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多发创伤患者早期血清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变化与创伤严重度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03年3月~2004年2月急诊就诊的多发创伤患者93例,就诊时间均在伤后24h内,即时采集血样,采用放射免疫双抗体沉淀法测定血清FSH、LH水平,并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93例患者按照ISS评分予以分组(ISS<16分47例,25≥ISS≥16分24例,ISS>25分22例),其中合并颅脑损伤者按GCS评分分组ISS<16分14例,25≥ISS≥16分14例,ISS>25分12例,并比较各分组间FSH、LH水平.结果 严重创伤组(ISS>25分)与合并颅脑损伤组患者早期FSH、LH明显升高(P<0.01).ISS>25分组、25≥ISS≥16分组、ISS<16分组血清FSH、LH水平依次降低(P<0.05或0.01),且前2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合并颅脑损伤者中,GCS>8分组、8≥GCS>5分组、5≥GCS≥3分组血清FSH、LH水平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血清垂体前叶激素FSH、LH水平的改变与严重创伤、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可作为判断伤情、观察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D2聚体(DD)水平与多发伤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17年8月—2018年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科收治多发伤患者189例,男性141例,女性48例;年龄1~78岁,平均40. 5岁;按ISS评分分为25分ISS≤16分组(A组)、16分ISS≤25分组(B组)及ISS 25分(C组)。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受伤初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了患者的FIB和DD水平变化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在受伤早期,患者严重程度与FIB水平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与DD水平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DD在25分ISS≤16分、16分ISS≤25分与ISS 25分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多发伤患者的FIB及DD值均出现不同程度上的异常,可通过其评估早期多发伤患者的病情,对多发伤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及与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1in,TM)、蛋白C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早期多发伤患者64例,按严重创伤程度评分( ISS)分为重伤组(ISS≥16分)和轻伤组(ISS< 16分),比较分析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同时检测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分析与凝血功能变化的相关性.另选择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死亡和生存患者血浆TM和蛋白C水平的变化. 结果 重伤组PT和APTT较轻伤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水平变化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死亡患者血浆TM水平明显高于生存患者,蛋白C明显低于生存患者. 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早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与血浆TM和蛋白C的活化相关,血浆TM和蛋白C水平对预后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80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单个危险因素,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引起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为9.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脑损伤、ISS≥16分、创伤后心脏骤停、低血压、急性肺损伤(ALI)/ARDS、机械通气、低体温、肺部感染、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高钠血症、急性肾功能不全(ARF)、高胆红素血症、血小板减少、MODS、入院第1天输液总量≥5 L等危险因素与多发伤患者死亡密切相关(P<0.01).多因素综合分析显示,严重颅脑损伤(GCS≤8分)、ISS≥16分、创伤早期心脏骤停、MODS(受累器官数≥3个)及感染性休克等是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充分认识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恰当的临床对策,可能是降低多发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制订相应的预防、抢救及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1月收治的1 246例严重创伤患者,分为4组:儿童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将各组性别比例、致伤原因、伤后死亡时间、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和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与预后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各年龄组均以男性患者多见.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伤,其次为坠落伤、钝锐器伤、跌伤等.全组患者伤后24h内的死亡率为8.8%,24 h以后的死亡率为2.0%,老年组伤后24 h内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4 h以后的死亡率和青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中年组相比有差异(P<0.05).ISS对预后的影响是计分越高,患者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而GCS则正好相反,即计分越低,死亡率越高.老年组死亡患者的ISS和GCS与其他年龄组相比,有差异或显著性差异.结论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比例、致伤原因、预后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ISS及GCS是判断创伤严重程度和预后较为客观的2个指标,抢救治疗以伤后24h内尤其重要,对老年患者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6.
GCS与AIS、ISS接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伤评分中目前较通用的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IS)和损伤严重度评分 (ISS)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评分不统一 ,影响了对伴有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总体伤情的评定。作者提出一种方案 ,试图将GCS评分与AIS及ISS接轨 ,并分析其临床依据 ,以便于对伴有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临床进行快速、简捷的ISS评定  相似文献   

7.
