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咬肌与颞肌前束在咀嚼运动时的肌电特征.②方法以38例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为研究对象,并随机选择40例替牙期正常雅合儿童作对照组.采用四导联肌电图仪,测量错雅合组及对照组在下颌息止雅合位、正中雅合位大力咬合时、咀嚼(左侧)口香糖时的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电压.③结果在下颌息止雅合位,两组肌电电压相比无明显差异(t=0.026~1.123,P均>0.05);正中雅合位大力咬合时,错雅合组咬肌和颞肌前束的肌电电压均较对照组低(t=1.59~11.25,P均 <0.05).④结论替牙期安氏Ⅲ类错雅合病儿在咀嚼运动时,除息止雅合位外,咬肌、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与正常组儿童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于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动电流的影响。方法:用表面电极记录姿势位、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口内戴入肌激动器与口内戴入肌激动器同时使用口外力4种情况下的肌电活动,比较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结果:姿势位时,治疗前后的肌电活动没有变化;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时,咬肌的肌电活动减小;治疗后3种状态时,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未见差异。结论:在治疗早期,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咬肌肌电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颞肌前束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于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动电流的影响.方法:用表面电极记录姿势位、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口内戴入肌激动器与口内戴入肌激动器同时使用口外力4种情况下的肌电活动,比较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结果:姿势位时,治疗前后的肌电活动没有变化;正中牙合位大力咬合时,咬肌的肌电活动减小;治疗后3种状态时,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未见差异.结论:在治疗早期,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咬肌肌电活动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对颞肌前束者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安氏骨性Ⅱ类1分类与骨性Ⅰ类青少年在正中颌位的最大紧咬位时,颞肌前份及嚼肌浅层肌电值有无差异。方法选取年龄为10-15岁的女性口腔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Ⅱ类1分类为22例,骨性Ⅰ类为30例,分别测试在正中颌位紧咬合板时颞肌前份及浅层嚼肌的肌电值。结果戴用咬合板时Ⅱ类1分类错[牙合]与个别正常[牙合]颞肌和嚼肌的均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尚不能通过颞肌前份和嚼肌浅层的肌电值对骨性Ⅱ类1分类错[牙合]进行诊断。对于肌功能状态与面颌形态的关系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肌电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共64例(低角28例、均角36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应用Wineeph8.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利用表面电极,采集肌电图信号,比较各组不同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肌电特点。结果:(1)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空咬)以及祭咬树脂垫(高度2mm)、小开颌、最大开口位及吞咽运动状态下,低角组肌电峰值均大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闲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肌电峰值均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低角组咬肌肌电峰值有大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咬肌咀嚼运动时,低角组在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咀嚼周期时程小于对照组(P〈0.05)。闭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时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牙合]低角垂直骨面型患者在二腹肌前腹、咬肌的肌肉电生理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恒牙期安氏Ⅰ类错高角垂直骨面型患者肌电特点,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恒牙期安氏Ⅰ类错患者68例(高角32例、均角36例),拍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采用Winceph8.0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利用神经肌电图仪,采集肌电信号,比较各组不同状态下咬肌,二腹肌前腹肌电特点。结果:(1)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空咬)以及紧咬树脂垫(高度2 mm)、小开颌、最大开口位及吞咽运动状态下,高角组肌电峰值均小于均角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咬肌咀嚼运动时,高角组在闭口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肌电峰值均小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口相、食物保持相、牙尖交错位,高角组咬肌肌电峰值有小于对照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3)咬肌咀嚼运动时,高角组在开口相、牙尖交错位肌电运动时程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口相、食物保持相、咬合接触相以及食物粉碎相时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高角垂直骨面型患者在二腹肌、咬肌的肌肉电生理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安氏骨性类1分类与骨性类青少年在正中颌位的最大紧咬位时,颞肌前份及嚼肌浅层肌电值有无差异。方法选取年龄为10~15岁的女性口腔错畸形患者,其中类1分类为22例,骨性类为30例,分别测试在正中颌位紧咬合板时颞肌前份及浅层嚼肌的肌电值。结果戴用咬合板时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颞肌和嚼肌的均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尚不能通过颞肌前份和嚼肌浅层的肌电值对骨性类1分类错进行诊断。对于肌功能状态与面颌形态的关系仍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Jiang T  Zhang Z  Yang Z  Yi B  Feng H  Wang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6):403-406
