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近5年收治的46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0%。笔者认为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治疗的关键在于:①根据引起休克的病因,侧重纠正异常的病理生理;②最好在中心静脉压监测下进行合理扩容,合理地使用血管活性药物;③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应积极行血运重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入院时有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和最佳治疗策略。方法和结果:在参与是否应该对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闭塞冠状动脉行急诊血运重建(SHOCK)试验和登记的左室功能不全患者(n=1053)中,26%(166/627)的直接入院患者入院时有心源性休克。与迟发心源性休克者相比,入院时即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从心肌梗死到心源性休克时间较短,最初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较差,较少接受积极治疗。与在直接入院的患者中所占比例相比,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转院患者中的比例相对较小(48/426;11%)(P〈0.001)。与迟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相比,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院内死亡率(75% vs 56%;P〈0.001)和迅速死亡率(24h死亡率为40%vs17%;P〈0.001)较高。急诊血运重建降低了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院内死亡率(60%vs82%,P=0.001),在迟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结果相似(46%vs62%,P〈0.001;交互作用P=0.25)。校正临床差异后,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是院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8)。结论: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较差,但与迟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一样,同样能从急诊血运重建中获益,强调了快速且直接接收入院时心源性休克患者以提供此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GS)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19%,病死率高达60%-80%。尽管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手段已取得明显进步,其近期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心源性休克仍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主要原因,50%的死亡发生于心源性休克确诊后48h内,CRACE试验报导:心源性休克在6年的随访中总的病死率达到了88%。因此,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征,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AMI死亡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出功能急性衰竭引起心排出量锐减导致全身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代谢及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范围广泛或多支病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常并发心源性休克,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极高。现将本院7年来对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探讨急诊就诊的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并分析其治疗对策,提高对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诊断能力。对42例老年心源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老年患者在发生心源性休克后易迅速进展,同时易合并肾功能衰竭、休克肺、酸中毒、脑水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对休克的治疗强调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合理用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治疗的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病因,并分析其治疗对策,提高对老年人心源性休克的诊断能力。方法对50例老年心源性休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治疗,好转37例,死亡13例。结论老年患者在发生心源性休克后易迅速进展,同时易合并肾功能衰竭、休克肺、酸中毒、脑水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对休克的治疗强调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合理用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地了解早期血糖变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病人490例,将入院24h内空腹血糖浓度〈6.6mmol/L作为A组,入院24h内空腹血糖浓度在6.6-11.1mmol/L为B组.入院24h内空腹血糖浓度〉11.1mmol/L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A组心衰发生率9.72%.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86%,住院病死率2.86%;B组心衰发生率38.20%,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6.63%,住院病死率23.56%;C组心衰发生率50.12%,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8.45%,住院病死率24.87%。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糖浓度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张光书 《海南医学》2010,21(6):64-65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资料。结果30例心源性休克经相关治疗后14例抢救成功,有效率46.7%,死亡16例,病死率53.3%,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最高。结论心源性休克病因复杂,临床病死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诊断,针对不同心脏基础病变,争分夺秒施于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9.
广义的说,凡是心肌损害而导致的休克,都称为心源性休克。临床上心源性休克常发生于心肌梗塞时,成为心肌梗塞的常见饼发症之一,而且死亡率较高。1955年Binder等统计了2955例心肌梗塞病例,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广泛的心肌坏死,心排血量急剧下降所致。在血流动力学上属泵衰竭Ⅳ级。另外,还可能有血容量不足、心律失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死率达80%,近年来,虽呈逐渐下降,但在治疗上仍较困难。1994~1999年,我们共收治13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应用硝普钠与多巴胺联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进一步认识心源性休克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49例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资料。结果49例心源性休克中,抢救成功24例,占48.98%。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致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恶化、扩张型心肌病晚期、高血压心脏病三者病死率最高。结论心源性休克病因复杂,临床病死率高,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同时应针对不同心脏基础病变,争分夺秒,正确实施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2.
曹慎华 《中原医刊》2003,30(19):32-33
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为 5~ 19% ,是目前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达 60~ 80 % ,我科自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10月 ,收治了 2 6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病人 ,观察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在 2 6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心源性休克中 ,男 15例 ,女 11例 ,最大年龄 72岁 ,最小年龄 3 8岁 ,平均年龄5 3岁。急性广泛心梗并心源性休克 9例 ,急性前间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 6例 ,急性下壁心梗并心源性休克 5例。前壁 +下壁并休克 4例 ,下壁 +右室心梗并休克 2例。1 2 方法 :高流量吸氧 ,心脏监护及一般药物治疗前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于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2016年至2018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年龄65岁)分为两组,一组为合并心源性休克(16人),另一组为未合并心源性休克(44人)。对两组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效果等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老年人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危险因素高于未合并患者,合并休克组血糖浓度、收缩压大小、心率、梗死面积、并发症等均高于非休克组,经过统计学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更易发生高血压、糖尿病,且梗死面积更广泛,易发生心脏疾病,且危险因素高于未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源性休克一直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致命的并发症 ,5 0年来对心肌梗死的处理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却未发生变化 ,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成为AMI死亡的主要原因。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 ,内科药物治疗的死亡率达 80 %以上[1 ] ,国内报道[2 ]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可明显将病死率降至 5 0 %以下。我院自 1 993年开展PTCA以来 ,对 1 5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TCA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 5例患者为 1 993年 1月至 2 0 0 0年 …  相似文献   

15.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42名接受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转归,对不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患者总死亡率为52%.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者占50%;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占36%。结论心源性休克及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应用IABP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心源性休克是指各种原因所致心脏泵功能衰竭,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占绝大部分. 据统计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中,老年AMI患者的发病率达80%,其病死率为70%~90%.因此,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防治不容忽视.我科自2005年5月至2008年l0月共救治 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31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心源性休克一直被认为是急性心肌梗死(AMI)致命的并发症,50年来对心肌梗死的处理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却未发生变化,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成为AMI死亡的主要原因.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内科药物治疗的死亡率达80%以上[1],国内报道[2],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可明显将病死率降至50%以下.我院自1993年开展PTCA以来,对15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PTCA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护理特点及观察要点,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2009年3月-2010年11月我科收治1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 16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过紧急救治及护理,12例患者治愈出院,4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护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参与抢救,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6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所进行抢救和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26例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积极抢救,15例患者治愈出院,1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病死率42.3%(15/26)。结论心源性休克是AMI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精心护理是关键。护士应加强对心脏疾病的认识,具备较强的急救意识和熟练的急救技能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顽固性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因心脏功能严重受损而引起的休克综合征[1].而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则是指心源性休克经常规抗休克治疗,短期内仍无明显逆转征象的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源性休克在整个心血管疾病发病构成比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但一旦发生,多难以逆转,病死率极高.因此,充分认识、及时处理顽固性心源性休克是世界性棘手的临床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