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息香药用历史悠久,为规范其临床用药,笔者查阅古代本草、医书典籍和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安息香药材的名称、基原、学名演变、产地、性状、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等进行了系统考证。考证结果表明古代本草所载安息香的主流来源为安息香科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此外,安息香树S. benzoin也多有应用。近代以安息香树S. benzoin为主流,但在实际使用时多为安息香属多种植物的树脂,随后记载中又出现了白花树S. tonkinensis和滇南安息香S. benzoides,并将其也作为安息香药材的主要来源,现代则以白花树S. tonkinensis的干燥树脂为主;古代著录的安息香药材产地为波斯、西戎、安南等,现代则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泰国、越南,以及我国福建、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等地,我国商品药材多系进口;传统总结性状评价以油性大、具蜡样光泽、质脆易碎、香气浓、嚼之有砂粒感、无杂质者为佳;古时文献记载的安息香采收时间集中在7—8月份,近现代则在夏、秋两季采收,采集方式多样,通常选取树龄10年以上的进行采割,以4—6月份割脂为好,最先采集的、乳白色的树脂质...  相似文献   

2.
清胃散是治疗口腔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清胃散的古籍,筛选出有效数据411条,涉及中医古籍106部。从清胃散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组方原理、用药剂量、制法用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经典名方清胃散源于李东垣《脾胃论》,由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5味药物组成,有清胃泻火,凉血散郁之功,主治“阳明经中热盛”所致的牙痛、头痛、喜寒恶热。治疗病证记载352条,多遵李东垣之说,并有所扩展,高达70种,其中牙痛(132条)最多,约占总病症的22.49%;其次为头痛(60条),占10.22%。同时,发现清胃散现代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多系统病证,其中,口腔系统应用(197条)最多,占72.69%;其次为皮肤系统(28条),占10.33%;再者为消化系统(27条),占9.96%。病证范围虽广,但病机总属“胃火上攻”。通过对记载清胃散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及现代临床应用的统计分析,以期为经典名方的研发申报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枳实薤白桂枝汤出自《金匮要略》(汉·张仲景),是治疗胸痹疾病常用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枳实薤白桂枝汤相关中医古籍63部,筛选出有效中医古籍36部,系统梳理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历史源流、药物组成、主治病证、剂量、炮制、制法煎法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枳实薤白桂枝汤由枳实、薤白、桂枝、厚朴、瓜蒌五味药物组成,具有通阳散结,祛痰下气的功能,主治“阳气被遏,心气郁滞,痰瘀郁生,痰之邪阻结在心胸或胸肺”所致的胸痹胸满、胸痛、喘息咳唾、短气。同时,发现枳实薤白桂枝汤现代临床应用文献共计70篇,主治系统疾病范围为循环系统(51篇),占比72.85%;内分泌系统(4篇)占比5.7%;呼吸系统(9篇)占比12.85%;消化系统(6篇)8.57%,其中以循环系统中“冠心病(中医为胸痹)”为主,其中医证型主要为痰热痰浊内阻证,痰浊痰瘀痹阻证,寒凝痰瘀气滞证,胸阳不振、痰瘀互结型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古代医籍记载应用与现代临床应用是保证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此,该文通过对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古代医籍整理挖掘及现代临床应用的统计分析,旨在为其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梳理华盖散的历史沿革、处方演变及现代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以“华盖散”及其异名“华盖汤”为关键词,检索中医智库、中华医典、爱如生中国医学库及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等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获取与“华盖散”有关的古籍条文信息及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系统梳理与分析华盖散的历史源流、处方组成、制法、用量、主治病证、药材基原、药材炮制方法及现代临床应用。结果 纳入华盖散相关的古籍信息198条,涉及中医古籍93种。华盖散由炒紫苏子、赤茯苓、炒桑白皮、橘红、炒苦杏仁、麻黄、炒甘草7味药组成,具有宣肺解表、祛痰止咳的功效,主治风寒束表之咳嗽上气,痰气不利等。制法建议为煮散,将七味药物粉碎成粗粒,每次用量折合为紫苏子1.27 g、赤茯苓1.27 g、桑白皮1.27 g、橘红1.27 g、苦杏仁1.27 g、麻黄1.27 g、甘草0.64 g,加水300 mL,煎取210 mL,去药渣,饭后温服。纳入临床研究文献21篇分析华盖散的现代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肺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治疗。结论 笔者考证并总结了经典名方华盖散的关键信息,可为其复方制剂的研发和临床运用提供详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参败毒散主治感冒风寒湿邪,增寒壮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等症。喻嘉言常用以治时疫,每获良效,并用以治下痢而有表症者,称之为"逆流挽舟"。他认为病邪从表陷里,本方可使由里出表。笔者受其启迪,将之推广运用于临床,疗效颇佳。互协原谢某,女,聊岁。1994年1月20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感咽喉疼痛,周身不适,服抗菌消炎药及润喉片,咽痛时轻时重,迁延月余。五个月前出现肉眼血尿,住院治疗,依赖抗生素和止血药方能控制症状,一旦停药血尿复现。为排除肿瘤,曾作CT检查,动工未发现异常。转请,仁医诊治。刻下患者腰部隐痛,少腹发…  相似文献   

7.
