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足月低体重儿是指孕37周~42周出生,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属胎儿生长受限的范畴,是围生期的重要并发症.围生儿死亡率为正常儿的4~6倍,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远期也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能发育。本文对2001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84例足月低体重儿就围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是在1977年关于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国际会议上由B.Salvadorl提出的,是指新生儿出生体重不满2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可以是未足月、足月或过期等)。足月低出生体重儿又称足月小样儿。新生儿出生体重是正常同等儿体重第10百分位以下或低  相似文献   

3.
足月低体重儿是指孕37周~42周出生,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属胎儿生长受限的范畴,是围生期的重要并发症,围生儿死亡率为正常儿的4~6倍,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远期也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能发育[1]。本文对  相似文献   

4.
胎儿出生时的体重和发育程度,常与母体健康情况、胎儿在母体内生长时间的长短而异。因之医学上有足月新生儿,妊娠不满37周的早产儿和妊娠满42周以上的过期产儿。如以出生体重来说,除足月正常体重儿外,还包括低体重儿和巨大儿。新生儿的健康与母体的健康和分娩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月低体重儿围产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52例足月低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妊高症、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先天性遗传代谢病是引起足月低体重儿的主要因素。足月低体重儿与正常体重足月儿相比,并发症及死亡率均明显升高。从本资料的统计可以看出,足月低体重儿21-三体综合症和先天性畸形发生率较正常体重新生儿明显增高,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月低体重儿病因较复杂,临床并发症多样。加强孕产期保健,对出现异常围产因素的孕母尽早干预,对高龄产妇及有遗传性疾病家族史人群应积极普遍推广孕早期羊水细胞或绒毛膜细胞染色体检测是降低足月低体重儿出生、提高足月低体重儿的生命质量和降低远期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其低体重儿发生率的因素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出生体重在 <2 5 0 0g以下的围生儿 5 99例 ,就其发生原因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低体重儿发生率为 5 4 .94‰。足月低体重儿有所下降 ,而早产低体重儿有所增加。低体重儿死亡率为 36 .73‰ ,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的 6 .2 1‰ ,低体重较正常体重儿死亡率高 5 .91倍。造成低体重儿发生的主要因素 (孕母 )前四位 ,以发生率的高低依次为双胎占 98.2 0 % ,孕母营养不良占 78.74 % ,胎膜早破为 36 .17% ,妊高征为 31.36 %。并且孕母的文化程度越低低体重儿发生率越高。胎儿因素主要为发育缺陷占 71.30 %。结论 妊娠期合并征和并发症等各种病理因素均可造成低体重儿的发生 ,应加强孕期教育 ,认真筛查高危因素并严密监护、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有关因素对足月低体重儿的影响从而能及时干预。方法 比较分析 110例足月低体重儿与 10 0例正常体重儿在性别、孕妇年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方式等的差异。结果 足月低体重儿在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 ,而孕妇年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方式及预后与正常体重儿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足月低体重儿受孕妇年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8.
低体重儿是围生儿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成活者在儿童期智力和体格方面均落后于正常儿。造成低体重儿的原因有母体、胎儿、胎盘等多方面因素,其中胎盘功能性绒毛组织减少,胎盘绒毛广泛损伤或胎盘血管异常,均可影响胎儿的成长和发育。另外,在多种病理状态下,...  相似文献   

9.
