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和生物羊膜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85例(93眼)PAC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46眼),对照组42例(47眼)。对照组给予标准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生物羊膜植入治疗。术后复查眼压,观察滤过泡形态和前房形成情况。结果术后3、6、12个月观察组眼压与对照组比较均下降(P〈0.01)。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保持率为95.7%,高于对照组的76.6%(P〈0.01);观察组未发生浅前房或前房消失情况。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生物羊膜治疗PACG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生物羊膜移植与丝裂霉素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治的4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划分,24例(30眼)单纯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对照组,23例(29眼)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患眼术后1周、4周、12周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前房等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4周、12周时间点患眼视力、眼压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且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患眼视力较对照组改善显著,眼压也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29眼中未有浅前房发生且只有1例眼出现非功能型滤过泡,对照组30眼中出现5例眼浅前房及6例眼非功能型滤过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常规的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生物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技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效果理想,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值得临床上广泛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陈海霞 《中外医疗》2013,(12):30-30,32
目的探讨研究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0—2012年间所收治的44只青光眼患眼进行了分组效果对比。结果术后6个月的房水流畅系数、眼压水平等方面均由治疗组显示显著统计学优势,其它方面两组间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生物羊膜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作为一种安全、简易、经济、有效的联合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子峰 《广东医学》2001,22(7):633-633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 ,探讨其并发症及预防。方法 对 1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术后随访 3~ 2 4个月。结果 眼压由术前 3 34~ 8.5 ( 5 .47± 1 32 )kPa下降至 0 40~ 3 .5 6 ( 2 .33± 1 0 5 )kPa ,手术成功率为 75 % ( 9/12 ) ,术后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 83 % ( 10 /12 )。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黄继化 《吉林医学》2014,(15):46-324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2例(38眼)行小梁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18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房角分离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疗效。结果: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眼压为(14.76±2.78)mm Hg(1 mm Hg=0.1333 kPa),前房深度为(3.07±0.35)mm,对照组眼压为(21.51±3.69)mm Hg,前房深度为(2.34±0.2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梁切除术仍然是被广泛采用的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式,但术后滤过道粘连及瘢痕化仍然是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抗纤维药物如丝裂霉素C(MMC),5-氟尿嘧啶(5-Fu)的应用确实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但仍有局限性,羊膜可以稳定地重建眼表,且具有低抗原性和抑制纤维形成,我们将羊膜应用于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①临床资料。2003年10月~2005年9月于我科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0例56眼;年龄在46~71岁;男性22例24眼,女性28例32眼。男性双眼2例,女性双眼4例,无其他眼部或全身异常,分别在2年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护理措施。方法对88例(108眼)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观察及护理。结果88例青光眼患者中83例眼压得到控制,治愈出院,5例好转。结论术前做好解释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做好并发症预防及出院健康指导是确保该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1999年11月~2003年11月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有20例在急性期高眼压状态下施行小梁切除术,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失明,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滤过性小梁切除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青光眼特别是原发性青光眼的主要手术方式,但常因纤维细胞的增生形成瘢痕、慢性炎症及新生血管等导致滤过口堵塞使其具有一定的复发率。我科于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对12例(共12眼)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小梁切除加生物羊膜移植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双层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50岁以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的并发症和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24例(33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7例(17眼)行双层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16例(16眼)行丝裂霉素C贴覆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术后并发症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所有研究对象随访6月。结果术后1周两组视力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眼压均下降,1周试验组眼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成功率无差别(P>0.05)。术后6月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和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薄壁滤过泡、切口漏、持续性低眼压以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生物材料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层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而便捷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瘢痕的形成,充分而稳定的降低眼压,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围手术期的针对性护理方法,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止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以23例(24眼)接受该项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制订科学详细的健康教育计划,加强术前指导,严密术后观察,督促定期复诊.