经典名方猪苓汤出自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编纂的医学著作《伤寒论》,被收录于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古籍文献和现代文献,对经典名方猪苓汤的历史源流、组成、剂量、炮制、煎服法、功效和应用等进行考证分析。共获取猪苓汤相关信息733条,涉及中医古籍206部,其中52部详细记载了猪苓汤的组成、剂量、炮制、功效等关键信息。考证分析结果显示,猪苓汤由猪苓、茯苓、泽泻、阿胶和滑石组成,其中猪苓和茯苓宜去皮使用,阿胶宜蛤粉炒制,滑石宜粉碎或水飞。根据古今剂量折算,煎服时取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各15.63 g,加水800 mL,煎煮至400 mL,除去药渣,药汁加入阿胶15.63 g烊化,每次温服140 mL,每日3次。猪苓汤具利水、养阴、清热之功效,主治水热互结证,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等。现代研究表明,猪苓汤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该文对经典名方猪苓汤进行了关键信息考证,为猪苓汤的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越鞠丸始载于《丹溪心法》,素来被冠以“治郁圣药”。通过梳理越鞠丸相关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文献,发现在药材基原、炮制方法及处方剂量折算等方面存疑。根据文献归纳整理,建议方中苍术基原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干燥根茎;香附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的干燥根茎;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的干燥根茎;神曲为建神曲,由面粉、麦麸、辣蓼、青蒿、苍耳草、赤小豆、苦杏仁制成;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的干燥成熟果实。炮制方面建议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炮制方法。剂量上,建议丸剂1次6~9 g,1日2次,成人用量为12~18 g/d,70~120丸/次,日总服用量为140~240丸;汤剂以《中国药典》2020年版各药材等分以6~10 g/d为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某,女,学生,9岁,初诊1988年1月21日。1986年5月上句患者因罹患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全身浮肿,尿蛋白+++,解放军309医院诊为肾病综合征(单纯型)。经住院治疗后症状缓解,同年12月又见复发。扁桃体Ⅱ°肿大,全身高度浮肿,腰围65cm,腹水征++,尿蛋白+++,A/G2.0/2.1,血清总胆固醇31.4mmol/L,ESR110mm/h,经某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此后又常因感冒诱发,长期在该院门诊治疗,所服中药多为知柏地黄汤加味。1987年底,随家从北京调来我矿。初诊所见患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有轻度满  相似文献   

10.
董卫国 《家庭中医药》2003,10(11):49-49
腰椎间盘突出症 有一中年女患者,被确诊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中央型)半个月。症见:双腿疼痛难忍,不能久立,夜间尤甚,辗转艰难,表情苦楚,面色欠华,四肢清冷,舌胖边有齿印,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调控自噬清除过氧化物角度,探究人参败毒散修复溃疡性结肠炎(UC)肠黏膜的机制。方法:自由饮用3.0%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诱导UC小鼠模型,雄性C57BL/6J小鼠共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美沙拉嗪组(0.3 g·kg-1)、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12.35、8.22、4.11 g·kg-1),每组10只,连续给药灌胃7 d。选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变,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PAS/AB)染色观察杯状细胞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组织活性氧自由基(ROS)荧光表达;生化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GR5)、p62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UC模型组结肠HE染色见黏膜上皮结构大量缺失,肠腺破坏,炎性细胞大量浸润,结肠病理损伤评分(TDI)明显上调(P<0.05),杯状细胞大量丢失,SOD活性及LC3Ⅱ/Ⅰ...  相似文献   

12.
