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肠镜单人操作方法与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4年5月共2200例患者采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对其施行全结肠检查。结果在2200例患者结肠镜单人操作检查中,2111例到达回盲部,回盲部到达率为95.95%;1980例到达回肠末端,末端回肠到达率为90%。到达回盲部时间最长30 min,最短2min;所有患者均无结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镜单人操作法是一种安全、省时、省力、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小的操作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180例结肠镜检查的心理护理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辅助结肠镜检查的效果.方法将180例预行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进行详细的术前、术中及术后心理护理.对照组在检查前仅做常规的术前解释.结果观察组患者进镜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和进镜达到回盲部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施行结肠镜检查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明显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插镜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无痛苦结肠镜检查的诊疗价值。方法 1416例患者分为无痛组和普通组,无痛组静脉注入芬太尼与得普利麻,普通组不行镇静。观察两组到达回盲部的时间、检出疾病类型及其检出率和分布部位、操作中的不适反应。结果无痛组插镜成功率高,到达回盲部时间短,患者感觉舒适,两组疾病检出类型及其检出率无差异,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麻醉药镇痛确切,操作安全,患者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4.
杜筱玲  王震  赵莹  曹中保  杨文 《淮海医药》2010,28(6):493-495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结肠镜诊治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120例需要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麻醉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2组检查前、中、后血压、心率和氧饱和度变化,比较结肠镜操作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组60例患者均4级镇静状态下完成操作,到达回盲部成功率为100%,到达回盲部时间为(8.6±4.6)min,对照组达回盲部时间为(16.1±3.3)min(P〈0.05);麻醉组37例患者无需变动体位即到达回盲部,而对照组有3例(P〈0.05)。麻醉组检查前、中、后血压、心率、氧饱和度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评分〉6分的25例。检查中与检查前后比较,血压升高、心率变快(P〈0.05),氧饱和度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下的结肠镜诊治,安全有效,操作便利,时间缩短,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在老年人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7月于本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98例.随机分为间苯三酚组100例和山莨菪碱组98例。间苯三酚组检查前10min肌内注射间苯三酚40mg,山莨菪碱组检查前10min肌内注射山莨菪碱10mg,观察两组插镜至回盲部的成功率、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到达回盲部所需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的达盲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问苯三酚组插镜到达回盲部的时间为(10.4±5.O)min,短于山莨菪碱组的(15.7±7.O)min(P〈O.05);两组疼痛耐受率和不耐受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均发生眩晕、低血压和心悸,但间苯三酚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山莨菪碱组(P〈O.01)。结论结肠镜检查中应用间苯三酚可以显著提高插镜至回盲部的成功率和减少达盲时间、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更有利于老年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口服匹维溴铵对结肠镜诊疗患者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将206例结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3例,观察组肠镜检查前口服匹维溴铵;对照组检查前不使用任何药物,观察两组患者的耐受性.结果 观察组有91.3%的患者可以顺利进行结肠镜检查,91.3%的患者结肠镜在15 min内到达回盲部;对照组60.2%的患者可以顺利进行检查,76.7%的患者结肠镜在15 min内到达回盲部.结论 结肠镜检查中应用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匹维溴铵,可以提高受检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透明短帽辅助初级操作者单人结肠镜检查的作用。方法门诊接受结肠镜检查1200例患者,按照入组顺序分为奇数组及偶数组,奇数组采用常规结肠镜检查法,偶数组采用透明短帽辅助结肠镜检查法。比较初级操作者采用两种方法检查的成功率、平均到达回盲部时间、进入回肠末端成功率及时间、息肉检出率、平均疼痛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透明短帽辅助结肠镜检查法操作成功率、平均到达回盲部时间、进入回肠末端成功率及时间、平均疼痛评分、息肉检出率均优于常规结肠镜检查法,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分别为(94% v 89%,P=0.00)、(8分 v 12分,P=0.00)、(87% v 81%,P=0.00)、(24s v 31s,P=0.02)、(4.2 v 4.9,P=0.01)、(27%v 21%,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初级操作者来说,透明短帽辅助结肠镜操作法更加简单、有效,对患者造成痛苦更小。  相似文献   

8.