张昊  谭赟  万里 《创伤外科杂志》2021,23(7):489-493,496
目的 分析急诊重症创伤患者凝血功能与疾病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三医院光谷院区急诊科2018年7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1例重症创伤患者,根据患者进入ICU后14d内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19例)和存活组(82例),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将患者分为危重组(17分≤ISS≤25分,61例...  相似文献   

8.
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Ⅰ动态变化与创伤评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多发伤患者心脏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估 (APACHE)Ⅱ及胸部创伤定量的关系。 方法 将 10 8例多发伤患者 ,根据有无合并胸部创伤分为两组 :合并胸部创伤组 76例 ,无合并胸部创伤组 3 2例 ,均进行ISS、APACHEⅡ和胸部简明损伤定级 (AIS)。定期采集两组患者血样品 ,并用微粒子荧光免疫法检测样本心脏肌钙蛋白Ⅰ (cInⅠ )浓度。 结果 动态监测 10 8例多发伤患者中 ,12例血清cInⅠ浓度时间曲线呈单峰陡降型 ,13例为单峰缓降型 ,6例为双峰型。在一定范围内 ,不论有无合并胸部创伤 ,血清cInⅠ峰值与ISS值呈一定相关性 (r =0 .676,P <0 .0 1) ;对合并有胸部创伤患者分重度胸部创伤组 (AIS≥ 3 )与轻、中度胸部创伤组 (AIS <3 )进一步研究发现 ,两组cInⅠ峰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对多发伤患者以APACHEⅡ≥ 15为危重组、APACHEⅡ <15为普通组分组研究显示 ,两组患者血清cInⅠ升高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进一步比较单峰型血清cInⅠ浓度时间曲线的APACHEⅡ分值与双峰型的APACHEⅡ分值 ,显示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 多发伤患者血清cInⅠ浓度 -时间曲线大致有三种特征 ,即单峰陡降型、单峰缓降型、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的损伤严重度评分(new injury severity score,NISS)和ISS在评估伴严重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并发症与救治结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简明损伤评分-2005(AIS-2005)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2005年1月-2011年1月救治的1377例伴严重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资料(胸部AIS≥3分)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NISS和ISS,并分析其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治愈率为93.2%,死亡率为6.8%,并发症发生率为28.5%.NISS值(r=0.569,P<0.01)、ISS值(r=0.442,P<0.01)分别与并发症发生率呈正相关,NISS值(r=0.693,P<0.01)、ISS值分别与死亡率呈正相关(r=0.774,P<0.01),其中NISS值与并发症发生率、ISS值与死亡率有更强的相关性.在并发症发生预测方面,NISS敏感性优于ISS,特异性不及ISS(P<0.01),在死亡预测方面,ISS与NISS相当(P>0.05).结论 NISS和ISS均能较好评价伴严重胸部损伤的多发伤患者的并发症与救治结局.利用NISS值预测并发症的发生,ISS值预测救治结局以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颅脑创伤后进展性颅内出血(progressive intracranial hemorrhage,PI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比较颅脑创伤患者连续头颅CT扫描的表现,确定是否发生PIH.分析PIH与非PIH患者在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入院时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CT检查表现、伤后早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的含量等方面的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I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498例患者,其中139例(27.9%)发生PIH.116例(83.5%)PIH在伤后2 h内行CT扫描.PIH组与非PIH组在年龄、入院时GCS、受伤至首次CT扫描时间、伤后首次CT表现为骨折、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挫裂伤、初发血肿、血浆PT、Fg、D-D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IH组与非PIH组在伤后CT表现为SAH、挫裂伤、初发血肿以及D-D与PIH的发生密切相关(P<0.01).结论 对于受伤后早期(2 h内)即行首次头颅CT检查的患者,如果首次CT表现为SAH、挫裂伤、初发血肿合并D-D含量升高,应进行更早的连续CT扫描以期早期发现PIH.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一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与创伤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66例多发伤患者分为轻伤组(ISS<16分)21例和重伤组(ISS≥16分)45例,再把重伤患者分为并发DIC组(12例)与未并发DIC组(33例).另10例健康人设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采外周静脉血1次,其余组分别于伤后1、3、7d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浆F1+2浓度,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免疫比浊分析方法测定血浆D一二聚体浓度. 结果 轻伤与重伤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伤后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重伤组又明显高于轻伤组.非DIC组伤后F1+2、D-二聚体水平逐渐降低,DIC组F1+2、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并显著高于非DIC组.