目的:研究下颌功能对头颈肩部功能的影响,比较正常人和下颌偏斜错He者下颌息止位及下颌运动时头颈肩部肌的活动情况。方法:用肌电积分值记录分析正常人和人颌偏斜错He者各10例的下颌息止位和各种运动时颞肌前后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的肌电活动情况。结果:息止位时各肌均有持续肌电活动,下颌运动时,颞肌前后腹和胸锁乳突肌活动增加。在不伴随咬合的下颌运动时,下颌偏斜者的颞肌前后腹肌电活动强度大于正常人(150%),而在伴有咬合运动时,小于正常人(50%),各咬合状态下肌电活动和息止位时肌电活动的差异率小于正常人。斜方肌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均有持续的肌电活动,活动量是正常人的171%,在伴随咬合时兴奋性增强,除下颌侧方运动外,患者同名称肌的左右侧活动的平均差异率(21%)大于正常人(8%),结论:颞 肌前后腹,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参与了下颌息止位的维持和下颌运动的实现,颌偏斜畸形者的肌活动较正常人有改变,协调性和可调性较正常人差,斜方肌等头颈肩部肌持续兴奋,容易引起肌疲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下颌功能对头颈肩部功能的影响 ,比较正常人和下颌偏斜错者下颌息止位及下颌运动时头颈肩部肌的活动情况。方法 用肌电积分值记录分析正常人和下颌偏斜错者各10例的下颌息止位和各种运动时颞肌前后腹 ,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的肌电活动情况。结果 息止位时各肌均有持续肌电活动。下颌运动时 ,颞肌前后腹和胸锁乳突肌活动增加。在不伴随咬合的下颌运动时 ,下颌偏斜者的颞肌前后腹肌电活动强度大于正常人 (15 0 % ) ,而在伴有咬合运动时 ,小于正常人 (5 0 % )。各咬合状态下肌电活动和息止位时肌电活动的差异率小于正常人。斜方肌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均有持续的肌电活动 ,活动量是正常人的 171% ,在伴随咬合时兴奋性增强。除下颌侧方运动外 ,患者同名称肌的左右侧活动的平均差异率 (2 1% )大于正常人 (8% )。结论 颞肌前后腹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均参与了下颌息止位的维持和下颌运动的实现。下颌偏斜畸形者的肌活动较正常人有改变 ,协调性和可调性较正常人差 ,斜方肌等头颈肩部肌持续兴奋 ,容易引起肌疲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口我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于啼肌与颞肌前束的肌动电流的影响。方法:用表面电极记录姿势位,正中He位大力咬合、口内戴入肌激动器与口内戴入肌激动器同时使用口外力4种情况下的肌电活动,比较治疗前、后的肌电变化。结果:姿势位时,治疗前后的肌电活动没有变化;正中He位大力事时,咬肌的肌电活动减小;治疗后3种状态时,咬肌与颞肌前束的肌电活动未见差异。结论:在治疗早期,口外力与肌激动器联合使用对咬肌肌  相似文献   

11.
高角开(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咬肌在息止、紧咬、吞咽和咀嚼运动中的肌电活动特征。方法:应用肌电图仪测量20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在上述状态下咬肌的肌电活动,并以同年龄段的20例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作为对照。结果:在最大紧咬和吞咽时,高角开[牙合]组的咬肌肌电活动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而且咬肌咀嚼周期总时程延长(P〈0.01),闭口相至食物粉碎相咬肌活动减弱(P〈0.01),出现较多的异常停顿。结论:不同下颌运动状态下,高角开[牙合]青少年与均角正常覆[牙合]青少年的咬肌肌电特征存在差异;提示颅面高角及开[牙合]对咬肌活动和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安氏Ⅲ类错不同垂直颅面结构的嚼肌肌电活动变化以及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特征。方法选取安氏Ⅲ类错患者30例(高角12例,均角10例,低角8例),成人正常均角型患者12例,用Keypoint四道数字化肌电图仪同步记录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嚼肌的肌电活动,比较嚼肌肌电活动差异。结果安氏Ⅲ类错嚼肌的肌电值在各个功能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在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均角组肌电活动显著低于正常(P<0.01),在姿势位、最大前伸位,安氏Ⅲ类错均角组嚼肌的肌电值高于正常组(P<0.05)。最大紧咬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的肌电幅值低于均角组和低角组(P<0.05);最大前伸位时安氏Ⅲ类错高角组嚼肌肌电活动较低角组弱(P<0.05)。结论安氏Ⅲ类错患者的咀嚼肌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嚼肌肌电异常。不同垂直颅面结构安氏Ⅲ类错的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咬合重建对咀嚼肌肌电图协同模式的近、远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咬合重建修复对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图之间协同模式的近、远期影响.方法:选择29例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别测量修复前、过渡修复1个月、永久修复1个月以及远期复查(平均3.5年)时在息止位、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功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对比分析左、右侧同名肌的不对称指数,嚼肌/颞肌前束,嚼肌/颞肌后束和颞肌前束/颞肌后束的活动指数在修复前、后的变化.结果:(1)在息止位、大力咬合及咀嚼时各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在咬合重建的各期较修复前均有下降趋势;(2)咬合重建后各期,嚼肌/颞肌前束的活动指数无明显变化;(3)咬合重建修复后,嚼肌/颞肌后束及颞肌前束/颞肌后束活动指数在大力咬合与咀嚼运动时均明显增加.结论:咬合重建修复能明显改善重度磨耗患者同名咀嚼肌的对称性,并能改变不同咀嚼肌之间的相对活动强度.  相似文献   

14.
