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技术与生物医学渗透结合,在近二十年内形成和发展迅速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重大进展,临床医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加强,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长期以来,我国的临床检验工作仅是介于基础和临床医学间的辅助性技术专业、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医学检验专业队伍中大部分为中专毕业生.除少数的大专、本科生外,  相似文献   

2.
从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上加强医院检验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检验医学正面临一个发展的大好转折时机。今日之检验科应该逐渐走出单纯数据科室的模式,走向与临床结合的发展道路。中华医学会全国检验学会、中央卫生部全国临检中心主任杨振华教授及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主任康格非教授等一批出身于临床医学而正从事检验医学管理、教育和科研的临床医学家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相似文献   

3.
论医学检验专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应用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电子技术、仪器分析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并不断向医学领域渗透。国内检验技术亦越来越向微量、精细、快速、简便、高技等方面发展.即自动化、仪器化程度越来越高。怎样适应这一发展形势.培养出更多的能适应当前检验技术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临床医学对医学检验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增强,因此培养具有高水平、高学历的医学检验人才成为当今刻不容缓的任务。我校于1989年开始从全国各地招收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至今已六届了。根据我校的教学体制,医检专业的学生在基础医学院经过两年半的基础医学课的学习后,  相似文献   

5.
一、临床检验较长期以来,还是一门介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不完全独立的技术专业,但近20年来,由于应用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以及电子学技术、电子计算机、仪器分析与仪器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引入和向临床医学领域的广泛渗透。使这一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和扩大。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临床医学的迅猛发展,各项医疗技术日新月异,医学检验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医院检验科的仪器和技术也不断进行更新换代,医学检验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1],在许多项目的检验程序中,形成自动化检测仪器逐步代替人工操作的趋势,而当前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滞后于临床运用实践,这给医学院校培养检验专业实用型人才的具体定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验质量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医生的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及用药,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对医疗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在医学检验教学过程中,减小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之间的差距,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已迫在眉睫。培养医学检验实用型人才就是要适用于临床的需要,兼顾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使用现代化仪器的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正确、深入地展开工作,医学检验实用型人才应当通过何种方式来进行培养?其依据是什么?以下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医学检验是近年来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医学检验以质量保证为中心.通过发展仪器、精简机构、简化方法.高速、高效、系统、全面地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长期发上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不少医院检验人员的学历及职称偏低.知识结构及临床诊断的综合分析、仪器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临床检验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在卒专业前期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临床检验技术教育的最重要部舟之一,也是一门综台性裉强,技术水平要求很高的应用学科。其任务是:应用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寄生虫学等的理论和实验技术,通过显微镜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现代自动化分析仪器的方法,检查病人血液、尿液、粪便、分泌物和体腔液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成份,并能及时、准确地将检验结果提供给临床,为临床诊断疾病、观察疗效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努力加强检验与临床的结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今年是《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 0 0 0年更名为《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创刊 2 5周年。 2 5年来 ,在编辑部同仁的努力下 ,现已办成月刊。《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目前已成为检验医学人员获取和交流国内外有关信息的主要渠道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检验医学发展的步伐。近年来 ,我国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和从事检验医学的研究生不断加入到学科队伍 ,弥补了专业人才不足的状况。 2 0世纪 80年代 ,本刊创办的函授教育以及针对检验新技术新方法有关的知识讲座也使更多的人受益 ,对提高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是检验医学技术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检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依靠现有条件下检验科的作用和功能远远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的需要。因此,要求检验专业必须向多极、多功能、多元化、高层次方向发展。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国家教委对医学检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即本科生培养目标由原来的检验技师调整为检验医师。就目前医学检验教育的现状看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检验医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二司汇编出《全国普通高肄院校盛药本科专业目录》0308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为从事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工作的检验医师,主干学科临床医学和检验技术,学制5年,医学士学位,分配去处;县级以上专科或综合医院,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机构。1999年国家又调整本科专业目录100304医学检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检验技术。学制5年,医学或理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13.
专业教师素质的优劣与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所以我们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视。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医学检验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具备师范院校的师资教学素质和能力、具有扎实的医学检验专业知识、要有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开拓精神。这种培养模式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师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培养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医学检验医师有益。  相似文献   

14.
双师型教学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自我完善与提高的需要,临床实践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角色转变的需要;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弥补教学实验设备不足与落后;是双师型队伍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贯彻医学检验培养目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100304)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目前的培养目标.结台目前医院检验科面临的深化改革,应培养符合需要的跨世纪人才,提几点思索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80年代初以来.全国已有数千名经过本科以上教育的检验医师充实到各级医院检验科.要使他们成为称职的检验医师.要加强毕业后继续教育。1995年医学检验教育学会曾提出《临床住院检验医师岗位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本根据临床化学专业的特点,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江梅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2):167-168,172
<正>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使得当今的医学检验已形成一个包含有临床血液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及微生物学检验等亚专业在内的独立学科——检验医学。这也使得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仅通过实验诊断学几十个学时的学习就能掌握检验医学的知识和应用好检验结果也不可能。同样临  相似文献   

18.
医学检验是医疗、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重大进展,临床医学对该学科的依赖和需求日益加强,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医学检验专业队伍中大部分为中专毕业生,只有少数的大专、本科生,一般三级医院开设的检验项目仅300多项,多数无法开展临床诊断咨询,质量控制与管理制度等方面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知识结构合理的技术队伍不仅是实验室建设的需要,也是医学检验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汉族人群6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及法医学应用,微卫星DNA vWA的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研究.荧光定量PCR快速诊断21三体综合征,北京地区汉族人群21号染色体上5个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表现与22号染色体上可能候选基因的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十分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应该是教育界的一场革命。素质教育应着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获得知识认识事物和处理实际问题的一种本领或说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作为潜在的医学检验主体——检验专业在校学生的能力培养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工作质量,是每个检验教育工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现代医学哲学认为医学主体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