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患者采用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2016年1月-2018年11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OVCF患者118例。随机抽签法分为单侧组(59例)及双侧组(59例)。单侧组男性37例,女性22例;年龄61~88岁,平均72.3岁;跌伤40例,道路交通伤19例。双侧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年龄60~86岁,平均72.3岁;跌伤42例,道路交通伤17例。单侧组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双侧组行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手术前后椎体高度与Cobb角,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ODI),骨水泥渗漏发生情况。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双侧组[(34.23±9.01)min vs.(55.22±6.38)min、(19.42±6.22)次vs.(31.05±7.54)次、(3.21±0.42)m L vs.(5.07±0.69)m L,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2.15±0.57)cm vs.(2.01±0.74)cm、(2.20±0.58)cm vs.(2.00±0.73)cm],而Cobb角小于术前[(8.52±4.34)°vs.(10.75±6.23)°、(8.04±4.45)°vs.(10.68±6.20)°,P<0.05];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间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均低于术前[(1.24±0.31)分vs.(7.04±0.52)分、(1.30±0.32)分vs.(7.01±0.54)分]、[(23.14±6.02)%vs.(71.42±11.49)%、(23.20±6.04)%vs.(71.39±11.50)%,P<0.05];但单侧组与双侧组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5.08%,低于双侧组的18.64%(P<0.05)。结论单双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对OVCF患者椎体高度、Cobb角以及疼痛、功能的改善效果相当。然而,单侧液压输送高黏度骨水泥PVP具有手术时间较短、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较少以及骨水泥渗漏发生风险较低的优势,临床工作中可按照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调查手术时机选择对行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VCF)的效果影响。方法以2012年8月~2015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花都医院收治的65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将患者分成三组:A组23例,手术时间在骨折后1周之内;B组21例,手术时间在骨折后1~2周;C组21例,手术时间在骨折后2~4周。比较三组患者VAS评分、Cobb角、伤椎再骨折、骨水泥渗漏等相关数值以及变化情况。结果术前三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院时的VAS评分随着手术的延后分值越高而改善率越低;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恢复值以及Cobb角改善率则均随着手术的延后逐渐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再骨折A组2例、B组1例、C组无,骨水泥渗漏A组4例、B组3例、C组1例。结论早期采用PKP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恢复,对其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显著。  相似文献   

3.
江亚  刘群  刘锴 《创伤外科杂志》2017,(12):932-935
目的探讨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经皮椎体成形术(pep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ODI)、伤椎高度压缩率、Cobb角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伤椎前缘、后缘、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伤椎后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背部不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体位干预联合高黏度骨水泥注入用于行PVP术治疗的OVCF患者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改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中线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并有助于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弯角穿刺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及预后.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2019年6月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骨科收治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穿刺PVP组和弯角穿刺针PVP组,各50例.普通穿刺PVP组行常规双侧穿刺PVP治疗,男性12例,女性38例;年龄65~82岁,平均68.8岁;扭伤30例,摔伤20例.弯角穿刺针PVP组行弯角穿刺针PVP治疗,男性10例,女性40例;年龄64~83岁,平均69.7岁;扭伤27例,摔伤2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和胸腰椎功能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和手术后VAS、ODI、伤椎相对高度和伤椎Cobb角.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与普通穿刺PVP组比较,弯角针穿刺PVP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41.08±5.36)min vs.(50.14±6.27)min],术中出血量减少[(5.25±0.93)mL vs.(6.58±1.22)mL],骨水泥注入量减少[(3.94±0.95)mL vs.(4.70±0.81)mL],骨水泥渗漏率降低(4.0%vs.16.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降低[普通穿刺PVP组(7.42±0.63)分、(2.54±0.56)分、(2.18±0.45)分;弯角针穿刺PVP组(7.61±0.70)分、(2.47±0.49)分、(2.05±0.46)分],ODI降低[普通穿刺PVP组(40.55±4.81)%、(19.68±3.85)%、(18.70±3.23)%;弯角针穿刺PVP组(40.17±4.64)%、(19.13±3.62)%、(17.86±3.19)%],伤椎相对高度增加[普通穿刺PVP组(40.94±9.52)%、(45.63±8.38)%、(47.50±8.11)%,弯角穿刺针PVP组(39.85±9.16)%、(46.27±8.59)%、(48.24±8.05)%],伤椎Cobb角减小[普通穿刺PVP组(18.26±1.12)°、(5.14±0.69)°、(3.45±0.54)°;弯角穿刺针PVP组(17.95±1.06)°、(4.93±0.66)°、(3.27±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ODI、伤椎相对高度和伤椎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椎体高度丢失、继发性后凹畸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弯角穿刺针PVP治疗在取得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恢复胸腰椎相对高度及恢复胸腰椎功能的疗效和良好预后的同时,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骨水泥注入量,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臂CT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对110例OVCF患者实施PVP治疗,所有患者分为两组,A组48例在普通DSA引导下完成,B组62例在平板DSA C臂CT引导下完成,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1d和1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两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B组,而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填充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C臂CT成像技术可以更直观地监测PVP中的穿刺过程,准确评判骨水泥的分布和泄漏情况,降低高龄患者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骨水泥的弥散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骨外科2016年7月—2017年3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PVP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检查骨折水肿信号的面积及椎体压缩程度,对所选病例分为4组(Ⅰ型1组24例,Ⅱ型2组26例,Ⅲ型3组27例,Ⅳ型4组23例),并将骨水泥弥散等级分为3级。