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18例巨大脑膜瘤手术麻醉的分析,认为其麻醉处理应注意:①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应选择减少脑耗氧量并降低颅内压的药物;②控制性降压药应选择理想的即能维持麻醉,又能降低血压,副作用小的吸入麻醉药物;③术中以适度的过度机械通气及必要的循环系统监测为宜;④输液以平衡液为主。  相似文献   

2.
高颈段脊髓肿瘤39例,手术的麻醉处理注意;(1)术前必须了解病人肺功能及肺部情况;(2)麻醉应根据病情选用副作用少,对血压影响小又能降低颅内主氧耗量的药物;(3)术中进行呼吸、血压、心电图监测发现情况及时处理;(4)麻醉手术时移动病人头应保持中线位不应过度伸屈。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47例听经瘤切除术的麻醉分析,认为麻醉中应注意(1)选用减少脑耗氧量并能降低颅内压的药物;(2)适度过度机械通气;(3)配有心电图及血压和脉氧的监测(4)术毕麻醉苏醒时应保护平稳,避免强烈咳嗽等刺激。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麻醉10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健康状况属于Ⅰ~Ⅱ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患者105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结果:麻醉阻滞完善96例(占92%),阻滞不全9例(占8%);下肢能按指令性活动100例(占95%),有5例不能按指令性活动(占5%);术中呼吸浅快,SaO2下降32例(占30%),给氧后SaO2恢复正常;术中血压平稳98例(占94%),血压波动在4~6.63kPa之间7例(占6%)。提示可以选择硬膜外麻醉,但应注意:麻醉平面的调节,选用低浓度的局麻药,术中给氧,胸部和髂部垫枕使腹部悬空,减少对腔静脉的压迫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区锦燕 《九江医学》1996,11(4):227-229
本文分析151例老年病人硬外麻醉对血压的影响,表明:(1)麻醉后血压和脉搏均有显著下降(P〈0.01);(2)麻醉药首剂在15mL以上较14mL以下麻醉后血压下降更为显著(P〈0.01);(3)腹部手术比下肢手术后血压下降更显著(P〈0.01)。作者指出,老年病人施行硬膜外麻醉应选择最低有效剂量,同时严密观察其对麻醉和手术的反应,对血压、脉搏,呼吸、SPO2、心电图进行连续监测,以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6.
吴多志  潘正忠 《海南医学》1995,6(4):231-232
本文对46例围麻醉期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以静注美托洛尔处理。结果表明:(1)42例窦性心动过速中有39例,用药后心率能有效减慢并恢复正常;(2)4例频发室早病例用药后均终止发作,心电图正常;(3)血压无或仅轻微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对异氟醚最低肺泡清醒浓度(MAC—awake)的影响。方法200例腹部外科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单纯吸入全麻组,100例)和EI组(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全麻组,100例)。EI组先给予硬膜外麻醉。两组均选择异丙酚和维库溴铵诱导进行气管内插管,术中均用异氟醚、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均用Evans麻醉深度评分法维持术中麻醉深度在2~4分之间。记录异氟醚MAC-awake值;苏醒时间;潮气量(Tv)、呼吸频率(RR)、血压(BP)、心率(HR)、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氧分压(PO2)、肌松及有无躁动情况。结果EI组异氟醚/VIAC—awake值明显低于Ⅰ组,苏醒时间却更长(P〈0.05);TV、RR、PCO,、肌松(TOF值:T4/T1〉7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P、HR较Ⅰ组平稳(P〈0.05);躁动例数(2例)明显少于I组(29例)。结论硬膜外麻醉复合吸入麻醉能降低异氟醚最低肺泡清醒浓度;维持循环系统稳定;减少术后躁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红景天苷对麻醉犬脑循环及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以电磁流量计测定麻醉犬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量,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血压、心率(HR)的变化;采用Pulsinelli四动脉结扎法略加改良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脑电图(EEG)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以及脑组织匀浆伊文思蓝(EB)含量。结果:静脉滴注红景天苷(8,4,2mg/ks)能明显增加麻醉犬的脑血流量(CBF)和降低脑血管阻力(CVR)对平均动脉压(MAP)和HR无明显影响;静脉注射红景天苷(24,12,6mg/kg)能明显缩短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EEG和翻正反射恢复时间,降低脑匀浆EB含量。结论:红景天苷可通过增加CBF和降低CVR改善脑血液循环,并且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潘葵容 《中外医疗》2014,(10):65-66
