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尽管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脊灰 )取得了一些成功 ,2 0 0 3年历史上首次出现输入病例数多于流行地区的发病数 ,然而 ,2 0 0 4年这一趋势还要继续。由于 2 0 0 3年年中卡诺州终止了消灭脊灰的活动 ,致使起源于尼日利亚北部地区的脊灰爆发不断发生 ,造成非洲 10个无脊灰国家重新感染脊灰野病毒。病毒基因测序显示 ,这些国家的脊灰野病毒与尼日利亚北部正在流行的病毒有关。 2 0 0 4年 6月开始 ,非洲西部和中部雨季的到来 ,又标志着已到了脊灰野病毒传播的高发季节。尼日利亚周边国家处于脊灰流行的危险中 ,全球其他脊灰国家出现输入病毒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1 尼日利亚消除脊髓灰质炎 (脊灰 )的最新进展 在因谣言说口服脊灰疫苗 (OPV)不安全而暂停接种近 1年后 ,2 0 0 4年 7月 3 1日尼日利亚北部卡诺州州长决定重新开始OPV接种工作。尼日利亚2 0 0 4年 9~ 11月重新开始国家免疫活动的障碍已全部清除。另外 ,尼日利亚联邦政府还为居住在边界主要交通要道上的居民开展OPV强化免疫活动。从 2 0 0 3年下半年开始 ,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 10个无脊灰国家受尼日利亚脊灰流行地区的影响 ,再次出现了脊灰病例。 2 0 0 4年初 ,脊灰野病毒输入了距离较远的博茨瓦纳。 2 0 0 4年 5月出现输入病毒的乍…  相似文献   

3.
2 0 0 2年 7月 ,四川省攀枝花市报告了 2例聚集性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 2例均为流动人口 ,“零剂次”免疫儿童。分别于 2 0 0 2年 6月 14日、16日出现单侧下肢麻痹 ,经国家和省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诊断为疑似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例。从 2例患儿和 3名密切接触者采集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脊灰Ⅱ型病毒 ,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为疫苗重组脊灰病毒 (VRPV) ,其中 2例分离到的病毒VP1区片段核苷酸序列的测定与经典的SabinⅡ型VP1区片段相比 ,其差异仅 0 33% ,而 3名密切接触者的差异为 0 4 4 %。表明VRPV差异虽 <1% ,但可在“零剂次”免疫儿童中引起AFP ,并在口服脊灰疫苗 (OPV)低接种率的地区循环。提高OPV接种率是保护儿童免受脊灰野病毒、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RPV侵袭和阻止其流行或循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贵港市2006年7月报告的1例疫苗重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卫生部下发的《高危和聚集性AFP病例调查指南》进行。结果AFP病例粪便标本分离出脊灰Ⅲ型病毒,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为“VP1区4个核苷酸变异”,属疫苗重组脊灰病毒(VRPV),患儿发病60天后残留麻痹,“零剂次”免疫,患儿所在村屯0~11岁儿童免疫水平较低,5名密切接触儿童的粪便标本未分离出脊灰病毒。结论本例为VRPV引起的脊灰临床符合病例,未引起地区流行或循环。虽VRPV差异<1%,但毒力有所增强,仍可在“零剂次”免疫儿童中引起AFP,出现脊灰症状。提高OPV接种率是保护儿童免受脊灰野病毒、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RPV的侵袭,阻止其流行或循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深圳市检出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发生情况 ,对 1 994~ 2 0 0 1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病例分布在 0~ 3岁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地区无明显聚集趋势 ;无脊灰疫苗免疫史的占 55 .55 % ,均为外来流动儿童 ;检出脊灰疫苗株Ⅱ型病毒占 44 .45 % ,残留麻痹率高。VAPP发生率为 0 .90 / 1 0 0万 ,服苗者VAPP发生率为0 .68/ 1 0 0万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 4 .0 9/ 1 0 0万 ,服苗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 0 .2 3/ 1 0 0万。提示应加强外环境中脊灰病毒的监测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 1 98 8年至今 ,世界范围内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流行国家减少了 99%以上 ,3个世界卫生组织 (WHO)区 (美洲区、欧洲区和西太平洋区 )已证实为无脊灰区。WHO东地中海区消灭脊灰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目前在 2 2个国家中 ,有 1 8个国家已达到无脊灰 ,只有 3个国家 (阿富汗、埃及、巴基斯坦 )仍有脊灰流行。最近苏丹发现了 1例由输入Ⅰ型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通过基因测序发现该病毒与尼日利亚流行的病毒有关。( 1 )常规免疫 :从 1 994年开始 ,婴儿≥ 3剂口服脊灰疫苗 (OPV)的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保持 >90 %。 2 0 0 3年全国 2 5 0个…  相似文献   

7.
