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我们收治1例下腔静脉—右髂外静脉后输尿管,兹报导如下。女性,38岁,右腰酸隐痛半年,无发热,无尿路刺激症状和血尿。B超发现右肾积水。入院后排泄性尿路造影示右肾功能轻度减退,肾盂肾盏扩张积水,上段输尿管呈倒置“丁”型扭曲扩张,扩张之尾部转向内侧并逐渐变细,造影剂中断于第3腰椎下缘水平(附图),右侧输尿管逆行插管18cm受阻.摄片见输尿管导管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3%到10%的大动脉瘤是炎性腹主动脉瘤(LAAA),而它们破溃进入下腔静脉(IVC)而发展成为主动脉腔静脉瘘是非常罕见的。主动脉腔静脉瘘的常规外科处理是动脉瘤内连续缝合法,很少进行IVC结扎法。本文主要描述通过左侧腹膜后通道进行主动脉腔静脉瘘合并LAAA的假体修复,这种方法在这类病例中尚是首次采用。 病例:患者,64岁,男性,因阴囊和腿部有斑点,水肿,腹部膨隆及便秘二周入院。经检查,腹肌张力过高,可触及一个大的搏动团块,少尿,血清肌酸酐4.8 mg/dl,血清尿素105 mg/dl,血清钾和钠分别是5.5 mEq/L和126 mFq/L。CT显示有一个 相似文献
3.
表1璐总.脉的长度与口径的平均值(单位:cm)项目例数男性平均值士标准误女性平均值士标准误5。38士O。2874。63土0一2551。6,士0。06,1。73士0。0725。85士O。26)4。84士0一2101。41士0。0421。41土0。060裹2一1成人下胜价脉各段长度的性别比较(草位c.)男性(30例)女性(30例) 项目最大值左铭总静脉8.60右铭总静脉7。20下起点至左肾静脉上缘18。00下起点至右肾静脉.上缘14.50左肾协脉上缘至肠肌下缘12.10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5030巧30钧O曰OJO“厅‘八On﹄︹U八”︸公八廿口O﹃匕4‘1斤百 ..…8厅‘︸匀52 口上,人,上标准误0。2870。2600。31… 相似文献
4.
目的简化基于临床采集的增强CT图像数据进行人体腹主动脉及髂动脉真实三维解剖结构的过程,提高计算流体力学(CFD)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并对比分析正常髂动脉和髂动脉血栓后血管内血流情况,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患者A为40岁男性,腹主动脉及髂动脉正常;患者B为60岁女性,腹主动脉正常,但左髂主动脉部分血栓及左髂内动脉血栓。CT图像为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标准(DICOM)格式,层间距为0.5 mm,每片图像的平面分辨率为512×512,像素大小为0.5mm。应用医学后处理软件对通过临床采集的增强CT二维图像数据进行三维重构,然后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转换成可用于数值计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并直接进行CFD模拟计算。结果通过计算可得到A、B研究对象在心动周期内不同时刻的血流动力学参数。B研究对象左和右髂动脉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壁面切应力(0.576 6±0.009 0,3.260 2±0.032 0)明显区别于A研究对象左和右髂动脉感兴趣区域的平均壁面切应力(1.269 8±0.008 0,1.393 2±0.011 0)。结论通过CFD模拟方法的改进,得到更加接近生理解剖特征的血栓后不规则血管三维立体模型,并通过对比A、B研究对象的计算结果,分析了复杂的血流情况如低流速、低壁面切应力等现象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的形成机制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6例,年龄16—54岁,平均年龄31岁。结果17例均经B超、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后,行狭窄段切除、输尿管复位成形术。随访时间6个月~5年,右肾积水缓解,输尿管通畅,肾功能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结论IVP及逆行输尿管造影是主要诊断方法.狭窄段切除、输尿管复位成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王露萍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1999,5(1):48-48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输尿管异位,由于下腔静脉发育异常所致。我院自1986年-1997年间共4例,其中合并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及右肾下盏红石各1例,术前经尿路及/或下腔静脉双重造影确诊,行输尿管切断,复位,端端吻合术,术后输尿管无狭窄。 相似文献
7.
