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2.
3.
从血浊论治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血浊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清化血浊法在动脉粥样硬化防治中的意义。血浊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枢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各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血浊的发生,血浊是动脉粥样硬化诸病机产生的基础。清化血浊有助于祛痰、活血、清毒,是动脉粥样硬化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脑梗死的患病人数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国医大师王新陆教授从事糖尿病及其脑梗死并发症研究多年,基于自身开创的血浊理论,并结合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脑梗死有着“脾虚致浊为始,瘀损脑络为终,血液浊化停滞成瘀为枢纽”的病机演变规律。同时,王新陆教授依照疾病特点,归纳总结出该病治疗当以围绕清化血浊为基本原则,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健脾益气、清热滋阴、化瘀通络等治法,疗效甚验,这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王新陆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提出血浊理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认为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当分为3个过程:即正气亏虚当为发病之本,血浊不清为致病之渐,痰瘀痹阻当为发病之标,而气滞、寒凝、过劳等多为病情加重的诱发因素。其病理性质当为本虚标实证。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提出了治本不忘其虚,治渐不离其浊,治标不外痰瘀的治疗大法,同时强调针对患者的体质、诱发因素等方面,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上述理论的提出,为中医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和理论支持,使疾病治疗的重心大大前移。 相似文献
7.
8.
9.
10.
正血浊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即指血液浑浊不清的状态。近年随着现代中医学发展,血证中血虚血瘀分型已不能完全涵盖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征,且不能详尽其病因病机学特点,故血浊理论再次得以发展~[1]。目前较普遍认为,血浊是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导致血失清纯或血的运行异常,并已运用到脑病的防治,获得较好的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