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安装埋藏式起搏器的并发症变化的预防方法,总结低能量输出起搏的安全性。方法:对100例(114例次)埋藏式起搏器进行登记随访,对比分析,时间以1993年前后为界限,结果:使用双胺起搏器从26%上升到67%;置入途径经锁骨下静脉。从44%上升到86%;并发症起搏器裸露或合并感染,从11%下降到1.4%,感知不良从零上升到5.4%,100例中低能量输出起搏45例占50%,随访中观察起搏安全,设计的数据合理,结论:起搏技术进步的表现是使用双胺起搏器增多,经锁骨下静脉置入增多,感染和起搏器裸露减少,而感知不良增多,但均经程控恢复感知,低能量输出起搏,最低的输出电压心房为1.0V,心室为1.6V,脉宽为心房0.1ms,心室0.06ms,程控技术的应用为患者带来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病人安置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后心脏功能近期好转,远期下降,并探讨了强心药物对按置心脏起搏器心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同时简单介绍了安置起搏器的并发症及置换方法。  相似文献   

3.
心室起搏比例过高导致总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1]。参松养心胶囊是一种具有广泛抗心律失常谱安全有效的多离子通道阻滞复方中药制剂。本研究通过对植入埋藏式起搏器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服用参松养心胶囊前后的心房和/或心室起搏百分比及感知百分比(100%减起搏百分比)的变化,来了解该类患者自身心率的提升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行埋藏式三腔起搏器置入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埋藏式三腔起搏器置入治疗的96例心力衰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分别采用数字分级法(NR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患者的舒适情况及心理状态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疼痛及腰背部疼痛情况均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SDS、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行埋藏式三腔起搏器置入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配合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改善患者术后的抑郁、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5.
植入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各种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我院于2002年开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以来,共植入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1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1986年5月~2000年12月共安置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31例次 ,并进行了长期系统的随访工作 ,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131例中男63例 ,女68例 ,年龄27~88岁。首次安置111例 ,更换20例 ,按心律失常分类 ,病窦综合征68例、完全房室传导阻滞39例、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9例、三束支阻滞5例。起搏器来源 :各种进口起搏器62台 (占47 3 % ) ,合资公司起搏器46台 (占35 1 % ) ,国产起搏器23台 (占17 6 % )。131例中有130台为VVI型起搏器 ,1台为DDD型起搏器 ,其中具有程控功能的…  相似文献   

7.
汤红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145-146
目的患者在起搏器术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的应用。方法观察和讨论60例患者在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工作。结果患者对起搏器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结论埋藏式起搏器术后严密观察伤口情况,局部有无血肿情况,体位及活动,合理饮食,保持情绪稳定,可以减少埋藏式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起搏器术后并发症的家庭防护措施是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重要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12例埋藏的技术及随访情况,并根据12例的成功经验讨论了术前准备,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以及术后认真观察,随防是预防术后病发症的关键,也是保证埋藏式起搏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埋藏式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涛  韩明华 《云南医药》1998,19(4):246-247
对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埋藏式心律复除颤器(ICD)是一种最有效的新治疗手段。本文报告成功植入2台ICD。方法 经左锁骨下静脉穿刺不放入单根电极导线于右室心尖部,ICD埋入左侧胸大肌下。结果 2例在ICD植入后,成功诱发出室颤,然后用20焦耳的能量一次性自动转律成功,恢复窦性心律,未发生并发症。