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祝建中  赵基栋  苗宗宁  钱寒光 《中国微循环》2005,9(6):409-411,i0002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用含2%胎牛血清以及50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通过内皮细胞标志物KDR、FLT-1以及v-WF染色鉴定。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内皮细胞标志物KDR、FLT-1以及v-wF染色结果阳性。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可以作为干细胞治疗的一种有效来源。  相似文献   

2.
探讨利用血管基质成分将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其方法为以DMEM作为基础成分,添加制备好的血管基质成分和胎猪血清作为诱导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生化条件.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中观察到了血管内皮细胞.利用血管基质成分将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建立诱导分化内皮细胞的方法及条件。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体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EGF)等诱导后,分化形成内皮样细胞。结果表明:光镜下细胞单层融合生长,呈铺路石样形态,单个核位于中央。电镜下可见到Weibel-Palade小体,在细胞胞浆vWF染色阳性。骨髓间质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成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银屑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VEC),并对定向分化的VEC活性进行初步研究,为银屑病患者BMMSCs生物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寻常型银屑病患者20例,健康对照组15例为骨髓象正常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通过贴壁法培养BM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面标志;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定向诱导BMMSCs向VEC分化,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鉴定;免疫细胞荧光技术鉴定VEC标志物VWF的表达;体外血管成形试验检测诱导的内皮细胞体外成形能力。结果:流式测定显示两组培养的BMMSCs高表达CD44、CD29,而HLA-DR、CD45、CD34阴性表达;银屑病组CD34、CD45、ICAM-1、HLA-DR阳性表达,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细胞化学显示两组都可分化为VEC,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银屑病患者诱导的VEC体外血管成形能力较强。结论:银屑病患者BMMSCs生物学活性异常,且易于转分化为VEC。银屑病患者BMMSCs-VEC发育分化系统在银屑病患者皮损真皮乳头层微血管异常增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诱导为血管内皮细胞(VECs)的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血管重建提供治疗策略。方法:抽取兔骨髓,采用全骨髓贴壁法加内皮细胞培养液诱导培养细胞,记录并观察诱导后细胞的形态及生长过程,并进行荧光标记;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显色法鉴定诱导后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CD34,利用支架材料Matrigel基质胶观察VECs三维血管化形态。结果:兔BMSCs经诱导后48 h,呈小圆形,可见贴壁生长;3~4d可见少量细胞贴壁,多为短梭形;6~8d完全贴壁,多为长梭形、锥形、不规则形;10~12d后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第15天成片生长的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现典型的"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外观;CM-DiI细胞荧光标记显示VECs的胞质、胞膜呈现红色荧光,DAPI细胞荧光标记显示VECs胞核呈蓝色荧光,细胞形态为长梭形,且细胞生长状况良好;免疫细胞化学显色显示CD31、CD34均呈阳性;在Matrigel基质胶上VECs呈现典型的环状或管状。结论:以全骨髓贴壁法和经内皮细胞培养液诱导法可获得VECs。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血管内皮细胞:研究中一般称内皮细胞,通常指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它形成血管的内壁。它们具有吞噬异物、细菌、坏死和衰老组织的功能,还参与机体免疫活动功能。 热休克:组织工程中一种细胞处理方法,将细胞置于42 ℃(也有文献报道为47 ℃)中1 h,造成热休克状态。 背景:目前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多采用细胞因子或2种细胞共培养的方法进行诱导,热休克处理的内皮细胞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热休克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并探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血管的能力。 方法:将热休克处理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非接触共培养,诱导14 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CD144、CD31、VEGFR2、vWF表型的表达;将诱导14 d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裸鼠皮下,14 d后取移植物做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体内血管形成能力;Matrigel成血管实验观察诱导14 d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未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 结果与结论:①共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改变,呈类似铺路石状排列,流式细胞仪及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共培养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VEGFR2、CD31、CD144、vWF表达增加;②体内移植物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诱导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排列较对照组规律,有成血管倾向;③体外Matrigel成血管实验显示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血管能力较对照组有所增加;④结果表明,与热休克处理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能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分化,内皮细胞特异性表型转化较明显,具有一定血管形成倾向。 ORCID: 0000-0003-4089-8882(曹百川)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背景:羊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植入机体不同类型组织后是否可以分化为相应组织靶细胞呢?