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与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近远期肛门功能变化。 方法选取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肛瘘切开术,观察组采取LIFT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 d、第3 d及第7 d的创面VAS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的总治愈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肛门功能(应用盆底肌电图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7.44±6.12)d,短于对照组(32.71±8.35)d(t=-3.943,P=0.000);两组术后第1 d与第3 d的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第7 d的VAS疼痛评分为(2.11±0.66)分,低于对照组(3.56±0.91)分(t=-9.991,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愈合率分别为90.00%和93.33%,复发率分别为13.33%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13.33%(χ2=3.927,P=0.048)。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运动单位电位(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LIFT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可减轻手术对括约肌的损伤,从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患者近远期肛门功能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肛管直肠测压技术,评价和分析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方法用肛管直肠测压方法对20例正常对照者,67例肛瘘患者,22例多次手术后患者进行肛管长度、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直肠压、直肠黏膜感觉功能检测。分别将正常对照组与肛瘘组、对照组与经手术组、肛瘘组与经手术组进行比较,分析肛管直肠功能的变化。结果肛瘘患者肛管静息压力及最大收缩压力大于正常人群(P<0.05),手术组和肛瘘组比较,肛管功能长度变短(P<0.05),肛管静息压力及收缩压力降低(P<0.05),直肠黏膜敏感性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管压力的增加可能是肛瘘产生的一个病因之一,肛瘘患者多次手术以后,可能会造成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从而影响肛管功能,临床应将肛管直肠测压技术推广应用于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门功能的评估。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是儿童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式,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情况直接影响患儿远期生活质量.对肛门功能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是治疗功能障碍的前提.目前,临床主要釆用直肠肛管测压、同位素排便造影、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肛门括约肌神经电生理检查以及肛管直肠内超声等单项或多项检查方法联合进行肛门功能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经腹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治疗直肠全层脱垂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科从2010年6月至2018年3月采用腹腔镜下经腹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全层脱垂32例患者的资料。采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Wexner便秘评分及Wexner肛门失禁评分指标评价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随访期间患者的肛门功能。 结果32例直肠全层脱垂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腹腔镜下经腹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平均(115.94±23.3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20.16±10.74)mL。住院时间平均(12.84±2.10)天。术后当天的VAS评分平均(4.56±1.08)分。32例患者腹部切口愈合良好,无肠梗阻、腹腔感染等并发症。32例患者中成功随访31例,随访成功率96.97%(31/32),随访时间为平均(47.56±31.29)个月。31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以上的痊愈率为90.32%(28/31)。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随访期Wexner便秘评分(t=6.135,10.448,10.348;均P<0.05)和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及随访期Wexner肛门失禁评分(t=7.211,7.789,10.089;均P<0.05)均较术前改善。12例直肠脱垂合并肛门失禁患者术后3月肛管静息压(t=-3.477,P<0.05)和肛管最大收缩压(t=-2.311,P<0.05)均高于术前。 结论腹腔镜下经腹直肠脱垂悬吊固定治疗直肠全层脱垂术后肛门直肠功能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5.
