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左室引流技术对犬脑组织的影响.方法:14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右侧第4肋间进胸,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实验组不阻断升主动脉,血流降温到28℃,心包腔内注入4℃生理盐水诱导室颤,同时行充分左心引流;对照组阻断升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冷晶体停跳液.检测相应时间点血清IL-8和S100β蛋白浓度:检测CPB前及结束时脑组织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血清IL-8、S100β的浓度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之间也存在差异(P<0.05).两组在CPB前IL-8、S100β浓度无明显差异,转机后均开始升高,且均在CPB 2 h达到高峰,并于CPB3h逐渐下降,但仍然高于CPB前水平.脑组织免疫组化显示:两组脑组织的S100β及NSE的积分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PB结束时,两组脑组织的S100β和NSE的积分光密度值比CPB前显著增高(P<0.01).结论: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左室引流技术可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减少脑栓塞发生率,有利于脑保护,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个半心室矫治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适应证及术式。方法 2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根据心脏畸形不同分为3组,A组11例为Ebstein畸形或三尖瓣狭窄性病变者,B组4例为右心发育不良患儿,C组6例为其他复杂心脏畸形。3组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正+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比较各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和胸腔引流量等。结果 C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较A、B组长,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1~3d胸腔引流总量[(1 148±403)mL/m2]大于A组[(676±518)mL/m2]和B组[(338±175)mL/m2],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B组无死亡病例,C组死亡2例;B组无并发症发生,A组发生心包积液2例、室上性心律失常1例,C组发生感染2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3组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口狭窄,A组发生三尖瓣少量反流3例及中量反流1例;3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个半心室矫治术可作为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的Ebstein畸形或右心发育不良者理想术式,但对肺动脉发育不良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需谨慎选择该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心肌保护。方法:30例心内直视术患者被随机平均分为心脏停跳和不停跳两组。停跳组降温至食管温度25±1.35℃,并从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冷高钾停跳液,灌注量15ml.kg-1,同时在心脏表面及心腔内置0.9%氯化钠溶液浸泡,使心脏停跳,阻断升主动脉。不停跳组降温至食管温度33±0.8℃,只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控制心率在40~70次.min-1。结果:两组病例术中血流动力学均较稳定,无明显差异。但两组CK-MB、CK、LDH、α-HBDH均较术前增高,尤以停跳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心内直视术麻醉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技术对心肌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但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浅低温与低温体外循环对法洛四联征患儿血小板数量的影响.方法 对20例法洛四联征患儿实施浅低温(32~34℃)体外循环,另20例法洛四联征患儿实施常规低温(25~28℃)体外循环,分别于转流前、转流30 min、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 min及术后24 h由桡动脉分别采取2组患儿血样2 ml检测血小板计数(PLT).结果 转流30 min、中和后10 min 2组PLT均显著低于转流前(P<0.01),术后24 h 2组均回升,观察组接近转流前水平(P>0.05),对照组仍低于转流前(P<0.05).2组转流前PL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转流后各时段对照组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P<0.01).结论 体外循环转流可导致患儿PLT显著下降,而浅低温体外循环对患儿PLT所造成的影响相对轻于常规低温体外循环.  相似文献   

5.
