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ICU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CU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武警上海总队医院感染管理室王勤张凤珠①(上海201103)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并发症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院内感染高危病区之一。本文对487例患者进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为预防和控制ICU院内感染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6例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6例患者共检出89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55.1%、35.9%和8.9%。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占革兰阴性菌的28.5%,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革兰阳性菌的34.3%和40.6%。共检出41株多重耐药菌株,其中12株革兰阴性菌为耐碳青霉烯菌株。对死亡组和生存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ODS评分≥9分(72.4%与25.5%)、APACHEⅡ评分≥18分(75.8%与19.1%)、多重耐药菌感染(72.4%与34.0%)、持续肠外营养(62.1%与23.4%)及年龄≥65岁(65.5%与38.3%)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持续肠外营养、MOD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较广,多重耐药菌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细菌是临床抗感染的难点。多重耐药菌感染、持续肠外营养、MOD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永久起搏器置入术患者512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感染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多个有显著差异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借助Logistic回归非条件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12例中,总共有25例在起搏器术后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次数过多、手术时间过长、血肿、切口脂肪液化等因素均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结果显示,起搏器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和多个变量有相应关系,其中主要与合并糖尿病(OR为3.56,95%CI:6.26~23.01)、手术次数过多(OR为3.07,95%CI:3.12~38.70)、手术时间过长(OR为2.96,95%CI:1.67~24.65)、血肿(OR为2.76,95%CI:1.31~18.90)、切口脂肪液化(OR为2.36,95%CI:1.31~3.65)有关。结论 起搏器置入术患者手术时间过长、合并糖尿病、血肿等均是引发起搏器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术后按时复查及定期随访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龄患者上腹部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自2013年9月至2017年4月如皋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上腹部术后高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出现肺部感染分为未感染组(A组,n=157)和感染组(B组,n=23)。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B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留置胃管时间长于A组,补液量多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留置胃管时间、补液量均为高龄患者上腹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手术时间和留置胃管时间延长为高龄患者上腹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接受上腹部手术的高龄患者而言,手术时间和留置胃管时间延长会使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应做好相关防治,以降低患者感染概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比较分析了288例颅脑损伤术后出现颅内感染与未出现颅内感染组间的差异因素。结果:288例中,颅内感染12例,感染率4.17%;颅脑外伤术后感染与高温季节、高龄、重度以上损伤、短期内两次以上手术、连续两侧开颅术、长时间(〉4h)手术、显微外科手术、颅底与后颅凹手术、脑室外引流、皮下或硬膜外积液以及急诊手术等因素相关(P〈0.05)。结论: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易感患者应给予更密切的关注和预防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石症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药敏情况,并分析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行手术治疗的胆石症366例,其中发生术后腹腔感染的69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药敏情况,分析感染的患者因素和医源性因素。结果 共分离到病原菌9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2株(79.12%)、革兰阳性菌17株(18.68%)、真菌2株(2.20%);较常见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7株(40.66%)、铜绿假单胞菌19株(20.88%)、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属各9株(9.89%)。术后感染的革兰阴性菌仅对亚胺培南100%敏感,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较高;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100%敏感,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较高。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术中损伤性操作、引流管放置及术后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因素均对胆石症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P<0.05或P<0.01)。结论 胆石症患者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骨科手术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了解感染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预防控制措施,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率。方法:确定三个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监测对象,运用杏林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及前瞻性调查方法,制定目标性监测方案,划分临床小组,并对相关人员知识进行技能培训,定期信息反馈、进行效果评价及时纠正偏差、共同查找骨科手术感染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共监测2550例骨科住院手术患者,25例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感染发生率0.98%。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手术切口类别和手术时间大于3小时是骨科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01和P=0.000)。结论:本次通过开展骨科手术部位目标性监测,发现手术时间和不同切口类型是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可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9.
10.