宫颜英  刘维新  傅宝玉 《山东医药》2008,48(32):113-114
选择近期住院的高龄慢性特发性便秘(CIC)患者37例作为实验组,33例同期高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接受肛门直肠动力学检查.发现实验组肛管最大缩窄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松弛压及直肠初始感觉阈、排便阈值和疼痛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直肠静息压、肛门括约肌的静息压和肛管高压区长度差异不明显.提示高龄CIC患者存在明显的肛门直肠敏感性和排便动力学指标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动痔疮套扎术(RPH)联合消痔灵注射液注射治疗在高龄或体弱内痔出血病人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为高龄或体弱内痔出血病人治疗寻找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 35例年龄>80岁或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对手术耐受能力极差、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内痔出血病人,采用RPH联合消痔灵注射液注射治疗,术前及术后1月分别进行Karnofsky评分、Wexner便秘评分、Wexner失禁评分及肛门直肠测压,观察病人术后疗效。结果所有病人术后Karnofsky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手术前后Wexner便秘评分、Wexner失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高压带长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手术过程均顺利,治愈32例(91.4%),好转2例(5.7%),无效1例(2.9%)。结论治疗高龄或体弱内痔出血病人,RPH联合消痔灵注射液对病人健康状况有利,对肛门功能无明显影响,治愈率高,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外剥内扎术(Milligan-Morgan)对老年环状混合痔患者术后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 115例老年环状混合痔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PPH组(59例)和Milligan-Morgan组(56例)。术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Wexner便秘评分、Cleveland Clinic失禁评分及肛门直肠测压。结果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住院天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Wexner便秘评分两组之间及手术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Cleveland Clinic失禁评分、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肛管高压带长度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Cleveland Clinic失禁评分Milligan-Morgan组较PPH组显著升高(P0.05),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Milligan-Morgan组较PPH组显著下降(P0.05),肛管高压带长度Milligan-Morgan组较PPH组显著变短(P0.05)。结论与Milligan-Morgan比较,PPH治疗老年环状混合痔患者对肛门功能影响更小,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及感觉阈的变化 ,探讨老年便秘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 8导水灌注压力检测系统 ,对 31例老年便秘患者进行肛门直肠测压 ,应用气囊扩张检测其感觉阈值。同时检测 1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 :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功能长度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肛门括约肌静息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肛管最大缩窄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1) ;直肠肛门松弛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 ;直肠初始感觉阈和最大耐受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结论 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患者存在明显直肠动力与感觉障碍。治疗方法应采用饮食、促动力药物以及直肠生物反馈等物理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9.
慢性功能性便秘肛门直肠敏感性和排便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肛门直肠感觉功能的改变及排便时肛门直肠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PC Polygraf HR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检测46例功能性便秘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及排便功能等指标,并与16例健康人做对照。结果功能性便秘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静态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功能性便秘患者的初始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引起肛门直肠抑制反射的最低充气量、排便状态下肛管功能长度和肛管内括约肌松弛压均高于对照组。模拟排便时,功能性便秘组34.78%的患者在直肠收缩时伴有肛管括约肌的矛盾收缩。结论功能性便秘患者直肠黏膜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排便时肛管括约肌的反向矛盾收缩可能是形成便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静息状态下短暂肛门括约肌松弛(transient anal sphincter relaxations,TASRs)的出现规律,与肛管静息压(anal resting pressure,ARP)的关系,探讨TASRs的病理生理意义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完成肛门直肠测压。 方法对2015年1月1日~10月31日期间来我科进行测压检查的便秘患者33例,肛门潮湿瘙痒患者13例,健康志愿者13例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检查,延长肛管静息压检测时间至15 min,对测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15 min内三组均有TASRs出现(10/13、19/33、11/13)且出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息压高于60 mmHg时TASRs更容易出现(39/41),TASRs的出现组与不出现组的肛管长度(2.71±0.89 vs 2.32±1.05)、初感觉容量(51.8±32.52 vs 63.0±36.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IR的抑制深度(54.28±16.81 vs 40.46±1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TASRs较普遍存在,从而导致静息压处于一个波动的范围内,建议静息压按范围取值,并在不同时段进行不同的测压检测项。TASRs与RAIR可能具有同质性,TASRs大多数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少数过于深大的TASRs可能具有病理意义,并且部分能被感知。  相似文献   

11.