丹参停搏液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阁  王刚  胡型锑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2969-2971
目的:探讨含丹参注射液的停搏液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30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婴幼儿随机分成丹参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丹参组在4:1含血停搏液中加入丹参注射液(20mL/500mL),对照组单用4:1含血停搏液。所有患儿均于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即刻(T2)、主动脉开放后30min(T3)、主动脉开放后3h(T4)、主动脉开放后24h(T5)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观察两组体外循环前后心肌超微结构。记录心脏复跳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结果:在体外循环后丹参组CK-MB、cTnI、MDA血浆浓度低于对照组,SOD血浆浓度高于对照组。术后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显示心肌细胞损害程度丹参组较对照组轻。丹参组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ICU监护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参停搏液能减轻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中的心肌损害,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体外循环患者实施小潮气量、呼气末正压通气技术(PEEP),并检测各项相关指标,来探讨本方案在心内直视术中对体外循环患者肺的保护作用。方法24例患者,通过随机原则分为常规(A)组、保护性通气(B)组,常规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血压、鼻咽温和尿量。分别于插管后(T1),开放升主动脉5 min(T2),停机5 min(T3)、术毕(T4)4个时点记录麻醉呼吸机上潮气量、气道峰压及呼气末气道正压值,以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采集动脉血测血气指标,以计算氧合指数(OI);并采集静脉血,待测IL-8,记录心脏复跳情况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所有指标T1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OI、IL-8在 T2、T3、T4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间点与 T1比,两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复跳情况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两组间无差别。结论对体外循环患者,小潮气量、PEEP方案优于常规潮气量方案,可以较好的对肺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新生儿期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对我院2009年度90例危重先心病患儿新生儿期行心内直视术的CPB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1例,深低温低流量(DHLF)结合下半身DHCA 2例,DHLF 43例,中度低温中低流量CPB 33例,浅低温中高流量CPB 5例,常温不停跳CPB 6例.2例术中给予平衡超滤 (ZBUF)结合常规超滤(CUF) 和改良超滤(MUF),其余均给予CUF联合MUF.结果:CPB转流时间37~380(118.9±66.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195(74.4±40.9)min.所有病例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能自动复跳.86例成功脱离CPB.1例左心发育不良(HLHS)术后转为体外膜肺氧合支持160 h后死亡.本组死亡共13例,病死率14.4%.结论:接近生理的CPB预充,良好的心肌保护,选用适宜的灌注方式,合理的血气管理,联合运用各种超滤方法是确保危重先心病患儿新生儿期心内直视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7月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96例,其中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6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例.两组患者分别记录心包及纵隔引流量,两组间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返回监护室即刻抽血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前凝血功能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总引流量多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组术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血浆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国际标准化比值增高,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更为明显(P<0.01);两组术后FB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引流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较多,密切注意两种手术术后引流及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给予针对性监护,可保证病人顺利度过术后危险期.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远期效果优于常温冠状动脉搭桥。对于严重冠脉狭窄患者,单纯经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心肌保护效果欠佳,如何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成为影响搭桥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应用不同停跳液灌注方法对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23例冠状动脉移植搭桥患者,根据停跳液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主动脉根部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冠状动脉桥灌注组;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分别于搭桥前、体外循环30 min、升主动脉开放后5 min、2 h、6 h、24 h取血标本测量血清肌钙蛋白Ⅰ、磷酸肌酸激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记录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升主动脉开放后心脏复跳情况、搭桥后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情况、气管插管拔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等临床监测指标。结果与结论:肌钙蛋白Ⅰ复灌后2-24 h;CK复灌后5 min到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复灌后6,24 h,主动脉根部灌注+冠脉桥灌注组与主动脉根部灌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组明显低于主动脉根部灌注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及多巴胺应用等临床监测指标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应用心脏停跳液进行冠状动脉顺行性灌注的同时结合冠状动脉桥灌注或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对心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搭桥可取得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0.
