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小剂量干扰素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国内外首选是干扰素,单用干扰素疗效尚不尽人意,停药后复发率高,且大剂量副作用大[1~3]。我院于1995年8月至1996年12月,应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小剂量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病例选择:按1995年5月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诊断标准,选择无肝病家族史、HBeAg阳性,ALT异常慢性乙型肝炎60例,其病史均在5年以内。60例中,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者10岁,最大者43岁,平均25岁。选择同期住院病人30例,作…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应用国产重组人干扰素(IFN-2Ⅱb)联合重组人白介素-2(IL-2)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0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探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丝裂原刺激后产生白细胞介素-2(IL_2)和干扰素(IFN_s)的关系。PHA、SPA、ConA、PolyI:C均可诱导IL_2的产生。如联合采用PolyI:C PHA、PolyI:C ConA在IL_2的诱生中有明显诱生协同作用。IFN-α PHA、IFN-γ PHA对IL_2的诱生也能明显提高效应。IL_2还能明显增强IFN-α和IFN-γ的生成。若将IL_2 PHA联合刺激可加强IFN-γ生成作用,IL_2 NDV联合刺激可提高IFN-α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一步探讨白细胞介素(IL)-2培育的淋巴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治疗机制。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慢乙肝患者自体IL-2培育的淋巴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IL-10的含量。结果慢乙肝患者经自体IL-2培育的淋巴细胞回输治疗后,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10含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IL-2培育的淋巴细胞回输疗法能够使慢乙肝患者PBMC产生IFN-γ的含量增加,IL-10含量降低。该疗法可能通过免疫调节及细胞因子的直接作用抑制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拉米呋啶(3TC)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治疗作用。方法:61例CHB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级21例,采用3TC和IL-2联合治疗,3TC100mg,每日1次口服,同时IL-2,5万U,每日1次静推;B级20例,单用3TC,100mg,每日1次口服;C组18例,单用IL-2,5万静推,每日1次,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ALT三组治前分别为201.6±198.2、186.1±189.4、153.7±127.6,治后为46.3±35、68.9±47.7、72.1±52.3,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ALT复常时间平均为28.7天、34.2天、33.6天,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1.42%、40%、33.33%,HbeAg转阴率为普通作用,激活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抑制66.67%、35%、33.33%。HBV-DNA及HbeAg转阴率A组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治疗中三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3TC联合IL-2明显优于单用3TC及IL-2组,提示3TC、IL-2联合使用具有协HBV作用,比单独用药有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彭土生  王轩  余桂芳 《广东医学》2014,35(15):2442-2443
目的 探讨不同疗程白细胞介素-2(IL-2)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选取84例HBsAg、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42例,均给予拉米夫定,再给予不同疗程重组人IL-2,A组给予3个月,B组给予6个月,观察两组ALT复常率、e抗原转阴率、e抗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CD4+、CD4/CD8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6个月后ALT复常率、e抗原转阴率、e抗血清转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HBV-DNA转阴率高于A组;至12个月时,B组ALT复常率、e抗原转阴率、e抗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均高于A组,且B组12个月时的ALT复常率、e抗原转阴率较6个月提高.另外,B组CD4+、CD4/CD8在治疗12个月后较治疗前有所增高,而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适当延长IL-2使用疗程可获得更好疗效,且短期随访中仍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8.
9.
10.
吴敏 《中原医刊》2011,(19):48-49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血清INF-γ、IL-2和IL-6进行了检测,并以25例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INF-γ、IL-2和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INF-γ、IL-2和IL-6介导的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生化学改变、病毒学应答,持久性应答。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德福韦酯(贺维力)联合干扰素α-2b(安福隆)治疗组49例,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72周,干扰素α-2b 300万u,隔日1次肌肉注射,疗程48周,阿德福韦酯(贺维力)单药治疗组48例,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72周。治疗第48周,72周,停药后随访至96周的肝功能,HBV NDA定量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联合组治疗48周,72周及停药后随访至96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4.3%(P〈0.05),63%(P〈0.05),60.9%(P〈0.01),肝功能好转。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YMDD变异株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其生化学改变,病毒学应答率,持久应答率均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74例,随机分成干扰素治疗组36例,保肝治疗组38例。干扰素治疗组给予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5MU每日肌肉注射1次(15d),以后改为隔日1次肌肉注射(6个月),保肝治疗组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通过对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的检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期间ALT复常率在1,3,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前HBVDNA≤10^6、5ULN≤ALT〈10ULN的患者对干扰素应答好,HBVDNA阴转率达70%,明显高于其它患者30.8%(P〈0.01)。干扰素α-2b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31例(占86.1%)、流感样症状22例(61.1%)、白细胞减少32例(占88.9%)等。不良反应一般经对症处理后能很快恢复正常。结论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前HBVDNA载量、ALT水平与干扰素的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3.
