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对比改良后外侧微创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结合组配式股骨头假体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其中男26例,女44例;年龄67 ~95岁,平均78.3岁.新鲜股骨颈骨折62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8例(伤后2~4个月),均为GardenⅢ、Ⅳ型.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手术组完成.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传统后外侧入路组38例,其中男14例,女24例.对两组患者手术切口大小、手术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假体的稳定性及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 术后随访12 ~28周,平均16周.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围术期失血量、输注血制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周两组患者均可下地负重行走.两组Charnley髋关节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Harris髋关节功能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改良后外侧微创入路结合组配式股骨头假体置换术可减少术中组织损伤和出血量,缩短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半髋关节置换术加钢丝环扎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2月40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骨水泥半髋置换加钢丝环扎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75~90岁,平均(82.2±4.8)岁。统计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本组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切口均达到甲级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9~12个月,平均(11.3±1.2)月。手术时间(128.4±17.4)min,手术出血量(309.3±43.2)m L,切口长度(14.2±2.4)cm,术后下地时间(13.5±2.9)d,术后引流量(296.8±98.4)m L,骨折愈合时间(4.1±0.7)个月,完全负重时间(4.6±0.5)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优14例、良16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达到75.00%。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术加钢丝环扎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效果可靠、并发症少,但是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部分高龄患者可能不适宜采用该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髋臼假体位置及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绵阳市骨科医院髋关节科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26例患者,随机分为后外侧入路组和直接前入路组,各6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术后24、48、72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髋臼外展角、前倾角及术前、术后6~24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得1~2年的随访,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与后外侧入路对比,采用直接前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不影响髋臼假体位置的前提下,能避免肌肉损伤,获得快速髋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早期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1月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将患者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A组患者实行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患者进行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置换后Harri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炎症因子变化等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手术时间、术中切口大小均明显低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因子IL-1、IL-6及TNF-α水平均有所下降,A组下降程度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Harris评分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满意率为84.5%,明显高于B组的4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肌间隙入路式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患者的创伤较小,具有降低炎症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前外侧、外侧、后外侧3种不同手术入路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同髋关节疾病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96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不同髋关节病种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脱位的情况,总结术后并发症类型与入路选择的相关性。结果股骨颈骨折组536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后脱位3例。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为前外侧入路,后脱位3例均为后外侧入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280例,发生后脱位1例,术后深静脉血栓1例。髋臼骨折术后骨性关节炎组50例,发生后脱位1例。髋关节发育不良组22例,术后发生脱位1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组38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组34例,发生后脱位1例。结论采用前外侧入路更适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外侧入路更适合单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例。后外侧入路更适合髋臼骨折术后骨性关节炎、髋关节发育不良、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晚期强直性脊柱炎及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病例。个体化的入路选择可以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与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人工T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2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31例(A组),后外侧入路31例(B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天数,术后1周、1、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HHS),术后1、3、5、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脱位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15个月随访,平均8.6个月。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5.4±11.2)min和(63.0±9.8)min;A组和B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分别为(9.8±3.2)cm和(10.3±3.4)cm,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23.0±38.8)ml和(293.4±52.4)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05.5±38.2)ml和(414.3±43.3)ml;总失血量分别为(686.3±160.7)ml和(876.4±176.8)ml;A组和B组下床行走的时间分别为(2.1±0.4)d和(3.6±0.8)d;A组和B组住院天数分别为(5.2±0.9)d和(8.1±1.6)d,两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A组HH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H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5、7 d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假体后脱位2例(6.5%),A组未发生脱位。A组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3.2%),输血5例(16.1%);B组输血9例(29.0%),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防脱位能力强、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Topliss分型下前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的指导意义,并比较二者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2010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患者57例,其中采用前外侧入路(A组)29例;采用后内侧入路(B组)28例,均为闭合性骨折,伤后手术时间窗均在10~19d之间.