超声对肛瘘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提高肛瘘疾病的诊疗质量方法选取肛瘘疾病67例,其中男49例,女27例,年龄17岁~68岁,平均43.2岁.主要症状均为肛旁肿痛、流脓间作,病程不等.以彩色多谱勒7MHz浅表小器官探头与(5~7.5)MHz直肠腔内探头(EUS)相结合的超声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予以清洁肠道,令膀胱轻度充盈,并先作直肠指诊,以初步了解肛瘘之大体位置(肛管狭窄者应先作局麻扩肛).检查时患者取卧位或侧卧位,先以浅表小器官探头在肛周局部采用横、纵、斜等切面按一定顺序滑动探头扫查,然后将直肠腔内探头缓慢探入肛内,再向胶囊内注入适量清水作透声窗.结合指诊情况,缓慢旋转探头对不同高度进行环360度扫查.仔细重点检查病变的位置、范围、形态、走向及其与肛管直肠、肛门括约肌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超声诊断均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43例肛门脓肿中确诊为肛周皮下脓肿3例、低位肌间脓肿10例、坐骨直肠间隙脓肿8例、肛门后间隙脓肿2例、直肠粘膜下脓肿4例、高位肌间脓肿5例、骨盆直肠间隙脓肿1例和直肠后间隙脓肿10例;8例肛周囊肿病例有3例合并肛瘘存在;25例肛瘘管道走向可确定,但内口位置则较难观察.在超声影象表现上,肛门脓肿多表现为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低回声或液性暗区,为圆形或椭圆形,亦有不规则形,边界模糊不清.低回声区有时可见血管,后壁回声稍强.肛瘘形成,则超声显示强回声形与低回声混合型.肛周囊肿亦多为液性暗区,但其形状多规则、边界清晰、囊内无血流.结论超声检查特别是EUS在肛瘘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观察肛门括约肌、鉴别脓肿和囊肿以及成脓与否等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肛门直肠测压对诊断慢性便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肛门直肠测压对诊断慢性便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0例长期便秘的病人使用顶端带气囊水灌注导管检测直肠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肛门括约肌静息压、缩窄压。结果  40例病人均有直肠感觉阈值、初始排便阈、直肠最大耐受容量的异常 ,直肠肛门抑制反射、肛门括约肌静息压、缩窄压正常。结论 慢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测压直肠感觉有异常 ,肛管运动功能无明显改变。该方法简单 ,操作容易 ,无创伤 ,易重复 ,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直肠动力,直肠感觉功能.方法用结肠传输试验检测结肠传输时间,并用结肠传输指数分型,用肛门直肠测压方法测定便秘型IBS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模拟排便时,直肠收缩压,肛门括约肌剩余压,直肠对容量扩张刺激的初始感觉阈值,最大耐受容量,直肠顺应性.结果便秘型IBS患者全结肠及各节段结肠传输时间均高于对照组,便秘型IBS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静息压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肛门括约肌最大缩榨压低于正常对照组,最大耐受容量及直肠顺应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发现不同传输类型的便秘型IBS肛门直肠测压表现不同.结论便秘型IBS患者存在结肠、肛门直肠动力及直肠感觉功能异常,结肠传输试验与肛门直肠测压相结合,可体现不同传输类型便秘型IBS肛门直肠动力学病因机制.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肛门直肠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多导单囊肛门直肠功能测定仪检测21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容量感知、疼痛阈值、耐受阈值等指标,并与12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UC组活动期和 缓解期的直肠静息压、肛管括约肌静息压、最大缩窄压及肛管长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但UC患者活动期的初始感觉阈值、疼痛阈值、排便阈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认为UC患者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是正常的,但活动期直肠粘膜对容量刺激的反应性增高。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复杂性肛瘘的治疗普遍存在复发率高、肛门功能保护不足的现状.传统的肛瘘切开术和切割挂线术损伤肛门括约肌,易致肛门失禁,已逐渐被保留括约肌术式,如推移瓣、肛瘘栓、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等所取代.本文将对复杂性肛瘘保留括约肌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改良TROPIS联合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0年10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肛肠中心住院治疗的100例复杂性肛瘘(或伴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采用改良TROPIS联合置管引流术,n=52)与对照组(采用切开挂线术,n=48)。