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炎症是COPD发展的核心。研究表明针刺对COPD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抑制炎症反应是针刺治疗COPD的关键机制。目前针刺治疗COPD的抗炎机制主要集中在抑制COPD炎症反应和自噬、调控相关炎症信号通路、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和改善神经机制等方面,本研究探讨COPD的发病机制和针刺治疗COPD的抗炎机制,为针刺治疗COPD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刺镇痛在国内外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目前较明确的镇痛机制是针刺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以快速镇痛.笔者团队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复针刺后的抗炎镇痛效应出现,由此推测炎症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通过文献分析,笔者发现炎症在疼痛的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针刺通过控制外周和中枢炎症可有效抑制疼痛,...  相似文献   

3.
4.
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证明,很多中药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而中药的抗炎作用机制表现为多种途径,主要有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功能、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抗血栓生成等,随着对炎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从免疫调节方面进行的阐释亦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快感缺乏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情感障碍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针刺治疗抑郁具有独特的疗效,然而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从针刺调控神经核团功能、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等角度为切入点,归纳总结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5,(8)
目的筛选鸭跖草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并研究其抗炎机制。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角叉菜胶诱导大鼠足跖肿胀,进行抗炎活性筛选;测定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以及肺组织一氧化氮(NO)、PGE2、TNF-α、IL-1β和MDA水平,探讨抗炎机制。结果与5%吐温-80组比较,水溶部位高、中剂量(30、15 g/kg)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急性炎症导致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0.01),其余部位活性弱或基本无活性;鸭跖草水溶部位组(15 g/kg)能抑制胸腔液MDA、PGE2、TNF-α、IL-1β水平升高(P0.01);鸭跖草水溶部位组(15 g/kg)能抑制肺组织NO、MDA、PGE2、TNF-α、IL-1β水平升高(P0.01)。结论鸭跖草水溶部位为抗炎活性部位,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症介质产生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黄家林  张勇 《中医药研究》2013,(11):1374-1376
黄芪多糖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与抗炎活性.黄芪多糖对许多炎症性疾病具有干预作用,可对炎症发生的多个环节,多种炎症介质产生影响.本文综述黄芪多糖在细胞、分子水平的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刺可通过提高抗炎细胞因子含量、降低促炎细胞因子含量,调整Th 1/Th 2平衡,从而达到抗炎、镇痛的作用,充分体现了针刺双向调节的作用特点。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新度不够;研究水平不高,各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研究缺乏中医整体观等。因此,结合目前细胞因子与RA、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采用目前高通量的细胞因子检测手段,将针刺治疗后机体多靶点部位(关节局部、外周血液、中枢)的细胞因子相结合,整体、动态、网络地研究针刺对RA细胞因子的影响,有望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坚龙胆抗炎作用的活性部位,并研究其抗炎机制。方法:分别选用ICR小鼠180只,随机分为18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醋酸地塞米松组(5mg·kg-1),坚龙胆乙醇粗提物、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各层低、中、高剂量组(6,3,1.5g·kg-1),除正常组外,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冰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模型,分别ig给予相应药物,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5%聚山梨酯-80,每天1次,连续7d,检测小鼠的耳肿胀度及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取180只SD大鼠,同上方式分组及给药,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造模,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另取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醋酸地塞米松组(5mg·kg-1),乙醇粗提物组(6g·kg-1),水部位组(6g·kg-1)。每日ig1次,连续7d,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胸腔炎症造模,测定胸膜炎大鼠胸腔渗出液丙二醛(MDA),前列腺素E2(PGE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以及肺组织一氧化氮(NO),PGE2,TNF-α,IL-1β和MDA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模型组小鼠耳廓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大鼠足跖肿胀、大鼠胸腔及肺组织的炎症因子NO,PGE2,TNF-α,IL-1β,MDA均明显增高(P<0.01);与空白组比较,水部位高、中剂量(6,3g·kg-1)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急性炎症导致的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P<0.01),其余部位活性弱或基本无活性,坚龙胆水部位组(6g·kg-1)能抑制胸腔液MDA,PGE2,TNF-α,IL-1β含量升高(P<0.01),坚龙胆水部位组(6g·kg-1)能抑制肺组织NO,MDA,PGE2,TNF-α,IL-1β含量升高(P<0.01)。结论:坚龙胆水部位为抗炎活性部位,抗炎机制可能与影响炎症介质产生和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1])。常为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在患者体质较差的情况下,急性盆腔炎的病程迁延及反复发作,造成慢性盆腔炎,但也有部分慢性盆腔炎患者无急性盆腔炎症病史。慢性盆腔炎包括慢性子宫内膜炎、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炎及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2])。慢性盆腔炎其特点主要  相似文献   

