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元四大医家攻邪派代表张子和 ,以汗吐下攻邪著称 ,其吐法涉及疾病达 6 0余种 ,其外用吐剂更有特色 ,现略述如下。子和吐法除用内服药涌吐外 ,还借助于物理刺激 ,以达涌吐之效果。而其外治涌吐剂多属吐法变法之应用方剂。子和吐法之目的是驱邪外出 ,达到“吐之令其条达”之效果。因此 ,张氏把凡能引真气上行 ,驱邪外出者 ,皆归吐法。在《儒门事亲》卷二·汗下吐三法赅尽病诠·十三 (简称为“卷二·十三” ,以下同 )中指出 :“引涎、漉涎、嚏气、追泪 ,凡上行者 ,皆吐法也。”这些方法相对应的方剂 ,也就是本文所论及的吐法外用方剂。1 引…  相似文献   

2.
路永平 《光明中医》2001,16(3):F003-F003,F004
张子和虽以攻邪见长 ,但对补法亦有灼见。本文就张氏补法的运用探讨如下 :1 祛邪即所以扶正张氏认为疾病所生 ,不论内因、外因 ,总是由病邪强加于人体而成 ,故治疗“先论攻其邪 ,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儒门事亲·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通过祛邪而达到扶正的目的。张氏重视下法以强身的理论。他说“下之攻病 ,人亦所恶闻也。然积聚陈于中 ,留结寒热于内 ,留之则是耶 ?逐之则是耶 ?《内经》一书 ,惟以气血通流为贵 ;世俗庸工 ,惟以闭塞为贵 ,又止知下之为泻 ,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 ,乃所谓补也。陈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 ,…  相似文献   

3.
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遣药组方上有独到的研究。他从人体脏腑的整体观出发,认为:“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连络,互为犄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亦犹相连营垒之相救应也。又加补药以为之佐使,是以邪去正气无伤损”。这是张氏用药组方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就张氏用生赭石配伍方面,作粗  相似文献   

4.
张子和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后世称其为攻邪派宗师。张氏不仅擅长以攻法疗疾 ,而且他对儿科理论也有独到的见解 ,其中的育子思想甚为精辟。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推行 ,独生子女的增多 ,优生优育问题为整个社会所重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 ,不少人在育子方面有一些偏颇之处。用张子和的育子思想来审视今天的育子方法 ,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张氏的育子思想概括如下。1 重胎教张氏在《儒门事亲》卷五“发热潮搐”案中 ,描述了其病因病机及症状。根据其描述 ,类于“先天性癫痫” ,其多因母亲怀孕 ,突受惊恐所致。《…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运用鸡内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著名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一生重视临床实践,精研药性,用药精练,配伍严谨,创新颇多。笔者对张氏代表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运用鸡内金的方剂及医案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特色,以鉴张氏善学而且勇于创新之风。  相似文献   

6.
李建香 《光明中医》2009,24(8):1447-1448
金元时期,作为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治病多以汗、吐、下三法为主要手段,被后世尊奉为攻邪派的宗师.然而张氏的补法却独树一帜,内涵极其广泛,提出"制其偏盛即补"的思想.不论在攻邪中,还是在攻邪后,张氏都十分重视补法,重视气血宣通,其补法思想是非常独到的.  相似文献   

7.
张子和学术思想、渊源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气致病的病因发病学观点;三邪理论;以通为用,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的观点;五志七情,病从心发的观点是张子和的主要学术思想。张氏之学,为明清医家开辟了温病学说的先河,阐发了攻邪与扶正的辩证关系,发展了中医学的治则理论,启发了现代用“以通为用”的观点指导临床。实乃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独树攻邪治病一帜的伟大医家。  相似文献   

8.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受到完素学术思想影响,重视邪气为病,对中医的治法作出了贡献。他在临床上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观点,认为人身之病都是邪气之所为,因此祛除病邪是治疗疾病的首要环节,提出以汗、吐、下三法包治百病。因此,后世推崇张从正为攻下派的代表医家。张氏认为,人身之病,皆邪气之所为,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均可使  相似文献   

9.
段雷 《河南中医》2014,34(2):359-360
张子和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善用汗、吐、下三法。舟车丸为张氏所喜用,为"下法"的代表方之一。《儒门事亲》中舟车丸出现的频率较高,张子和用其治湿形之类病。  相似文献   

10.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临床善用汗、吐、下法治病疗疾 ,故称之为“攻邪派”。张氏曾说 :“大凡药方 ,前人所以立法 ,病有百变 ,岂可持方”。按此原则 ,在立法不变的前提下 ,对原有方剂进行衍化以适合病情变化的需要 ,或对前贤名方加以增减改造而创新方 ,而不是拘守原方 ,不知达变。张氏虽对仲景方十分推崇 ,但也说 :“慎勿滞仲景纸上语 ,惑杀世人”。这种既尊古又不泥于古的思维方式 ,使张氏在学术观点上不断创新 ,在方剂的运用上也是如此。一首方剂 ,组成诸药的相互配伍关系、剂量比例大小、剂型变换、药味损减及煎法服法等诸多因素 ,…  相似文献   

