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目的认识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征象.评价脑定位血肿抽吸术的作用.方法经临床诊断的小脑幕裂孔下疝75例均做CT检查,总结所有的CT表现.临床依据血肿的量和病情分别采取脑外科手术、脑定位血肿清除术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小脑幕裂孔疝CT表现为鞍上池缩小闭塞(52/75),脚间池狭窄闭锁(22/75),环池缩小闭塞(48/75),四叠体池填塞(20/75),中脑变形移位(33/75),脑室扩张(7/75),蛛网膜下腔出血(26/75).出血量<30ml10例,行脑定位抽吸术.出血量30~60ml,行脑定位抽吸术7例,脑外科手术5例.血肿量>60 m1 16例,脑定位抽吸术7例,外科手术9例.结论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表现有特征性,可以据此作出较早期的CT诊断,并可依据血肿的量,脑疝的程度及时采取不同的临床治疗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报告原发性脑干损伤90例,占同期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的11.3%。本组死亡率为71.1%,3d内死亡者占81.3%。行CT扫描43例,发现脑干有异常改变的41例;脑干周围脑池有异常改变的42例。作者将CT影像上脑干增粗、变形、密度减低或增高,混杂密度、血肿称为脑干损伤的直接征象;将脑干周围脑池消失,变窄、变形、出血称为间接征象。提示CT扫描不但可以确定原发性脑干损伤的存在,而且可以明确损伤的性质和程度。这一检查结果补充和完善了既往的临床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黄尚飞 《吉林医学》2011,(35):7550-7551
目的:回顾性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特征,旨在提高对CT诊断的认识。方法:对35例CT诊断为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35例均行CT平扫,其中11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35例中单侧血肿26例,其中左侧16例,右侧10例,双侧血肿9例;血肿呈新月形24例,梭形5例,"3"字形6例;脑沟变浅或消失30例,脑白质塌陷征和灰白质界面内移27例,患侧脑室受压变形、向健侧移位18例,大脑镰下疝5例,35例CT诊断正确30例,漏诊5例。结论:由于血肿呈等密度,平扫很难观察血肿全貌,而间接征像如脑沟消失,灰白质界面内移,中线移位,脑室变形、移位,侧裂池消失等征像,对本病的定性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中脑白质塌陷征和灰白质界面内移、脑沟变浅或消失更具有价值,CT增强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报告了经CT与手术证实53例外伤性各型脑疝临床和CT表现,对各型脑疝的CT征象作了详细分析。本组采用CT检查诊断率占96%,治愈率为74%,死亡率降低为15%,致残率11%。CT对早期脑疝诊断依据是脑室受压变形,脑池消失,三脑室闭塞,中线结构移位>1.5cm者,尤以Sylvian裂及中间帆池模糊消失者为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的早期CT征象及对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早期CT表现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CT表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弥漫性脑肿胀或脑水肿,皮髓质界限不清、模糊。双侧侧脑室、三脑室及脑干周围池大多对称性受压变小或闭塞,中线结构未见移位或轻度移位。脑实质内可见局部蜘蛛网样模糊影或单发、多发小出血灶22例(直径多<1.5 cm),出血灶主要分布在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处19例(双额颞区18例),胼胝体4例,基底节区2例,脑干5例,小脑1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其中脑干周围池出血9例,有薄层硬膜下血肿11例,脑室内出血4例,硬膜外血肿3例,脑挫裂伤4例,颅骨骨折5例。入院时均表现为昏迷状态,GCS评分均较低,3分12例,4分5例,≤8分8例。本组中恢复良好5例(20%),中残8例(32%),重残或植物生存状态3例(12%),死亡9例(36%)。结论及时进行CT检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对降低DAI病死率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AD)患与正常老年人脑萎缩的差异及其对AD的诊断意义。方法:对临床诊断为AD患和正常老年人各30例作对照进行螺旋CT比较研究,测量两组的脑实质和脑脊液间隙的面积。结果:脑实质指数、鞍上池指数、外侧裂指数和侧脑室中央部指数在AD组和对照组存在显性差异,结合该四项指标区别AD患和正常对照组敏感性90%、特异性86.7%。结论:AD患与正常老年人脑萎缩具有显性差异,脑实质指数、鞍上池指数、外侧裂指数和侧脑室中央部指数可作为区别AD患和正常老年人的辅助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弥漫性脑肿胀的病因、CT表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对近期预后的评估。资料与方法 对本院1996年—1999年资料完整的32例弥漫性脑肿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弥漫性脑肿胀分别由外伤(25例)、一氧化碳中毒(2例)、酒精中毒(3例)和动脉硬化脑干出血等引发。CT表现主要为脑室、脑池缩小或闭塞,以侧脑室和侧裂池最敏感。其次为三脑室,可有脑沟浅平,脑质密度无明显降低,有的还增高。部分病例灰白质界限不清。可有中线结构移位。可合并其他颅脑病变。本病死亡率高,本组32例有14例发病后4天内死亡,其中以环池和鞍上池缩小闭塞者死亡率最高,其次为脑沟浅平。有合并症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合并症者,其中以合并脑挫裂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者死亡率最高,其次为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8.
