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3岁,平均36岁。其中车祸伤15例,坠落伤8例,打击伤2例,原因不确切1例。1.2 临床表现伤后持续性昏迷22例,有明显中间清醒期3例,呕吐12例。入院时双侧瞳孔不等大,1侧肌力低下7例;双侧巴彬斯基症阳性5例,单侧阳性3例,双侧阴性18例;GCS≤7分19例,>7分  相似文献   

2.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救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发生机制、影像学表现、处理方法,以提高生存率.方法回顾分析137例PADBS的致伤原因、救治措施及预后.结果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和坠落伤;表现为半球性或双侧大脑弥漫性脑肿胀,可合并有硬膜外、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5分62例,6~8分46例,9~12分29例;本组病死率为60.6%.结论PADBS伤情重,进展快,病死率高,治疗应采取综合疗法,及时手术解除脑受压,积极防治脑膨出,保持生命体征稳定,控制并发症,加强监护和开展亚低温疗法,这些是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指外伤后数小时内(一般4~14h)脑组织广泛性肿胀。是伴随CT广泛应用才认识的颅脑外伤后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情发展迅速.预后不良。我院自1996—09~2003—07共收治46例.保守治疗16例.手术治疗30例.死亡29例.死亡率为63.0%。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总结与探讨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致脑疝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本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70例外伤后弥漫性脑损伤致脑疝的围手术期相关治疗和预后。结果根据GOS评估,70例患者中44例预后较好,其中良好37例,中度致残7例;26例预后较差,重度致残6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5例。结论对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致脑疝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是值得推广应用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樊成  刘智明  余小祥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30-4331
[目的]了解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表现症状,探讨大骨瓣开颅术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使用手术治疗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经验。[方法]对24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进行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治疗,所有24例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死亡5例(20.8%);植物生存3例(12.5%);重残3例(12.5%);良好13例(54.2%)。[结论]使用大骨瓣开颅术对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进行治疗,由于手术的术后减压比较充分,使得患者继发性颅脑损伤大为减轻,从而疗效比较显著,预后良好,有效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应当予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临床作用。方法 将74例伴中线移位≥5mm的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组和常规开颅术组.前瞻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颅内压、1个月内的病死率、1年后的GO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 大骨瓣开颅术组患者在伤后24、48、72、96h的平均颅内压较常规开颅术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1个月内病死率分别为27%和57%,外伤后1年的G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预后较佳(GOS为4~5分)率分别为56.8%和32.4%,发生硬膜下血肿率分别为22%和5%(P〈0.05)。结论 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病人的有效方法,具有降低颅内压、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作用,但发生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8.
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在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的临床作用.方法将74例伴中线移位≥5 mm的外伤后急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组和常规开颅术组,前瞻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的颅内压、1个月内的病死率、1年后的GOS评分和并发症.结果大骨瓣开颅术组患者在伤后24、48、72、96 h的平均颅内压较常规开颅术组明显降低(P<0.01);两组1个月内病死率分别为27%和57%,外伤后1年的GO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预后较佳(GOS为4~5分)率分别为56.8%和32.4%,发生硬膜下血肿率分别为22%和5%(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是治疗外伤后急性脑肿胀病人的有效方法,具有降低颅内压、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作用,但发生硬膜下血肿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外伤后急性半球脑肿胀的发病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后急性半球脑肿胀(ACHS)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我科2005年3月至2009年5月采取保守治疗或单纯硬脑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外伤后ACHS患者54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对48例经CT证实的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手术治疗16例死亡14例,重残2例,保守治疗32例,好转17例,死亡11例,重残4例。结论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保守和综合治疗,除合并有颅内血肿可考虑手术清除血肿外对单纯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手术治疗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在医院神经外科2014-11~2017-12期间诊治的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选取94例作研究对象,并按降压方案不同分组:对照组(n=47)应用保守降颅内压疗法,研究组(n=47)则采取双额大骨瓣减压术,就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变化、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以及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其中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与组内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研究组患者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是91.49%,高于对照组的入院24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74.47%(P0.05);(3)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6.38%低于对照组的21.28%(P0.05)。结论: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颅内压,快速解决环池受压问题,改善病人预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颅脑损伤后急性脑肿胀是目前临床上致死的主要原因,文献报道高达87.2%[1].我院1995年1月至2003年3月共收治颅脑损伤1560例,发生急性脑肿胀56例,占3.6%.按国内统一标准分型[2]和格拉斯哥(GCS)评分,针对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和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在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中予以双额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实验选取的样本病例为我院收治的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70例,2015年1月-2017年1月为样本选择时间段,以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35例予以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为实验组,另35例予以保守治疗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将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照和评价。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颅内压经统计学软件验证,得出P0.05的检验结果;而治疗后,相比照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颅内压降低明显,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恢复良好率提升明显,比照数据得出P0.05的验证结果,统计学具有意义。结论:在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中予以双额大骨瓣减压术获得了确切的疗效,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对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在临床中行双额大骨瓣减压手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到我院就诊的40例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划分为20例甲组、20例乙组,甲组接受保守方式治疗,乙组行双额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统计治疗前后颅内压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随访半年预后情况,并进行评价与对比。结果:在治疗前组间比较颅内压情况(P0.05);治疗后,乙组颅内压改善情况显著优于甲组(P0.05)。随访半年,乙组预后情况显著优于甲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对于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而言,选择双额大骨瓣减压手术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保守治疗方式理想,具有可观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急性脑肿胀是颅脑损伤常见严重并发症,是颅内压增高的常见原因之一,结合头颅CT及文献报道,脑干周围池及第三脑室消失是严重弥漫性脑肿胀的诊断依据。病情发展迅猛,死亡率及致残率高。我院自2004年1月-2008年8月共收治此类病人26例,现就其手术方法及治疗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伤寒并发脑病极为罕见,其病理学改变的报道则更少。本文报道1例伤寒并发脑干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病理。患者为25岁男性,因间歇发热1个月,拟诊伤寒入院。经复方磺胺增效剂治疗后毒血症消失,伤寒血清凝集反应伤寒“H”效价1:250,“O”阴性,血培养阴性。入院后11天发热回升,伴轻度毒血症和谵妄。再度血培养检得伤寒杆菌,病情曾一度好转后迅速转入深昏迷,伴瞳孔中度放大,四肢痉挛  相似文献   

