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药的性味包括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即酸、苦、甘、辛、咸),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中药性味的辨识与确定是正确指导中医药性实践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综合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上主要通过口尝、取象比类、以药物效应反推等方法辨识中药四气五味,现代中医药工作者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创新,从不同侧面对四气五味药性规律进行探讨,为揭示中药药性本质提供了新视角。该文通过梳理中药性味理论的起源、发展历程、中药性味辨识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总结归纳中药性味的辨识方法,为继承和发展中药药性理论提供新方法,为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有关文献中肾毒性中药的报告及其与四气、五味、归经、有效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具有肾毒性的中药进行统计归类分析研究。结果:中药四气、五味、归经及其有效成分与肾毒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肾的毒性主要集中在四气属性中寒热两类药物;五味属性中苦、甘、辛三类药物;归经属性中归肝、脾、肺、肾四经的药物和有效成分中含生物碱类及甙类成分的药物方面。结论:中药药性理论及有效成分与其肾毒性之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及学科特性的原因,临床许多中药的药性和分类界定不清,甚至有的相互抵触。通过对临床中药进行四气、五味、归经以及功效4个层面的逐层分类,可使中药与中医理论形成有机结合,使中医药理论融为一体,更好地促进临床中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是中药学最重要的特色理论之一.药性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一般认为,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其中,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药药性,揭示其科学内涵,是中药理论自身创新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四气五味是中药最重要的药性理论之一,是中医赖以处方遣药的依据。现代研究主要从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入手,对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及定性、定量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对四气五味影响显著,但炮制改变性味的机制尚不明确,这也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另外,四气五味的研究虽多,但形成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探讨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及归经药性的影响。作者查阅相关文献,归纳、总结炮制对中药四气五味、归经等方面药性的影响。经分析研究发现,炮制可缓和、增强、改变中药的四气五味药性以及改变与增强中药归经作用。  相似文献   

7.
《首都医药》2005,12(13):39-41
中药理论认为,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药性,这里所说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与性能的统称,它包括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中药治疗就是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药物的特性,发挥其治疗作用,这也是中药与西药的最大区别。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应从这个方面来着手,按照中药本身的自然规律去研究,而不是研究药物的有效成分,以及有效成分单体的提取,这种研究并不能涵概中药的全部功能。现在中药研究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恰恰是探索中药现代研究的新途径,避免按现代西药开发的模式研究开发中药,以西药的研究开发模式研究开发中药违背了中医药辨证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基于不同配伍环境的中药药性及功效变化规律研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多因素内容.不同药性因素,代表着中药相对独特的功能和特征性作用.对具体某药而言,其所包含的诸多药性因素,在单味药或不同方剂配伍应用中对证侯的治疗作用体现在药效方面是不尽相同的.基于此种思维模式,通过对有代表性的中药在不同经典组方配伍中药效作用发挥方向进行归纳总结,探究其药性的演变规律,阐明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必然相关联系等内容,可望初步揭示中药药性的科学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9.