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并对术后1周ODI评分、骨水泥沿骨折线弥散等级与骨折类型3个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其中4例(Ⅲ组1例,Ⅳ组3例)骨水泥少量渗漏至椎旁静脉丛,无椎管内及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周ODI评分Ⅰ组(37.92±8.43)、Ⅱ组(39.67±9.26)与Ⅲ组(30.53±8.65)、Ⅳ组(32.48±9.24)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对4组患者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组、Ⅱ组与Ⅲ组、Ⅳ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评分与骨折类型、骨水泥弥散等级呈负相关,骨折类型与骨水泥弥散等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术前水肿信号的面积大小将影响骨水泥沿骨折线的弥散等级从而导致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其面积越大,术后早期效果越好,临床上要尽量使骨水泥均匀且充分地弥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分数与相邻椎体骨折(AV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就诊的10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且行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的患者,根据椎体新发骨折分为AVF组和非AVF组,各53例。AVF组中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龄48~75岁,平均61.27岁;非AVF组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47~74岁,平均61.23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体积分数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手术前后Cobb角、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以及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透率以及骨水泥体积分数[(4.52±0.21)mL、(15.96±2.14)%、(30.25±4.12)%]高于非AVF组[(3.12±0.31)mL、(12.78±3.02)%、(26.45±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前缘高度、中央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以及中央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有所下降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水泥体积分数确定骨水泥的用量,可显著改善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开头的效果,显著降低AVF和骨水泥渗透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后凸成形术(PKP)和骨填充网袋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并接受3种骨水泥成形术治疗的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3组,其中PVP组38例,PKP组30例,骨填充网袋组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术后手术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Cobb角改善情况,统计分析术前1 d,术后1 d、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变化。结果患者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9.5±1.3)个月,所有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未见脊髓神经损伤、肺栓塞及针道感染等。手术时间:PVP组(26.3±10.1)min,PKP组(46.1±15.6)min,骨填充网袋组(60.9±18.3)min;骨水泥注入量:PVP组(1.5±0.8)mL,PKP组(2.5±0.9)mL,骨填充网袋组(2.6±0.8)mL;骨水泥渗漏率:PVP组17/38(44.7%),PKP组7/30(23.3%);骨填充网袋组1/6;PKP组及骨填充网袋组的椎体高度恢复、后凸Cobb角较PVP改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与骨填充网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骨水泥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骨折是安全可靠的,并能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状态,但PKP和骨填充网袋较PVP在恢复椎体高度、矫正Cobb角等方面更具优势,骨水泥渗漏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牟罡  任伟剑 《临床军医杂志》2016,(10):1003-1005
目的探讨术前三维重建CT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0例患者(50个椎体)的临床资料。按术前是否行三维CT重建,分为非三维重建组(A组,23例)和三维重建组(B组,27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等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并观察有无骨水泥渗漏、肺栓塞、脊髓压迫加重等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均较本组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且,两组患者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手术时间(30.45±6.12)min明显低于A组的(40.21±7.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而B组无骨水泥渗漏。结论术前三维CT重建扫描应用于胸腰椎骨折PVP,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观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发生骨水泥渗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PKP治疗OVCF并发骨水泥渗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1年5月~2014年6月行PKP的OVCF患者共278例286个椎体,均行术中C型臂监测、术后X线片及CT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骨水泥渗漏,以及骨水泥渗漏的分型。发生骨水泥渗漏的96例102椎作为A组,男性28例,女性68例;年龄47~85岁,平均65.8岁;未发生骨水泥渗漏的182例184椎作为B组,男性48例,女性134例;年龄45~86岁,平均67.3岁。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变化,以及术前、术后、随访时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 A组渗漏入椎管内28椎占27.5%,其中通过椎基静脉孔渗漏为26椎占25.5%,通过破裂的椎弓根渗漏入椎管2例占2.0%;渗漏入椎间隙内32例占31.4%;渗漏入其他部位(椎体侧方前方、椎旁静脉以及经针道渗漏)42例占41.1%。A组骨水泥注入量大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变化以及术前、术后、随访时VA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KP常发生骨水泥渗漏,可能与注入骨水泥量过多有关;椎基静脉孔和椎体上终板是骨水泥渗漏的主要部位;骨水泥渗漏与椎体高度、Cobb角及患者疼痛缓解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