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心脏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以BN大鼠为供者,Lewis大鼠为受者。供、受者间连续进行3次皮肤移植,使受者预致敏。再进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采用微量淋巴毒试验监测受者体内抗供者抗体滴度的变化。结果预致敏后的受者体内抗供者抗体滴度明显升高。7只受者心脏移植后有6只移植心在24h内被排斥,病理学证实为超急性排斥反应。结论供、受者间连续3次皮肤移植预致敏后,再行心脏移植可以建立稳定的同种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2.
随着心脏移植外科技术的提高和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心脏移植例数和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均显著提升。然而在心脏移植术后的不同阶段,仍然可出现移植心脏右心室衰竭、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Quilty病变"、感染和以移植心脏冠状动脉血管病(TCAD)为特征的慢性排斥反应等一系列并发症。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EMB)技术的应用使得包括排斥反应在内的移植心脏多种并发症的病理学特征得以观察和掌握,并成为移植心脏并发症最为准确的诊断手段。本文对移植心脏病理学研究的简史、心脏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其诊断标准以及移植心脏排斥反应诊断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阐述,旨在使更多的心脏移植受者受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心脏移植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供受者ABO血型不合心脏移植受者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4例,采用免疫诱导和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结果移植后受者围手术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2例经产女性受者死亡),移植后2年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感染4例。14例长期存活。未发现慢性移植物血管病。结论供受者ABO血型相容而不合的心脏移植临床疗效良好,但应慎重选择受者。  相似文献   

4.
抗MHC—I类链相关蛋白A抗体(anti—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classIchain—relatedA,anti—MICA)与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相关,它可以诱导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对移植物产生不良影响。而anti—MICA对心脏移植后受者的长期存活和移植物的慢性失功的影响尚不明确,德国学者检测心脏移植受者血清anti—MICA后发现,anti-MICA阳性受者长期移植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干预慢性迟发性超敏反应(DTH)与CD8^+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等效应机制对同种小鼠心脏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组以BALB/c小鼠为供者,C57BL/6小鼠为受者,术后0、2、6及14d腹腔注射抗CD8单克隆抗体(抗CD8单抗)200μg/d,术后0、2及4d腹腔注射抗CD40L单克隆抗体(抗CD40L单抗)250μg/d;同系移植对照组供、受者均为BALB/C小鼠,术后同期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同种移植对照组以BALWc小鼠为供者,C57BL/6小鼠为受者,术后不使用上述单抗。观察各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及移植心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同种移植对照组移植心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3d;实验组与同系移植对照组移植心的存活时间均超过60d。同种移植对照组移植心呈典型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学改变;同系移植对照组移植心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实验组移植心呈现血管周围炎、间质纤维化和血管内膜增生等慢性排斥反应组织病理改变。结论 清除CD8^+T淋巴细胞和阻断CD40/CD40L通路的处理方案虽可预防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延长移植心的存活时间,但并不能阻止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大鼠皮肤致敏模型研究氨甲蝶呤供者预处理对移植心脏成活的影响及其与术后抗排斥治疗的协同效果。 方法 SD 大鼠作供者,Wistar 大鼠作受者,所有受者在心脏移植前均先用供者皮肤致敏,依据受者治疗和供者预处理情况的不同,将48 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供者预处理组、受者治疗组和协同治疗组,每组各12 只。(1) 对照组作非供者预处理的供者心脏移植;(2) 供者预处理组作经供者预处理后的供者心脏移植;(3) 受者治疗组作非供者预处理的供者心脏移植后用环孢素A(CSA)100mg/kg·d 治疗3 天;(4) 协同治疗组作经供者预处理后的供者心脏移植,再用CSA 治疗3 天。