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VDLP方案治疗B淋巴细胞白血病与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20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4例设为B淋巴组,而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例设为T淋巴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并评价患者治疗后复发情况。结果 B淋巴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92.9%显著高于T淋巴组33.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淋巴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为15.4%显著低于T淋巴组1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VDLP方案治疗B淋巴细胞白血病较T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显著,其对B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较高的临床缓解率,治疗后复发率低,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2.
田锦林 《当代医学》2011,17(4):77-78
目的了解HyperCVAD方案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方法,分析HyperCVAD方案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总结HyperCVAD方案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6例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HyperCVAD方案治疗,然后观察其疗效。结果经过Hypercvad方案治疗,12例患者完全缓解(CR),占75.0%;1例患者部分缓解(PR),占6.25%;3例患者没有获得缓解(NR),占18.75%,无治疗死亡病例,总缓解率为81.25%;治疗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HyperCVAD方案治疗淋巴细胞白血病近期疗效比较满意,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易于控制,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动员及采集,应当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及其幼淋变的认识,探索氟达拉滨的疗效。方法报道1例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发生的幼淋变及其治疗过程和氟达拉滨的应用,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和结论(1)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类少见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其中一部分由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转变而来,形态学与原发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类似;(2)FMC7与SmIg双阳性及6号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幼淋变病例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密切相关;(3)氟达拉滨可诱导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幼淋变达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PLL患者的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分型、染色体检查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初诊时均白细胞总数升高,且脾肿大,1例经CHOP方案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另1例因经济原因未做治疗。结论 PLL发病率很低,诊断中外周血及骨髓涂片发现幼淋巴细胞、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疾病的诊断以及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淋/幼淋巴细胞混合性白血病,其特点是小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混合存在,幼淋巴细胞达10%~55%。为了探讨慢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形态学特点,我们收集了我院确诊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9例,重新分析幼淋巴细胞数量和形态学特点,找出7例慢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0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环磷酰胺合用安慰剂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总改善率为80.00%,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为96.00%,观察组患者的总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率、呼吸道感染率、血小板减少症率、粒细胞缺乏症率分别为4.00%、2.00%、4.00%、4.00%,比对照组患者的各种不良反应率都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氟达拉滨合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表现。方法:对17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采用1997年北京会议建议标准分型,并观察骨髓象。结果:大小淋巴混合型8例,占47.1%,幼淋巴混合型4例,占23.5%,其余:不典型大淋巴细胞型、幼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各1例,各占5.9%。骨髓增生活跃占12例(70.6%),粒红比减低11例(64.7%),淋巴细胞(76.2±16.1)%。淋巴细胞形态:有不同程度的凹陷、切迹、分叶。结论:大小淋巴细胞混合型和幼淋巴细胞混入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比例最高,各型间骨髓增生度、粒红比、各系细胞比率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的临床化疗。方法:对临床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40例内科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治疗,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20例,未缓解2例,总有效率95%。结论:大多数患者临床进展缓慢,常维持多年而不需要积极治疗。 CLL临床进展大多缓慢,对无症状患者可仅观察,不予治疗。周围血淋巴细胞增多不是CLL的治疗指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临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老年C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白细胞数目、临床分期的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髓原幼淋细胞比例≥5%,LDH水平升高,CD38表达≥10%为预后不良的3个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骨髓原幼淋细胞比例,LDH水平和CD38表达水平可以用于评估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慢淋伴幼淋细胞增多症(CLL/PL)及毛细胞白血病(HCL)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McAb)对45例淋巴细胞白血病进行免疫表型检测,并观察其形态学特点。结果:45例患者中,B—CLL42例(包括5例B-CLL/PL),T—CLL2例,B细胞型毛细胞白血病(B—HCL)1例。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之比为2.3:1,B—CLL与T—CLL之比为20:1。B—CLL患者显示有T-淋系抗原CD5^ ,T—CLL可分别表达CD4^ CD8^-及CD8^ CD4^-,1例B—HCL显示典型的B-淋系抗原阳性,同时免疫电镜淋巴细胞为毛状突起。结论:B—CLL CD5、CDl9、CD20、HLA-DR较特异;B—CLL/PL CD20、CD22、SmIg有一定参考价值;B—HCL除B淋系抗原可表达阳性外,CD25^ 、CD5^-最有诊断鉴别意义;T—CLL可呈现多样性T-淋系免疫标记。免疫表型分析有助于区别T、B—CLL、幼淋及HCL.  相似文献   

