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最新研究发现:绝经后妇女因心脏病死亡的风险低于同龄男性。该研究首席研究人员、密歇根大学医学助理教授凯瑟琳·博士率研究团队对2.3万多名45岁以上人群展开了研究,这些人2003~2007年之间被招募进行一项研究,且研究之初没有心脏病。研究人员对其跟踪研究至2011年发现:女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甚至在绝经后都低于男性,自然绝经后的白人女性与同龄白人男性相比,出现非致命性心脏病发作和其他心脏疾患的风险低5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随机抽出绝经前期、绝经过渡期、绝经后期的3组女性患者,比较心血管疾病(CHD)在不同年龄的发生率.结果 心血管疾病(CHD)在绝经前期女性中很罕见,其发生率在45~54岁(即绝经过渡期年龄)后显著增加.结论 妇女在绝经前期受到雌激素的保护所致,其心血管疾病(CHD)很低,且发病率明显低于同年龄段男性.  相似文献   

3.
唐细兰  王延东 《中国药房》2005,16(18):1423-1424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性别差异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女性冠心病较男性平均晚10y~15y发生,绝经前女性冠心病的发生率仅为男性的10%~30%,而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则显著升高.临床试验表明,雌激素替代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绝经期女性冠心病发病率降低至绝经前水平[1~4].提示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长期应用则会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胆囊炎和静脉血栓等的发病风险[5].因此,人们不懈努力地寻找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且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植物雌激素的发现促进了对该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本文拟就有关植物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16,44(2):129-132
动脉粥样硬化 (AS) 是冠心病、 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的病理基础, 血胆固醇水平与 ASCVD 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SCVD 防治任务艰巨。血脂管理的目标是降低 ASCVD 风险。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非 HDL-C) 包括所有致 AS 脂蛋白胆固醇,非 HDL-C 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并列为血脂管理干预靶标可能更为适合。依据风险评估, 设定血脂达标值适用于中国临床。生活方式干预是血脂管理的基础, 综合干预各项危险因素方可有效防治 ASCVD。  相似文献   

5.
吴洁 《江苏医药》1997,23(5):332-333
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试验研究提出绝经后雌激素治疗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1],但确切机制还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研究发现与应用外源性雌激素有关的有利的脂蛋白变化是对这种保护作用的很好解释,然而雌激素对胰岛素水平及糖耐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另外还有血液动力学、血压及纤维蛋白原变化的影响。本文拟就近年来雌激素对约经后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减少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一、绝经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绝经前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男性,然而,绝经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却明显增加,其原因是绝经后妇女由于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观察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 M I) 与男性 A M I,探讨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及老年期等不同年龄段女性 A M I临床特点。方法:对64 例女性 A M I和154 例男性 A M I分别统计住院期间梗死部位、并发症、病死率,卡方检验。结果:①女性较男性晚6 年发生 A M I;② Q波梗死与性别之间无差异( P> 005) ,女性随年龄增加,非 Q 波梗死发生率增加;③女性 A M I并发症略高于男性,但无差异( P> 005) ;④女性 A M I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 P< 005) 。提示:随年龄增加, A M I中女性发生率及 Q 波梗死增加,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激素替代疗法可能降低女性冠心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血脂水平波动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除了受年龄和性别、妊娠和遗传、气象因素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影响外,还与吸烟和饮酒、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饮食和运动、药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血脂异常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风险,定期健康体检监测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早期发现血脂异常,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以降低或延缓ASCVD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颜嘉楣 《首都医药》2014,(21):50-50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也就增高了。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是指女性进入更年期之后发生的血压升高。目前,以高血压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绝经后的妇女来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比妇科肿瘤的死亡率还要高,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乳腺癌高8倍。  相似文献   