吴学勇  吴伟 《淮海医药》2012,30(2):128-130
目的总结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的技巧。方法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460例的操作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结肠镜单人操作检查及治疗成功450例,成功率97.39%,到达回盲部时间为3~30 min,进境长度一般为60~80 cm,少数达到120 cm,检查和治疗均无1例并发症。结论结肠镜单人操作技术安全,成功率高,操作者自我可控性操作方面有优势,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简易温水灌注法结肠镜检查在门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门诊非麻醉结肠镜检查患者220例,随机分为注空气组与简易注水组。主要观察指标:进镜退镜时间、回盲部到达率、检查中腹痛、腹胀感觉VAS评分。结果与注气组比较,简易注水组患者平均进镜时间、退镜时间均无没有明显差异,回盲部到达率明显增加(93.6%对85.5%,P<0.05),腹痛感觉VAS评分明显降低[(3.68±2.423对(5.59±2.607),P<0.05],腹胀感觉VAS评分也明显降低[(5.49±2.325)对(6.21±2.157),P<0.05]。结论简易灌注温水法结肠镜检查不延长检查时间,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腹痛、腹胀感觉,提高结肠镜检查完成率。  相似文献   

10.
结肠镜检查是对大肠疾病最直观、最可靠的诊疗手段,结肠造瘘患者由于粪便出口改道,如需再次行结肠镜检查,在插镜、患者体位及操作手法上均有改变.为探讨这类患者结肠镜检查操作与常规操作的区别,2002年2月~2006年6月,我们为26例结肠造瘘患者行结肠镜检查,现将操作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结肠镜检查是对大肠疾病最直观、最可靠的诊疗手段,结肠造瘘患者由于粪便出口改道,如需再次行结肠镜检查,在插镜、患者体位及操作手法上均有改变.为探讨这类患者结肠镜检查操作与常规操作的区别,2002年2月~2006年6月,我们为26例结肠造瘘患者行结肠镜检查,现将操作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无痛电子结肠镜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观察1049例采用丙泊酚伍小剂量咪唑安定和芬太尼静脉麻醉无痛电子结肠镜受检者,术中、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并与426例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无痛肠镜组除10例因肿瘤导致肠管狭窄或肠道准备太差无法到达回盲部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无严重不良反应,术后感觉良好,与常规电子结肠镜组检查相比较,检查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缩短。结论无痛电子结肠镜是一种较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探讨结肠镜操作中如何快速、安全的进镜,减轻患者痛苦。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进行全结肠镜检的1036例患者,采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结果到达回盲部或回肠末端1001例(96.6%),其中到回肠末端5-20cm达674例(65.1%);未到达回盲部31例(3.0%),其中肿瘤致肠腔狭窄不能进镜者13例(1.3%),肠道准备不佳,无法观察者13例(1.3%),肠道痉挛疼痛终止检查3例(0.3%),穿孔停止进镜2例(0.2%)。除肠道准备不当和腹痛者13例(1.3%)外,单人成功率98.7%(1023/1036)。操作熟练者平均到达回盲部时间为16min,最短者6min。本组1例穿孔,是在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穿孔。结论单人操作法是较为快速、安全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结肠镜检查单、双人操作法的异同点,评价两种操作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单、双人操作法组各行大肠镜检查535例,观察两组患者肠镜插至回盲部的成功率、进镜速度与深度、疼痛程度及安全性。结果(1)结肠镜操作成功率:单人操作法组(简称单人法组)的成功率为98.5%,双人操作法组(简称双人法组)为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进镜速度:进镜达回盲部的时间。单人法组为5~20min,平均(6.3±1.2)min;双人法组为8~50min,平均(13.5±5.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到达回盲部时镜身插入深度:单人法组为65~110cm,平均(76.0±11.0)cm;双人法组为70~130cm,平均(86.0±15.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程度:单人法组疼痛明显低于双人法组(P〈0.05)。(5)安全性:单人法组术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双人法组。两组均无肠穿孔、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单人法组术后便血发生率为0,双人法组术后便血发生率为0.06%。