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Lauge-Hansen旋前外展III度踝骨折(PA-Ⅲ度踝骨折)特点和下胫腓联合(ITFS)复位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天津医院足踝外科入院诊断为PA-Ⅲ踝骨折患者52例,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15~74岁,平均37.7岁;右踝18例,左踝34例。由1名主治医师阅读伤后踝X线片并作出诊断,主任医师联合三维CT观察踝骨折特点修正诊断,对比分析误诊组和确诊组内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骨折部位、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主要骨折块位置。术后X线及CT确定ITFS复位质量,间隙与胫距间隙差值>2mm确定为复位不良。结果52例患者根据伤后X线检查确诊为PA-Ⅲ度踝骨折,三维CT分析踝骨折特点后证实21例误诊,误诊率40.38%。两组在内踝骨折、外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主要骨折块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外踝骨折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组患者中术后ITFS复位不良7例(22.6%)。结论单纯依靠X线片诊断PA-Ⅲ度踝骨折误诊率较高,CT三维重建观察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骨折块位置可辅助确诊。PA-Ⅲ度踝骨折术后ITFS复位不良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张博  赵刚 《创伤外科杂志》2017,(12):949-950
<正>三踝骨折又称Cotton骨折,通常指内踝、外踝、后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较为严重的类型,往往发生踝关节不稳,因此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是重中之重~([1])。由于三踝骨折中后踝位置较深,显露和固定难度较大,目前对于后踝骨折的治疗仍然存在争议。大多数学者认为如果后踝骨折若累及关节面达到25%,即需要行手术治疗~([2])。关节内骨折若治疗不当,可能会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受伤的踝关节僵硬疼痛导致人体行走困难~([3])。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4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由踝穴(胫骨下端关节面与内、外踝)距骨以及周围的韧带组成。临床所谓之前踝是指胫骨下关节面前上缘略向前凸的骨嵴:后踝指胫骨下关节面顶部向后下方的延伸.可防止距骨后移,也称之为第三踝。三踝骨折(Cotton骨折)多为内、外和后踝的骨折,是踝关节损伤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骨折移位大,韧带损伤较严重,常伴有下胫腓关节分离,易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后者将严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我院自2002~2007年诊治三踝骨折5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供一种后踝骨折复位内固定的理想方法。方法 采用跟骨牵引后C臂X光机下手法复位 ,胫前正中小切口自前向后拧入松质骨螺钉将后踝固定。结果 骨折均得到良好复位及牢固的内固定 ,患者踝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C臂X光机下后踝骨块复位胫前切口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是一种治疗后踝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Lauge-Hansen旋前外展III度踝骨折(PA-Ⅲ度踝骨折)特点和下胫腓联合(ITFS复位质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天津医院足踝外科入院诊断为PA-Ⅲ踝骨折患者52例,男性44例,女性8例;年龄15~74岁,平均37. 7岁;右踝18例,左踝34例。由1名主治医师阅读伤后踝X线片并作出诊断,主任医师联合三维CT观察踝骨折特点修正诊断,对比分析误诊组和确诊组内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外踝骨折部位、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主要骨折块位置。术后X线及CT确定ITFS复位质量,间隙与胫距间隙差值 2mm确定为复位不良。结果 52例患者根据伤后X线检查确诊为PA-Ⅲ度踝骨折,三维CT分析踝骨折特点后证实21例误诊,误诊率40. 38%。两组在内踝骨折、外踝骨折、Tillaux结节骨折及下胫腓联合分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在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主要骨折块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在外踝骨折平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确诊组患者中术后ITFS复位不良7例(22. 6%)。结论 单纯依靠X线片诊断PA-Ⅲ度踝骨折误诊率较高,CT三维重建观察外踝骨折类型、主要骨折线方向和骨折块位置可辅助确诊。PA-Ⅲ度踝骨折术后ITFS复位不良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5月~2013年4月我科收治的14例Pilon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按照Rtiedi-Allgower分型标准均属于Ⅲ型,采取经踝前外侧入路+经腓骨后外侧显露胫距关节面的方法,直视下复位胫距关节面。结果骨折复位效果均较满意,其中11例创口Ⅰ期愈合,3例患者Ⅱ期愈合,骨折处均骨性愈合,无术后骨髓炎发生。结论通过内踝外侧及经腓骨后外侧入路显露的双侧入路手术方法,能完整显露胫距关节面,在直视下复位有利于移位骨折块的复位及固定,对于严重Pilon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他引:60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的效果。方法 本组120例踝关节骨折,男68例,女52例;年龄18~72岁,平均26.8岁。受伤肢体左侧55例,右侧65例,其中单纯内踝骨折8例,单纯外踝骨折21例,双踝骨折58例,三踝骨折33例。按Danis—Weber分类,A型8例,B型78例,C型34例。对内踝骨折复位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及张力带固定;外踝骨折行纯钛金属板螺钉内固定;对于后踝骨折,大于关节面1/4时,从前方置入4.5mm加压螺钉固定。手术的标准是肉眼下解剖复位。术后进行规范的功能锻炼,且不使用石膏外固定。结果 随访6~12个月,113例(94.2%)达到完全正常行走,7例(5.8%)行走时仍有小腿酸胀和踝部不适感。患者满意116例,满意率高达96.7%。结论 完好的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积极的术后康复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损伤特点及手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手术治疗的21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9岁(16~57岁)。阅读X线片及CT等影像学资料,判断是否合并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胫距关节脱位及胫距关节面是否粉碎,采取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判定手术疗效。结果 21例中旋前外旋型Ⅳ度19例,Ⅲ度2例,其中18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15例使用螺钉稳定下胫腓联合。合并后侧及外侧脱位者14例,外侧脱位者1例,后侧半脱位者1例,无脱位者5例,脱位率76.2%。7例后踝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塌陷,可见游离骨碎片。末次随访(术后11~13个月,平均12.4个月)时,Baird-Jackson评分为81~100分,平均94.1分;其中优10例,良6例,中5例,优良率76.2%。结论旋前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多合并胫距关节脱位及下胫腓联合分离,需要复位固定下胫腓联合,正确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累及后踝踝关节骨折块大小及是否进行固定对患者骨折预后的影响。方法笔者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1月手术治疗9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37例;年龄16~74岁,平均(47.3±18.7)岁。按照骨折块是否≥25%胫骨远端关节面进行分组,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Hawkins评分及踝关节疼痛评分(VAS)进行踝关节功能评价。结果当骨折块≥25%时,固定组的AOFAS评分、Hawkins评分均显著高于未固定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则显著低于未固定组(P0.05);当骨折块25%时,固定组的AOFAS评分、Hawkins评分均高于未固定组,VAS评分低于未固定组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骨折块25%时,固定组和未固定组的AOFAS评分、Hawkins评分均分别显著高于骨折块≥25%时的固定组和非固定组,VAS评分则分别低于骨折块≥25%时的固定组和非固定组,且差异均显著(P0.05)。骨折块≥25%时与骨折块25%时固定组和非固定组间的关节面、关节退变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骨折块≥25%的后踝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较非固定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对于骨折块25%的后踝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固定治疗与非固定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较为常见,但合并胫骨后踝骨折较为罕见,国内尚未有报道,国外偶有报道。胫骨下1/3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有其特殊的致伤机制,与常见的Pilon骨折受伤机制有明显的区别,而后踝骨折多为裂纹骨折,往往被忽略,临床中常漏诊后踝骨折,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我院自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收治胫骨远端闭合性骨折合并踝关节损伤7例,其中5例漏诊后踝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