目的:探讨分析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气压弹道碎石麻醉特点。方法选取该院接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气压弹道碎石治疗的9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硬膜外麻醉)45例;对照组(腰硬联合麻醉)45例,对其麻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与平均固定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同麻醉时刻(T0-T3)的血压、呼吸及心率等生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中上段结石气压弹道碎石术选用硬膜外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均有较好的麻醉疗效,在选择那种麻醉方式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确保手术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以硝苯啶片(Ⅱ)为对照他硝苯啶贴片(I)对麻醉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1(30、10mg/kg皮肤给药)能显著降低麻醉大鼠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左室收缩压(LVSP)和左室压变化速率(±dp/dtmax),作用强度与剂量呈正相关。I作用强度比Ⅱ(10mg/kg十二指肠给药)弱,但作用较为平稳、作用维持时间长;Ⅱ可使麻醉大鼠心率(HR)降低,I对心率无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针药复合麻醉对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尿潴留(POUR)的影响,为肛门部手术选择最佳的麻醉方式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病案管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肛肠科实施肛门部手术的病例资料。提取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麻醉方法、主要手术国际疾病分类第9版临床修订本第3卷(ICD-9-CM3)代码。以开具留置导尿医嘱和收取导尿管费用作为发生POUR的依据。对于术中麻醉方式变更病例,以最后采用的麻醉方式纳入研究。结果 共11 440例肛门部手术患者入组,年龄为39(32,51)岁,男女比例为1.94。其中采用针药复合麻醉6 083例(53.2%)、后会阴神经阻滞麻醉3392例(29.7%)、静脉麻醉1 420例(12.4%)、局部麻醉408例(3.6%)、椎管内麻醉65例(0.6%)、全身麻醉46例(0.4%)。术后留置导尿395例,POUR发生率为3.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1.76,95% CI 1.33~2.27,P<0.01)和女性(OR=1.36,95% CI 1.11~1.67,P=0.003)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后会阴阻滞麻醉、静脉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风险(后会阴阻滞麻醉:OR=1.42,95% CI 1.13~1.78,P=0.002;静脉麻醉:OR=1.48,95% CI 1.10~1.99,P=0.009;椎管内麻醉:OR=2.75,95% CI 1.09~6.93,P=0.032)。亚组分析显示,与后会阴阻滞麻醉相比,针药复合麻醉能降低女性患者41%的POUR风险(OR=0.59,95% CI 0.42~0.84,P=0.003)及<60岁患者30%的POUR风险(OR=0.70,95% CI 0.54~0.90,P=0.006)。 结论 年龄≥60岁和女性是肛门部手术患者发生POUR的危险因素,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有利于降低POUR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妊高征剖宫产手术国内多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CEA)、腰-硬联合麻醉(CSEA)。妊高征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的改变以及并存疾病较多,尤其是循环系统与麻醉相互影响较大,因此在麻醉选择上应尽可能选用对生理功能干扰少,母婴安全范围大,便于调节和麻醉效果确切的方法和药物,争取以最小的药量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本研究比较CEA与CSEA对妊高征剖宫产手术患者循环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25例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提出围手术期应注意的问题:(1)患者伴有慢性心肺疾患,术前若能积极治疗,改善机能状况,术后疗效较佳;(2)根据癌肿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术式和吻合方法;(3)高龄癌症患者因全身功能衰退,手术耐受降低,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与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方式(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在高龄患者中的临床运用效果。方法:按麻醉方法不同将84例高龄患者分成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前者予以椎管内麻醉,后者予以全身麻醉,然后对其麻醉情况加以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88.0%)与对照组患者(85.7%)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1%)比对照组(19.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高龄患者实施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但相较于全身麻醉而言,椎管内麻醉的并发症少;因此,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5.