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在伤后1、3、7 d均呈明显的正相关. 结论 创伤后急性期F1+2、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程度不仅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而且与创伤后DIC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测定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性期外周血浆F1+2、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早期预测创伤后DIC的发生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肺挫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肺挫伤致ARDS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总结 1 2 6例肺挫伤的临床资料 ,并将住院时间 >2 4小时的 1 1 0例分为ARDS组和非ARDS组 ,对其致伤原因、伤情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组ARDS发生率 30 .2 % ,肺挫伤并严重多发伤ARDS发生率较单纯肺挫伤高 (P <0 .0 1 )。交通伤为肺挫伤最主要原因 ,ARDS组挤压伤多 ,坠落伤较少 (P <0 .0 1 ) ;ARDS组损伤严重 (ISS >2 5 ) ,ISS评分明显高于非ARDS组 (P <0 .0 1 ) ,其浮动胸壁、休克、多发伤发生率明显高于非ARDS组 (P <0 .0 1 )。结论 合并严重多发伤 (ISS >2 5 )、浮动胸壁、休克等是肺挫伤致ARDS重要危险因素 ,应针对其进行早期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伴有多发伤漏诊规律和防治策略. 方法 收集2000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432例符合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ISS≥20分)诊断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漏诊组和尤漏诊组,对ISS、GCS、漏诊的部位、时间、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432例患者中有54例漏诊,ISS为(42.97±10.94)分,与无漏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组GCS≤8分的患者比例高于非漏诊组(P<0.05). 结论 迅速准确的程序化伤情判断、贯穿生命第一原则的全面体检、重点辅查及动态复查是防止漏诊、提高重型颅创伤合并多发伤生存率并减少致残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多发伤患者血清肌红蛋白(Mb)浓度动态变化的规律及与损伤严重度的关系.方法 检测41例多发伤患者(ISS≥16分)伤后1,3,7,14 d的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同时记录伤后第1天的ISS、GCS、简化急性生理评分Ⅱ(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Ⅱ,SAPSⅡ)、体表肌肉软组织受伤面积占全身体表面积的百分比、入院时有无休克及最终转归.根据损伤严重度和最终转归分为ISS≥25分组、ISS<25分组、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分析四组血清肌红蛋白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组间的差异.分析血清肌红蛋白浓度与ISS、GCS、SAPSⅡ、休克及肌肉软组织受伤面积百分比的相关性.结果 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变化:在ISS≥25分组下降速度较ISS<25分组缓慢且各时相点均高于后者;在死亡组先上升再缓慢下降,第3天达到高峰;而生存组呈持续明显下降,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前者.血清肌红蛋白浓度在各时相点与SAPSⅡ均呈正相关,与ISS在第7,14天呈正相关,与受伤面积百分比在第1天呈正相关,与休克在第1,3天呈正相关;而与GCS在第3,7,14天呈负相关.结论 多发伤患者血清肌红蛋白浓度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变化趋势及预后,可作为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hange of serum myoglobin and assess its relation with injury severity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Methods The concentration of serum myoglobin in 41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ISS ≥16 points) was detected at days 1,3,7 and 14 after injury. In the meantime, injury severity score ( ISS), Glasgow coma score ( GCS), simplified acute physiology score Ⅱ( SAPS Ⅱ ), percentage of the injured muscle and soft tissue to entire body, shock on admission and ultimate outcomes were recorded at day 1 after injury. All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ISS ≥25 group or ISS < 25 group, survival group or death group based on the injury severity and ultimate outcome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serum myoglobi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groups.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with ISS, GCS, SAPS Ⅱ score, shock and the percentage of injured muscle and soft tissue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ISS ≥ 25group was decreased more slowly than that in the ISS < 25 group, with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the ISS ≥ 25 group than that in the ISS < 25 group at all time points.