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体外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 方法:分离培养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鉴定其表面抗原表达,用含体积分数2%胎牛血清以及50 μ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条件培养基诱导,诱导后细胞通过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v-WF染色鉴定。 结果与结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CD29、CD44、CD105阳性,CD34、CD45、CD106以及HLA-DR阴性。诱导后细胞形态明显改变,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以及v-WF染色结果阳性。提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经静脉途径移植对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阿霉素性心肌病模型,随机分为三组:DCM空白组(B组)、静脉移植组(C组)和静脉对照组(D组),另设正常对照组(A组)。经尾静脉注射在体外扩增并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培养基至C组和D组大鼠,A组和B组大鼠不干预。移植后8周心脏彩超观察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多导生理记录仪观察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LVdp/dtmax)、左室最大压力下降速率(-LVdp/dtmax),并分析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细胞移植后8周,C组LVEF高于B组和D组;LVDD稍低于B组和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也显著高于D组;-LVdp/dtmax明显高于B组和D组;C组心肌中可见带有蓝色荧光的DAPI标记的骨髓MSCs,心肌胶原容积百分比低于B组和D组,毛细血管计数高于B组和D组;C组VEGF水平明显高于B组和D组。结论骨髓MSCs静脉移植治疗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提高VEGF水平,促进心肌毛细血管新生,减少胶原纤维,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为临床建立一种简便安全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途径。方法24只新西兰兔分为实验组(12只)和对照组(12只),分离培养实验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Brdu标记,建立兔后肢缺血动物模型,将取于自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成悬液注射于实验组兔缺血部位,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周后行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股动脉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移植前后的血管内径,血流峰值速度,血流加速时间等;取缺血部位肌肉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分布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细胞移植后2周,实验组的股动脉内径,血流峰值速度,加速时间均大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移植部位有移植细胞存在,移植组血管生成情况明显优于未移植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自体移植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分化为心血管组织的潜能。方法用5-氮胞杂苷诱导MSC向心肌细胞分化,用VEGF-B诱导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异丙肾上腺素法制成NOD/SCID小鼠心肌损伤模型,经尾静脉注入标记的MSC。免疫荧光法检测MSC的体内、外分化。结果在体外,经诱导的MSC表达肌凝蛋白重链和肌钙蛋白I,表达Ⅷ因子相关抗原和CD31。在体内,标记的MSC表达阳性的肌凝蛋白重链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结论MSC可分化为心肌和血管内皮细胞,是再生医学的理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建立猪骨髓间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 ,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对猪MSCs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的能力进行研究。抽取猪骨髓 ,体外培养MSCs。取第二代MSCs ,以含有不同浓度的抗坏血酸、β -磷酸甘油、地塞米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通过细胞形态变化 ,碱性磷酸酶染色及钙盐沉积对成骨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MSC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向多边形转变 ,ALP染色阳性 ,VonKossa染色阳性 ,经体外诱导分化后呈典型的成骨细胞样改变。猪骨髓MSCs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 ,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可以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较理想的细胞来源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的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在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可能性,将来源于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的B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或经皮肝穿刺直接注入肝脏组织的途径移植入同源正常雌鼠体内。分别于移植术后1、2、4周处死受体雌鼠,取其肝组织,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和免疫组化法同时检测Y染色体的存在和白蛋白的表达,以观察确定所注入的BMSCs在受鼠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情况。采取经皮直接肝穿刺注射途径移植BMSCs的两个实验组,无论移植细胞是新鲜分离的、还是P3代BMSCs,均可于移植后1周,在受鼠肝脏内检出Y染色体阳性细胞的存在,此类阳性细胞并可同时表达白蛋白。另一方面,经尾静脉注射法进行移植的实验组,于移植后2周,也可在其肝组织内检测到同时表达Y染色体和白蛋白的细胞。本研究证明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转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组织工程学领域发展突飞猛进,已被列为一种修复或再生许多组织和器官的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成骨向分化潜能,在骨组织工程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向分化受多种力学因素的影响,且不同性质的力学刺激对其定向分化的调节作用不尽相同。目前,许多学者致力于深入探讨力学因素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向分化的具体途径,但其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及讨论力学因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产生的增殖、定向成骨分化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及可能涉及的力化学信号转导通路作用机制,以期丰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浓集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自体浓集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复合物的成骨作用,以寻求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新方法。