探讨速眠新(SMX)用于家兔麻醉对血流动力学、血液学、血生化学、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首先抽取麻醉前正常状态下家兔静脉血、动脉血。检测血液学、血生化学、血气指标。后以速眠新0.2mL/(kg.bw)肌内注射于兔后肢肌肉丰厚处,3min左右,家兔处于制动状态,于麻醉后进行兔颈动脉插管监测平均动脉血压(MAP),无创心电监护仪监测呼吸(RR)、心率(HR)。15min时,抽取兔耳缘静脉血测血液学、血生化学指标;抽取兔耳中动脉血测血气指标。结果①血液学指标:麻醉后较麻醉前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P〈0.05)、血小板比积(PCT)(P〈0.05)显著升高,红细胞体积宽度值(RDW-CV)显著降低。②血生化学指标:麻醉后较麻醉前肌酐(Cr)降低,葡萄糖(GLU)、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镁(Mg)、磷(P)显著升高。③血气分析:麻醉后较麻醉前二氧化碳分压(PCO2)、碳酸氢盐(UCO3^-)、总二氧化碳量(TCO2)、细胞外液剩余碱(BEecf)显著升高,麻醉后较麻醉前钾(K)显著降低。④血流动力学:麻醉后较麻醉前平均动脉压(MAP)、呼吸(RR)、心率(HR)均降低。结论速眠新用于家兔麻醉对其血液学、血生化学、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对家兔血液学、血液生化、血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1%丙泊酚注射液与5%葡萄糖溶液以1:4比例稀释配比,6号头皮针兔耳缘静脉穿刺,以20滴/min的速度维持静滴,15min时,抽取兔耳缘静脉血测血液学指标14项、血生化学指标22项,抽取兔耳中动脉血测血气指标14项。结果(1)血液学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较麻醉前降低(P〈0.01),红细胞比积(HCT),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较麻醉前有所上升(P〈0.01),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2)血生化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11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谷酰转肽酶(ALP)、胆碱酯酶(CHE)、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葡萄糖(GLU)、钙(Ca)、钠(Na)均较麻醉前降低(P〈0.01,P〈0.05);(3)血气指标:PCO:较麻醉前明显升高(P〈0.01),pH、钾(K)、HCT、碳酸氢根(HCO3-)、氧合血红蛋白(THb)均较麻醉前降低(P〈0.01)。结论丙泊酚麻醉家兔对其血液学、血生化学、血气指标、血流动力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大鼠脑NO及NOS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异丙酚对不同麻醉时期SD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和一氧化氮(NO)产量的动态影响,探讨异丙酚麻醉作用的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诱导期组、麻醉期组、恢复期组和清醒期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其余各组注射异丙酚100mg/kg,在不同麻醉时期断头取脑,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大鼠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和NO产量。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与麻醉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与麻醉期组比较,恢复期组各脑区NOS活性明显回升(P<0.01或P<0.05),清醒期组NOS活性继续回升;与对照组比较,皮质、脑干NOS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2)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皮质、海马、脑干、小脑NO产量均降低,其中脑干、小脑下降明显(P<0.05),麻醉期组进一步降低(P<0.01);恢复期组各脑区NO产量回升,其中脑干NO产量上升明显(P<0.05);清醒期组各脑区NO产量显著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皮质、海马、脑干NO产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鼠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可降低不同麻醉时期大鼠各脑区NOS活性和NO产量,此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NO作为第二信使可能在异丙酚的全麻作用分子学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关注小儿麻醉诱导期的心里干预以达到小儿围术期的心理微创。方法 问卷调查了解小儿麻醉诱导期所有参加者的真实意愿以及选择30例单纯家长要求陪同麻醉诱导组(Ⅰ组);30例患儿家长均要求陪同诱导组(Ⅱ组);30例患儿单独进入手术室组(Ⅲ组)以改良耶鲁围术期焦虑量表(mYPAS)评估全部90例患儿在术前访视、入手术室、静脉穿刺麻醉诱导、术后6h4个时间段的焦虑状态。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参与麻醉诱导期各种角色对实行家人陪伴小儿麻醉诱导看法不尽一致;在入手术室和静脉穿刺麻醉诱导阶段,Ⅰ组和Ⅱ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Ⅲ组。结论小儿麻醉诱导期需要心理干预,可减轻患儿的心理应激反应,从而减少由此引发的心身疾病,有利于围术期安全,但实施心理干预的方式需要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9.
全身复合麻醉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研究动物实验中的最佳麻醉方法。方法 针对不同实验动物,选用不同药物,采取不同的麻醉方法,对实验动物进行复合麻醉,综合判断麻醉效果。结果 将盐酸氯胺酮、速眠新和安定三者以4:2:1(体积比)的比例混合进行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效果最为理想;对犬、猫和猪,以静肌复合麻醉效果最为理想;抗胆碱药阿托品作为辅助麻醉药物,能有效地预防麻醉过深的发生。结论 对实验动物进行合理的复合麻醉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择期胆囊切除术50例,采用得普利麻醉诱导和得普利麻静脉复合麻醉(ISBA),观察其诱导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后恢复情况,并与国内普遍应用的硫喷妥钠诱导和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IPBA)作对比。结果表明,得普利麻具有硫喷妥钠起效快之忧点;得普利麻比硫喷妥钠更能有效地抑制气管插暂时的心血管反应:IDBA比IPBA更能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停麻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呼之脓眼,极管和准确回答的时间明显快于IP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