18.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主要是指继发性细菌性腹膜,至今仍是一类危险的外科疾病,死亡率从0~10%到60~80%不等.1982年Hunt报道阑尾穿孔引起腹膜炎的死亡率<1%,溃疡穿孔,十二指病与胃溃疡,已由20%及46%下降为5%及10%.但1984年Sinansn等报道腹膜炎出现中毒性休克时手术后死亡率高达90%,其他组报道也均在60%左右,因此严重细菌性腹膜炎并发生命器官功能抑制或衰竭仍受到重视并有较多的有关手木治疗改进的报道. 一、腹膜炎的彻底清创: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一旦明确诊断,必须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在于去除病灶(切除坏死或感染的器官,修补穿孔的部份),防止感染扩散和腹腔内脓肿的形成.一直被认为“经典”的手术方法是在切除或修补病变后,尽量依靠腹腔的自然能力来处理残余感染,但是由于对急性腹膜炎的深入研究,这种原则受到不断的挑战.altemeier在40年代已提  相似文献   

19.
赵宝帅  刘雁 《健康必读》2005,4(12):40-42
目的探讨36例儿童颅脑损伤致弥漫性脑肿胀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治特点.方法对36例儿童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患儿应采取早期综合治疗.结论儿童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是儿童颅脑损伤的特点,在临床上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是否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入院后在不同时间内接受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术后继续颅内压监测;对照组33例采用保守治疗降低颅内压,持续性颅内压监测.出院后6个月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定疗效并统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5.9±6.9) mmHg(1 mmHg =0.133 kPa),从入院到手术的时间为2~16(10.5±4.2)h,术后颅内压为(17.5±5.2) 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入院时颅内压为(34.2±8.6) mmHg,入院后10.5 h时为(32.0±4.8)mmHg,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术后颅内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硬脑膜下积液2例,脑积水1例.术后6个月观察组预后较好率为45.7%(16/35),而对照组为18.2%(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额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致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是一种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的方法,可改善患者预后,手术时机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