观察4 组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指标的动态变化,供者心脏移植后存活时间,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供者心脏超微结构等变化。 结果 在细胞和体液免疫均较强的内环境中,供者预处理组和协同治疗组的移植供者心脏成活时间均较对照组和受者治疗组明显延长。 结论 氨甲蝶呤供者预处理能明显延长移植供者心脏成活时间,并与术后对受者的免疫抑制治疗有协同效果,该法简单、实用,对降低术后免疫抑制剂用量和毒副作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大鼠移植心脏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以SD大鼠为供者,Wistar大鼠为受者,进行异位(腹部)心脏移植.将受者随机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简称"急排组")和慢性排斥反应组(简称"慢排组").急排组中,15只于移植当天开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00 μg穔g-1穌-1(小剂量者),直至移植心脏停搏;15只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000 μg穔g-1穌-1(大剂量者),用药时间同前;以不给低分子肝素者作对照.慢排组所有受者均于移植当天至移植术后第9天腹腔注射环孢素A 5 mg·kg-1·d-1,其中10只还于移植当天至移植后第90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2000 μg穔g-1穌-1,10只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同时再皮下注射左旋精氨酸甲酯(L-NAME)10mg·kg-1·d-1,以不给低分子肝素和L-NAME者作对照.移植后第5天,处死急排组部分受者,切取移植心脏,根据Stanford标准进行移植物排斥反应的病理学诊断和分级;剩余受者观察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移植后第90天,测定慢排组受者的血NO浓度和移植心脏组织中诱生型NO合酶(iNOS)mRNA表达强度,并行心脏移植物血管病(CAV)评分.结果 急排组中,对照者、小剂量者和大剂量者的排斥反应等级评分分别为(4.20±0.45)分、(3.60±0.55)分和(2.40±0.55)分,移植心脏存活时问分别为(7.30±1.49)d、(8.20±1.47)d和(9.20±1.23)d,大剂量者的排斥反应等级评分明显低于对照者和小剂量者,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者和小剂量者(P<0.05).慢排组中,仅给予低分子肝素者的血NO浓度和iNOS mRNA表达强度明显高于对照者和加用L-NAME者,而其CAV评分明显低于对照者和加用L-NAME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减轻急、慢性排斥反应程度,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其抑制CAV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iNOS mRNA表达水平,进而增加NO的释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心脏移植扩大标准供者供心的选择策略并分析其移植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有146例晚期心脏病患者接受心脏移植术.将供心总缺血时间超过6 h,供者年龄在40岁以上,供、受者血型不匹配,供、受者体重不匹配作为扩大标准供者供心.分析和比较扩大标准供者供心与正常供心移植后受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受者共死亡11例,总体死亡率为7.5%,经移植心肌活组织检查证实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4例,发生率为9.6%.年龄大于40岁的供者有10例,供心缺血时间在6 h以上者有21例.供、受者血型不匹配者有3例.扩大标准供者供心与正常供心移植后受者的死亡率、使用呼吸机时间、住院时间、受者心功能(包括左心、右心功能)、重度排斥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血型不匹配者术后已分别存活1年8个月、9个月和1个月,均未发生明显排斥反应.结论 扩大标准供者供心可缓解供心短缺问题,且并未影响移植术后受者近期及中期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在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及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近交系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及SD大鼠,建立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四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取正常Wistar大鼠的心脏作为空白对照.无排斥组:心脏移植的供、受者均为Wistar大鼠,移植后第60天取移植心脏.急性排斥组和慢性排斥组:心脏移植的供者均为Wistar大鼠,受者均为SD大鼠;急性排斥组术后未行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第5天取移植心脏;慢性排斥组术后给予环孢素A 10 mg·kg-1·d-1,皮下注射,移植后第60天取移植心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移植心脏的巨噬细胞浸润(CD68阳性细胞数)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PDGF-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无排斥组未见巨噬细胞浸润;急性排斥组巨噬细胞浸润主要见于心肌及冠状血管周围;慢性排斥组巨噬细胞浸润见于心肌及血管周围,在心肌坏死纤维化较严重的区域,巨噬细胞浸润尤为明显;正常对照组、无排斥组、急性排斥组和慢性排斥组移植心组织中PDGF-A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6±0.06、0.31±0.04、0.88±0.12和0.94±0.11,慢性排斥组和急性排斥组中PDGF-A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无排斥组(P<0.01).