在西非 ,消灭脊髓灰质炎 (脊灰 )的努力取得了巨大进展。通过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的实施和口服脊灰疫苗 (OPV)的应用 ,脊灰野病毒的传播已经几乎在所有的非洲国家停止。 2 0 0 2年非洲只有 4个国家 (埃及、尼日利亚、尼日尔、索马里 )报告了本土脊灰野病毒。尤其是集中在尼日利亚北部的西非地区 ,是目前世界上两个主要的脊灰野病毒流行地区之一 (另一个为印度 )。 2 0 0 3年 ,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的脊灰爆发扩散到了无脊灰的邻国 ,包括加纳、布基纳法索、多哥、乍得。分子流行病学分析表明 ,在这些国家分离到的脊灰病毒与尼日尔和…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 1999~ 2 0 0 1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病毒 5 3株 ,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5 3例AFP病例分布在全省 8个地区 (州、市 ,下同 )的 31个县 (市、区 ) ,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 3岁儿童 4 8例 ,占 90 .6 % ;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 38例 ,占 71.7%。其特点是 :全省 9个地区中 8个有病例 ,病例呈散在分布 ;分离出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 (32例 ,占 6 0 .4 % ) ,3年分离的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数均超过本年Ⅰ型和Ⅲ型的总和 ;病例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发病 6 0d后仍残留麻痹的占 82 .4 % ;8例高度怀疑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均为 <3岁儿童 ;免疫史为零剂次和 1剂次 ;麻痹时伴发热 ,为不对称麻痹 ,发病 6 0d随访仍残留麻痹并有肌肉萎缩。提示贵州省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疫苗病毒的病例 ,集中在 <3岁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因此要高度重视VAPP病例 ,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 ,巩固AFP病例监测质量是保持无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2007年1月23日乍得卫生部确诊了1例新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Ⅲ型)。这是自2005年12月以来,乍得发现的第1例脊灰。患者为1名2岁女孩,2006年11月26日出现麻痹。对分离出的病毒进行基因测序,结果显示这一病毒与尼日利亚北部流行的脊灰病毒有关。为此,乍得卫生部在2007年1月25~28日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强化免疫活动,为近250万5岁以下儿童进行了接种。第2轮强化免疫活动在2007年2月24~26日开展。[WHO·Poliomyelitis,Chad WER,2007,82(7):50·马丽莉编译,侯晓辉校]乍得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马丽莉…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近4年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的发现及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与处理高危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方法:开展高危AFP病例早期流行病学调查与评估,针对性实施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结果:发现高危AFP16例,发病年龄0~3岁,1岁占56.25%;2例有聚集性;13例检出脊灰疫苗病毒,其中4例为Ⅱ型疫苗重组株,密切接触者检出3株与病例同源脊灰Ⅱ型疫苗重组株病毒;13例残留麻痹;14例为超生儿童其基础免疫为“0”剂次,15县病例当地乡镇脊灰疫苗接种率平均值72.18%,低于85%者9个县,且流动和超生儿童明显低于常住和计生儿童,病例所在县均实施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评估接种率均达95%以上。结论:四川省曾有脊灰Ⅱ型疫苗变异病毒在自然界的局部循环,脊灰疫苗应急强化免疫能有效阻断该变异病毒。增强AFP监测敏感性,尽早发现和及时调查处理高危AFP病例,有利于提高敏锐发现、有力阻断输入性脊灰野病毒传播循环的整体能力。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AFP病例流行特征及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深圳市 1992~ 2 0 0 1年报告的 12 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及标本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 3岁以下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和地区分散 ,无明显季节性和地区聚集性 ;17.83 %病例无免疫史 ;2 5 .5 8%病例 60 d随访仍残留麻痹。 12 4例粪便标本 ,分离出非脊灰肠病毒 17例 ,脊灰病毒 2 2例 ;其中 1992~1993年 4例为脊灰野毒株 ,1994~ 2 0 0 1年 18例为脊灰疫苗株。检出 18例脊灰疫苗株中 ,4例为疫苗相关病例 (VAPP) ,VAPP发生率为 0 .90 /10 0万。另有 6例疑似疫苗接触者相关病例 ,其特点是 :1无免疫史 ,接触史不明 ;2病例分散分布 ;3临床特征有发热 ,非对称性弛缓性麻痹 ;4发病 60 d后仍残留麻痹  相似文献   

12.
