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对2002年1月-2005年12月被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SFMC、D-D、VWF、GMP-140进行动态观察,以10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疾病组患者在急性期血浆D-D、VWF、GMP-140的浓度及SFMC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在恢复期均有明显下降,未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 动态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恢复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110例AIS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疗效及凝血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 (51/55),高于对照组(74.55% (41/55),P<0.05).两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I)评分升高,美国国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急性溶栓治疗后综合康复干预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行急性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治疗、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干预.对比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6.
7.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64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6小时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分析比较各研究分组间上述凝血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T、APTT及D-dimer异常在各型急性颅脑损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血小板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病情严重程度无关。死亡组PT、APTT较生存组明显延长(P<0.01),D-dimer较生存组明显增高(P<0.01),两组间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及D-dimer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其中PT、APTT、D-Dimer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予以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均检测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APTT、INR、Fib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D-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86例ACI患者为对象,以同期18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及D-D水平,分析其与ACI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D-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组PT水平低于轻、中度组,Fbg、D-D水平高于轻、中度组(P<0.05)。PT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02、92.86%、58.82%、10.27 s;Fbg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871、83.33%、78.43%、3.45 g/L;D-D预测ACI患者病情的AUC、敏感度、特异性、最佳截断点分别为0.954、100.00%、74.51%、3.69mg/L。D-D预测ACI患者病情的效能高于PT及Fbg。结论ACI患者的Fbg及D-D水平升高,PT缩短,并且PT、Fbg、D-D可被用于ACI患者病情的评估,D-D的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015年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以恢复良好和轻度残疾者作为预后良好组46例,以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作为预后不良组33例,检测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血凝血酶时间(a 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差异;并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进一步评估两组预后昏迷及神经受损情况和再发梗塞情况。结果预后不良组Fbg(5.49±1.82)ng/ml、D-D(5.37±1.21)g/L、MPV(17.11±1.60)fl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LT(145.66±14.31)×109/L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不良组GCS评分(10.22±2.32)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11.02±3.13)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2);预后不良组再发梗塞为36.36%,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的8.70%(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预后发展密切相关,预后不良患者多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溶栓效果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动态变化.方法 根据治疗24 h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减分率比较溶栓组33例与未溶栓组20例的疗效,采集溶栓组溶栓前,溶栓后2h、6h、12h、24 h及l周的血液检查FIB、DD水平,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 溶栓患者24 h后NIHSS减分率较未溶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026,P<0.05).溶栓效果好组FIB在12h达到低点,明显低于溶栓效果差组(£=4.47,P<0.01),DD在6h达到高点,明显高于溶栓效果差组(t=6.374,P<0.01),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栓效果好的患者FIB下降明显,DD上升明显,为临床观察病情转归,预测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与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的关系。方法:收集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患者36例,非痰瘀证患者32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结果:中风病急性期痰瘀证、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均较正常对照组水平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痰瘀证患者较非痰瘀证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结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亢进。FIB、D-二聚体与中风病痰瘀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中风病痰瘀证的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DS)将AIS患者分为轻度缺损组(n=36)、中度缺损组(n=84)及重度缺损组(n=30),并根据患者不同预后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61)与预后不佳组(n=89);比较不同研究对象间血清Hcy、Fib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Hcy、Fib水平分别为(19.64±5.49)μmol/L、(4.35±1.42) 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3±3.61)μmol/L、(2.79±0.62)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Fib水平在轻度缺损组为(15.14±2.19)μmol/L和(4.06±0.22) g/L、中度缺损组为(18.79±2.46)μmol/L和(4.25±0.33)g/L,重度缺损组为(24.13±2.71)μmol/L和(5.46±0.29) g/L,三组患者的Hcy、Fib水平均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佳组患者血清Hcy、Fib水平分别为(21.68±7.63)μmol/L和(4.98±1.24)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17.24±6.19)μmol/L和(4.21±1.38)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Fib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清Hcy、Fib水平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关系.