结论 巨噬细胞浸润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表达水平与移植心脏血管病变及心肌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的抗MICA抗体水平与慢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及其对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共有105例受者被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其中发生慢性排斥反应者(慢排组)43例,移植肾功能正常者(对照组)62例.记录两组受者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HLA抗原错配数、供肾冷缺血时间、出院时血清肌酐(SCr)水平、术后免疫抑制方案以及入组时间(入组时距肾移植手术时间)等资料,并进行比较.受者分组后,抽取受者外周血,检测SCr及抗MICA抗体水平,抗MICA抗体的检测采用Luminex 100免疫磁珠流式细胞仪技术.观察与比较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和抗MICA抗体阴性受者间术后3个月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的次数和移植肾功能的差异.移植肾功能的评价采用血清肌酐变化率(△SCr/M),即(入组时SCr值-出院时SCr值)/入组时间.结果 两组受者在性别、年龄、HLA抗原错配数、供肾冷缺血时间、术后免疫抑制方案、出院时SCr水平及入组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后,慢排组受者SCr水平和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AR次数明显多于抗MICA抗体阴性受者,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MICA抗体阳性受者的△SCr/M为8.3±3.6,明显高于抗MICA抗体阴性受者的2.4±2.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MICA抗体的表达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相关,移植前进行MICA配型可减少术后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有助于延长移植肾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同种原位心脏移植后患者获得长期存活的临床治疗经验和体会。方法为2例扩张性心肌病和1例慢性克山病患者施行心脏移植,术前患者的肺动脉压力为42-53mmHg(5.60-7.07kPa),肺血管阻力为5.6-7.0wood。供、受者体重相差10%~15%,HLA配型有3个抗原相同。供心采用含钾温血经冠状静脉窦连续逆行灌注。2例采用标准法心脏移植,1例采用全心法心脏移植,心房及大血管均采用外翻缝合法。术后应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及皮质类固醇激素预防排斥反应。结果3例患者术后存活时间分别为13年10个月、12年及10年3个月,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级,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3例术后分别发生6、3、1次排斥反应,经治疗逆转。心电图检查显示,例1、例2有2个P波,例3为正常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显示,例1、例2有左、右心房增大,三尖瓣轻度返流,例3各心腔大小正常,无二尖瓣、三尖瓣返流。3例术后经449次冠状动脉造影,均未发现异常。结论选择合适的供、受者,保护好供心,采取恰当的术式和吻合技术,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预防心脏移植物血管病,是关系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包括诱导、维持和抗排斥反应治疗。如何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仍是这一领域的难题。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治疗原则主要取决于组织学证实的排斥反应级别和心功能损害程度。为进一步规范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心脏移植专家,总结相关国内外最新进展,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从免疫诱导治疗、维持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排斥反应的识别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制订中国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  相似文献   

13.
心脏移植的组织配型与早期存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9例心脏移植供、受者组织配型,分析其与心脏移植早期存活的关系。方法 应用国际标准方法,对9例心脏移植供、受者进行血型、HLA抗原、淋巴细胞毒及群体反应性抗体等检测,并用氨基酸三联体及交叉反应组方法对供、受者匹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9例心脏移植,存活6例,死亡3例。其中综合评价配合最好的2例及最差的2例中各有1例死亡。术后活检证实,存活及死亡病例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 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治疗下,HLA配型结果不影响移植物的早期存活。  相似文献   

14.
