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1年2月采取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方法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9~63岁,平均42岁。对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楔变角、椎管容积率及脊髓损伤分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前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0.48±0.05,术后为0.92±0.08;术前伤椎楔变角为23.32°±2.60°,术后为2.78°±1.42°;术前椎管容积率(45.10±1.60)%,术后(95.50±4.1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有助于恢复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钉棒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9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4例,女性45例;年龄24~63岁,平均41.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5例,摔伤37例,道路交通伤37例;骨折部位:T1123例、T1222例、L127例、L227例;骨折类型:压缩性骨折51例,爆裂性骨折48例。将入选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53,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和B组(n=46,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功能改善、疼痛情况、影像学指标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81.6±5.3)min vs.(102.8±4.8)min]、住院时间[(8.1±1.4)d vs.(11.1±1.9)d]短于A组,术中出血量[(52.8±4.1)mL vs.(66.6±3.1)mL]少于A组(P<0.05);B组术后1、3、12个月VAS评分均低于A组[(3.6±0.4)分vs.(4.6±0.4)分,(2.4±0.4)分vs.(3.5±0.4)分,(0.9±0.2)分vs.(1.8±0.2)分,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低于A组[(25.1±3.3)分vs.(33.2±3.9)分,(16.9±2.4)分vs.(23.7±3.7)分,(9.2±1.1)分vs.(15.8±2.2)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较术前下降,伤椎前缘相对高度较术前升高(P<0.05);但A、B两组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09%vs. 10.87%,P>0.05)。结论相对于开放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在获得同等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弓根撬拨复位加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1~2010年收治并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植骨的7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病例并进行有效随访,所有患者术前、术后以及随访期间行脊柱正侧位X线片检查,测量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胸腰段后凸Cobb角、前后椎体高度比,并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Frankel标准方法分析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用视觉疼痛评分表(VAS)记录腰背部疼痛程度。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2~28个月,平均18.3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骨性愈合,未发现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及畸形矫正度无明显丧失;除6例Frankel 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VAS评分由术前(8.4±2.5)分降至末次随访(2.2±1.6)分,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及经椎弓根撬拨复位、植骨是治疗胸腰段骨折有效合理、简单易行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对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STBF)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STBF患者100例,分为跨伤椎组和经伤椎组,每组50例。跨伤椎组给予跨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经伤椎组给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受压面积、神经功能、并发症情况。结果经伤椎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52.57±5.51)mm、神经功能优良率(88%)明显高于跨伤椎组[(45.29±5.32)mm,64%];经伤椎组术后后凸Cobb角(9.82±1.37)°、受压面积(21.52±2.24)mm~2明显低于跨伤椎组[(6.65±1.18)°,(17.81±2.01)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伤椎组和经伤椎组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跨伤椎比较,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治疗可有效改善STBF患者伤椎骨质高度和受压状态,有利于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与传统正中入路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损伤的评估。方法 2014年4月—2017年3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骨科手术治疗7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32例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经皮组),39例行传统正中入路术(传统组)。经皮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27~59岁,平均42.7岁。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评分4分10例、5分以上者22例。骨折部位:胸椎骨折18例,腰椎骨折14例。骨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压伤4例。传统组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31~60岁,平均41.8岁。TLICS评分4分14例,5分以上者25例。骨折部位:胸椎骨折24例,腰椎骨折15例。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1例,高处坠落伤12例,重物压伤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和Cobb角变化评价治疗效果,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对脊髓损伤程度进行评价,测定手术前后血清肌酶(LDH、CK、Myo)、血清应激分子(NE、E、Cor、Ins)和血清神经损伤分子(NSE、S100B、GFAP)变化以对神经功能损伤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P0.05),经皮组和传统组患者术后3、6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95.7±11.4)%vs.(96.0±13.3)%、(95.7±12.5)%vs.(96.8±14.0)%]、矢状面指数[(92.9±13.5)%vs.(93.4±14.1)%、(93.5±14.8)%vs.(94.0±15.2)%]和Cobb角[(5.8±1.0)°vs.(5.9±0.9)°、(5.4±0.8)°vs.(5.3±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经皮组患者Frankel分级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血清肌酶(LDH、CK、Myo)、血清应激分子(NE、E、Cor、Ins)和血清神经损伤分子(NSE、S100B、GFA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经皮组患者术后1、3d血清肌酶,血清应激分子和血清神经损伤分子含量均显著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相当,但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更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研究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PS)与小切口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MWPS)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金牛医院骨一科收治的86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PPS组(41例)和MWPS组(45例).PPS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18~70岁,平均48.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2例,道路交通伤25例,重物砸伤4例.MWPS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18~70岁,平均49.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1例,道路交通伤28例,重物砸伤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疼痛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Cobb角纠正程度、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以及椎体复位情况.