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室(ICU)内痰培养致病菌分布情况及对药物的敏感性,指导 ICU 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ICU 2010年1月~2013年12月1167例痰标本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结果。结果共分离病原菌592株,阳性率50.73%。革兰阴性菌401株,占67.74%,革兰阳性菌152株,占25.68%,真菌39株,占6.58%;初次痰培养阳性分离率21.18%,3d 后阳性分离率89.71%,治疗后阳性分离率42.20%,三者之间有明显差异。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耐药菌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结论革兰阴性杆菌是 ICU 内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且多重耐药现象较严重。在 ICU 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预防交叉感染、及时监测病原菌变化及耐药趋势对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感染在急性胰腺炎病程中的影响。方法对华西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134例胰腺坏死组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4例患者中,为多重耐药菌感染者78例,非多重耐药菌感染者56例。外院转入共36例,其中多重耐药组转入者比例较非耐药组高(38.5%比10.7%,P=0.002)。多重耐药组患者的死亡率(20.5%比14.3%)及总住院时间(78 d比55 d)与非耐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重耐药组患者ICU住院者比例较非耐药组高(48.7%比26.8%,P=0.01),且多重耐药组患者住ICU时间较非耐药组长(20 d比3 d,P0.001)。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在坏死性胰腺炎患者尤其是转入患者当中的发生率较高,且其对患者ICU住院比例及住ICU时间的影响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3.
多重耐药菌感染可显著增加烧伤患者的病死率,烧伤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治已成为重症烧伤患者临床救治中面临的棘手问题。院内感染的防控是减少或避免烧伤ICU内多重耐药菌传播的重要措施,建议从关注病区内病原菌的特征、评估并降低烧伤患者的易感性以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3个方面优化多重耐药菌感染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在有效管理重症监护病房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降低ICU非计划性拔管"为活动主题,寻找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并实施改善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历时39周,ICU非计划拔管率由活动前的12.5%下降至4.5%(P0.01),目标达成率为125.0%,且护理人员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等均较活动前有明显提升。结论应用品管圈进行ICU质量管理能有效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某医院手外科术后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医院2015-2018年手足外伤术后感染患者培养出致病菌的种类、数量、构成比及耐药性。结果共培养出致病菌80株,以G-菌感染最为多见,其中G-菌55株(68.75%),G+菌25株(31.25%)。常见致病菌是铜绿假单胞菌(12.50%)、表皮葡萄球菌(11.25%)、大肠埃希氏菌(8.75%)、粘质沙雷氏菌(7.50%)、金黄色葡萄球菌(7.50%)等。检出多重耐药菌48株,占致病菌的百分率为比60.00%,其中G-多重耐药菌27株(56.25%),G+多重耐药菌21株(43.75%)。多重耐药菌中最为常见的是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中的G+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敏感性高,但出现了对替考拉宁耐药的MRCNS菌株,G-菌除恶臭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外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不高。结论手足外伤术后感染患者中,MRCNS和粘质沙雷氏菌感染者增多,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及产ESBLs的大肠埃希氏菌不是手外科常见的致病菌,临床医生应熟悉本科室现阶段常见致病菌及其药物敏感情况,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ICU护理记录单书写缺陷的作用,提高护理记录质量。方法成立2H品管圈,选定降低护理记录单书写缺陷为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并按步骤实施,确认活动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随机抽查的200份护理记录单中,书写缺陷由活动前的192次减至39次,目标达成率111.7%,进步率为79.7%;圈员8项能力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可降低ICU护理记录单书写缺陷,实现护理文书的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非预期重返ICU发生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品管圈方法,在科室内开展品管圈小组活动,针对患者重返ICU的原因,采取加强与家属沟通、严格培训并考核交接班制度及内容、建立交接班记录表、建立ICU转出患者回访制度等措施。结果患者重返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5.03%下降至2.77%,目标达成率83.70%,进步率44.93%。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非预期重返重症医学科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我科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情况,探讨发生感染原因,寻求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院内感染率.方法 共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64例,分析原因以便加强管理.结果 院内感染以革兰阴性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属为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以上菌属均出现多重耐药.感染部位以泌尿系统(71.9%),...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约束率中的效果。方法按时间段将118例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对照组57例,研究组61例。对照组实施约束常规护理;研究组针对降低约束率开展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即制定有效对策群组并组织实施,进行标准化管理。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研究组患者身体约束率、镇静镇痛合格率、谵妄发生率显著下降(均P0.05)。品管圈活动目标达成率110.8%,进步率33.24%。结论开展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ICU机械通气患者约束率、谵妄发生率,同时圈员的品管手法、专业知识、沟通协调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减少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方法针对从20个临床病区查出的1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个案追踪法沿患者诊疗环节全程追踪,调查分析问题发生的环节及原因,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并切实落实,实施3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个案追踪后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及防控知识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医疗用品专用及外出检查流程合格、床单元清洁消毒落实、医疗废物处置合格率显著提高(P0.05,P0.01);院内多重耐药菌感染率由6.06%降为1.83%。结论个案追踪法有利于多重耐药菌感染根本问题的发现与防控,从而减少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但须长期坚持与不断改进,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