当归六黄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公布的百首经典名方中的第47方,被誉为“治盗汗之圣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记载当归六黄汤的古籍,筛选出有效数据269条,涉及中医古籍156部。从当归六黄汤的历史源流、主治病证与病机、药物组成与剂量、制法用法及药物炮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经典名方当归六黄汤源于李东垣《兰室秘藏》,由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柏、黄芩、黄连、黄芪7味药物组成,有滋阴降火、固表止汗之功,主治阴虚火旺之盗汗证。后世治疗病证多承李东垣之说,并有所扩展,达30余种(共计339次),其中盗汗(208次)最多,占总病证的61.36%;其次为自汗(38次),占11.21%。同时,发现当归六黄汤现代临床应用广泛,用于多科病证,内分泌科(77次)最多,占28.21%;其次为妇科病(48次),占17.58%;再者为儿科病(24次),占8.79%。其治疗病证范围虽广,但病机总属“阴虚火旺”。通过对记载当归六黄汤古籍文献的系统挖掘及现代临床应用的梳理分析,探明其历史沿革,确定其关键信息,为经典名方的研发申报提供更详实的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牵牛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分布、品质、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及配伍禁忌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牵牛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皆以“牵牛子”为正名,主流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干燥成熟种子,古今一致;明代《本草纲目》中最早记载的“白牵牛”与今圆叶牵牛P. purpurea相似;古代最早著录的产地为今湖北襄阳一带,其后著录中产地增至全国各地;以颗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采收时间古代多为九月,今则多在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除去杂质备用;古代炮制方法以“酒蒸法、蒸炒至半生半熟、研取头末”为主,近代以来多简化为“清炒法”;性味、归经及功效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变化和补充,明代前均为“苦、寒,有毒”,明代出现了“辛、热,小毒”之性,功效历经“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至“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的演变;临床禁忌主要为脾肾虚弱者禁用、脾胃虚弱者禁用、孕妇禁用、不宜同巴豆、巴豆霜同用。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开发以牵牛子为主要原料的经典名方时,明确其来源应为...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典名方温经汤进行处方考证及临床应用研究总结,为该方的物质基准制定及复方制剂开发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系统整理相关医书古籍及现代文献报道,结合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开发的有关政策要求,对目前存在的疑义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所载温经汤由9味药组成,其组方药材基原及药用部位选用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基本保持一致,其中芍药选用白芍(芍药Paeonia lactiflora的干燥根),桂心选用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干燥树皮,莪术选用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的干燥根茎;饮片建议选用生品,并参照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方法炮制;剂量按照1两=40 g折算,当归、川芎、白芍、肉桂、牡丹皮、莪术用量各20 g,人参、甘草、牛膝各40 g,处方总量为240 g;所有处方药味分别粉碎成粒度6 mm后混合,每服剂量20 g,加水525 mL,煎至280 mL,滤后温服,每日1服。古籍记载温经汤功效为活血调经、温经散寒,现代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疾病,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以及痤疮、湿疹等皮肤病也有一定的疗效。通过研究明确了温经汤出处历史沿革、处方药味基原、炮制方法、剂量折算、制法及用法、临床应用等内容,可为该经典名方的后期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经典名方作为中医药宝库的精华部分,其研发已成为中医药行业的热点,随着年代更迭,中药基原和产地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变化,某些中药还存在代用品或易混品。因此,明确中药的基原和产地,对经典名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探讨药味考证的方法的基础上,从基原、产地、代用品和易混品4个方面,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100首经典名方涉及药味进行分析。本草考证结果显示经典名方涉及的药味中多数存在基原和产地变迁问题,因此,全面考证经典名方涉及药味对经典名方研发过程中药味基原和产地的选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梳理古今文献中关于麦门冬汤的条文及研究,考证分析麦门冬汤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应用,为麦门冬汤现代临床应用及制剂研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古籍文献研究,在中医古籍数据库第五版《中华医典》中以“麦门冬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现代临床研究,在中国知网以“麦门冬汤”为主题词,并将检索时间设置为197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进行检索。摘录麦门冬汤的主治病症、药物组成、用药剂量、制法、煎服法等信息的条文及有关临床研究,依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纳入书名、主治、药物及剂量、煎服法等相关信息,以考证麦门冬汤的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应用。结果 最终筛选纳入麦门冬汤相关条文357条,涉及古籍115本。麦门冬汤首载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麦冬、半夏、人参、粳米、大枣、甘草组成,随着后世流传,其主治、药物组成、剂量及其煎服法等均略有变化,但大体与《金匮要略》》一致。纳入183篇现代文献,分析麦门冬汤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性疾病等。结论 根据古今文献考证分析发现,麦门冬汤在后世流传中其药物组成、用药剂量、主治病证、煎服方法等基本与《金匮要略》》原方相一致。在现代临床应用方面,不仅沿用麦门冬汤的主治,还拓展了其临床应用范围,但总不离“肺胃阴虚”这一核心病机。麦门冬汤的现代临床应用促进了经典名方的传承创新,并为其药物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对莲的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据考证,自古至今莲的基原均为睡莲科莲属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根状茎(藕节)、叶(荷叶)、种子(莲子)、胚(莲子心)、花托(莲房)、雄蕊(莲须)、叶柄或花柄(荷梗)、叶基(荷叶蒂)、花(莲花)、种皮(莲衣)等均可入药用,并具有不同的临床功效。莲子初以河南为产区,后逐渐扩展到江南,今全国各地可栽培种植,以福建、湖南、江西为道地产区。对莲的入药部位及加工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后建议,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中石莲肉应在秋季取莲N. nucifera的干燥成熟果实,除去壳及莲子心。二冬汤中荷叶药材当在夏秋两季采收莲N. nucifera的叶,以生品入药,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加工炮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