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软组织分度、致伤因素、合并腓骨骨折情况、手术时间窗、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皮肤及软组织的感染及坏死率、住院时间、内固定置入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中X线复位程度.结果 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20个月.全部患者中仅A组1例失访,总随访率为98%.两组间性别、年龄、骨折类型、软组织分度、致伤因素、合并腓骨骨折情况、手术时间窗选择、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下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内固定术后A组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坏死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其中A组中2例术后出现趾伸肌腱粘连,内固定取出术中予以松解.15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切口感染,其中A组3例,B组12例,均通过换药等处理后治愈.15例患者术中Ⅰ期同种异体骨充填,11例自体髂骨植骨,均无骨不愈合发生.结论 Topliss分型对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的手术方案选择及手术操作具有明确的临床指导意义.虽然前外侧入路与后内侧入路治疗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最终均能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前外侧入路治疗高能量损伤所致闭合矢状面Pilon骨折皮肤软组织感染及坏死率低、住院时间短,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人路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经验.方法 2002年10月-2005年1月收治的199例(207髋)初次全髋置换,其中46例(46髋)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新鲜骨折31髋,陈旧性骨折15髋.采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股骨颈骨折置换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功能恢复和评分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14~26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期间最后一次Harris评分: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84.1±8.6)分,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评分(85.8 ±7.6)分.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未见明显假体位置不良.新鲜和陈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鲜和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各有1例患者脱位.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及并发症少和功能恢复快的特点,对于股骨颈骨折患者不仅能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且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侧卧位直接前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脑血管意外患者偏瘫侧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亳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018年1月—2020年8月收治的因脑血管意外而致偏瘫侧肢体发生股骨颈骨折的患者57例,按入院后不同治疗分为DAA组和后外侧入路组。DAA组29例采用侧卧位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57~70岁,平均68.3岁;道路交通伤9例,摔伤15例,高处坠落伤5例。后外侧入路组28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63~69岁,平均66.6岁;道路交通伤9例,摔伤14例,高处坠落伤5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伤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7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术前及术后1、3、6、16个月随访时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并发症等,评定侧卧位DAA入路髋关节置换对偏瘫侧肢体股骨颈骨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AA组较后外侧入路组切口长度短[(9.32±2.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6月江苏省沭阳县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例采用Henry入路切开旋前方肌进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31例采用外侧入路切开旋前方肌与肱桡肌之间的筋膜进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腕关节活动度。结果两组患者均获12~18个月随访,平均13.5个月。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腕关节活动度(背伸度、掌屈度、桡偏度、尺偏度、旋后度、旋前度)及Gartland-Werley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良率96.8%,较对照组优良率8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侧入路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可以有效保护旋前方肌的功能,具有手术风险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84例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男性39例,女性45例;年龄65~96岁,平均69.2岁。致伤原因:摔伤65例,高处坠落伤9例,道路交通伤及其他意外伤10例。其中,PFNA内固定治疗33例(PFNA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51例(关节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Harris评分、髋关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关节置换组(P0.05),术中X线暴露次数、住院时间方面,前者明显多于后者(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3个月内Harris评分明显优于PFNA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功能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各有利弊,术式选择上应根据患者自身状况及骨折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对于无选择患者微创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侧入路缩短切口长度的合理性,并比较不同切口长度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3月-2007年12月共256例单侧THA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前均不特意选择切口长度,采用后侧入路及微创手术技术,按照术后切口长度测量值分组:小切口组(<10 cm)99例,中度切口组(10~14 cm)112例,标准切口组(>14 cm)45例.收集住院期间患者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诊断、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总出血量、外旋肌保留和关节囊修复情况,分析术后X线平片,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前及术后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来估测疼痛强度,Harris评分评定患髋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1年(2.5~9.2年).有211例无选择THA患者可用较小的切口(<14 cm)完成手术.小切口组体重指数低,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早期疼痛轻、对切口满意度高,但其髋臼假体外展角异常比例更高,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切口组在关节囊解剖位修复及梨状肌保留例数、手术时间和术后6周Harris评分与小切口组相同,但与标准切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选择THA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技术,较小的后侧切口可以获得安全满意的疗效.