王露萍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1999,(1)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输尿管异位,由于下腔静脉发育异常所致.我院自1986年~1997年间共4例,其中合并右输尿管上段结石及右肾下盏结石各1例.术前经尿路及/或下腔静脉双重造影确诊.行输尿管切断、复位、端端吻合术.术后输尿管无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流固耦合方法模拟分析血栓后髂动脉内的血流及管壁的应力情况,验证本文所用的流固耦合方法的有效性,并为进一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理提供技术条件和研究方法,为临床诊疗应用提供一定指导。方法:基于逆向工程三维重构技术。应用医学图像后处理软件对通过临床采集的增强CT二维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基于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的血栓后髂动脉的血流区域三维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统一构建0.3mm厚度的弹性血管壁三维模型。应用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血栓后髂动脉的血流及血管壁模型进行流固耦合模拟计算。结果:在对计算模型进行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有效设定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迭代耦合计算,获得研究对象在心动周期内不同时刻的血管壁形变、等效应力、壁面振荡切应力、血流速度矢量等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结论:通过与他人研究结果的对比,验证了本文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发现较大的等效应力、较小的壁面振荡切应力、缓慢的流速以及回流等复杂的血流及管壁应力情况容易使得血管狭窄处的内皮细胞受损严重、血小板加速聚集,进而加重血管栓塞,加剧血管的狭窄,为进一步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理提供技术条件和研究方法。为临床诊疗应用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并总结我院2005年1月~2007年6月共11例腹主动脉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2例行腔内隔绝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经7~24d治疗后痊愈,围手术期无患者死亡。结论腹主动脉瘤围手术期认真、细致的观察及适宜的护理能够有效保证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上,部分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行腔内修复术后由于内漏以及内张力的原因还会继续膨大(再生长),甚至破裂。内漏和内张力的存在会显著影响瘤体内的力学/血流动力学环境,从而改变动脉瘤管壁的应力、应变,同时更会影响瘤体内及管壁中物质输运,如低密度脂蛋白(LDL)、氧气、一氧化氮(NO)等,进而改变动脉管壁的生化环境和生理特性。综述引起AAA术后再膨大的生物力学原因及最新研究进展,并指出生物力学环境恶化(如管壁张应力升高)及生化环境异常(LDL沉积增加、氧气浓度变化等)引起的血管管壁强度下降可能是瘤体继续膨大的根源。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生物力学和力生物学角度系统研究AAA术后再膨大问题,将有助于更全面认识AAA术后再膨大的机制,同时也有助于腔内修复手术的改进及植介入器械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手术使兔腹主动脉狭窄 ,建立高、低剪切力并存的动物模型。将兔腹主动脉平均缩窄 6 0 .7% ,分析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距狭窄 1mm的近心段呈层流 ,流体渐渐缩窄 ,前、后壁的剪切力分别为 74dyn/cm2 和 314dyn/cm2 ,为高剪切力区。在距狭窄部的远心段 3mm范围内 ,流体出现分离 ,可见逆流 ,涡流和停滞 ,前壁为 - 18dyn/cm2 ,后壁为 - 71dyn/cm2 。本研究提示腹主动脉狭窄后近心段形成层流的高剪切力区和远心段的逆流 ,涡流和停滞的低剪切力区。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对腰椎融合固定术后发生骶髂关节疼痛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6年6月~2008年6月间在我院行腰椎或腰骶部融合固定术167例病例中,产生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14例病人为调查对象,对伴或不伴腰骶部融合固定的单节段与多节段椎间融合固定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其中12例在1年内发生骶髂关节疼痛,骶髂关节疼痛的发病率在单节段椎间融合固定为4.1%,多节段椎间融合固定为14.3%;未累及骶椎飘浮融合﹙floating fusion﹚为6.1%,累及骶椎固定融合﹙fixed fusion﹚的16.7%.结论多节段椎间融合固定和腰骶部融合固定导致术后骶髂关节疼痛发病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动脉导管髂内动脉栓塞与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治疗骨盆骨折动脉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03年10月至2012年1月由笔者所在三单位联合提供的应用经动脉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方法治疗的48例骨盆骨折动脉出血患者(A 组)与应用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方法治疗的10例骨盆骨折动脉出血患者(B 组),分析比较两类方法治疗后两组患者输血量、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生存例数。结果 A 组患者输血量(18.56±8.21)U,住 ICU 时间(8.04±4.25)d,16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创伤性休克,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0例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存率67%;B 组患者输血量(20.00±7.29)U,住 ICU 时间(12.00±6.08)d,2例患者死于创伤性休克,生存率80%。