用CT高分辨率成象扫描检查颅脑外伤254例,分析其中42例硬膜外血肿和65例硬膜下血肿的CT所见。CT对血肿的定位、定性十分可靠,其可靠性的关键是与扫描机性能和用高分辨率成象以得到清晰的图象有关。图象能分辨出脑沟、脑回及白质十分重要,如发现病灶一侧脑沟闭塞再加相应区脑回、脑白质、侧脑室受压移位以至不等程度的闭塞,和中线结构移位,作者认为这些是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特别是等密度血肿的可靠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 :4 2例经手术证实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CT检查时间为出现症状或外伤后 3d~ 5个月 ,其中 2例为外伤后 3d检查。有 16例做了增强扫描。结果 :4 2例中单侧血肿 36例 ,双侧血肿 6例 ,平扫血肿与邻近脑组织界面不清 ,密度相近 ,具有脑沟消失 ,灰白质界面内移 ,中线移位 ,脑室变形、移位 ,侧裂池消失等征象 ,平扫多能确定诊断 ,但对于小的血肿及了解血肿的大小尚需要增强扫描。结论 :双侧顶部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平扫时可仅表现为鞍上池、环池变小、显示不清 ,行半冠状位增强扫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7例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直窦、矢状窦旁出血48例,其中有矢状窦旁征13例;侧裂池及脑沟出血16例、天幕区出血4例,常累及几个部位;合并其他颅脑病变36例.结论分布在脑沟脑池、小脑幕、直窦、矢状窦旁密度增高影是诊断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1.
唐肇普  钱新初  刘三军 《医学争鸣》2001,22(23):2198-2200
目的:探讨单纯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TSAH0的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24例STSAH患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2例经CT复查及治疗结果证实。结果:STSAH的出血部位分布于:大脑纵裂池56例(45.2%);脑干周围池37例(29.8%);大脑侧裂池22例(17.7%);脑表面沟9例(7.3%)。其主要CT表现特征为:①纵裂池染色半球面边缘毛粗糙;②脑干周围池积血征;③侧裂池或脑表面沟铸型染色征。结论:①CT据上述特征性表现可作出STSAH诊断;②大脑纵裂池出血时的冠状位重建图像鉴别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③CT复查助于检证诊断和及时检出迟发性脑出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 CT对外伤性脑肿胀的诊断价值及对该病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3例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及预后。 5例复查头颅 CT。结果 :CT表现 2 3例均为基底池 (即环池、四叠体池、鞍上池 )受压 ,脑灰白质界限不清 ,中线结构无移位。另外 6例小脑幕受压 ;4例基底池及侧脑室均受压 ;1例基底池、侧脑室、三脑室均受压 ,5例复查4例表现为脑实质密度降低 ;1例无变化。该病死亡率极高 ,占 86 .95 % ,预后极差。结论 :CT为外伤性脑肿胀最经济、快捷及最有价值的手段。一旦 CT诊断为外伤性脑肿胀 ,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3.
赵振清  徐崇明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3):2525-2525
目的:评价CT对外伤性脑肿胀的诊断价值及对该病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伤性脑肿胀的CT表现及预后.5例复查头颅CT.结果:CT表现23例均为基底池(即环池、四叠体池、鞍上池)受压,脑灰白质界限不清,中线结构无移位.另外6例小脑幕受压;4例基底池及侧脑室均受压;1例基底池、侧脑室、三脑室均受压,5例复查4例表现为脑实质密度降低;1例无变化.该病死亡率极高,占86.95 %,预后极差.结论:CT为外伤性脑肿胀最经济、快捷及最有价值的手段.一旦CT诊断为外伤性脑肿胀,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4.
