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多见于肝硬化中后期,素来是中医"四大顽症"之一,其治疗难点在于病程久,涉及脏腑多,病理产物多,尤其是兼证、变证多,给临床辨证造成困扰。临床所见鼓胀患者,兼证以气胀、水肿、血证、黄疸、悬饮、神昏、癃闭多见,病情复杂,往往同时兼有多证,并且兼证容易相互转化,临床处理难以把握重点,因而笔者认为,兼证多且危重是鼓胀难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相关依据。方法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将213例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住院病例分为Ⅲ、Ⅳ、Ⅴ三期,在此基础上借助描述性频次统计,对各病程阶段的中医症状分布规律及证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特征随病程阶段的不同而变化。Ⅲ期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可兼夹血瘀、热盛证;Ⅳ期则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夹瘀,同时可因个体体质差异而出现热盛或湿热等兼夹证;Ⅴ期则较为统一,均表现为气血阴阳俱虚、湿浊蕴阻、瘀血阻滞的虚实夹杂重症。提示随着病情的进展,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趋于复杂。结论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证以气阴两虚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发展为阴阳俱虚之证;所兼夹的标实证因病程阶段不同和个体差异而表现各异,但血瘀证为贯穿其病程始终的重要兼夹证。  相似文献   

3.
213例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调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不同阶段中医症状及证候分布规律,为规范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依据Mongensen分期标准将213例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住院病例分为Ⅲ、Ⅳ、Ⅴ三期,在此基础上借助描述性频次统计,对各病程阶段的中医症状分布规律及证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特征随病程阶段的不同而变化.Ⅲ期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可兼夹血瘀、热盛证;Ⅳ期则主要表现为气阴两虚夹瘀,同时可因个体体质差异而出现热盛或湿热等兼夹证;Ⅴ期则较为统一,均表现为气血阴阳俱虚、湿浊蕴阻、瘀血阻滞的虚实夹杂重症.提示随着病情的进展,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趋于复杂.结论 2型糖尿病继发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证以气阴两虚为主,随着病程的进展,逐渐发展为阴阳俱虚之证;所兼夹的标实证因病程阶段不同和个体差异而表现各异,但血瘀证为贯穿其病程始终的重要兼夹证.  相似文献   

4.
关于传统血瘀证的现代分类   总被引:65,自引:4,他引: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医传统思维及临床所见,血瘀证之兼见气虚、气滞、血虚、痰阻和偏寒、偏热等情况,可有不同的中医分型。数十年来,全国各地学者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研究。结合现代医学宏观及微观检查所见,以及活血化瘀方药的反证,血瘀证常与病程短长,病因,病状急、慢性和损伤或手术等不同因素有关,因此可以将血瘀证分为急性血瘀证、慢性血瘀证和前血瘀证(亦有人称潜在血瘀证。指临床症状尚未出现血瘀证的表现,但在血液流变学检查中发现有异常)。从生物流变学角度分析,又有血液流变学方面的种种异常表现,而这些异常表现,又常常可以明显地看…  相似文献   

5.
阴虚鼓胀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虚鼓胀证治探析赵文霞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0000)主题词鼓胀/中医病机鼓胀/中药疗法一贯煎/治疗应用鼓胀有虚实之分。实胀当祛邪,虚胀应扶正,阳虚鼓胀易治,阴虚鼓胀难疗。对于阴虚鼓胀,治当柔肝滋肾,养阴利水,然尺度最难掌握。若柔肝养阴太过,...  相似文献   