尿潴留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排尿功能受两个神经中枢的控制,比较重要的神经中枢位于2、3、4骶髓,形成排尿反射,另一中枢在大脑,随人的意志活动而控制排尿。骨科一部分患者在急诊手术和择期手术后都会出现尿潴留的现象,由于引起尿潴留的原因很多,所以在对患者尿潴留的护理中应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避免处理不当而造成的不良后果。现将引起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 674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类型、骨折粉碎程度、螺钉位置、术后负重时间、术后感染情况、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骨质疏松等资料, 并根据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 3 个月骨折愈合情况将其分为愈合组和愈合不良组,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 结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3个月, 674 例患者中出现骨折愈合不良 66 例 ( 9.79%), 设为愈合不良组; 骨折愈合良好 608 例(90.21%), 设为愈合组。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愈合不良组年龄≥60 岁、不稳定型骨折、骨折粉碎程度高、 螺钉位置不理想、术后负重过迟、术后感染以及合并有糖尿病、骨质疏松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愈合组 (χ2 =6.347、 9.520、 9.985、 40.089、 4.176、17.623、4.250、7.125, P= 0.012、 P= 0.002、 P= 0.002、 P<0.001、 P =0.041、 P<0.001、P= 0.039、P= 0.008);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不稳定型骨折、骨折粉碎程度高、螺钉位置不理想、术后负重过迟、术后感染、合并骨质疏松是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95% CI 为 3.831 ~ 15.407、3.588 ~ 13.551、 3.516 ~ 12.868、 3.387 ~ 12.206、5.594 ~ 28.683、 4.799 ~21.792, P 均<0.001)。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不良与骨折类型、骨折粉碎程度、螺钉位置、术后负重时间、术后感染情况、是否合并骨质疏松有关。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骨缺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2年 3 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40 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骨缺损的患者 (设为发生组), 以及 54 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未发生骨缺损的患者 (设为未发生组) 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伤原因、受伤部位、椎间盘是否受损、椎体前缘压缩程度、骨密度 T 值以及是否植骨等情况, 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骨缺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椎间盘受损、椎体前缘压缩程度≥50%、未进行植骨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 ( χ2 = 25.288、27.885、40.021, P 均<0.001), 骨密度 T 值明显小于未发生组 (t = 4.242, P<0.001);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椎间盘受损、椎体前缘压缩程度≥50%、骨密度 T 值较小以及未进行植骨是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骨缺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95% CI 为 4.864 ~ 35.722、4.423 ~ 31.093、2.252 ~ 17.893、8.492 ~ 94.879, P均<0.001)。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术后骨缺损的发生与患者椎间盘受损情况、椎体前缘压缩程度、骨密度 T 值以及是否进行植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佳佳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22,(2):116-1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感染患者以及156例术后非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溃疡病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有无输血及肥胖、手术操作医师职称等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将2009-01~2010-01本院行剖宫产的产妇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切口感染)和对照组48例(无切口感染),分析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的体质量指数、合并基础疾病、胎膜早破、瘢痕子宫、试产时间、急症手术、未预防应用抗生素、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方面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种的,应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15.
孙姣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22,(3):225-228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顽固性口腔溃疡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0 月沈阳七三九医院收治的 125 例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是否饮酒、是否吸烟?是否喝茶、饮食类型、是否使用药物牙膏、牙刷毛硬度、刷牙次数、是否熬夜失眠、疲劳状态、心理状态、是否合并消化系统疾病等资料, 根据口腔溃疡治愈后3个月是否再发口腔溃疡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顽固性口腔溃疡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5 例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愈后 3 个月再发口腔溃疡者 32 例,设为复发组;未再发口腔溃疡者93例,设为未复发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吸烟、饮食偏荤、使用药物牙膏、刷牙次数≤1 次/天、熬夜失眠、疲劳、心理异常、合并消化系统疾病是顽固性口腔溃疡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95% CI为1.016 ~ 1.134、1.003 ~ 1.164、1.001 ~ 1.397、1.024 ~1.364、1.029 ~ 1.413、1.019 ~ 1.433、1.027 ~ 1.389、1.041 ~ 1.397、1.024 ~ 1.369, P = 0.011、0.046、0.048?0.022、0.021、0.030、0.021、0.013、0.022)。