结论ICD自动除颤、防止心源性猝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起搏器植入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开发,起搏器的应用探索从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扩展到快速性心律失常、晚期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美国一项调查显示, 1993 _2009 年,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已达290 万人[1],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有2 万人接受起搏器治疗,并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2],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起搏器植入术后近期(约1 周内)可能出现如囊袋出血、感染、起搏器综合征、电极导线脱落、脑梗死、静脉血栓或静脉狭窄等并发症[3],因此术后有效干预在促进患者康复,增进舒适,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起搏器术后的囊袋管理至关重要,囊袋出血、血肿是起搏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 4% ~6, 2%,如果处理不当,可引起囊袋感染,严重影响手术效果;电极脱位: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 ~ 8%,其中90%发生在1 周内,24h 内尤易发生[4],可导致起搏器的起搏和(或)感知功能障碍,轻者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重者危及生命,患者、家属都对之十分紧张、焦虑,直接影响了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因此预防术后囊袋出血和电极脱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 2 1例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临床应用分析 ,探讨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治疗作用、参数设定、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法  2 1例均植入成功 ,其中单腔ICD 18例 ,双腔ICD 3例。心室起搏阈值 0 3~ 0 9(0 6 8± 0 2 1)V ,R波振幅 5 5~ 2 0 (10 0± 3 8)mV ,除颤阻抗 14~ 73(5 0 2±9 3)Ω ,除颤阈值 5~ 15 (12 5± 4 7)V。随访 3~ 5 7(2 5 3± 11 7)月 ,17例接受了成功的ICD治疗 ,2例发生误放电治疗 ,经重新调整参数后未再发生误放电 ,1例出现囊袋血肿 ,经处理好转 ,2例因电池耗竭更换了ICD装置 ,2例死亡 ,其中 1例为自杀 ,另 1例拒绝治疗和随访 ,室颤反复发作死亡。结果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能提高对室性和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鉴别 ,降低不适当ICD治疗 ;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参数更能准确识别和治疗快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5.
本院从1990年12月首例小儿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肾活检)成功至今已完成10例,结合临床表现,明确了病理诊断,制定了治疗方案,并经随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郭涛 《云南医药》1998,19(4):303-304
本世纪80年代出现的埋藏式心内自动除颤器(ICD)改变了医学界对院外猝死无能为力的状况,使心性猝死幸存者第1年和5年总病死率分别从30%和几乎100%下降到10%以下和35%以下,ICD具有的高效、速效、长效和低并发症等优势,正在抵销其价格偏高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埋藏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我院共安装永久性起搏器116例次,其中更换4例,现将其并发症的分析及手术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71例,女45例,年龄(60.20+11.82)岁。其中冠心病89例,心肌炎后遗症17/例,风湿性心脏病2例,扩张性心肌病8例。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1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自动阈值夺获(Autocapture)自动模式转换(Automtic Mode Switch)双腔起搏器测试及随访。方法:20例患者,肥厚梗阻型心肌病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9例,病窦10例其中阵发房颤(AF)5例。植入Affinity DC5230起搏器,植入手术同普通DDD,术中及随访测试起搏阈值,阻抗,输出电压,刺激除极波(ER),极化电位。结果:除1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外,余19例患者自动阈值夺获(其中5例阵发AF患者开启自动模式转换),术中或术后3天均开启,随访6个月工作良好。结论: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及自动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安全节能,使用寿命长,模式自动转换功能尤适用于伴阵发AF的慢-快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19.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症、电极导入途径、起搏器类型、临时起搏器的预先安置及并发症。 14台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 13例病人 , °房室传导阻滞 10例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3例。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 11台。电极插入经头静脉切开 7例次 ,锁骨下静脉穿刺 7例次。对 7例有尖端扭转性室速、窦性停搏或心室率小于 30次 /分的病人 ,在植入埋藏式起搏器之前先植入了心室按需型的临时起搏器 ,以保证永久性起搏器的顺利植入。出现并发症 4例 ,分别为电极移位、囊袋出血和导线断裂。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最可靠、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肝癌的治疗目前仍以手术为首选,然而亦有约70%因病变过大或侵犯重要血管等原因放弃手术。因此,如能采用积极正确的综合治疗方法,可望加强手术疗效,或争取二次手术的机会,以延长患者生命。我院自1993年7月至今对22例肝癌(包括4例转移性肝癌)应用皮下埋藏式注射器行肝动脉插管埋入式导管注药,其中2例并用肝动脉结扎,1例并用肝动脉结扎和栓塞,并分别辅之以免疫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