尽量缩短手术切口而非强求小切口,可最大限度减轻软组织损伤使手术顺利进行,并保证远期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asonability of posterior approach incision length in an unselected patient cohort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results of different incision lengths. Methods A consecutive unselected 25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rimary unilateral THA between March 2001 and December 2007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Prior to the operation, the incision length was not deliberately selected for the patients. A posterior approach was used for all procedures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surgical technique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incision length at the end of surgery: mini-incision group ( < 10 cm, 99 patients) , moderate incision group (10-14 cm, 112 patients) and standard incision group ( > 14 cm, 45 patients). The in-hospital data including age, sex, diagnosis,body mass index (BMI),operation duratio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total blood loss, preservation of the external rotators, anatomic repair of the capsule as well as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s were collected for analysis of th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The pain was estimated by using the individual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and the functional outcome evaluated by Harris hip score preoperatively and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All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period of 6.1 years (2.5-9.2 years). The incision length was shortened and optimized ( < 14 cm) in 211 patients. There showed decrease of BMI, les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less pain, satisfactory outcome but higher proportion of abnormal abduction angle of the acetabular prosthesis in the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od in the mini-incision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wo groups (P < 0.05).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piriformis tendon, anatomic repair of the joint capsule, operation duration and Harris score at 6th postoperative week in the moderate incision group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mini incision group but showe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standard incision group ( P <0. 05). Conclusions Minimally invasive THA with a smaller posterior incision can attain safe and effective curative effect for the unselected patient cohort. A smaller but not necessarily miniincision may allow minimal soft tissue trauma for the surgeon to perform the procedure well and ensure a long-term clin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PFNA)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排除非手术治疗患者4例,选取54例,分别采用DHS(DHS组,n=20)以及PFNA(PFNA组,n=34)治疗并随访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比较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骨折平均愈合时间等数据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要优于DHS组,而手术切口长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髋功能评分:DHS组优良率为85%,PFNA组优良率为91.2%。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创伤小及愈合时间短的优点,适用于所有类型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特别对骨质疏松的高龄粗隆间骨折、不稳定型骨折和并发症较多的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2年4月在我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的59例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际随访54例。随机分成两组:生物固定组21例,骨水泥组33例。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d总失血量、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以及放射学效果。结果生物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均明显少于骨水泥组;生物固定组术中、术后出现假体周围骨折各1例;两组住院时间、术后3d总失血量、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生物固定组可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或消除“骨水泥植入综合征”,但术后3d总失血量无明显减少,出现假体周围骨折风险增高,术前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侧卧位和仰卧位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手术治疗肥胖患者股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11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35例肥胖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2.54±10.32)岁。依据不同的PFNA手术操作体位划分仰卧组(16例)及侧卧组(19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操作时间、住院天数、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并发症,并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髋功能。结果侧卧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操作时间均分别少于仰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和患髋功能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肥胖患者,采用侧卧位PFNA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比采用仰卧位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9年1月2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DHS(113例)、PFN(112例)进行治疗,比较两者疗效。结果与DHS相比,PFN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长度短、术中出血量少、Barthel生活指数高、住院费用高(P〈0.01),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髋关节功能Parker评分优良率高(P〈0.05);但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稳定型骨折Parker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PFN疗效优于DHS;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更适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治疗的60例二型糖尿病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43~62岁,平均51.1岁;致伤原因均为高处坠落伤。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研究组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X线片诊断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年。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分别为(99.3±17.9)min、(334.6±24.8)mL、(298.4±30.4)mL、(12.2±3.8)d,明显高于对照组[(86.3±17.8)min、(197.2±23.5)mL、(194.5±31.0)mL、(9.9±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活动时间[(5.3±2.3)d]明显短于对照组[(9.7±5.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有效率(93.4%)明显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0,P0.04);研究组患者出现异位骨化病2例,假体远端骨折3例;对照组出现股骨头塌陷1例,股骨不愈合3例,股骨头坏死2例,异位骨化病1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深静脉血栓1例,尿路感染1例,对照组包括深静脉血栓2例,尿路感染1例,肺炎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中死亡2例,病死率为6.6%,对照组患者中死亡1例,病死率为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法治疗操作简单,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全髋关节置换治疗术后活动时间较早,治疗优良率高,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