聊城市自 1991年 7月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但 1992~ 2 0 0 2年在 32 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有 2 8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 ,其中 2例确诊为口服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1 资料与方法AFP病例资料来自聊城市AFP监测系统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由山东省脊灰监测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提供。VAPP诊断标准依据GB 16 394 - 1996《脊灰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 结果2 1 AFP病例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情况  1992~2 0 0 2年合计检测AFP病例 36 2例 ,对其中 32 2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自 1994年 10月以后 ,成功地阻断了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传播 ,虽然云南、青海两省发现过由境外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或输入的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但并未出现由此引发的第二代病例。与此同时 ,全国对每年 5 0 0 0多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的病毒学监测发现 ,脊灰Ⅱ型疫苗病毒株的分离数逐年增加 ,1994年Ⅱ型株第一次超过了Ⅰ型或Ⅲ型株 ,1997年以来 (除 2 0 0 0年外 )Ⅱ型株多于Ⅰ型加Ⅲ型株之和。同时在病毒基因编码区VP1和 3D区的分析表明 ,中国Ⅱ型病毒株有接近半数均为在 3D基因编码区与不同型别的疫苗重组脊灰病毒 (VRPV)。VRPV ,特别是Ⅱ型VRPV ,除个别北方省份外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序列分析表明 ,除在江苏、贵州、云南省发现过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VDPV)外 ,大部分病毒在基因序列VP1段与脊灰疫苗参考株的差异率均 <1% ,表明VDPV虽然在中国有过局限性的循环 ,但并非优势型别株。占优势的是Ⅱ型VR PV ,这一类病毒是否能引起脊灰流行是共同关切的问题。该文就中国Ⅱ型VRPV的性状做了分析 ,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多米尼加共和国和海地2000年的脊髓灰质炎暴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 0 0年 7月 12日~ 11月 18日 ,多米尼加共和国发现 19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 ,其中 6例经实验室证实分离到Ⅰ型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毒。 19例AFP病例 ( 9月龄~ 2 1岁 )中 ,16例( 84% )≤ 6岁 ,未接种 14例 ,未全程接种 5例。在海地实验室仅确诊 1例Ⅰ型脊灰病毒 ,该例系一 2岁未全程接种之儿童 ,8月 3 0日出现麻痹。虽然进行了严格的病例搜索行动 ,终未发现另外病例。这起暴发的病毒是源于口服脊灰疫苗 (OPV) ,其与疫苗株病毒基因的同源性为 97% (正常的疫苗毒株与母株 >99 5 % ) ,并恢复了Ⅰ型脊灰野病毒的神经毒性和可…  相似文献   

15.
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此病多见于儿童。南通地区是脊灰流行区 ,195 5年发生了建国以来第一次脊灰大流行 [1 ] ,共报告麻痹型脊灰病例 1680例 ,发病率高达 3 0 .13 /10万 ,死亡 4 4 6例 ,病死率 2 7.74 % ,后由血清流行病学证实系 I型脊灰暴发流行 [2 ]。195 9年~ 1989年全市共报告病例 4 70 1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2 3 /10万 ,其中最高是1964年 ,发病 662例 ,发病率为 11.2 5 /10万。自 1990年开始 ,我市全面开展消灭脊灰工作 ,并根据不同阶段及时调整策略 ,使消灭脊灰取得显著成效。自 1989年 5月 2…  相似文献   

16.