结论单人操作法在结肠镜操作成功率、进镜速度及深度、疼痛程度及安全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双人操作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冯轶  饶正伟  冯刚 《医药世界》2010,12(3):218-219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单人操作检查中患者自身双手腹部压迫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82例检查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采用助手压迫患者腹部,治疗组采用自身腹部压迫法,观察检查所用时间、痛苦程度、检查成功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结肠镜单人操作检查中患者自身双手腹部压迫法能够明显缩短检查时间,减轻痛苦,提高检查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大肠癌造瘘术后的应用方法和意义.方法:选择大肠癌造瘘术后结肠镜随访病例102例(造瘘组),随机选择未造瘘的大肠癌术后结肠镜随访病例55例,比较两组的插镜方法和插镜成功率,对术后炎症、非腺瘤性息肉、腺瘤、腺瘤恶变、吻合口癌等疾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造瘘组操作者站立在患者腹侧进镜,其操作方法及技巧同未造瘘组;两组插镜至回盲部的平均镜身长度、至回盲部的成功率及术后炎症、非腺瘤性息肉、腺瘤、腺瘤恶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镜至回盲部的时间造瘘组短于未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癌检出率未造瘘组高于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镜在大肠癌造瘘术后的应用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应列为大肠癌造瘘术后的常规随访项目.重视结肠镜在大肠癌造瘘术后的随访意义,可早期发现微小病变,早期治疗癌前病变,对提高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肠镜在大肠癌造瘘术后的应用方法和意义.方法:选择大肠癌造瘘术后结肠镜随访病例102例(造瘘组),随机选择未造瘘的大肠癌术后结肠镜随访病例55例,比较两组的插镜方法和插镜成功率,对术后炎症、非腺瘤性息肉、腺瘤、腺瘤恶变、吻合口癌等疾病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造瘘组操作者站立在患者腹侧进镜,其操作方法及技巧同未造瘘组;两组插镜至回盲部的平均镜身长度、至回盲部的成功率及术后炎症、非腺瘤性息肉、腺瘤、腺瘤恶变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镜至回盲部的时间造瘘组短于未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癌检出率未造瘘组高于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结肠镜在大肠癌造瘘术后的应用操作简便、安全可行,应列为大肠癌造瘘术后的常规随访项目.重视结肠镜在大肠癌造瘘术后的随访意义,可早期发现微小病变,早期治疗癌前病变,对提高大肠癌术后5年生存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结肠镜检查的关键是如何插镜及作出诊断。只有将肠镜成功地插至回盲部,才能对全结肠的疾病进行明确的诊断,因此插镜是十分重要的。从我院开展肠镜检查三年来、所做的800多例检查中我体会到:一个成功的结肠镜检查光靠医生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护士的密切配合。因此,肠镜室医生与肠镜室护士的关系就如外科医生与手术室护士的关系一样,没有护士的密切默契配合,医生的各种操作就难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阶梯靶控输注丙泊酚在高龄老年患者肠镜检查中的应用及优势。方法选择择期镇静麻醉下行结肠镜检查患者50例,年龄70~88岁,男22例,女28例,检查前常规禁食和导泻,开放静脉,给予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由1.5μg/m L开始,间隔1 min以0.3μg/m L的梯度递增,至患者睫手反射消失即可置入结肠镜检查,如出现影响操作的体动则血药浓度递增0.3μg/m L,结肠镜到达回盲瓣后将丙泊酚输注浓度调整为1.2μg/m L,直至操作结束停药。观察患者给药前、插镜前、到达回盲瓣后、停药时、睁眼时的血药浓度、HR、MAP、Sp O2,唤醒时间(从停止注药到呼唤姓名可使之睁眼),离院时间,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和麻醉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术中知晓等。结果与给药前的基础值相比,到达回盲瓣后退镜时MAP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麻醉中各观察点各项观察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阶梯靶控输注诱导可以达到术中维持平稳、术后快速苏醒、并发症发生率低的麻醉目标,尤其对老年危重患者较为适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诱导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的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和治疗大肠疾病特别是大肠肿瘤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大多医院的肠镜操作者主要使用双人操作法,但双人操作法因术巾常有较明显疼痛,导致不少患者因惧怕肠镜检查而耽误了大肠疾病特别是大肠肿瘤的及时诊断与治疗.我院从2008年3月至2009年9月开展单人肠镜,护士密切配合医生操作,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疏导患者情绪,与未实施单人结肠镜操作前即双人结肠镜相比,到达回盲部的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满意度也大幅提高.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