结论 顽固性口腔溃疡的复发与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行开颅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时间、手术次数、颅脑损伤类型、侵入性操作情况、置管情况、切口脑脊液漏情况、脑外室引流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营养治疗方式等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颅内感染12例,设为感染组;未出现颅内感染88例,设为未感染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糖尿病、术前GCS≤8分、手术时间>7 h、手术次数>1次、有切口脑脊液漏、有脑外室引流、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4 d、肠外营养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为2.224 ~ 29.338、2.412 ~ 33.584、0.014 ~ 0.923、0.009 ~ 0.223、2.722 ~ 65.319、1.187 ~77.544、0.024 ~0.397、1.557 ~35.980, P = 0.002、0.001、0.042、0.000、0.001、0.034、0.001、0.012)。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与糖尿病、术前GCS评分、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切口脑脊液漏、脑外室引流、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20 年 3 月至 2023 年 3 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260 例消化性溃疡患儿 (设为溃疡组), 以及 260 名健康儿童 (设为健康组) 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家族史、饮食喜好以及患儿临床症状 (呕吐、恶心、反酸?嗳气等) 及体征 (上腹压痛等) 等情况, 分析儿童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 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儿童消化性溃疡患儿中男性 (84.23%) 多于女性 (15.77%), 年龄以学龄期儿童 ( 46.92%) 和 青 春 期 儿 童 ( 40.77%) 为 主, 溃 疡 类 型 以 十 二 指 肠 溃 疡 ( 71.15%) 和 单 发 溃 疡(72.69%) 为主, 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 (71.15%)、呕吐 (63.08%) 和黑便 (48.85%), 且腹痛部位主要为剑突下、脐周和上腹部, 其中仅 22.12%表现为与进食相关。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有家族史、喜好冷食、喜好酸辣、经常吃外卖、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障碍、家庭不和睦、住校/小餐桌是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 (95% CI 为 1.848 ~ 32.710、1.040 ~ 3.659、1.334 ~ 11.937、1.182 ~ 11.257、1.499 ~ 9.424、1.935 ~20.817、1.188 ~ 6.046、1.178 ~ 4.867, P = 0.005、0.037、0.013、0.024、0.004、0.002、0.017、0.015)。结论 儿童消化性溃疡以学龄期和青春期男性儿童为主, 溃疡类型主要为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呕吐和黑便; 有家族史、喜好冷食、喜好酸辣、经常吃外卖、幽门螺杆菌感染、心理障碍、家庭不和睦、住校/小餐桌是儿童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20 年4 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65 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切口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65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者23 例,设为感染组; 未发生切口感染者242 例,设为非感染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合并有糖尿病、开放性骨折、致伤暴力程度高、伤口污染是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95% CI: 1.072~1.244、2.450~25.684、0.998~9.026、1.769~20.290、0.003~0.047,P = 0.000、0.001、0.048、0.004、0.000)。结论 高龄、合并有糖尿病、开放性骨折、致伤暴力程度高、伤口污染是胫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及早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兰考第一医院收治的61例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切口脑脊液漏发生情况、脑室外引流时间、是否急诊手术、是否行后颅窝手术、有无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白蛋白水平等资料, 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1 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出现颅内感染13例 (21.31%),设为感染组, 未出现颅内感染 48 例 (78.69%),设为非感染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手术时间≥4 h、手术次数≥2 次、切口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时间≥2 d、后颅窝手术、开放性颅脑损伤、白蛋白 < 35 g/L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95% CI为 2.111~12.415、1.885~7.463、3.636~62.365、1.505~40.665、2.149~39.184、1.815~6.463、1.636~7.313,P = 0.001、0.001、0.001、0.014、0.003、0.001、0.001)。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与手术时间、手术次数、切口脑脊液漏发生情况、脑室外引流时间、是否行后颅窝手术、有无开放性颅脑损伤以及白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时做好预防, 以减少颅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 2021 年2 月至 2022 年 3 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64 例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骨折椎体数量、有无腰背筋膜损伤、有无高血压、有无糖尿病以及手术时间、手术入路方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等资料, 并根据经皮椎体成形术后 2 个月是否有残余疼痛将其分为疼痛组与无疼痛组,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 2 个月, 64 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中 14 例 (21.88%) 患者有残余疼痛, 设为疼痛组, 其余 50 例 (78.12%) 患者无残余疼痛, 设为无疼痛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疼痛组骨折椎体≥2 个、有腰背筋膜损伤、骨水泥呈 O 型分布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疼痛组 (χ2 = 7.886、7.230、6.328, P = 0.005、0.007、0.012), 骨水泥注入量明显少于无疼痛组 ( t = 7.018, P<0.001)。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骨折椎体≥2 个、有腰背筋膜损伤、骨水泥注入量少、骨水泥呈 O型分布是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 ( 95% CI 为 1.080~160.958、1.008~104.097、0.025~0.756、1.089~135.537, P= 0.043、0.049、0.023、0.042)。结论 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发生与骨折椎体数量、有无腰背筋膜损伤、骨水泥注入量及骨水泥分布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