自1995年7月至1996年2月,我院采用浅低温(32-28℃)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下,行各种先天性心内畸形矫治术及瓣膜置换术75例。该手术与阻断升主动脉相比其优越性在于,一采用浅低温,降温升温时间缩短,体外转机时间缩短,相应手术时间也缩短。二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避免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肌。因此,对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影响减少,所致术后临床表现与阻断升主动脉术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主要以术后1-2小时出现短时间的体温低,血压低,尿量少,心率加快表现为重点,加以观察与监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手术治疗CHD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CHD患儿。按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开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6个月,观察对比胸骨畸形、脊柱畸形发生率及心功能(NYHA)分级。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引流量、体外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住院时长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YHA分级均恢复至Ⅰ级,观察组畸形发生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3.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D患儿采用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手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及住院时长,降低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中期随访心功能恢复较佳,畸形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Bair Hugger温度管理仪在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40例体重小于6公斤的简单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均在30℃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病手术,术后行改良超滤。对照组(n=20)采用变温水毯保温,即在患儿入手术室时,体外循环升温过程中及术后行改良超滤时通过调节水毯水温以达到辅助升温的作用;实验组(n=20)则运用Bair Hugger温度管理仪结合充气式保温毯,以维持各阶段的温度要求。记录各组患儿在入室时(T0),麻醉完成(T1),体外循环开始(T2),体外循环升温(T3),体外循环结束(T4),改良超滤结束(T5)各个时间点的温度,比较两组患儿各时间点的温度变化。结果 实验组在麻醉完成及体外循环开始时间点升温保温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停体外循环行改良超滤结束后,实验组患儿肛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有显著差异。结论 婴幼儿先心病手术中运用Bair Hugger温度管理仪可有效维持患儿温度稳定,预防低温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不停跳心脏瓣膜置换术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效果及其差异.方法选择10例因单瓣膜病变需要手术患者为中低温停跳组(C组),10例因二尖瓣病变需要手术的患者为浅低温不停跳顺灌组(A组),10例因主动脉瓣病变需要手术的患者为浅低温不停跳逆灌组(R组).于循环阻断前(T1),阻断后30min(T2),循环开放后10min(T3),120min(T4),240min(T5),480min(T6),24h(T7),48h(T8),抽取静脉血测定乳酸水平.同时于T1,T2,T3,T4,抽取动脉血和静脉血计算氧摄取率.并于T1,T3,T4,T5,T6,T7,T8,测定心肌损伤指标(cTn-I、LDH、CKMB).结果 (1)各组乳酸水平在术后明显升高,A、R两组乳酸峰值与C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组氧摄取率在阻断后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放2h后显著上升,A、R两组氧摄取率虽在阻断后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高于C组(P<0.01),且术后早期即明显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组心肌损伤指标在术后明显升高,A、R两组心肌损伤指标峰值与C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逆灌浅低温不停跳的心肌保护效果与顺灌无明显差别,相对传统心肌保护方式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冷自体血心脏停搏液与HTK液(康斯特停搏液)在婴幼儿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冠状静脉窦回流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浓度变化,揭示其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1岁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于体外循环前经主动脉根部抽取血液配制K+浓度为20 mmol/L的4℃自体血心脏停搏液.A组应用冷自体血心脏停搏液、B组应用HTK液.分别于主动脉阻断前即刻、主动脉开放后第1分钟及第15分钟抽取冠状静脉窦回流血,ELISA法检测SOD、MMP-2浓度,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SOD、MMP-2两个指标在组内、组间及交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和B组两个指标均在主动脉开放后升高.主动脉阻断前,A组和B组间SOD和MMP-2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为:SOD∶(85.37±16.82) mU/L与(91.51±15.02) mU/L,P >0.05; MMP-2∶(362.29±29.52) μg/L与(372.32±31.42) μg/L,P>0.05];主动脉开放后1 min,A组和B组间的SOD和MMP-2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为:SOD:(106.97±17.46) mU/L与(98.74±12.54) mU/L,(P<0.05);MMP-2:(439.48±51.62) μg/L与(465.49±48.83) μg/L,P<0.05];主动脉开放后15 min,A组和B组间的SOD和MMP-2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别为:SOD:(104.03±12.63) mU/L与(97.94±10.87)mU/L,P<0.05;MMP-2:(390.16±45.63) μg/L与(425.21±48.24) μg/L,P<0.05].A组较B组心率失常发生率低(x2=8.223,P<0.05),正性肌力药物倚赖程度低(x2=4.022,P<0.05).结论 冷自体血心脏停搏液可促进未成熟心肌SOD的释放、减少MMP-2的产生,更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观察中低温体外循环术后使用充气式暖风毯复温的效果。方法 将822例中低温体外循环术后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06例,实验组416例。两组均在中低温( 26~31 ℃) 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手术后对照组应用变温水毯复温,实验组应用充气式暖风毯复温。观察两组术后膀胱温度变化。结果 对照组术后l h、2 h、3 h膀胱温低于术前和手术结束时( P< 0.05 ) ,并低于同时点的实验组( P<0.05);实验组术后1 h 、2 h 、3 h膀胱温度与术前、手术结束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复温时间、体外后平行时间均高于实验组( P<0.05)。