足月低体重儿,亦称足月小样儿,是指孕周已达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 g的新生儿,其体格发育及生理变化不同于早产儿和正常足月儿。围产期的死亡率为正常儿的4~6倍,且其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能发育也有影响;本文对我院2001年~2005年5年内分娩的足月低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低体重儿的出生一直备受国内外的关注.低体重儿即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FGR),也称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growth restriction,IUGR),是指胎儿出生体重低于同孕龄新生儿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或低于同孕龄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FGR是围生期的重要并发症,居围产儿死亡原因第二位,其围生儿死亡率为正常儿的4~6倍,据统计其发病率为2.75%~15.53%不等,我国的发病率平均为6.39%.FGR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远期也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与智能发育,且FGR的患儿在成人后发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代谢等方面疾病的机会大于正常者.因此,这里主要对低体重儿的影响因素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产儿脐血瘦素和胰岛素水平变化与宫内生长发育状态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无产、儿科合并症的早产儿29例,足月儿41例,于分娩后收集脐静脉血。采用ELISA法和Access免疫分析系统分别测定血清瘦素和胰岛素水平。结果:早产低体重儿瘦素和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足月儿(P<0.05)。比较胎龄>34周、体重>2000g早产儿的瘦素和胰岛素水平较其以下者均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脐血胰岛素水平高低与瘦素水平变化在反映早产儿不同时期内的宫内营养状态呈一致性。了解早产儿出生时的瘦素和胰岛素含量对今后早产儿生存质量的监测和易发生的慢性疾病的早期干预有其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7月~2015年7月入住本院的34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血糖浓度进行分组,将血糖浓度<2.2 mmol/L为低血糖组,其中新生儿低血糖组32例,正常新生儿组308例。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低血糖新生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正常新生儿组与低血糖新生儿组在新生儿出生情况(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围生期情况(母亲年龄、妊高症)及新生儿合并症(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窒息、先心病、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高胆红素血症、甲减)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新生儿出生情况(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围生期情况(母亲年龄、妊高症)、新生儿合并症(新生儿窒息、先心病、高胆红素血症)。结论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年龄、妊高症、新生儿窒息、先心病、高胆红素血症,控制这些因素为有效预防新生儿低血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背景 低出生体重儿多存在慢性宫内缺氧现象,其围生期病死率高,且远期体格发育落后、神经发育异常风险高。目前我国缺乏针对该方向的多中心大样本的调查研究。目的 分析河北省低出生体重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低出生体重儿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河北省妇幼监测信息管理系统2013-2017年在河北省7个省市级医院和15个县级医院,共22个监测点住院分娩的37周及以上孕周的孕产妇资料,调查指标包括孕产妇年龄、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出生医院城乡及等级分布、产检次数、孕次、产次、胎儿性别、孕产妇合并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合并心脏病、合并肾病)、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过期妊娠等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结果 250 304例足月新生儿中,低出生体重儿3 482例,发生率为1.39%;不同年龄孕产妇、不同出生年份、不同出生季节、不同出生地区、不同生产医院城乡及等级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育年龄≥40岁孕产妇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1.65%),30~34岁最低(1.29%);2015年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1.56%),2017年最低(1.29%);春季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1.47%),秋季最低(1.29%);沧州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1.82%),邢台最低(0.82%);省市级医院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1.71%)高于乡镇级医院(1.13%);三级医院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1.94%),一级医院最低(0.98%)。低出生体重儿组孕产妇年龄分布、产检次数、孕次、产次、胎儿性别、妊娠期高血压比例、合并心脏病比例、合并肾病比例、胎盘早剥比例、前置胎盘比例、过期妊娠比例与非低出生体重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文化程度、妊娠期糖尿病比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文化程度低、产检次数少、胎儿为女性、省市级医院生产、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合并心脏病、胎盘早剥、前置胎盘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P<0.05),多孕次、妊娠期糖尿病、过期妊娠是低出生体重儿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有明显的时间、地区、人群差异,对不同地区及人群采取个性化预防措施,适时孕育、规范产检,尽早发现潜在的高危因素,及时预防和治疗,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新生儿脐血瘦素和血脂水平,探讨二者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脐血瘦素和血脂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胎龄和出生体重分为三组:正常足月儿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组,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组。酶联免疫法检测脐血瘦素,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脐血TC、TG、HDL-C、LDL-C。结果随着胎儿胎龄及体重的增加,胎儿体内的瘦素水平升高,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脐血LDL-C水平高于正常足月儿,脐血瘦素与LDL-C呈负相关。