方法 以急性CI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体检者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CMV水平,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及HCMV的差别;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MV与CIS发病的关系.结果 ①试验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试验组HCMV阳性率(51.25%)显著高于对照组(2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HCMV是C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95%可信区间=1.115~1.625,P=0.004).结论 HCMV感染与CIS发病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与谵妄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6例,根据入院前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比较两组的谵妄发生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影响。结果576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观察,在入院4天内的筛查中,发现104名谵妄患者。其中他汀组发生谵妄36例,非他汀组发生谵妄6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3,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降低显著相关[odds ratio(OR),0.527;95%CI,0.382~0.708]。谵妄患者他汀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非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7,P0.05);但两组3个月后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谵妄的发生率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文献数据构建分词词典、病症和药材词典,对文献的题名和摘要进行文本挖掘.将社会网络分析的对象拓展至病症和中药材,构建"病症-中药材"二模矩阵,对其进行共现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探索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部分病症和药材之间已经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NLR)、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方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78例,分为轻症组48例和重症组30例。测定患者血常规、血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CRP、血沉(ESR)、PCT、D-二聚体及CD4+T淋巴细胞。以SpO2作为病情进展的评定指标,将WBC、NLR、CRP、ESR、PCT、D-二聚体、CD4+T淋巴细胞等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冠肺炎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NLR、PCT、CRP、D-二聚体以及联合检测对新冠肺炎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重症组WBC、NLR、CRP、ESR、PCT、D-二聚体高于轻症组,CD4+T淋巴细胞、SpO2低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是新冠肺炎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取最佳截断值时预测疾病进展的特异性为93.7%,敏感度为93.3%,约登指数为0.87;PCT的AUC为0.459,取最佳截断值时特异性为12.5%,敏感度为93.3%,约登指数为0.058;CRP的AUC为0.636,取最佳截断值时特异性为97.9%,敏感度为36.7%,约登指数为0.346;D-二聚体的AUC为0.683,取最佳截断值时特异性为59.2%,敏感度为60.0%,约登指数为0.392;联合检测的AUC为0.843,取最佳截断值时特异性为97.9%,敏感度为93.3%,约登指数为0.912,NLR对病情加重的预测价值优于PCT、CRP、D-二聚体,而联合检测的预测价值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NLR明显升高,NLR对新冠肺炎病情加重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联合检测NLR、PCT、CRP和D-二聚体的预测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化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的联合检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59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IMA、Lp(a)和血浆中Fib、DD浓度,计算其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MA、Lp(a)、Fib、DD阳性率分别为64.4%(38/59)、42.4%(25/59)、49.2(29/59)%、40.7%(24/59),与正常对照(0%、0%、3.3%、0%)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MA敏感性与其他3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4项指标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2.3%(55/59),均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IMA是一个比较灵敏的指标,IMA、Lp(a)、Fib、DD4项指标联合检测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明显提高敏感性,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23-26
目的 探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及颅内压变化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62例,未发生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组作为对照组,发生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组,每组81例。比较两组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PLT(血小板)、D-二聚体(DD)以及两组颅内压、GCS评分、GOS评分。结果 研究组PT、TT、APTT、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P0.05),FIB、PL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颅内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GCS评分、GO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患者凝血功能出现障碍,颅内压明显增高,这为以后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冠心病CH患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3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并设3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测以上各组DD及Fbg含量,并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36例、两支病变组29例、三支病变组27例,根据血分数(LVEF)分为左心功能正常和左心功能不全组,分别进行DD及Fbg的比较。结果 AMI、UA组DD、Fbg含量明显高对照组(P〈0.01);AMI组DD明显高于UA组(P〈0.05);AMI组和UA组的F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脉两、三支变组FG和DD含量高于对照组和一支病变组,差异显著(P〈0.01),三支病变组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对照组和一支病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心功能不全组Fbg浓度高于左心功能正常组,但左心功能不全组DD浓度与左心功能正常组显著差别。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升高是冠心病事件的表现和依据,并可能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