结论 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先心病手术后应用充气式暖风毯复温,有利于温度的恢复与恒定,减轻心脏负荷,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复温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次缺血预处理(IP)在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以及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方法36例儿童法洛四联症接受根治术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根治术,观察组在建立体外循环降温前阻断主动脉,心脏缺血2 m in再灌注3 m in的IP。记录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鼻、咽温度等;观察心脏复跳情况及心律失常、心功能恢复、机械通气辅助时间等。术中分别于心肺转流前和撤除体外循环拔除上腔静脉插管时剪取部分右心耳组织,以10%福尔马林固定后行原位杂交,测定心肌细胞核凋亡颗粒阳性率(AGPR),于术前和术后3、24 h采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结果两组平均年龄、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肺转流时间和最低鼻咽温度等差异均无显著性。观察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术后心功能恢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机械通气辅助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术后3、24 h外周静脉血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均为P<0.05),但观察组增高幅度低于对照组(P<0.05);CK、CK-MB均明显高于术前(均为P<0.05)。结论单次缺血预处理有确切地减轻或阻止损伤心肌细胞凋亡趋势的作用,能以最短的缺血时间和最少的缺血次数达到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联合应用复合辅酶及门冬氨酸钾镁对缺血心肌术后复跳的影响.方法 将82例心脏瓣膜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麻醉方法相同、术前治疗相同.治疗组静脉缓慢注入复合辅酶200 U及门冬氨酸钾镁;对照组只给门冬氨酸钾镁及常规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和复跳后心律失常和低心排量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7.56%与80.49%,x2=6.12,P=0.01);复跳后24h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51%与41.46%,x2=4.67,P=0.03);低心排量综合征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63%与36.58%,x2=5.18,P=0.02);以联合疗法为变量评价对心脏自动复跳的影响进行两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其优势比OR值为9.69,95% CI:1.15~ 81.55,P=0.03;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心脏自动复跳的其他因素还有:主动脉阻断时间(OR =9.28,95% CI:1.21~78.18,P=0.01)、心脏功能(OR=4.95,95% CI:1.27~17.88,P =0.02)、手术时间(OR =3.99,95% CI:1.18~11.62,P=0.04)、年龄(OR=2.77,95%CI:1.11 ~9.74,P=0.04).结论 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联合应用复合辅酶及门冬氨酸钾镁有利于术后的心脏复跳并减少复跳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并减少心脏低心排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手术和胸骨正中切口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胸骨正中切口直视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输血量、胸腔引流量、术后辅助通气时间、术后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输血量、胸腔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辅助通气时间、术后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右侧腋下小切口直视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相较于胸骨正中切口直视手术治疗,对患儿损伤较小,降低输血量,患儿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017-2018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室间隔、房间隔缺损婴幼儿共6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七氟醚预处理组、七氟醚后处理组和复合处理组,每组患儿16例,均行心内直视手术治疗。记录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复跳情况、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指标。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0)、体外循环开始前(T1)、体外循环结束(T2)、体外循环后1h(T3)、体外循环后6h(T4)时间点采集患儿动脉血,测定血浆c TnⅠ、Mb、CK-MB水平。预处理、后处理及复合处理组患儿复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律失常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1~T4的Mb、CK-MB、c Tn I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T0,T3、T4各处理组Mb、CK-MB、c Tn I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七氟醚预处理、后处理及复合处理可发挥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但保护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背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心肌损害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对某些高危患者尤为有益.目的: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年龄≥60岁择期行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停跳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不停跳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中完成心脏瓣膜置换.结果与结论:在转机30 min、术中关闭右心房前,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较转机前时升高(P < 0.05),其中以停跳组明显(P < 0.05).关闭右心房时两组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增加,以不停跳组增加幅度较小(P < 0.05).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以减轻老年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的心肌损害,该作用可能与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