分析114例经手术病理或脑血管造影证实的CPA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CPA脑外病变的定位征象有脑组织受压移位,患侧桥池和/或环池增宽,宽基底与岩骨相贴,岩骨侵蚀破坏,肿瘤轮廓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程度轻。脑内病变延伸至CPA表现为病变大部分位于一侧小脑半球或脑干,向患侧CPA延伸,患侧桥池和/或环池受压变窄或闭塞。患侧桥池和/或环池增宽与否是鉴别CPA病变来自脑外或脑内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5.
晚期外伤性小脑幕裂孔下疝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晚期外伤性小脑幕裂孔下疝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临床上出现双瞳孔散大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第四脑室按狭窄程度分为闭塞、严重狭窄、轻度狭窄三组进行分析。结果:103例均有第四脑室闭塞或狭窄。其中第四脑室闭塞62例,重度狭窄28例,轻度狭窄13例;死亡人数分别为56例(90.32%)、20例(71.43%)、5例(38.46%)。三组病例的死亡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18.40,P<0.01)。中脑和脑桥有明显变形、移位、旋转或边界消失。脑桥小脑角池一侧或双侧闭塞。结论:第四脑室闭塞或狭窄是诊断晚期小脑幕裂孔下疝的重要征象。第四脑室狭窄程度与患者死亡率有统计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及CT征象。方法:选择2001年1月-2009年1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19例脑膜瘤患者,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和总结,以发现其典型表现。结果:颅顶大脑凸面14例,其中,8例与颅骨广基相连,5例与大脑镰相连,1例在大脑凸面;蝶骨嵴、鞍结节1例,颅中窝1例,小脑桥脑角1例,颞叶外侧裂脑实质1例,侧脑室内1例。结论:CT诊断脑膜瘤需严格掌握各型脑膜瘤的影像特征,只有诊断准确,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析114例经抹病理或脑血管造影证实的CPA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CPA脑外病变的定位征象有脑组织受压移位,患侧桥池和/或环池增宽,宽在底与岩骨相贴,岩骨侵蚀破坏,肿瘤轮廓清晰,瘤周水肿少见且程度轻。脑内病变延伸至CPA表现为病变大部分位于一侧小脑半球或脑干,向患例CPA延伸,患侧桥池和/或环了受压变窄或闭塞。患侧桥池和/或环池增宽与否是鉴别CPA病变来自脑外或人的重要征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 CT诊断。方法 :对 2 3例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 CT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CT特征 :双侧额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 ,双侧额颞顶脑沟消失 ,侧裂池变窄、内移 ,双侧侧脑室变窄 ,额角变小甚至消失 ,脑中线轻度偏移或居中 ,脑灰质与髓质界内移。一侧颞顶者 :除有以上特征外 ,还有脑中线移位 ,一侧侧脑室变窄或消失 ,对侧侧脑室轻度扩大。一侧枕顶者 :除有颞顶部表现外 ,还有侧脑室枕角变小甚至消失。结论 :头颅 CT对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30例一侧大脑发育不良小儿的CT表现进行分析,提高对一侧大脑发育不良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一侧大脑发育不良小儿的病因及CT征象,测量中线结构移位距离及灰白质CT值减少值。结果多数患儿有难产、窒息或外伤史,其CT表现主要为灰白质减少,密度下降,患侧侧脑室扩大,中线结构移位,大脑半球多叶受累,脑沟、裂增宽,可合并其他脑内病变。结论一侧大脑发育不良表现较典型,结合病史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非感染性囊肿MRI影像特点,用以指导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70例颅内非感染性囊肿的MRI资料,其中部分囊肿经手术或病理证实,总结病变发病部位、形态、MRI信号特点。结果:92例蛛网膜囊肿,位于中颅窝颞前部53例;表皮样囊肿24例,22例位于桥前池或桥小脑角区,DWI均表现为高信号;14例松果体囊肿,全部位于松果体区;12例血管周围间隙,10例位于底节区或中脑;10例Rathke裂囊肿,均位于鞍内或鞍上;8例脑穿通畸形,均位于大脑半球;5例脉络膜裂囊肿,均位于颞叶;4例室管膜囊肿,均位于侧脑室三角区;1例脉络丛囊肿位于侧脑室三角区。蛛网膜囊肿、血管周围间隙、脑穿通畸形、脉络膜裂囊肿、室管膜囊肿内液体FLAIR序列上被抑制,表皮样囊肿、松果体囊肿、Rathke裂囊肿、脉络丛囊肿内液体FLAIR序列不被抑制。结论:蛛网膜囊肿是颅内常见囊肿;囊肿发病部位、弥散加权成像、水抑制序列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