一名免疫缺损儿童感染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毒麻痹后的长期排毒近期,应用分子生物学对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株的研究显示,脊灰疫苗相关病毒感染1名免疫缺损儿童后,该病毒的增殖可持续7年。本病例男性,生于1964年。在既往史中经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中耳炎、...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月24日安哥拉卫生部报告了1例脊髓灰质炎(脊灰)。安哥拉自2001年开始未再报告过脊灰病例。1名居住在首都罗安达市区的曾服过脊灰疫苗(OPV)的17月龄女孩,在2005年4月25日出现发热并双下肢麻痹。基因测序发现此Ⅰ型脊灰野病毒来自印度。病毒学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这是最近输入的。这名被感染儿童及其家人无旅行史。调查未发现病毒传播至社区外。7月29~31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OPV强化免疫活动。专家建议在发现病例地区立即使用单价OPV,在其它地区使用三价OPV,以便起到最大效果。8月份再开展1轮强化免疫活动。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扩大常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广东省 1997~ 1999年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脊髓灰质炎 (脊灰 )Ⅱ型疫苗衍生株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性。方法 从脊灰病毒感染的细胞悬液中提取总RNA ,将RT PCR扩增的产物进行RFLP分析及采用Sanger末端双脱氧终止法进行序列测定 ,并结合病例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7~ 1999年共从AFP病例中分离到 2 5例脊灰Ⅱ型疫苗株病毒 ,占分离到脊灰病毒病例总数的 37.9% ,其中S2×S3型重组病毒 18例 ,占 72 % ,S2×S1型 1例 ,非重组病毒 6例。S2×S3型重组病毒致残留麻痹 8例 ,占 4 4 .4 %。未服苗儿童感染S2×S3重组病毒致残留麻痹率(6 0 0 % )高于非重组病毒的残留麻痹率 (33 3% )。结论 Ⅱ型疫苗株脊灰病毒普遍存在基因重组现象 ,以S2×S3重组病毒多见 ,且致病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2003年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全面评价甘肃省 2 0 0 3年消灭脊髓灰质炎 (脊灰 )工作 ,保持无脊灰状态。方法 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和口服脊灰疫苗 (OPV)免疫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 0 0 3年共报告AFP病例 1 2 8例 ,<1 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 1.94/1 0万 ,其它监测指标均达到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AFP病例中格林 巴利综合征占 54 %。从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脊灰病毒 (PV)疫苗株 6株 ,其它肠道病毒 1 1株 ,病毒分离率为 1 4.1 7% ,所有PV阳性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为疫苗株。OPV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 >95% ,估算接种率 71 %。 2 0 0 3/2 0 0 4年部分地区强化免疫活动共免疫 0~ 3岁儿童 4944 98人次 ,两轮报告接种率均 >98% ,估算接种率均 >90 %。结论 自 1 993年至今已连续 1 1年未发生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 ,但部分地区存在着监测和免疫薄弱区域 ,应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并有效落实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1992-2011年昭通市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维持无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脊灰实验室监测结果,对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81例病例合格标本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61例,检出率为10.50%;检出疫苗株病毒病例集中在2岁以内儿童,男多于女;未进行疫苗全程免疫的病例多于全程免疫病例,"0"剂次儿童所占比例较大,最多服苗剂次儿童服苗12剂次;麻痹病例中检出Ⅱ、Ⅲ型病毒较多;15岁以下儿童VAPP的发生率为0.62/100万,服苗者VAPP的发生率为0.49/100万。2010年检出1株疫苗变异株病例,变异株为新出现的VDPV病毒。环境脊灰监测从污水与河流中检出疫苗株病毒,检出率为25%。结论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必须保持高水平的疫苗接种率,严防VDPV病例产生和VDPV循环引起脊灰暴发或流行。服苗儿童VAPP发生率高于国内文献报道的西安、福建和杭州,低于甘肃、深圳。加强污水的消毒处理严防接触者VAPP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