11.
摘要:针刺镇痛国内外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目前较明确的镇痛机制是针刺通过抑制疼痛上行传导或促进下行抑制系统以快速镇痛。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反复针刺后针刺的抗炎镇痛效应出现,由此推测炎症可能是导致疼痛的根本原因。通过文献分析,我们发现炎症在疼痛的外周敏感化和中枢敏感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认为针刺通过控制外周和中枢炎症可有效抑制疼痛,是针刺镇痛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对关节炎模型大鼠炎性因子、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反应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针刺组,每组10只,以弗氏完全佐剂注入模型组和针刺组大鼠右后足跖底部制作关节炎模型,针刺组大鼠给予足三里、阳陵泉和昆仑穴3处针刺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HE染色观察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醋酸扭体法、热板致痛法观察针灸镇痛作用;取大鼠脾脏、胸腺计算免疫器官系数;采血后采用还原酶法测定NO含量、羟胺法测定SOD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 ELISA检测大鼠足炎症组织IL-1、TNF-α含量。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针刺缓解大鼠滑膜组织病理变化;针刺组大鼠抗醋酸扭体反应及热痛域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 0. 05);胸腺系数较模型组升高而脾系数较模型组显著恢复(P 0. 05);针刺组大鼠血清NO、MDA含量均较模型组降低,而体内SOD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 0. 05); ELISA结果显示针刺组大鼠肌肉组织IL-1、TNF-α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 0. 05)。结论:针刺抑制关节炎大鼠炎性因子表达、促进抗炎免疫及抗炎镇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金观源  金雷  郑进  金霞 《中医药导报》2020,26(7):1-5,28
从分析疼痛与炎症的关系着手,介绍炎症反射的最新认识,提出针刺微创抗炎的理念,以及选择不同刺激靶点、刺激手段与参数、合并电针、耳针等提高针刺祛痛效应的多种抗炎对策。认为炎症反应是多数躯体疼痛的核心机制,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在针刺治疗后的缓解都离不开患部炎症的消除,但它被许多针灸师忽视。要提高针刺祛痛的长期疗效,必须重视针刺的抗炎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组织强化炎症自限机制(炎症反射)及其神经调节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鱼腥草抗炎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腥草为传统的清热解毒中药,临床应用多年,被卫生部列为药食两用、极具开发潜力的资源。药理研究表明,鱼腥草在炎症性疾病方面表现出较好的疗效。综述国内外关于鱼腥草抗炎的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为研究与开发以鱼腥草为原料的抗炎新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诸如自然灾害、暴力犯罪、性侵害等创伤性事件频频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关注度正在逐年上升,如何防治PTSD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有效改善PTSD的相关症状,然而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到底为何,至今仍无定论。基于此,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发表的相关研究,企图初步揭示针刺治疗PTSD内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刺内关穴抗心肌缺血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针刺内关穴抗心肌缺血的机制,将为我们理解针刺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关于针刺抗心肌缺血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献,总结出针刺是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活性物质、心肌局部调节、抗过氧化作用物质、及单胺类物质、心肌酶、血糖、血脂等方面进行的良性调节,从而发挥了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反应的调节枢纽,可以在不同水平控制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一条具有拮抗炎症反应作用的通路,该通路由迷走神经、乙酰胆碱及受体所构成,称为胆碱能抗炎通路。胆碱能抗炎通路是神经-免疫调节通路,它的激活可以有效减少多种促炎因子的释放,对全身和局部炎症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调节因子功能和炎症反应提供了可能的有利途径。针灸疗法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并能有效地抗击炎症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可以辅助治疗多种免疫性疾病。针灸的抗炎作用与胆碱能抗炎通路存在联系,这可能为阐明针灸穴位的免疫调节作用提供基础,同时,有助于阐明针灸穴位抗击炎症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临床治疗中抗炎药物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二大类药物,其中包括甾体类抗炎药物(SAID)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但是由于许多合成药物有较强的毒副反应,人们愈来愈重视从天然药物中开发抗炎药物。中医药基于整体辨证思维模式,具有功效独特、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势,已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有志于解决炎症的科研及临床工作者们的目光。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炎疗效确切。文章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了近10年来清热解毒类中药及其活性成分有关抗炎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其抗炎机制。清热解毒类中药的抗炎机制可分为8个方面,即对血管活性胺类介质的影响、对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影响、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对炎症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的影响、对一氧化氮(NO)和趋化因子的影响、消除自由基、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等。通过综述、分析,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清热解毒类中药抗炎活性成分的筛选以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正>术后肠梗阻(postoperative ileus,POI)是在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1],以恶心、呕吐、腹胀、腹部压痛、排气时间延长及肠鸣音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2],其发病率可高达17%~20%,尤其在肠道手术后更常见[3]。术后肠梗阻通常持续2~4 d,有时甚至会长达7 d以上,部分患者会发展成长期肠梗[4],其治疗周期5  相似文献   

20.
针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机制较为复杂,其中抗炎相关机制是首要作用途径。基于国内外文献,我们对目前现有的研究进行归纳发现,针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抗炎机制主要集中在趋化因子、激酶相关通路、辅助性T细胞、表观遗传修饰、自噬、迷走神经介导的胆碱能抗炎途径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抗炎机制的归纳及展望,本文将为针灸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深入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