结果 23例(24眼)术后平均眼压(16.67±4.24)mm Hg,较术前平均眼压(45.63±9.41)mm Hg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无任何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生物羊膜治疗难治性青光眼,手术成功率高,疗效确切.根据疾病特点,制订个体化健教计划,充分做好术前准备,认真做好术后观察,切实做好督查复诊,是眼压控制良好,无护理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4例70眼闭角型青光眼分成两组,按时间顺序先行的34眼术中用MMC的小梁切除术和后行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36眼为两组.分析两组间术后眼压、滤过泡及前房成形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第1d的浅前房发生率观察组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59%(P<0.05);观察组术后第5d浅前房发生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17.64%(P<0.05);平均随访8个月,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88.89%,对照组85.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眼压观察组21mmHg以下者32眼,控制率88.89%,对照组29眼,控制率为85.29%,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中加羊膜移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方法 :为 10例、12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巩膜瓣下植入羊膜 ,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眼内反应及并发症 ,随访 3~ 5个月。结果 :术后炎症反应轻 ,眼压控制良好 ,术后眼压为 14~ 19mmHg ,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安全、有效地降低眼压 ,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施行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33例38眼,术后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及并发症。结果出院时视力比术前视力提高6眼(占15.79%),视力不变30眼(占78.95%),视力下降2眼(占5.26%)。38眼前房均在术中形成,2眼发生浅前房,经调整巩膜缝线后恢复正常。术后眼压较高者2眼经调整缝线松紧后恢复正常。根据术后眼压高低及前房深浅,对可调整缝线进行拆除。结论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是老年人常见病,是各种原因而导致房角突然或进行性关闭,周边巩膜阻塞小梁网使房水排出受阻,眼内压急剧升高或进行性升高的一类青光眼。手术治疗是解除瞳孔阻滞,重新开放房角,预防视神经进一步损害的根本方法。滤过手术是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一种手术方式。现对我院56例(63眼)行滤过手术的原发性闭角性青光眼的手术前后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方法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2例56眼,用2%毛果芸香碱眼液治疗后眼压可降低至正常范围内,一周后行复合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术后3个月时的前房及房角情况、视力﹑眼压﹑并发症.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52例56眼中38眼视力提高,14眼视力不变,4眼视力下降;术后3月时平均眼压(14.76±3.42)mmHg,与术前眼压(54.65±9.88)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12,P<0.001),术中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术眼术后一周前房明显较术前加深,术后3月时UBM复查前房深度,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8,P>0.5);房角情况:术前48眼房角全部粘连闭合,8眼房角闭合3/4周,术毕时间接房角镜下检查56眼前房角均360°开放,术后3月房角复查17眼房角粘闭>1/2周,34眼房角粘闭≤1/2周,5眼房角开放.结论复合小梁切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白洪真 《中原医刊》2007,34(24):93-93
目的总结非穿透小梁切除羊膜植入术的护理经验,提高其手术成功率。方法对66例(87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实施非穿透小梁切除术,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和康复指导。结果非穿透小梁切除加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术后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满意,并发症少。结论对非穿透小梁切除加羊膜植入术患者,提出术前指导,术后严密观察视力、眼压变化、眼部炎症反应及滤过泡情况,指导患者按时复诊是保证手术效果的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远期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视敏度缺损(16.17±5.08)db、缺损值(15.78±4.89)db、IOP(23.18±5.27)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为76.67%(23/30),显著小于观察组93.33%(2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观察组为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和单纯小梁切除术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1例(31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患者,其中17例(17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治疗,14例(14只眼)接受小梁切除术治疗。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等状况。结果术后随访10个月,发现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在眼内压降低值[(20.59±7.94)mmHgV8(24.85±14.39)mmHg,P=0.614)]、治愈率(88.24%VS71.43%,尸卸.370)、功能性小泡形成率[76.47%(13/17)vs78.57%(11/14),P=0.094]和并发症发生率【(47.06%(8/17)VS.50.00%(7/14),P=0.380)】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大多数患者不能用降低眼内压的药物。在小梁切除术组需要额外的手术干预,包括对眼前房的改善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法。结论即使在小梁切除术后的白内障和并发症患者中,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额外的手术干预,但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和白内障并发性患者时,超声乳化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显示出类似的眼内压降低值、成功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潘霖 《吉林医学》2013,(30):6355-6356
目的: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41例(4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做好围术期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4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和经心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做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护理,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