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the death group was increased first, then slowly declined and reached peak at day 3. While in survival group,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was continuously decreased, with lower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than that in the death group at all time points.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APS Ⅱ score at all time points, with ISS at days 7 and 14, with the percentage of the injured area at day 1 and with the shock at days 1 and 3, while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CS at days 3,7 and 14. Conclusions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serum myoglobin concentration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may reflect the severity,trends and prognosis of the injury, and hence can be used as effective index for monitoring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一期手术治疗重度胸外伤合并多发伤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 对 5 1例多发伤患者创伤程度、一期手术治疗的抢救方法、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SS≥2 5者 3 9例 ,1 6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下胸部创伤的急救规律和存在问题.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胸部创伤病例的救治.急诊科以"白金10分钟"为理念,采用链式流程复苏,由胸外专科实行确定性救命手术的互助型创伤救治.结果 本组共有972例,依据ISS评分: 轻度757例、中度103例、重度72例、极重度40例.死亡28例,死亡率7.9%.闭合性与开放性胸部损伤分别为805、167例.手术操作总项次为107次,胸部22.4%(24项次),其他科室手术操作77.6%(83项次).在确定性手术中,其它非开胸手术同时伴有胸腔闭式引流术85.5%(71/83).急救部单独完成抢救165例、急救部 胸科50例、急救部 SICU完成50例.在探查手术指征上,急诊部与专科存在认识分歧.结论 互助型创伤急救模式在当前胸部创伤救治中仍具有重要作用,加强急诊科与胸心外科等专科的密切协作、共同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432例颅脑交通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交通事故致颅脑伤的临床特点及其对伤情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432例交能事故致颅脑损伤患者按头伤伤情有结局分组,采用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制的计算机创伤评分软件进行伤情评估,并计算生存概率。结果 432例中生存组399例,死亡组33例,死亡率7.64%。两组年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严重多发伤的ICU治疗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病情评估与预后相关性及ICU救治的策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ICU 2009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病人50例临床资料,计算入院24小时内ISS评分和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对死亡组、存活组的ISS值及APACHEⅡ分值进行比较.结果 死亡6例,死亡率12%; ...  相似文献   

19.
严重老年胸伤患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救治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进一步提高严重老年胸部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方法 对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1995年6月-2005年5月救治的148例严重老年胸部创伤(年龄≥65岁,AIS≥3)(高龄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65岁严重胸部创伤患者1669例作为对照(AIS≥3)(低龄组).结果 (1)高龄严重胸伤致伤机制以钝性伤为主(124/148,83.8%),较低龄组高(1 157/1 669,69.3%)(P<0.01);致伤原因依次为交通伤、跌倒伤和坠落伤,其中高龄组交通伤及跌倒伤构成比(98/148,66.2%;22/148,14.9%)明显高于低龄组(845/1 669,50.6%;52/1 669,3.1%)(P<0.01).(2)两组ISS、RTS及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8;P=0.419;P=0.525).(3)高龄组与低龄组院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4).(4)高龄组病死率(23/148,15.5%)显著高于低龄组(109/1 669,6.5%)(P<0.01).(5)高龄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38/148,25.7%)显著高于低龄组(174/1 669,10.4%)(P<0.01).(6)有并发症患者病死率,高龄组(51.7%)较低龄组(26.7%)显著增高(P<0.01),而无并发症患者两组间病死率(6.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结论 年龄和并发症是预测创伤后救治结局相对独立的因素;加强对高龄老人创伤后危险性的认识,强调并发症的处理与器官功能支持治疗是提高高龄严重胸部创伤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