相似文献   

5.
“伤寒”一词较早见于《内经》、《难经》,有广义、狭义之分。认为《伤寒论》之“伤寒”另有深意:古人因气候、社会等因素而重视寒邪,故以伤寒病统领外感诸病;《伤寒论》重视寒邪伤人,所谓伤寒,即是寒邪伤阳之意,而阳气为病,一则阳虚,一则阳郁。伤寒与阳虚、阳郁当为互辞,《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阳虚、阳郁之病机。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该法是仲景遵《内经》“结者散之”,“散者收之”之旨创立的一个治疗法则,具有散邪敛正、调整阴阳之功。并根据《伤寒论》原文详阐了该法遣方用药法度。认为外感内伤均可运用。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和”主要有两种用法:作为名词或形容词使用,如“阴阳和、”“脉和”、“胃气和”等,多表示“最佳状态”;作为动词使用,如“和胃气”,“和解”等,表示调和、谐和、即“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意思。《伤寒论》之“和”与后世的“和法”不相等同。《伤寒论》中虽没有明确使用“和法”这样的字眼,但却是后世医家认识、拓展“和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故张景岳说:“阴阳不和,则有胜有亏,故皆能为病。”据此可知,原文既指狭义,即阴胜损阳和阳胜损阴;也含广义,即用阴阳失调的观点,认识病的变化机理。联系实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阳胜和阴胜阳胜,即阳气偏胜;阴胜,即阴气偏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胜  相似文献   

9.
梳理《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内涵的历史演变,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证实为少阴虚衰情况下太阳、少阴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属于一种危重证候,与《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明显的区别。《伤寒论》“两感”证有“狭义两感”与“广义两感”之分。“狭义两感”即特指表里两经之感邪;而“广义两感”则认为,只要是两经感邪,不管疾病是如何发病及传变,皆为“两感”之范畴,不仅涉及互为表里两经的合病,而且亦包括其他两经合病及并病的相关内容,甚至同一经的经腑同病亦可被纳入“两感”。参照《伤寒论》对“两感”的治法,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可先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救里,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再用桂枝汤等解表。  相似文献   

10.
补法属于“八法”之一。它是根据《内经》“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理论而立法的。此讲,拟从补法、补气法、补中益气汤等三方面进行讲述。  相似文献   

11.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证”篇中,治太阳中风所用桂枝 汤,用药少而疗效佳。桂枝汤除可治太阳中风外,凡因营卫不和所致病证,亦能用之。其药组成具有辛甘化阳以助卫,酸甘化阴以和营之功。作者在临床中运用其方,治太阳中风证、营卫不和所致偏泪证、桂枝汤加减治疗胃脘痛病之脾胃虚寒证、奔豚证,痹证之痛痹证等多种病证,均得以痊愈。在临床实践中,深感仲景《伤寒论》经方辨证准、用药精、疗效高。尤以祛雅不伤正,保卫气,存津液,从整体上调节人体阴阳之平衡,从而达到阴阳自和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甘草运用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是临床运用最多的一味中药,其所宜忌,众说颇多,仲景《伤寒论》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很能概括诸说,本文根据《伤寒论》的组方,结合甘草药性,对甘草运用的宜忌规律进行总结。治疗咽痛者,宜生甘草;补中益气,守中缓急,合化阴阳,祛痰止咳、调和诸药者,宜炙甘草,至于攻伐之剂,气机不利,补肾,治下焦水湿,违十八反者,每忌用炙甘草。  相似文献   

13.
讨论《伤寒论》广义狭义问题,不能凭空想象,不能随声附和,应以《内经》为认识基础,以《伤寒论》自身内容为依据,从外感病病因、病机、病性入手加以深入分析,才能深刻把握学术本质。《伤寒论》所论伤寒,病因属寒,病性属寒,病机属寒郁表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寒性外感病,属狭义伤寒无疑!但《伤寒论》在讨论这一课题时,自始至终都以整体恒动理念为指导原则,生动展示了法随证变,方随法出,证千变药亦千变的理法方药灵活运用模式,故有关《伤寒论》广义狭义之争,丝毫动摇不了其作为临床医学奠基作品的崇高学术地位,也丝毫降低不了其为后世一切医方鼻祖的巨大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14.
补法是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之不足,或补益某一脏之虚损,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不同,补法也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并宜结合五脏之虚补益五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补法立论的依据。但其实际运用,早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已有较为详尽的论述,现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单补为主法《金匮要略》针对具体病因运用补法之处较多,据病因不同,分别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法。1.1补气法《痉湿篇》…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1 对“毒药”的认识毒药的概念,在历代本草中有广义、狭义之分。如《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篇》:“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内经》有“毒药攻邪”之说。这里的毒药是指药性所偏,这种偏性就是毒。正如张景岳所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这就是说,广义的毒药是泛指一切中药。张景岳所谓“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之说,即是此意。狭义之毒药,是专指那些本身有毒的中药,对机体组织、器官具有较强烈的作用,用之不当,常可导致中毒,甚则可危及生命。如《诸病源候论》曰:“凡药物云有毒  相似文献   

17.
汗法,即解表法,居中医治疗“八法”之首,有发汗祛邪、调和营卫、解除表证等多方面作用。自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之后,东汉名医张仲景即以《内经》的这一基本原则为立论根据,对汗法的具体运用,在《伤寒论》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外感病的防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伤寒论》仅着重论述了辛温发汗法,却忽略了辛凉发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的温病证治特点,以期为温病学研究注入新意。[方法]通过整理《通俗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论述内容,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通俗伤寒论》一书虽未大论温病之名,但其内容却可见温病之实,在温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后调护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结论]《通俗伤寒论》虽以“伤寒”为名,贯穿始终,但后学当明此“伤寒”为广义之伤寒,为四时外感百病之总名也。本书既发皇仲景本意,又融汇了后世温病学医家之论以补仲景伤寒论温病之不足,体现了俞根初“寒温一统”的学术思想,开创了绍派伤寒研究之先。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论误用火汗清下四法致死证探讨王恒照解放军兰州高等医学专科学校(730020)关键词《伤寒论》观仲景于《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之所述,可知其当日所面对之医界中,颇乏能思求医经要旨,明辨阴阳寒热,洞察表里虚实,精通脉法方术之良才;而相反多为“各承...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虽以伤寒命名,实亦为杂病示法,其精思妙用,众所周知。惟书中“和”字的含义,往往因文而异。窃以为论中的“和”、“未和”、“自和”、“和之”等词,均是辨证论治的着眼着手处,试分别浅述于次: 关于阴阳营卫方面 辨证要点,首重阴阳.论中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即是辨阴病阳病,而阴阳消长、胜复等也俱为辨识之要。《伤寒论》立法论治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