结果 MWPS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分别为(73.58±5.73)min、(66.36±12.78)s,均明显少于PPS组[(85.74±5.82)min、(312.69±11.92)s],P<0.01;两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62±3.63)mL、(69.65±3.72)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WPS组术后24h、7d、14d和1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PPS组[(5.8±0.7)分vs.(6.1±0.6)分、(3.3±0.7)分vs.(4.2±0.8)分、(2.1±0.1)分vs.(2.9±0.3)分、(1.1±0.1)分vs.(1.9±0.2)分],P<0.05;MWPS组置钉准确率和术后椎体复位率明显高于PPS组(91.85%vs.80.49%、88.89%vs.70.73%),P<0.05;MWPS组术后1个月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和术后1个月Cobb角纠正程度均高于PPS组[(98.87±11.57)%vs.(97.58±11.65)%、(85.17±8.63)%vs.(82.91±8.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S与MWPS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具有良好的短期临床效果,但MWPS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和椎体复位率以及更低的辐射量,更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系统与普通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术的51例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应用膨胀钉25例(膨胀钉组),应用普通钉26例(普通钉组)。术后随访并对比观察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善情况、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椎弓根螺钉稳定性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51例患者获得术后平均26.5个月的随访,普通钉组中2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膨胀钉组未发生螺钉松动。两组患者骨融合良好,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远期随访发现普通钉组椎体高度再丢失高于膨胀钉组(P0.05)。结论经后路膨胀式椎弓根钉固定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在促进骨折愈合、改善疼痛及减少术后后凸畸形方面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较之普通椎弓根螺钉固定在骨质疏松椎体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更能维持骨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Cobb角。  相似文献   

8.
应用经椎弓根撬拨结合脊柱撑开复位器加植骨成形术治疗中青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9例9个椎体。术前、后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畸形角度,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术后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病椎椎体高度压缩率和恢复率、椎体后凸角度和矫正率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单节段经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3- 12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患者24例,采用经皮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计算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比值和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 经皮单节段固定手术时间(90±25) min,术中出血量(20±10)ml.伤椎前缘高度与正常椎体比值术前为 56.5±10.1,术后1周为92.3±12.2,术后1年随访时为90.2±11.1;伤椎后凸Cobb角术前为(16.5±5.2)°,术后1周为(7.3±2.4)°,术后1年随访时为(7.9±3.5)°:VAS术前为(7.0±1.2)分,术后1周为(1.2±0.7)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1.1±0.5)分.术后1周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1年随访时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较术前也明显增高(P<0.05),术后1周伤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后1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后凸Cobb角术后1周及1年随访时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术后1周及1年随访时VAS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后路经皮经伤椎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和A3.2)安全、有效,但不适用于椎体压缩严重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2016年1月-2018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18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单侧组(59例)及双侧组(59例)。单侧组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61~88岁,平均72.3岁;跌伤40例,道路交通伤19例。双侧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60~86岁,平均72.3岁;跌伤42例,道路交通伤17例。单侧组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双侧组行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双侧组[(34.23±9.01)min vs.(55.22±6.38)min、(19.42±6.22)次vs.(31.05±7.54)次、(3.21±0.42)m L vs.(5.07±0.69)m L,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2.15±0.57)cm vs.(2.01±0.74)cm、(2.20±0.58)cm vs.(2.00±0.73)cm],而Cobb角小于术前[(8.52±4.34)°vs.(10.75±6.23)°、(8.04±4.45)°vs.(10.68±6.20)°,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前[(1.24±0.31)分vs.(7.04±0.52)分、(1.30±0.32)分vs.(7.01±0.54)分]、[(23.14±6.02)%vs.(71.42±11.49)%、(23.20±6.04)%vs.(71.39±11.50)%,P<0.05];但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08%,低于双侧组的18.64%(P<0.05)。结论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对OVCF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疼痛、功能的改善效果相当。然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较少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较低的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伤椎与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27例,其中12例采用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双平面固定(B组).A组男9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25~56岁);B组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42岁(23~61岁).所有患者均为新鲜骨折并且骨折椎一侧或双侧椎弓根完整.所有患者均于麻醉状态下行体位复位,B组行后路常规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A组在B组方法 基础上加用伤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固定.观测患者后凸畸形(Cobb角)及伤椎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5~22个月,平均9个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使骨折椎向腹侧移动复位,术后Cobb角及前柱高度恢复较佳.手术前后骨折椎前移复位程度的变化:A组为0.089±0.036,B组为0.023±0.048(P<0.001);两组Cobb角的变化:A组为(9.88±7.69)°,B组为(5.19±3.24)°(P<0.05);伤椎前柱高度的变化:A组为(39.3±5.2)%,B组为(20.6±6.5)%(P<0.05).骨折椎加用椎弓根螺钉在前柱撑开的同时可有效控制正常椎间盘高度的撑开. 