陈继旺  李用国  兰英华 《医学综述》2012,18(14):2168-2171
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是较理想的目标。干扰素治疗一年仅有约1/3的患者发生HBeAg的血清转换,对血清转换的预测很重要。研究发现,影响CHB患者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因素有HBV-DNA水平、HBeAg定量、HBsAg定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病毒基因型、病毒变异和肝组织的炎症分级等方面。研究相关的预测因素,以利于对干扰素治疗患者的选择和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胸腺肽与干扰素联合应用与单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慢性乙肝 5 8例 ,胸腺肽与干扰素联合组 32例 ,干扰素组 2 6例 ,根据用药时间观察各化验指标。结果 :血清HBeAg/抗HBe转换率至治疗第 6个月 ,联合组达 5 0 % ,干扰素组达 30 .7% ,联合组疗效显著高于干扰素组(P <0 0 5 )。两组治疗中 ,联合组HBVDNA阴转率高于干扰素组 (P <0 .0 5 )。结论 :胸腺肽与干扰素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治疗慢性乙肝优于干扰素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CV/HBV)共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46例HCV/HBV共感染者、56例单独HCV慢性感染者及60例单独HBV慢性感染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其中HCV/HBV共感染者及单独HCV慢性感染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停药随访24周,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后,HCV/HBV共感染者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3.04%与单独HCV慢性感染者取得SVR(48.2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6.207,95%CI:1.655-23.28,χ2=8.562,P=0.003)。单独HBV慢性感染者取得SVR者(45.00%)与HCV/HBV共感染者取得SVR者(13.0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值:5.455,95%CI:1.463-20.332,χ2=7.357,P=0.007)。结论HCV/HBV共感染比单独HCV或单独HBV慢性感染更难治,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HBV共感染有疗效,但需要进一步优化治疗。  相似文献   

16.
同步检测30名慢性乙肝患者和15名正常成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LTT)率和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水平,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的LTT和IL2均较正常人降低,分别是80.57±22.43和107.90±42.14及2.48±0.63和3.438±0.64(P<0.05)。慢性乙肝患者LTT和IL2之间呈正相关系r=0.66,P<0.01,而正常对照组两者的相关关系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选取176例慢性乙肝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对照组给予硫普罗宁,两组同时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2b。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HBV-DNA、HBeAg阴转率及抗-HBc转换率均较高于对照组,随访24周时治疗组患者血清HBeAg和HBV-DNA复阳率较对照组低。结论:联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及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持久抑制HBV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57例年龄在3个月内息巨细胞病毒(CMV)肝炎的婴儿,分组进行干扰素(IFN)治疗观察。治疗组(n=30)在用静脉VitC加肌苷的基础上加用γ-IFN10 ̄6u/d肌注,连续10天。对照组(n=27),单用静脉VitC加肌苷,连续10天。其后两组病人均口服VitC、肌苷至一个月。结果显示,γ-IFN治疗组与对照组比疗效有显著性差异。黄疽消退平均提前15.26天(P<0.005);肝脏肿大恢复正常提前29;89天(P<0.001),SGPT恢复正常,平均提前14.26天(P<0.01)。两组在1个月及2个月的痊愈率分别为43.0%、18.5%及90.O%、48.O%(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肝清热解毒颗粒和干扰素对于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慢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的治疗组和单用干扰素的对照组,应用SF-36、CLDQ、慢性肝病中医生存质量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测评,并进行比较。结果:在SF-36量表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在RP、BP、VT领域有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在RP领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BP领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CLDQ量表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在AS、FA、SS领域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在AS领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FA、SS领域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慢性肝病中医生存质量量表中,治疗组治疗前后在肝经领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络领域,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在肝经领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在肝络领域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乙肝清热解毒颗粒联合干扰素治疗能提高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肝炎治疗药物对肝炎患者鼻黏膜改变的影响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肝炎的药物对肝炎患者鼻黏膜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0年6月人院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例,经系统的基础治疗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鼻黏膜的改变情况,并记录治疗后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的鼻黏膜比治疗前明显改变,鼻出血、鼻黏膜糜烂、嗅觉减退的患者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较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肝炎的药物可引起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减少,并可导致患者鼻黏膜不同程度受损,故临床上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应注意加用保护患者血象及保护鼻黏膜的药物,降低肝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