中药微量元素与其药理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微量元素与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有利于传统中药理论与现代医药理论的结合,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与其现代研究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人树  李焕德 《中国药师》2006,9(3):268-270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对阐明中药的作用特点与指导中医用药具有重要作用。近50年来,许多学者尝试用现代理论、技术和方法进行研究,高晓山认为在开展现代研究前,归经的定义和内涵有待明确,具体药物的归经认识尚须取得共识;中医脏腑、经络的现代解剖、生理学诠释,药理学概念的中医药学解读尚待完成。首先必须准确理解其本质意义。再与中药的药效学研究相结合,才能提高对中药归经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药材所收载中药的药性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和中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统计分析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中药材和饮片,了解药典记载的中药材和饮片四气五味等,归纳其药性特点。结果药典一部所收载的683味中药,温性药有25.84%,苦味药有43.47%,入肝经有51.40%,有毒药物有14.35%。结论本文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学和药效学等研究,提出用统计学方法系统分析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概括中药药性理论的共性,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文献提取、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高频药物组合,揭示中医治疗MM用药特点,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药和多发性骨髓瘤为关键词,探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09年1月至2019年11月)相关文献,整理文献记载的方剂,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2015年版中国药典对所纳中药进行药性药味及归经分类。使用Excel 2016、Clementine 12.0、SPSS Statistics 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109首方剂,共含中药285味,频数共1492次。在纳入的133味中药中:频数≥10的中药共42种,频数≥15的中药共26种,前三种分别是熟地黄、当归和黄芪;功效分类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阳药)、活血化瘀药和理气药最为常见;药性药味中,药味以甘、苦居多。药性以温、平、寒居多;归经分类中,以肝、肾、脾经居多。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可以得到13种关联强度较高的药对组合,通过聚类分析可提取5个聚类。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用药以补虚药尤其是补肾药为主,且多与活血化瘀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加快现代中药研发提高中医药国际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以及中医药现代化的概念应随现代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延伸。文中阐述了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性,借鉴有关文献,对中药物质基础、组方原则、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分析,探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提出实现中药国际化,不仅要实现中药标准国际化,确保中药安全性和疗效,而且要开发一批按组分(成分)配伍组方的"现代中药",以适应中药国际化和医学发展趋势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思路与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循证医学和药物流行病学等方法对中药临床使用的效果进行分析与判断。科学、客观地评价中药临床疗效需做到两个方面:其一是要体现中医药理论特点和临床治疗原则;其二是要借鉴现代医学的疗效评价理念和方法。本文着重从"证候的规范化"、"疗效评价的量化"、"生命质量概念"和"循证医学"四个方面对中药临床疗效评价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推荐中药注射剂用于重型和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治疗.本文从传统中医药理论、现代药理学研究及既往临床应用经验等角度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梳理、总结,比较不同品种中药注射剂的临床辨证、应用时机和使用注意要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中医药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发布了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开发的相关鼓励性政策,但是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本文结合古代经典名方,尤其是包含有毒药味品种自身的特殊性,总结目前在中药一致性评价领域具有应用潜力的技术手段,包括色谱(高效液相、超高压液相等)指纹图谱技术、光谱分析(紫外光谱、近红外光谱等)技术、生物活性检测等技术手段,探讨从药学等效性和生物等效性(生物效价和毒价)两个角度构建经典名方复方制剂质量及制药过程一致性评价研究思路,实现传统制法与现代制药工艺间的"基本一致",保证经典名方复方制剂与传统汤剂内在质量、疗效及安全性的一致性,为中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开发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求及药物自身性质及调配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是中药饮片质量的重要保证,是用药安全和药效正常发挥的关键。研究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能的影响,以为合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效物质及作用机制等中药有效性相关问题的科学阐释是解决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特征相契合,以其高通量、整体性的研究特性高效解析中药整体药效作用过程。将中医药理论与代谢组学技术有机融合,可为深层次阐明中药的有效性、物质基础、作用机制等科学问题提供关键技术。综述了代谢组学方法解决中药药效评价与药效物质研究的具体实践,并对代谢组学策略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浅析现有中药专利保护的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帆  孟锐 《中国药房》2011,(3):193-195
目的:指出现有中药专利保护的缺陷,对我国的中药专利保护的改进提出建议.方法:基于中医药理论原理,分析我国现有中药专利保护现状.结果与结论:应借鉴现代专利制度,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建立我国特有的中药专利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我院中药处方中的药物剂量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便监督控制中医临床合理用药,为规定用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抽样法从内科、外科、儿科等科室中,按每个科室医生总数的比例进行抽样。对处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50种药物的常用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再与2005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剂量范围进行比较。结果 2012年我院处方中运用频率最高的50种药物,有64%的药物用量超过药典规定范围。每张处方中药味数以16~20味为主。结论我院处方普遍出现药物剂量超过药典规定用药范围的现象,其原因包含各个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