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旨在预防或治疗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在全球范围内,IL-2受体拮抗剂已成为心脏移植最常用的免疫诱导剂。临床结果一致表明他克莫司抗排斥反应的作用至少等于或优于环孢素,但接受以两种CNI为基础的维持免疫抑制方案的心脏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率无差异;快代谢基因型黄种人受者服用环孢素比他克莫司更易以较低剂量达到目标血药浓度。与硫唑嘌呤相比,吗替麦考酚酯可降低受者死亡率和移植心脏功能障碍发生率,并减缓移植心脏血管病的发生和进展。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西罗莫司和依维莫司已被用于合并肾功能不全或心脏移植物血管病的受者,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关于糖皮质激素撤除及减量的时机,目前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异种心脏移植后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心心肌中供、受者的组织因子与凝血的关系。方法供者为清洁级豚鼠,受者为清洁级SD大鼠。随机配对平均分为6组。建立异种心脏移植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期动物模型。分别于移植术后0(未行心脏移植)、4、8、12、16和24h切取移植心脏,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移植心的心肌凝血程度;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监测移植心心肌中组织因子的表达。结果移植后8h,移植心心肌凝血程度明显,并随移植时间延长逐渐加重。供者组织因子mRNA表达在移植后4h最强,随后逐渐减弱,至移植后16h消失;受者组织因子mRNA表达在移植后16h出现,随后逐渐增强。结论移植心心肌中的组织因子在异种心脏移植后急性血管性排斥反应期凝血中起重要作用,其中供者的组织因子可能与凝血的激发有关,受者的组织因子可能与凝血的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缺血对移植心脏远期冠状血管的形态学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为供者和受者,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实验分为4组,即假手术对照组、立即移植组、供心缺血3h移植组和缺血6h移植组。每组术后均用环孢素A(CsA)灌胃20d,抗排斥反应。20d时,取出供心,观察心脏冠状血管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假手术对照组心脏和立即移植组的供心冠状血管内皮超微结构均无明显损害;随着供心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后冠脉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增生,内膜增厚;缺血6h移植组供心冠状血管内膜超微结构改变非常明显。结论 供心缺血可导致移植后冠状血管内皮损伤,是心脏移植术后冠状血管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肾移植患者预存抗体与供者HLA位点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者体内预存的抗 HLA抗体是肾移植术后引起急、慢性排斥反应的主要诱因,以往曾被认为是肾移植的禁忌证[1,2]。随着肾移植群体数量的增加,特别是部分 2 次以上移植和有过多次妊娠、输血史的患者,体内产生抗HLA预存抗体的病例也相应增多。因此,系统地了解受者体内的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总结69例心脏移植中供心的心肌保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心脏移植中供心的心肌保护技术,分析供心的灌注、保存以及缺血时间对心脏移植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间的69例晚期心脏病患者行心脏移植术的临床资料。供心的心肌保护采用低温St.Thomas液和HTK液顺序灌注方法,术中供心保持持续低温状态。根据供心缺血时间长短将受者分为两组,A组36例,供心缺血时间小于240min;B组33例,供心缺血时间大于240min。术后对受者进行定期随访。结果在心脏移植术中,B组受者较A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术后两组受者的死亡率、移植心功能、排斥反应以及并发症等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受者在心脏移植后,无近期死亡,但随访期间死亡6例。结论采用St.Thomas液和HTK液顺序冷灌注的改良方法,能够有效的保护供心心肌组织;供心缺血时间的缩短会使心肌泵血功能恢复较快。这些对移植心功能的恢复和受者的预后具有良好的近期和中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和免疫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sA或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心脏移植术后最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案,许多心脏移植受者在移植前或/和移植后同时使用单克隆抗体进行诱导治疗。雷帕霉素和Everolimus等新型免疫抑制剂在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同时还可预防移植物心血管病变,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应用免疫学指标、心肌标记物和其它血清标记物等相对无创的指标预测和估计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其程度,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控制移植排斥反应,以提高心脏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原位心脏移植受者远期疗效。方法 2000年5月至201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98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施行原位心脏移植术。男性235例,女性63例;病因构成:扩张性心肌病占73.2%、缺血性心肌病占8.7%、瓣膜性心脏病占6.4%、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占2.3%、移植物冠状动脉硬化占0.7%。供心不停搏获取238例、停搏获取60例。采用改良圣托马斯液或结合UW液或单用UW液保存技术,供心冷缺血时间69~600min,平均(191.0±28.5)min。移植方法采用双腔静脉法272例、标准法19例、全心法7例。术后采用环孢素或他克莫司+激素+吗替麦考酚酯三联免疫抑制方案;85%受者采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诱导治疗。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所有存活病例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121个月,平均(42.5±9.8)个月。移植后1、3、5、8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0.3%、82.8%、73.4%、65.2%。移植物衰竭、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心脏肿瘤转移、猝死为术后1年内主要死亡原因。远期受者主要死亡原因包括移植物冠状动脉硬化、移植物衰竭、急性排斥反应、感染、肾衰竭等。移植后并发症以感染、急性排斥反应、肾功能不全多见。243例存活受者90%心功能恢复至NYHAⅠ~Ⅱ级,20%恢复全日工作。结论 298例原位心脏移植受者长期疗效良好且稳定。严格规律随访并注意监测和防治感染、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冠状动脉硬化对提高远期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