6.
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型临床调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调查慢性前列腺炎(CP)基本证型的分布频率,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制定调查表,在北京3家医院的中医男科收集慢性前列腺炎连续病例,采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SPSS 17.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304例中,湿热下注证(74.0%)、气滞血瘀证(43.4%)、肝气郁结证(37.8%)的出现频率较多,且多合并出现;肾阳虚损证(29.6%)、中气不足证(27.3%)、阴虚火旺证(14.1%)出现频率较少,且多为兼夹证。基本证型的分布在西医分类、病程、年龄、工种、居住舒适度和发病季节中存在差异。结论:CP以邪实证为主,湿热、血瘀、肝郁多交互为患;虚证多为兼夹证,较少见。证型的衍变与分类诊断、病程、年龄、工种、居住舒适度和发病季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腹胀即腹部胀大或胀满不适,通常伴有相关症状,如恶心、嗳气、排气难、納呆等。腹胀在中医内科各论里较少出现,是胃痛、腹痛、积聚、鼓胀出现的兼症。从肝胆气犯胃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气虚型、食积内盛型、肝肾阴虚型等证型对腹胀进行辨证并举例说明,为临床治疗腹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00例慢性肾脏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相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原发病、原发病病程、肾功能衰竭病程、肾功能衰竭程度(血肌酐值)的相关性。结果:在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正虚证型以脾肾阳虚证最多(37.5%),其次为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最少(5%)。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兼夹湿热证最高,脾肾阳虚湿热兼证出现率最低。肝肾阴虚证水停兼证出现率最低。瘀血兼证,以脾肾阳虚证及脾肾气虚证分布最高。湿浊兼证在各正虚证候分布中以脾肾阳虚证最高,其次为阴阳两虚证。同时,阴阳两虚证的血肌酐水平最高,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慢性肾功能衰竭病程的延长,脾肾气虚证的比例逐渐下降,阴阳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比例逐渐上升。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程度和病程年限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证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温胆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挟痰证举隅山东273300平邑县中医医院徐庆吉,陈宪民主题词出血热,流行性/中医药疗法,温胆汤/治疗应用流行性出血热(EHF),在病程演变过程中,一般在多尿期或恢复期出现痰饮兼挟证,表现为头目眩晕、虚烦不寐、触事易惊、院闷多痰或...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初步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SPSS(11.0),从全国九所医院收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339例,研究其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地域、双手X线分期、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IgA、IgG、IgM等方面的分布规律.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地域、双手X线分期上存在差异.中医证候在性别与相关实验室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A患者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湿热阻络、寒湿阻络,年长者以肝肾不足兼痰瘀阻络为主.在病程方面,肝肾不足兼痰瘀互结型病程最长.各地域间证候分布不同.双手X线分期提示各证候均以Ⅱ期为多,其中寒湿阻络型以Ⅲ期、肝肾不足兼痰瘀互结型以Ⅰ期少见.性别和相关实验室指标在证候分布上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中医证候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450例DPN患者的病历资料经整理后统一辨证分为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滞证6个单证。结果:单证频率前3位依次为:血瘀证(70.89%)、阴虚证(64.89%)、气虚证(57.33%);以复合证型为主(89.11%),其中以虚实夹杂为主(89.78%),阴阳两虚血瘀最多见(23.44%);本虚角度上来讲,不同病程组证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大于10年组中阴阳两虚、或兼痰瘀证最多(34.16%);不同病程组痰瘀互结证出现率较高(17.77%-28.00%),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周围神经症状、针刺痛觉、糖尿病病程、舒张压水平是阴阳两虚证的危险因素。结论:血瘀是DPN的关键病机;DPN后期出现阴阳两虚为本的病机演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鼓胀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常见症状、体征及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全部期刊进行检索,从符合研究标准的1604篇文献中提取鼓胀病的症状、体征及证候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证候分布规律。结果:鼓胀病常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有19个,其中最常出现的症状和体征有腹大胀满、尿少、倦怠乏力、纳食减少、腹水、脾脏肿大及肝病面容等7个。鼓胀病常见证候类型共有8个,其中居前六位的证型依次为:脾虚湿阻型、寒湿困脾型、脾肾阳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脾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结论:腹大胀满、尿少、倦怠乏力、纳食减少、腹水、脾脏肿大及肝病面容等是鼓胀病最常见的7个症状或体征。脾虚湿阻型、寒湿困脾型、脾肾阳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脾血瘀型和肝肾阴虚型是鼓胀病最常见的6个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3.