方法:中国白兔24只,随机分成3组。小牛脱钙松质骨(DBCB)作为载体,将一定量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与不同浓度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的单核细胞悬液复合,制成MSCs/BMP/DBCB复合物(MⅠ:1×106,MⅡ:1×105和MⅢ:1×104),分别回植在骶棘肌内。术后2、4、8、12周取材,对标本做放射影像学、大体观察、显微镜组织学观察。结果:MⅠ组新骨生成量多于其它组。结论:复合物具有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潜能,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究在胶原海绵上间充质干细胞(M SC s)向软骨细胞的定向诱导,以及其对M SC s细胞增殖力、细胞周期的影响,为临床应用胶原海绵作为M SC s支架、修复软骨缺损奠定基础。取大鼠股骨骨髓,经梯度离心法和贴壁法分离M SC s,用加有转化生长因子1β10 ng/m l、地塞米松1-0 7m o l/L、转铁蛋白3 m g/m l、胰岛素2 m g/m l的诱导因子培养基分别在胶原海绵、培养板中进行诱导,14 d后免疫组化检测II型胶原分泌情况,四甲基偶氮唑蓝(M TT)法比较两者之间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各组细胞周期。14 d后,胶原海绵上及培养板中均诱导出表达II型胶原的软骨细胞,M TT法检测胶原海绵诱导组,和培养板诱导组细胞增殖值分别为0.9213±0.0312和0.5875±0.0258,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FCM检测胶原海绵各组S期 G2/M期百分率,发现其与培养板中同期细胞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均未发现异倍体。结果表明在胶原海绵上,M SC s能定向诱导为软骨细胞,细胞增值能力更强,M SC s细胞DNA合成、细胞分裂增加,无异倍体产生,可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组织工程学支架。  相似文献   

16.
刘伯龄  张锡庆 《中国微循环》2008,12(1):16-19,6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CS)的表达能力及表达活性。方法取6周龄SD大鼠BMCS传代培养后以3μl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1μg pc DNA3.1-VEGF165的比例转染,通过RT—PCR技术、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转染细胞中外源性VEGF165基因的转录及瞬时表达和稳定表达,用血管内皮细胞(VEC)增殖试验测定转染细胞培养上清中VEGF的生物活性。结果VEGF基因转染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可有效转录VEGF165,其分泌培养上清液中的表达产物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结论采用基因转染技术可将VEGF转染至BMCS中,并可有效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VEGF。  相似文献   

17.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探索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 m arrow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BMSCs)的最适条件。以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及贴壁筛选法相结合 ,在体外分离 BAL B/C小鼠的 BMSCs,通过 MTT法测定了不同离心力、不同换液时间、不同血清浓度、不同种植密度等因素对 BMSCs分离和培养的影响。在 5 0 0 g× 30 min的离心力下分离细胞 ,加入 10 %的胎牛血清 ,原代按 (12~ 2 0 )× 10 5/m l的细胞密度接种 ,接种 2 4 h后换液 ,继代种植密度为 6 .4~ 2 5 .6× 10 4 /ml时最适宜细胞生长 ;在此条件下 ,细胞快速增殖 ,传代后 8h贴壁达 90 %以上 ,2 4 h便进入对数生长期 ,直至第 5 d,细胞约增殖 3倍。本研究建立了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生物学方法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8.
Poor graft function (PGF) is a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 of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HSCT)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defective hematopoiesis.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have been shown to support hematopoiesis,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MSC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GF. In the current p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we evaluated whether the number and function of bone marrow (BM) MSCs in PGF patients differed from those in good graft function (GGF) patients. We found that BM MSCs from PGF patients expanded more slowly and appeared flattened and larger, exhibiting more apoptosis and senescence than MSCs from GGF patients. Furthermore, increased intracellula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p-p53, and p21 (but not p38) levels were detected in MSCs from PGF patients. Moreover, the ability of MSCs to sustain hematopoiesis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PGF patients, as evaluated by cell number, apoptosis, and the colony-forming unit–plating efficiency of CD34+ cells. In summary, the b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PGF MSC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GGF MSCs, and the in vitro hematopoiesis-supporting ability of PGF MSC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Although requiring further validation,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reduced and dysfunctional BM MSCs may contribute to deficient hematopoiesis in PGF patients. Therefore, improvement of BM MSCs may represent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approach for PGF patients after allo-HS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