9.
《中国处方药》2007,(6):61-61
与绝经后较久才使用激素疗法的女性相比,绝经后不久即使用激素疗法的女性冠心病发病风险较低。但是此趋势没有统计学差异。整体死亡率也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是卒中的风险上升,而且不受在绝经后何时开始使用激素疗法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64例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与男性AMI,探讨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及老年期等不同年龄段女性,AMI临床特点。方法:对64例女性AMI和154例男性AMI分别统计住院期间梗死部位,并发症,病死率,卡方检验。结果:(1)女性较男性晚6年发生AMI;(2)Q波梗死与性别之间无差异;女性随年龄增加,非Q波梗死发生率增加;(3)女性AMI并发症略高于男性,但无差异;(4)女性AMI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量减少,骨小梁破坏及骨折发生率增加的中老年疾病,女性多于男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女性与男性相比,下列几点是诱导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值得关注,及早防范可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颁布了《血脂异常管理的全球推荐》(以下简称《推荐》),旨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风险。主要更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梁思佳  周家国 《药学进展》2023,(12):897-90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患病率的快速增长是国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特征。尽管已知多个因素包括家族遗传、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与ASCVD的病理过程相关,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对ASCVD的传统干预手段是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为靶标的降脂药物治疗。近年来,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单抗等药物的出现使降脂治疗焕发新的“生机”。一些抗炎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著降低ASCVD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亦展现出了极大的开发潜力。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从表观遗传的角度来阐明ASCVD的发病机制,发掘出了许多治疗靶点。综述这些药物以及相关靶点的研究进展,为未来的ASCVD临床药物治疗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目前高发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绝经前女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低于同龄男性,绝经后其脑梗死发生率则明显升高。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动物实验显示,雌二醇(E2)具有减少脑梗死发作和削减梗死体积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雌激素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但雌激素的脑保护机制仍未阐明。本文主要研究雌二醇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区细胞的影响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在强化他汀治疗后,虽可显著降低心血管风险,但是仍存在其他风险。近年来,有关依折麦布与他汀类药物联用治疗ASCVD的研究,证实了EZ作为非他汀药物,可降低LDL-C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并确认了EZ的安全性。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骨质疏松症会引起多部位、不同程度疼痛及轻微拉力下的骨折。骨折还会导致患者焦虑、恐惧等情绪障碍,降低生活质量,甚至缩短预期寿命。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是绝经后女性。女性绝经后5~10年会有快速的骨丢失期,此后骨量不断减少。最新调研显示,我国绝经女性中,一半已经出现骨量减少,1/3已罹患骨质疏松症。另外,男性在50岁后也会出现骨骼承重下降的情况,这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测试骨质疏松症风险有很多工具。其中,OSTA公式适合亚洲人自我评估,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增加,血管弹性降低,血压也就增高了。女性更年期高血压,是指女性进入更年期之后发生的血压升高。目前,以高血压为主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妇女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于绝经后的妇女来说,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比妇科肿瘤的死亡率还要高,妇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乳腺癌高8倍。更年期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更年期高血压是一种症状性高血压,是更年期综合征中的重要症状之一。更年期高血压症状一般是收缩压上升,舒  相似文献   

18.
于莹 《上海医药》2014,(14):43-45
目的:研究入户干预对提高居家陪护卧床老年患者的风险认知水平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效果。方法:调查纳入120例老年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进行个体化干预1年,对照组采用常规宣教。比较干预前后陪护者风险(坠床、压疮、进食不当导致呛咳与烫伤)认知水平,调查比较干预前1年内和干预后1年内两组风险发生情况。评分涵盖发生原因、危险因素、防护3个问题。结果:干预前两组总体风险认知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7±3.88比3.75±4.09,P>0.05)。干预后,干预组4项风险认知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总体风险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7.77±4.64比4.87±4.81,P<0.001)。干预组干预前年风险发生率(81.7%)与对照组(80.0%)相似,干预后为16.7%,低于对照组的58.3%。结论:入户干预能提高陪护者风险防范认知水平并降低风险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正> 中老年女性的更年期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困扰女性生活质量及健康的重大问题,更年期是指妇女在绝经前期、绝经及绝经后这一时期,也是妇女从中年向老年过渡的时期。我国妇女的更年期多在40~60岁,有报道说,北京市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52岁。更年期症状多发生在绝经前后2~3年。症状出现的年龄、持续时间、轻重程度,因人而异。除与卵巢功能衰退的速度有关外,还与社会、精神、心理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教师血脂水平,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健康体检对该县2310名教师的血脂水平进行调查。结果男性血脂异常率高于女性;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随年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TG在50岁以上的女性明显高于同龄男性。结论应对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干预预防和控制高血脂,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