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评分(术后第1、3、7天)、创面面积(手术当天、术后7天、术后14天)、创面愈合时间、肛门Wexner评分(术后3个月)、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术后3个月)、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肛门Wexner评分、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的手术时间更短(t=5.473,P<0.05),术中出血量更少(t=5.426,P<0.05),术后不同时点(第1、3、7天)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5.873,6.665,2.162;P<0.05),不同时点的创面面积均小于对照组(t=40.744,40.154,42.535;P<0.05),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14.356,P<0.05),术后出现排尿不畅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χ2=4.537,P<0.05),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8.310,P<0.05),术后3个月的肛管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对照组(t=2.348,2.180;P<0.05),术后3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Z=4.947,P<0.05)。 结论与切开挂线术相比,改良TROPIS联合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肛门疼痛、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在保证疗效的情况下能更好地保护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63例肛肠疾病手术前后进行动力学研究.方法用安徽合肥微机所设计的IGJ-D2型智能双导肛肠压力检测仪对肛肠疾病手术前后的5项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包括直肠肛门反射(RAR),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直肠静息压(RRP),肛管静息压(ARP).本组63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在21岁~70岁之间,病程最长37a,其中直肠肛门瘘37例,混合痔13例,直肠息肉12例,肛裂3例,多数病例为单病种,部分为复合病种,全部病例在术前及术后2wk或痊愈后进行检测.结果63例直肠肛门反射术后完全恢复并提高51例(80.95%),降低12例(19.05%),P<0.01;AMCP12.89±0.9/15.24±0.91(术前/术后,下同),P<0.01增强了肛管收缩功能;ALCT35.60±1.33/36.41±1.27,P>0.05,但相对收缩时间延长,提高了应激功能;RRP3.31±0.29/2.43±0.20,P<0.01,提高了直肠的顺应性;ARP16.06±0.48/15.66±0.48,保持了肛管的自制功能.37例直肠肛门瘘手术前后AMCP和ALCT无明显差异(P>0.05);RRP和ARP术后明显降低(P<0.01),既增强了直肠的顺应性和贮袋能力,但也不同程度降低了肛管的闭紧功能,在人体静息时肛管可能处于较松弛状态.结论肛肠疾病手术对其  相似文献   

18.
切断括约肌的肛瘘手术有肛门失禁的危险。为估计括约肌切断对肛管功能的影响,作者于1979~1980年间用带有微型水囊的流体压力计测定了18例肛瘘手术前后肛管压力的改变,另测定21例肛瘘术后的肛管压力,共39例病人。同时以8例其他腹部疾病患者作对照,分别测定每例病人肛管内距肛门边缘1 cm、2cm、3cm和4cm四个水平的静止压(自然压力)和最大收缩压(用力收缩肛门时的压力)。最大收缩压减去静止压为肛管收缩力。结果按瘘的类型做统计学处理。按Parks的标准,肛瘘分为I:括约肌间型;Ⅱ:经外括约肌型;Ⅲ:内括约肌上型三种。作者的静止压正常值为60~120cm水柱。所有各型病人均于手术时不同程度地分离了内括约肌。12例Ⅰ型病人都保留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纳入2018年1月到2018年10月间南京市中医院肛肠中心收治的复杂性肛瘘23例,年龄12~51岁,其中克罗恩病肛瘘11例,腺源性肛瘘12例,应用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随访3~12个月,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临床评估及MRI结果评价瘘管闭合情况,统计瘘管外口完全上皮化的时间,采用SF-36量表和VAS量表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变化及疼痛评分变化,运用Wexner失禁评分量表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肛门失禁情况,对于克罗恩病肛瘘患者需记录其治疗前后的肛周病变活动指数(PDAI),并记录研究中的所有不良事件。 结果瘘管的总愈合率为69.57%(16/23),其中克罗恩病肛瘘的愈合率为90.91%(10/11),腺源性肛瘘为50%(6/12);16名瘘管愈合患者的外口平均闭合时间为(17.06±4.54)天,其中克罗恩病肛瘘为(17.90±4.53)天,腺源性肛瘘为(15.67±4.59)天。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疼痛评分在术后7天可恢复至术前水平,而肛门失禁评分则保持不变或降低。克罗恩病肛瘘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90天的PDAI评分为(8.55±1.37)分和(1.27±1.10)分,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33,P<0.05)。研究中未出现与ADSCs注射相关的不良事件。 结论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复杂性肛瘘特别是克罗恩病肛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保护患者肛门功能,减轻术后疼痛,改善围手术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人肛门直肠动力的变化.方法20例老年人作为老年组进行肛门直肠测压并与22例中青年作对照.结果老年组肛管静息压为39.01士15.21 mmHg,显著低于中青年组的肛管静息压51.68士17.76 mmHg(P<0.05),最大收缩压、最大松弛压、直肠肛门抑制反射和直肠静息压老年组分别为108.45士44.86 mmHg、69.70士26.42 mmHg,21.67士6.51ml和6.84士1.12 mmHg,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增龄老年人肛门静息压较中青年降低,可能为老年人大便失禁多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