11.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雎州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约生活于公元1156 ~ 1228年,享年72岁.张氏随其父学医,又酷好读书,喜爱吟诗,性格豪放,与当时著名的东州学者麻九畴,门人常德一起,研讨医理.张氏之学,宗奉《内》、《难》、《伤寒》,并私淑河间,在临床上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具有独到见解,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其不仅在急性病中,而且在慢性病的治疗中也普遍使用,发展了以寒凉攻邪为特点的攻邪学说,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倡导“治病当用药攻,养生当用食补”,均有独到之处。本文选择张氏临床运用汗、吐、下三法的案例从辨证思路与治疗特色进行分析,以供临床运用三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为攻邪派代表。七方十剂 ,是方剂分类的理论标准 ,在组方时基本未被历代医家采用。张氏对七方十剂理论进行论述 ,是从弘扬攻邪三法及临床运用出发 ,并未完全依此分类方剂。1 七方新义依子和之说 ,大方有二 ,小方有二 ,缓方有五 ,急方有四 ,奇方有二 ,偶方有三 ,复方有三 ,把方剂分七类。涵括了方剂的整体配伍、药品数目分量、君臣配伍比例、药性气味厚薄、毒性峻缓、治疗效应、剂型、服用量等内容。李时珍《本草纲目》将子和所论作为七方十剂的主要文献而收录 ,对后世方剂理论的发展影响较大。仅以张氏发挥部分 ,…  相似文献   

13.
熊选璞 《四川中医》1993,11(6):10-11
张子和乃金元四大家之一,学术上以阐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而著称,临床治病则以擅长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而闻名。但这并非其学术思想的全部。张氏治病虽以攻邪立论,但对补法的认识和运用亦颇具独到之处。本文仅就其补法特点及运用探讨于下。  相似文献   

14.
张子和学术思想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子和是我国金元时期四大医家之一 ,也是攻邪派的代表人物。张氏学术思想以攻邪为主 ,善用补法 ,重视食疗食养[1] 。有关张氏学术思想之源流 ,历代考证不详。为了弘扬张子和学说 ,把握理论精髓 ,特对张氏学术思想的源流予以探讨。1 张子和并非河间学术传人元·脱脱《金史·本传》指出 :“其法宗刘守真”。现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指出 :“从正之学 ,远则取法乎《素问》、《伤寒论》 ,近则独宗于刘完素” ,又说 :“是河间之学传至张从正 ,又为之一变矣”。任氏的折中之说 ,非指张子和乃刘河间的学术传人。自金元以来 ,未见明确证据可证实张…  相似文献   

15.
(上续“张子和的学说”)张氏所谓汗吐下三法,包括内容很广:引涎、漉涎、嚏气、追泪等凡上行者皆属吐法范围;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属汗法范围;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等凡下行者皆属下法范围。而且张氏“亦未尝以此三法遂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比如说:张氏固然极力反对滥用温朴,主张五谷、五肉、五菜为最好的补养方法,所谓“养生论食补,治病论药攻”,但张氏也认为“病有百变,岂可执方?”“岂有虚不可补,实不可泻之理哉?”掌握或攻或补的前提在于全面地分析“天地寒暑之理,以人  相似文献   

16.
对张景岳的八阵分类新法进行了研究,同时对186首新方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张氏组方师古不泥,善于补阙创新;治疗上擅长补虚,并倡导阴阳两调,精气并补两法。对于虚实夹杂之证,主张以扶正为要;用药与配伍上,强调用药以精一为贵,运用灵活,加减有则,并善于配合药物的升降动静等以纠正病气之偏,立法精当,配伍严谨。作者认为,这些特色不仅反映了张氏对方剂研究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启迪人们对待前人之方,既要掌握其制方之理,又要通晓其权宜之变。《新方八阵》是《景岳全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积数十年临床经验,研究方剂的代表作,成书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24年)。该书首创了八阵分类法,并创立了新方186首,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不少研究,然大部分侧重于某一方、某一法的研究,而系统论述张氏研究方剂学术思想的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拟从景岳新方的分类、立法、用药诸方面对其作一粗浅探讨,以冀对学习古代医家制方经验,发掘古方之精华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7.
灌肠原为西医的一种治疗手段,起清洁、通便作用。自从60年代初,第一次用中药灌肠治疗肾功能衰竭以来,取得了可喜成果。其作用已日益被重视和公认,应用日趋广泛。故系统整理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肾衰之资料,对于提高疗效,并使之规范化,很有必要。故笔者就有关文章,作一综述。 1 常用方药与疗效中药灌肠治疗肾衰的方剂一般以复方为主,但也有用单味药的。按功效可分为两类。一类属扶正攻邪并用,一类属攻邪为主。 1.1 扶正攻邪并用类方剂 1.1.1 温阳泄浊方此亦为中药保留灌肠的常用方,组成是大黄、附子、牡蛎。秦氏  相似文献   

18.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 ,也称其为攻邪派。他所处的时代是 :“燔针壮火 ,炼石烧砒 ,硫、姜、乌附 ,然后为补 ,医者喜用辛温燥烈以温补 ,疗者喜温恶寒 ,喜补恶泻 ,这种不良风气十分流行。”张氏力纠时弊 ,强调“治病当论药攻” ,倡导药邪攻病。对现代化学类药物引起的药源性疾病人们都很重视 ,面对中药 ,少数人错误地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 ,认为可以随便服用 ,这是很不正确的。 80 0年前的张子和已经认识到药物为致病源之一 ,明确提出了“药邪”说 ,这是对中医病因的一个发展 ,惜乎未能引起后世足够重视。张子和认为形成“药邪”的一个因素是…  相似文献   

19.
吐法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勤(河南省开封市第一中医院) “其高者,因而越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确立吐法理论的渊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瓜蒂散”首开吐法先河,金·张子和对吐法研究达到高峰,张氏擅于攻邪,擅用吐  相似文献   

20.
张从正,字子和,为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张氏之学,宗奉<内经>、<伤寒论>,并受刘完素"火热"理论及其治病经验的影响,形成了以攻邪祛病为核心的独特的学术思想.临证善用汗、吐、下三法,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代表人物.事实上,张从正不仅重视攻邪治病,而且对补法的认识和运用也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从其代表著作<儒门事亲>中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