11.
陈淑霞 《中原医刊》2006,33(20):41-41
目的探讨难治及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应用米托蒽醌、环磷酰胺及阿糖胞苷治疗难治及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并观察疗效。结果两年内共收治难治及复发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16例,6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37.5%,3例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56%。结论米托蒽醌联合环磷酰胺及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单药(F方案)或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方法:2006—2012年33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3组,F组11例,FC组11例,CHOP组11例,研究含氟达拉滨的治疗方案与传统CHOP方案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同时研究F方案与FC方案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面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F和FC方案与CHOP方案相比,完全缓解率(CR)提高,总有效率(OR)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案不良反应在血液学改变方面及在非血液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有氟达拉滨的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优于传统的CHOP一线治疗方案,氟达拉滨与环磷酰胺联合优于氟达拉滨单药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正> 我院内科血液联合病房自1987~1992年7月共收治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非淋)45例(初治和复发)采用HOA或DA为主诱导治疗,疗程满2个和2个以上可供疗效分析的有33例,现将治疗方法和初步疗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 33例急非淋患者均经临床,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确诊。按(FAB)  相似文献   

14.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是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分出来的一种介于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的亚型。近年来渐被认识,较少见,其发病率占淋巴细胞白血病的1/125,Galton等[1]于1974年首先报道15例,近年来国内亦有数例报道。1997年11月我...  相似文献   

15.
化疗是治疗白血病的最基本方式,尤其对急性白血病,免疫治疗、骨髓移植成功的例数也在逐年增多。对于中枢系统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可考虑给予放射治疗,但临床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我院采用自拟参莲四白五黄汤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临床资料患者,男,78岁,于2003年4月入本院。临床表现:乏力、多汗、贫血,B超示:肝不大,巨脾(肋下10cm)。实验室检查:SYSMEXXT -1800i血细胞分析,WBC21.0×109/l,HGB61g/l,RBC2.16×1012/l,PLT68×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升高18.9×109/l,血片染色:PLC占90 % ,血小板减少;骨髓染色:增生明显活跃,淋巴增生较著占43.5% ,其中PLC占23 0 % ;粒红两系轻度受抑;巨核及血小板减少。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为幼淋巴细胞白血病。2讨论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rolymphocticLeukemiaPL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从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应用白介素-2(IL-2)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化疗后加入IL-2 100万U/d×14 d,对照组单用化疗,监测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化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2周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化疗后(P<0.05).治疗组完全缓解(CR)率与总有效(OR)率与对照组相近,但粒细胞缺乏发生率、持续时间及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IL-2对化疗后患者进行治疗可明显提高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可减少化疗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化疗体会。方法:选取2012~2013年收治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7例临床化疗进行分析。结果:随访平均20个月,经化学治疗30例患者中CR 18例,PR 9例,OR率90%。结论:CML的治疗应依据患者本身状况,预后分析,经济条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对10例正常骨髓的淋巴细胞和25例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骨髓细胞进行AgNOR染色。结果正常淋巴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_1,L_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的AgNOR/核分别为1.13±0.25,4.74±0.34,6.93±0.44和1.38±0.17。因此认为AgNOR不但对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及亚型鉴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望作为鉴别慢淋和幼稚淋巴细胞白血病(幼淋)提供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低剂量辐射对小鼠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方法 使用615小鼠和L615K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建立T淋巴细胞白血病小鼠模型,给予75mGy的低剂量辐射,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小鼠的生存时间及脾脏白血病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接受75mGy的低剂量辐射后,荷瘤小鼠白血病细胞生长受抑制,生存期延长。结论 低剂量辐射具有抗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