以肌电仪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者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进行测量,并与正常成人比较,发现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咀嚼肌有异常肌活动,肌电变化出现异常。其在下颌前伸运动时,颞肌前束出现异常肌活动,下颌后退运动时,其嚼肌出现异常肌活动,两者之肌电位均较正常者高。下颌左右侧方运动时,其同侧嚼肌和对侧颞肌前束均出现异常肌活动,肌电位亦较正常者高。  相似文献   

15.
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He下颌边缘运动的肌电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肌电仪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He者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进行测量,并与正常He成人比较,发现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He患者咀嚼肌有异常肌活动,肌电变化出现异常。其在下颌前伸运动时,颞肌前束出现异常肌活动,下颌后退运动时,其嚼肌出现异常肌活动,两者之肌电位均较正常He者高。下颌左右侧方运动时,其同侧嚼肌和对侧颞肌前束均出现异常肌活动,肌电位亦较正常He者高。  相似文献   

16.
王碧丽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3):4594-4595
<正>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一种随生长发育加重的错(牙合)畸形,据统计,在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中,伴有上颌后缩者,替牙期占13%,恒牙期占34%。前方牵引主要用于治疗替牙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其主要目的促进上颌骨的发育,改善上下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效果.方法:运用Twin-block矫治器通过上下(牙合)垫接触面间的导斜面来转移咬合力,诱导下颌功能性前移.结果:应用合适的上下颌垫间的导斜面斜度可产生有利于正常颌面生长的矫形力,12例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是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在姿势位,紧咬位及前后向运动及咀嚼运动中,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活动规律,以探讨该类错He畸形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美国Myotronic公司研制的K6-I型肌电仪及双极表面电极同步记录19名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上述各肌的肌电活动,并以同年龄段的16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①姿势位时,后缩组DA的肌电幅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前伸运动时,后缩组3组肌群的肌电活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后退运动时,后缩组MM、TA的肌电幅值均高于对照组;③ICP最大紧咬位及咀嚼运动中,后缩组MM低于对照组,D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安氏Ⅱ1分类下颌后缩儿童与发育正常儿童相比,下颌后缩对升降颌肌活动能力不产生明显影响,但对其功能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我国儿童常见的一种错牙合畸形,北京医科大学于2000年调查结果显示,乳牙期、替牙期和恒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患病率分别为14.94%、9.65%和14.98%[1]。在颅面生长发育过程中,刺激颌骨向前生长来源于正常的咬合关系,由于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改变了颌骨正常受力方向,使上颌骨向前生长发育受到限制,而下颌骨的生长发育在没有上颌的限制下过度生长,故安氏Ⅲ类错牙合常表现为面中份凹陷,即临床常见的“地包天”。在青春期即快速生长期来临前,早期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调整矢状关系,促进牙齿和颌骨向正常方向生长,对于利用生长潜力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替牙期单纯性肌激动器对安氏Ⅲ类功能性反(牙合)进行功能矫治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5例安氏Ⅲ类功能性反(牙合)患者,在替牙期使用单纯性肌激动器进行功能性矫治,治疗开始、治疗结束后各拍摄头颅侧位片,并以stiner分析法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在治疗结束后,建立了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上颌骨前移,下颌体后缩并同时有向下后方旋转的趋势.结论:对替牙期安氏Ⅲ类功能性反(牙合),可以用单纯性肌激动器矫治.但对有垂直生长趋势者,应慎用单纯性肌激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