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2.
3.
4.
5.
6.
目的 探讨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影响因素,并分析其置管最佳长度与体重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整群抽取法,搜集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本院新生儿监护室实施PICC置管术患儿80例,明确早产儿PICC导管位置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异位表现,并分析PICC导管置入深度与体重相关性。结果 置管时胎龄、置管时体重、置管时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置管部位、留置时间及置管外漏长度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相关危险因素。置管时胎龄≤32周,置管时体重≤1500g,置管时行机械通气,置管时日龄≤3d,置管部位为上肢(贵要静脉),留置时间>1周及置管外漏长度>2cm者,为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置入过浅者3例(18.75%),置入过深者6例(37.5%),路径异常者7例(43.75%),经上肢(贵要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和经下肢(腘静脉)PICC导管置入深度均与体重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 早产儿PICC导管置管,建议穿刺时选择下肢腘静脉实施,并妥善固定,尽量保证外漏部位在2cm以内,同时随着患儿体重的增加,及时了解导管位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引起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2月—2012年2月实施PICC导管留置病人18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有导管相关性感染组和无导管相关性感染组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80例留置PICC导管病人中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者17例(9.4%),操作人员经验少、穿刺次数多、不正规换药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因素。[结论]PICC导管容易发生相关感染,且与多个因素有关,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利提高临床医疗安全性。[方法]纳入资料完整的PICC导管置入病人353例,以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判断标准分为感染组30例和非感染组3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资料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超声引导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比例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组白蛋白水平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资料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留置时间、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大、留置时间长、糖尿病史、应用激素、穿刺≥2次及操作人员经验50次是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密过滤输液器预防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堵塞的效果。[方法]315例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其中163例使用普通输液器,152例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比较两组患儿导管堵塞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使用普通输液器组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为7.18%,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组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发生率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预防和减少新生儿PICC导管堵塞,减轻患儿痛苦,保证输液顺利进行,同时也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住院且接受PICC置管的3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研究的方式观察患儿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396例早产儿中并发机械性静脉炎45例(11.36%);静脉炎分级为Ⅰ级18例(40.00%),Ⅱ级7例(15.56%),Ⅲ级20例(44.44%);患儿通过安普贴外敷、喜辽妥外涂后痊愈41例(91.11%),因静脉炎严重而拔管4例(8.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体重、穿刺次数、置管途径、导管末端位置、置管时日龄的PICC置管早产儿并发机械性静脉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时体重、置管途径、穿刺次数是PICC置管早产儿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PICC置管早产儿出现机械性静脉炎有多因素综合作用,临床护理工作者应提升早产儿PICC置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正常拔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4月我科27例低出生体重儿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状况及应用效果。结果:本研究中穿刺成功27例,穿刺成功率100%。正常治疗结束拔管15例(正常拔管组),非正常治疗结束拔管12例(非正常拔管组)。出现相关并发症堵管6例,静脉炎4例,渗漏4例,穿刺点渗血6例,穿刺侧肢体肿胀5例,导管脱出2例,心律失常1例。非正常拔管组渗漏及静脉炎发生率均为33.3%,正常拔管组均为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精确概率计算值均为0.028)。导管平均留置时间与血小板含量及平均脂肪乳浓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渗漏及静脉炎是影响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正常拔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产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可行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已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的早产儿上肢静脉血流进行观察,探讨PICC的可行性。方法以腋静脉为观察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56例拔管前和26例拔管后早产儿置管侧与对侧收缩期最大流速Vs、舒张期最大流速Vd及管径D。并按置管时间分为≤15d,1530d3组,将置管侧与对侧相比较。结果置管侧Vs明显低于对侧(14.37±4.43Vs20.71±4.81,P<0.01),Vd明显低于对侧(9.80±2.83Vs13.52±3.04,P<0.01),管径明显粗于对侧(0.24±0.02Vs0.19±0.02,P<0.01),各时间组上述各参数均P<0.01。拔管后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PICC可引起上肢静脉血流速度的减慢,但拔管后无不良影响,不失为一种很好外周给药方法,但必须在临床和彩色多普勒的密切监视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348例行PICC的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对照组287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临床资料,筛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是否应用高营养化疗药物、是否应用激素、白细胞计数(WBC)、是否掌握PICC自我护理知识、置管部位、导管类型、留置时间及操作者的经验等因素均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静脉高营养、应用激素、PICC自我护理知识掌握不良、导管留置时间长、留置部位为股静脉、操作者经验少、WBC降低为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受多重因素影响,临床应针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PICC管固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固定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方法对3例PICC置管患者穿刺早期90次的固定方法进行分组观察。结果改进后的固定方法明显优于传统固定方法,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减少。结论妥善固定PICC能有效预防穿刺点出血,减少渗出及减轻患肢活动耐受的不适感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中应用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将9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实验组48例,行PICC置管,对照组50例,行周围静脉留置针,比较两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住院期间输液穿刺次数为(6.13±1.4),留置时间为(28.5±4.6)d;对照组穿刺次数为(27.52±6.5)次,留置时间为(2.9±0.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4.3,15.1;P〈0.01);实验组导管机械性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4%,对照组为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P〈0.01);实验组无一例发生低血糖,每3天体重增长值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为需要中长期静脉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6.
何丽娟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2,(2):26-27
目的探讨康惠尔溃疡贴在经外周中心静脉簧管(PICC)后敷贴所致湿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PICC再敷贴所致的湿疹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局部涂抹地塞米松软膏外加敷贴固定方法;观察组用生理盐水清洗湿疹部位,待于后用康惠尔溃疡贴于患处。统计2组患者湿疹症状评分改善情况,观察临床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康惠尔溃疡贴治疗PICC置管后敷贴所致湿疹有显著疗效,且易于固定,既方便又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送管困难的问题。方法通过对送管困难发生部位及血管解剖部位的评估,采取撤出部分导管,再撤出部分导丝,然后用盐水边推注边送管的方法,将导管顺利插入。结果 58例中成功送管55例,且操作简便。结论在PICC置管中遇到送管困难时采用撤出部分导管,再撤出部分导丝,然后用盐水边推注边送管的方法,重复几次,可将导管顺利插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时实施安全管理的意义.方法 比较分析实施安全管理后(管理组)的94例和实施安全管理前(对照组)的101例肿瘤患者PICC成功率、治疗完成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管理组成功率97.9%,置管并发症发生率7.4%,治疗完成率100%;对照组成功率88.1%,置管并发症发生率16.8%,治疗完成率9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安全管理可以提高肿瘤患者PICC的成功率、治疗完成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