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物理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均分为肌内效贴联合物理治疗组(观察组)和常规物理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5、10天时观察患部肿胀程度和VAS评分及踝关节kofoed评分.结果 治疗后第5、10天时两组肿胀程度和VAS评分较治疗前好转(P<0.05),kofoed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在肿胀改善、VAS评分及kofoed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物理治疗改善急性踝关节伤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物理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治疗卒中后偏瘫性肩痛(HSP)的临床疗效.方法 卒中后HSP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肌内效贴联合PNF技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PNF技术治疗.两组疗程均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FMA评分、BI评分均提高,并且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PNF技术可改善卒中后HSP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骨理筋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和肌内效贴治疗组,常规对照组采用正骨理筋复位,常规理疗等治疗,治疗组在正骨理筋复位,常规理疗等基础上加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 VAS 评分和治疗有效率均改善,肌内效贴治疗组较常规对照组改善更明显﹙ P <0.01﹚。结论:运用正骨理筋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骨理筋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常规对照组和肌内效贴治疗组,常规对照组采用正骨理筋复位,常规理疗等治疗,治疗组在正骨理筋复位,常规理疗等基础上加入肌内效贴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和治疗有效率均改善,肌内效贴治疗组较常规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运用正骨理筋疗法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中医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易化牵伸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6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易化牵伸术治疗,对照组采用电磁波治疗仪照射和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分别比较患者Baird- 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压痛程度评分的差异。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VAS评分、压痛程度评分、Baird- 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评价指标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理筋正骨手法联合易化牵伸术可以改善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温针灸联合肌内效贴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期间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收治的144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温针灸+肌内效贴组、温针灸组和内效贴组,每组各48例。温针灸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针灸,内效贴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治疗,温针灸+肌内效贴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温针灸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分、膝关节积液、髌上囊滑膜厚度和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 VAS)评分。结果 治疗后温针灸+肌内效贴组总有效率为91.67%(44/48)明显高于温针灸组72.92%(35/48)和内效贴组75.00%(3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温针灸+肌内效贴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温针灸组和内效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针刀联合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陈旧性踝关节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中药熏洗治疗,治疗组采取针刀联合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熏洗每日1次,针刀治疗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25/30),治疗组为96.7%(29/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VAS评分明显降低,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针刀联合中药熏洗治疗陈旧性踝关节扭伤能明显缓解患者患足疼痛,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肌内效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予常规针灸治疗,治疗组在常规针灸的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治疗。两组疗效均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评分,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前评分治疗组为(3.57±1.66),对照组为(3.48±1.47),治疗后评分治疗组为(18.22±2.43),对照组为(12.34±3.77)。试验组面肌功能评分及面肌功能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灸配合肌内效贴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痛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肩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肩关节功能(CMS)评分,以及两组疗效。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两组VAS、FAM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C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与对照组的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肌内效贴联合针刺治疗卒中偏瘫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具有偏瘫肢体肿胀的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肌内效贴组和联合治疗组。针灸组对肿胀肢体予以针刺治疗,肌内效贴组采用消肿贴法治疗,联合治疗组即为联合使用针刺治疗及肌内效贴对肿胀肢体予以治疗。对三组患者分别予以治疗前后偏瘫侧肢体围度测量予以判断。并计算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肌内效贴组和针灸组(P<0.05)。但肌内效贴组与针灸组治疗有效率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针刺治疗对改善卒中偏瘫肢体肿胀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4.
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壳多糖脱乙酰度测定的减量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实验评价碱量法的精准度及样本含潮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汪氏推荐计算公式和本文作者提出的改良公式作出评价。结果: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受样本性状、含潮率、反应体系中酸量的影响。改良公式更能反映样本实际脱乙酰度。结论:碱量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可用于壳多糖研制中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谭永东 《吉林医学》2011,32(14):2725-2726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系统性回顾收治的45例髋臼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随访2~8年,治疗的总优、良患者38例,总优良率达到84%,手术切口全部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及深部感染,在患者中5例出现并发症: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股骨头坏死,1例异位骨化,2例创伤性关节炎。结论:充分的术前计划,恰当的手术时机,正确的入路选择以及良好的术后锻炼,是治疗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罗榕  司洋  安东梅  刘凌 《西部医学》2012,24(6):1097-1099
目的通过对癫痫和非癫痫误诊病例及24小时脑电图确诊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癫痫的诊断率,减少癫痫误诊。方法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4月收治的误诊病例及经脑电图确诊的癫痫患者共172例,分析其误诊原因和临床特点。结果在纳入的172例患者中99例非痫性发作误诊为癫痫发作,43例癫痫发作误诊为非痫性发作,30例经24小时脑电图确诊为癫痫。癫痫最易被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晕厥、假性发作。反之,非癫痫发作误诊癫痫发作多见于假性发作、TIA。对24小时脑电图确诊的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现不自主咂嘴合并吞咽动作、上腹部不适是最常见待诊患者的临床表现。结论熟练掌握癫痫与非癫痫发作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仔细询问病史,认真做好体格检查,结合脑电图尤其是24小时视频脑电图等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减少癫痫的误诊,提高癫痫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20.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