结论对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有条件地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有利于矫正后凸畸形和恢复伤椎前缘高度,并且增强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和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节段数目不同对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2016年6月洛阳正骨医院收治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II度及以上)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一般资料、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伤椎高度比值和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伤椎高度比值大于对照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脱位复位的比例和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II度及以上的AO-C型胸腰椎骨折脱位,与6枚椎弓根螺钉3节段固定相比,8枚椎弓根螺钉4节段固定在脊柱整体稳定性、神经功能恢复和脱位复位效果方面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后椎旁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pedicle screw fixation,PSF)治疗胸腰椎骨折(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TALF)的疗效。方法笔者抽选2010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98例TALF患者,均予以PSF治疗,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9,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和观察组(n=49,采用改良后椎旁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矫正度的差异。观察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血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矫正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2周、1个月VAS评分,术后1、3d CK-M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椎旁入路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手术损伤少、患者术后腰背疼痛缓解明显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10至2012-08共49例单节段DenisA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在我院手术治疗的病历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组:23例,采用椎弓根钉棒撑开复位联合撬拨复位椎体内植骨术治疗;B组:26例,采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撑开固定术治疗。手术前后测量X线片,观察椎体相对高度及后凸角(Cobb角)改善情况,记录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切口均一期愈合。B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上(130.8±27.7) ml明显低于A组(250.6±51.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平均高度和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在伤椎平均高度恢复上,A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均优于B组(P<0.05);在Cobb角维持上,术后1周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A组较B组更有优势 (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至末次随访时A组下降程度更大 (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撬拨复位联合椎体内植骨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可减少椎体矫形高度丢失及空壳样椎体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7月—2011年1月我科收治老年陈旧性(病程>3月)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患者10例,采用脊柱后路正中切口,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对伤椎复位、内固定并经伤椎椎弓根双侧置入椎体支柱块治疗,观察术后疼痛、伤椎高度及Cobbs角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平均7 d下床活动,术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改善),未出现操作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伤椎高度恢复良好,Cobbs角较术前明显减少,后突畸形得到明显纠正,住院平均时间12.5 d。经过6~18个月随访,远期疼痛无复发,伤椎高度无丢失,Cobbs角无改变,未见内置物松动、断裂。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支柱块治疗老年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在后路手术不加大创伤的同时,具有操作简单,能显著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及增加椎体前中柱的抗压稳定性,使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止痛效果好,纠正脊柱后凸畸形,远期能有效防止术后骨质疏松引起椎体再塌陷及内置物松动、断裂的发生。远期疗效好,且手术并发症少,相对安全可靠,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44例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22~57岁,平均36.8岁。采用急诊全麻下先行双踝悬吊法手法复位,再经后正中入路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6钉2棒1横联),术中不需要植骨融合。术后6周内卧床功能锻炼,3个月内戴支具下床活动,术后10~12个月拆除内固定装置。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情况、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结果44例术后获得10~16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0~105min,平均70min;术中出血量为100~400mL,平均200mL;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Cobb角术前26.3°±4.7°,术后4.3°±1.4°,拆除内固定时5.2°±1.2°;椎体前缘高度比值术前43.3%±14.7%,术后97.3%±4.4%,拆除内固定时96.3%±3.4%; VAS疼痛评分术前7.6±0.5,拆除内固定时1.2±0.4。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复位固定不植骨融合治疗无神经损伤的不稳定型胸腰椎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能够很好地矫正后凸畸形,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伤椎愈合后即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无需植骨融合,及时拆除内固定物可以避免其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后路长节段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打压植骨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45例Ⅲ期Kümmell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37例;年龄58~84岁[(68.8 ±3.5)岁].损伤节段:T11 5例,T12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伤椎矫正度丢失与伤椎形态量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2例,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d及取出内固定3d后的矢状位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伤椎上下椎间隙高度,计算矫正度丢失率,并在术前按自制伤椎形态量表对所有伤椎进行评分并分组,对量表评分和矫正度丢失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3~19个月,平均15.5个月,自制形态量表评分和矫正度丢失率存在明显相关性。三组患者矫正度丢失具有明显差异(P0.05),轻度组Cobb角丢失0.5°,压缩率丢失0.6%;中度组Cobb角丢失2.7°,压缩率丢失4.4%;重度组Cobb角丢失4.1°,压缩率丢失8.4%,说明伤椎量表评分等级高的患者在术后伤椎矫正度丢失越明显,重度组有断钉等并发症。结论自制伤椎形态量表与术后矫正度丢失存在相关性,该量表对胸腰椎骨折的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3种术式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胸腰椎骨折86例行胸腰椎后路手术治疗,随机分为3组:A组(传统内固定)经骨折相邻的上下位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椎板间或横突间植骨;B组在A组基础上行伤椎椎弓根短钉内固定;C组在A组基础上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结果 3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或内固定取出后,比较椎体前后缘比值及Cobb角,B、C两组优于A组,且C组优于B组(P〈0.05);比较内固定失效率,B、C两组优于A组(P〈0.01)。结论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在取出内固定后能有效维持椎体高度,矫正后凸成角,防止椎体塌陷,减少内固定失败、椎体再压缩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