李林  吕华  万爱华  韩彦超 《河北中医》2022,(12):1984-1989
目的 分析不同人群、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方法 纳入抑郁障碍患者127例,记录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等;记录患者的病情资料,包括病情程度、病程。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症状,中医症状调查表评估中医症状,分析不同人群、不同病情、不同病程的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结果 127例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素主要有14个,其中病位类证素7个,病性类证素7个,病位类证素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为心、脾、肾、胃、肝、胆、营卫,病性类证素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为火旺、气虚、阴虚、气郁、血虚、气逆、痰湿。男性心、肾、火旺证素出现频次最多,女性心、脾、气虚证素出现频次最多;青少年组病位类证素心、病性类证素气虚出现频率低于成年组,病位类证素肝、病性类证素气郁出现频率高于成年组;病程≥10年病位类证素脾出现频次较高,不同抑郁程度的病位类证素均以心、脾出现频次较多。结论 抑郁障碍中医证素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患者中的分布频次存在差异,中医治疗抑郁障碍时应考虑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肾病证候分布调查及早期主证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玮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8):437-439
目的:调查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其早期主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调查,对早期主证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为多,中医兼证以血瘀、湿邪致病发生率高;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出现率高的证型为气阴两虚证,终末期肾病时以阴阳两虚证发生率高,血瘀、湿邪致病则贯穿于病程始终。结论:通过证候分布调查,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进行针对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有较好疗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简称"多囊肾病")的临床病例调查,初探多囊肾病的中医证型规律,及其与年龄、病程及肾功能情况的关系。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259例多囊肾病患者中医证候、肾功能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的统计和分析,探索多囊肾病中医证候规律。结果多囊肾病患者出现概率超过1%的症状有腰膝酸软、腰背胀痛、舌紫黯、神疲乏力等27个症状。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显示,在259例多囊肾病患者中常共同出现的症状有4类:第1类为虚兼气滞血瘀型,共76例,占29.34%;第2类为脾肾阳虚兼湿热型,共91例,占35.14%;第3类为寒湿凝聚型,共30例,占11.58%;第4类为肝肾阴虚型,共62例,占23.94%。肾虚兼气滞血瘀型、寒湿凝聚型血肌酐水平较脾肾阳虚兼湿热型、肝肾阴虚型降低;多囊肾病患者不同病程和慢性肾脏病分期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囊肾病中医证型可分为肾虚兼气滞血瘀、寒湿凝聚、脾肾阳虚兼湿热、肝肾阴虚4型。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多囊肾病的中医证型特点,在中医证型研究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证型客观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通过对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型分析研究,总结出目前常见的7种临床证型。发现不同证型与患者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慢性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即病程越长,证情也越复杂,并发症出现率也越高,血糖越难控制。同时还发现证型与慢性并发症有一定关系,这对于防治糖尿病的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脾阴虚及其兼证临床特征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以甘润养阴为主,审兼证轻重不同辅以甘寒清热、苦甘化阴等方法,认为脾阴虚及其兼证的临床治疗重在识证。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的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黄贤樟 《新中医》2001,33(1):8-9
乙型肝炎发病的外因为湿邪疫毒,内因为人体正气不足,主要是肝脾肾亏虚。整个病程可概括“邪侵而正虚,正虚而邪恋”,但因个体的差异,在正虚与邪实方面各有侧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型,岭南地区常见的基本证型为湿热型、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临证时可根据兼夹情况灵活用药。  相似文献   

19.
广西地区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慢性肾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肾炎患者106例,采用SPSS 13.0建立数据库,分析不同中医证候在年龄、性别、病程、肾功能、实验室检查的分布规律。结果慢性肾炎的不同证候在年龄、病程上存在差异;中医本证以气阴两虚证为多,标证以湿热证发生率高;中医主证中各证型的肾功能变化呈现规律性,中医证候在实验室指标上存在差异。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本虚标实,以气阴两虚最多见,受地域影响,湿热为贯穿其病程始终的重要兼夹证。脾肾阳虚者病程最长,年龄较轻者证候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肺肾气虚和气阴两虚证;年长者以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20.
温热病致病之因是温邪,其实质乃六淫之邪化热所致。故治疗温热病出血证,要依据四时温邪致病产生病种不同,辨明病程阶段,随证变化,不可拘执一法。1证候及基本治法温热病传变过程中,出现出血之证,多由邪热炽盛,伤及血络或深入血分,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出脉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