两组患者输血量、住 ICU 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376、-1.906,P 均〉0.05),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 P 〉0.05)。结论经动脉导管髂内动脉栓塞方法和暂时性腹主动脉阻断方法治疗骨盆骨折动脉出血疗效相近,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前髂静脉通道矢状径(IVTD)和下腰椎前凸角(LLLA)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4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CT数据库中行腹盆部CT检查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和性别分层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20例为正常组,每年龄段(1~15,16~25,26~35,36~45,46~55,56~65,66~75及≥76岁)各40例,男女均等。收集同期55例(男18例,女37例)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患者的CT资料为IVCS组。分别在CT横断面和重建矢状面上测量椎前IVTD和LLLA。统计分析评估正常组LLLA和IVTD在男女性别间和各个年龄组间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LLLA和IVTD与年龄的相关性。在正常组中选择与IVCS组同年龄段者为对照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对照组与IVCS组中男性组、女性组间LLLA、IVTD的差异,分别建立预测男性和女性罹患IVCS风险的IVTD狭窄阈值。结果 正常组总体LLLA为128.1°±6.7°,椎前IVTD(4.9±1.2)mm,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673、-0.662,P值均<0.01);LLLA与IVTD呈正相关(r=0.812, P<0.01)。其中,男性LLLA 为130.6°±6.1°、IVTD为(5.4±1.2)mm;女性LLLA为125.5°±6.0°、IVTD为(4.3±1.0)mm,男性LLLA和IVTD值均高于女性(t=7.426、9.103,P值均<0.05)。IVCS组中,男性LLLA为123.3°±2.3°,IVTD为(2.5±0.3)mm ,与对照组男性的128.1°±2.7°、(5.0±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93、12.604, P值均<0.01);女性LLLA为122.1°±5.8°,IVTD为(2.3±0.4)mm,与对照组女性的125.1°±4.9°、(4.1±0.8)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98、12.906, P值均<0.01)。ROC预测IVCS的IVTD最适风险阈值,男性为2.98 mm,女性为2.96 mm,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0.98,其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9%、93%,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LLLA和椎前IVTD在不同性别与年龄间存在差异, CT成像可以准确评估通道狭窄情况,预测罹患IVCS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髂腹下神经与阑尾手术切口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避免损伤髂腹下神经在阑尾切除术中要认真鉴别该神经;并确定手术切口方向和分离范围。方法:在53例(男29,女24)成人的右侧腹部的标本上,对髂腹下神经进行了观测。结果:①髂腹下神经的行径和结构型式并非绝对恒定,其单支者占62.3%,双支者占3.8%,该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共干一段后分开者占22.6%,与髂腹股沟神经全长共干者占11.3%;②在髂前上棘内侧1~40mm范围内髂腹下神经经过脐—棘线占98.2%,在麦氏点外侧10mm以外该神经经过脐—棘线占92.7%;结论:当阑尾切除术选择麦氏点切口时,切口方向应与脐—棘线垂直,手术分离不宜在髂前上棘内侧1~40mm范围内进行,亦不宜延伸到麦氏点外侧10mm以外,否则损伤髂腹下神经的机会较多 相似文献
17.
自1986年以来,我们在解剖和 B 超研究的基础上,使用显微外科技术完成睾丸静脉与旋髂浅静脉吻合术38例(56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解剖学资料 睾丸静脉在精索内多次分支、吻合,因此在不同的部位静脉支数和外径有较大的变化。在阴囊根部至腹股沟管外环段,睾丸静脉有10(6~14)条,外径1.0(0.5~1.1)mm。腹股沟管段睾丸静脉有5(3~8)条,外径1.5(0.8~1.8)mm,旋 相似文献
18.
19.
血栓形成后大鼠腹主动脉零应力状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的零应力状态的变化是反映血管组织非均匀改造的一个简明参量。本文研究了血栓形成后血管零应力状态的变化。血栓模型采用机械损伤大鼠腹主动脉内膜同时造成远段狭窄的办法建立,成功率为784%,血栓平均长度为85~1.4mm。取下血栓形成部位的血管,观察其零应力状态,测量其张开角。结果显示血栓形成后腹主动脉的张开角明显降低(563±109°),明显低于对照组(129.2±33.5°)。本实验结果表明血栓形成可引起血管壁的非均匀组织改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瘤颈角度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支架位移的影响。方法 选用28名患者CT影像分别建立术前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模型、术后两次随访(postoperative follow-up)AAA模型和覆膜支架模型,并根据术前瘤颈角度将模型分为非严重成角组(n=14)和严重成角组(n=14)。测量每个模型的几何形态,分析手术前后AAA几何参数、术后支架位移变化。通过血流动力学模拟计算术后第1次随访模型的位移力。结果 两组患者在瘤长度、最大直径、位移力、瘤颈长度变化和瘤体积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支架重心位移和近端位移无显著差异(P>0.05)。在内漏发生情况上,未严重成角组中有2例,严重成角组中有4例(P>0.05)。结论 严重的瘤颈成角可导致支架位移力显著增加以及近端锚固区减小,进而增加支架位移发生的可能性。建议在临床方面医生应加强对严重瘤颈成角患者的术后随访,警惕远期内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