结论瘦素可能是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早产儿出生时的低瘦素和高LDL-C可能是成人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脐血瘦素(leptin)水平变化与宫内生长发育状态关系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无产科、儿科并发症的早产儿29例,足月儿41例,于分娩后收集脐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瘦素水平.结果 足月儿脐血瘦素水平女性与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产低体质量儿瘦素水平分别低于足月儿和体质量>2 500 g早产儿,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质量>2 500 g早产儿的瘦素水平也显著性低于足月儿(P<0.05).结论 脐血瘦素水平可反映早产儿不同时期宫内营养状态.了解早产儿出生时的瘦素水平,对今后早产儿生存质量的监测和易发慢性疾病的早期干预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胚胎移植三胎妊娠后于孕早期行不同减灭数目减胎术对围产期母婴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胚胎移植后三胎妊娠患者于孕早期行多胎妊娠减胎术后保留单胎和保留双胎共282例孕妇的资料,依据保留胎儿数将减胎组分为减至单胎组28例、减至双胎组254例。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与同期胚胎移植后未行减胎的单胎或双胎妊娠研究对象分别进行1∶3匹配。匹配完成后,共846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单胎对照组84例、双胎对照组762例。对4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妊娠结局、新生儿体质量及围产期并发症进行比较,并采用Logistic回归进一步做敏感性分析。 结果 (1)减胎组的流产率、晚期流产率、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均<0.01),平均分娩孕周短于对照组(P=0.01),平均足月产儿体质量(P<0.01)、足月产率(P=0.016),剖宫产率(P=0.037)低于对照组;(2)减至单胎组剖宫产率低于减至双胎组(P=0.001),平均分娩孕周长于减至双胎组(P<0.01),平均足月产儿体质量高于减至双胎组(P<0.01);单胎对照组流产率、早期流产率、足月产率、足月产儿及早产儿体质量高于双胎对照组(P均<0.01),早产率低于双胎对照组(P<0.01)。 结论 妊早期行多胎妊娠减胎术并未增加早产、出生缺陷风险,但流产、围产期并发症及低体质量儿的发生风险增加。三胎妊娠后行多胎妊娠减胎术保留至单胎者比保留至双胎者,有更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7.
陈凯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1):33-35
目的探讨围生期危险因素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09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56例早产儿病例资料,根据床旁B超的检查结果诊断,分析颅内出血与围生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56例出生体重≤2000g,胎龄≤36周的早产儿中发现92例(58.97%)颅内出血患儿。分析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有影响(P0.05);而保胎有无、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异常、低血糖与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围生期危险因素中,分娩方式、宫内窘迫、胎膜早破及母体异常、胎龄、出生体重、1分钟阿氏评分、呼吸窘迫的发生及低体温对颅内出血的发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后继续妊娠对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61例早期流产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无早期流产症状妊娠妇女340例为对照组,对围生儿结局进行对照分析。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清孕酮水平;妊娠并发症对比;记录分娩方式、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等。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孕酮水平明显升高(P〈0.05),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前置胎盘、胎膜早破、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及糖尿病等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活产儿、新生儿身长、新生儿体重、1min Apgar评分≤7分所占比例及巨大儿、足月低体重儿、胎儿窘迫及围生儿畸形发生率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体酮治疗早期流产安全有效,科学合理用药可改善围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bone mineral content (BMC) of the whole skeleton in pre-term and full-term healthy infants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BMC, such as bone area, birth weight, birth length, current weight, current length, gender, and gestational age. METHODS: Forty-eight healthy full-term infants and 34 healthy premature infants fed predominantly with intact human milk were studied. BMC was measured monthly with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At the same time, length and weight were measured and registered. Pre-term infants were studied at 60-day intervals. RESULTS: For both full-term and pre-term infants, BMC increased during the first months of life. However, the values of pre-term infants never reached the values of full-term infants, even after correcting for age and weight. For both full-term and pre-term infants, BMC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at the second month with birth weight (r = 0.901), birth length (r = 0.860), gestational age (r = 0.803), bone area (r = 0.960), current weight (r = 0.920), and current length (r = 0.840, p <0.001 for al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bone are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predicting BMC. CONCLUSIONS: Pre-term children have lower BMC than full-term children. The main factor explaining this apparent osteopenia is bone area. Pre-term children have a higher daily mineralization rate than full-term children, but this catch-up mineralization is not enough to reach BMC levels seen in full-term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