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拔牙治疗对高角病例颅颌面垂直向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拔牙矫治对高角病例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畸拔除前磨牙矫治或非拔牙矫治的青少年高角病例(MP-SN≥38 °)各2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矫治方案治疗前后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变化.结果 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治疗后U6-PP、N-Me、ANS-Me、L6-MP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3.14~16.22,P<0.05、0.01);两组之间比较,Y-axis、L6-MP矫治前后差值差异有显著性(t=2.59、2.93,P<0.05).结论 拔除前磨牙正畸矫治并不能改变高角病例的下颌平面角和下颌的生长方向,同时该组磨牙高度增加更多.  相似文献   

2.
丁艳美 《甘肃医药》2015,(4):290-291
目的:观察拔牙用于高角病例对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6例正畸拔除前磨牙矫治的高角病例,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平片进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结构的变化,观察拔牙是否造成高角病例颅颌面垂直向结构的改变。结果:拔牙后,46名高角病例ANS-Me、L6-MP、N-Me、U6-PP均明显增加(P<0.05),Ul-PP、MP-SN、MP-PP、PP-SN、Y-axis、L1-M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拔牙用于高角病例矫治前后,下颌平面角及生长方向并未显著改变,但磨牙高度明显伸长,因此额外支抗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垂直方向支抗控制(VHA)与行生理性支抗(PASS)矫治技术治疗儿童上颌前突病,对其颌平面角变化、颏部形态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76例上颌前突儿童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VHA组和未行VHA组,2组患儿均采用PASS矫治术进行矫治,VAH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垂直方向的支抗控制。结果VHA支抗对于上中切牙的唇向前突有明显改善(P < 0.01),支抗控制联合VHA对于牙齿矫形后牙齿在垂直方向上的生长有较好控制(P < 0.05~P < 0.01),从使病人下颌骨在逆时针上前上方旋转,出现治疗后下颌骨向前旋转,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对于小儿上颌前突的治疗,特别对于比较困难的矫治病例,往往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治疗措施使支抗得到加强,因此能够有简单高效的增强支抗的方式(如垂直方向支抗控制)尤为重要,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使病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应用微种植支抗关闭正畸拔牙间隙对下颌垂直向位置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解放军306医院患者20例,将应用微种植支抗的高角正畸拔牙患者进行5项与下颌垂直位置有关的指标测量,对治疗前后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中切牙(U1)治疗前后【(33.01±2.43)、(30.70±2.53)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第一磨牙(U6)平均压低治疗前后『(23.93±1.99)、(22.78±2.02)mm]垂直向位置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GOGN—SN、FNA、Oc.cp—FH)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种植支抗辅助高角拔牙正畸治疗后,上颌中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呈现一定程度压低,下颌平面角及合平面角减小,下颌产生一定程度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5.
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颅颌面软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拔牙或不拔牙矫治对临界病例颌面部软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以5位正畸专家临床判断出的33个临界病例为样本,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上述病例治疗前后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再根据这33名患者实际接受的拔牙还是不拔牙、以及拔第一双尖牙还是拔第二双尖牙治疗进行分组.33例中有12例采用了不拔牙治疗,13例采用了拔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8例采用了拔4个第二双尖牙治疗.用头影测量学上常用的15项软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临界病例拔牙组与临界病例不拔牙组在治疗前的软组织侧貌没有一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拔4个第一双尖牙组的患者颏部倾斜度(PosBs/FH)明显小于不拔牙组;而其软组织颌凸角(Ns-Sn-Pos)明显小于拔4个第二双尖牙组.治疗后拔4个第一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软组织侧貌无一项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但拔4个第二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之间有6项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牙与非拔牙相比,软组织变化量最大的是:颏部倾斜度(PosBs/FH)、下唇突度(LL-SnPos)和软组织B点相对于审美平面的突度(Bs-EP).结论:虽然治疗前拔第二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软组织侧貌比较接近,但治疗后拔第一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侧貌更加趋于相同;与不拔牙组相比,拔牙矫治对软组织侧貌改变更多的是下唇及颏部,而不是上唇突度.  相似文献   

6.
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牙颌面硬组织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比较拔牙或不拔牙矫治对临界病例牙颌面硬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以5位正畸专家临床判断出的33个临界病例为样本,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上述病例治疗前后牙颌面硬组织的变化,再根据这33名患者实际接受的拔牙还是不拔牙、以及拔第一双尖牙还是拔第二双尖牙治疗进行分组.33例中有12例采用了不拔牙治疗,13例采用了拔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8例采用了拔4个第二双尖牙治疗.用头影测量学上常用的20项硬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临界病例拔牙组与临界病例不拔牙组在治疗前的牙颌面硬组织结构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拔第一双尖牙组的前颅底平面-下牙槽座点角(SNB角)比拔第二双尖牙组的SNB角小(4.0±1.3)°(P<0.01);治疗后拔牙组与不拔牙组以及拔第一双尖牙组与拔第二双尖牙组之间的差别主要为牙位改变.结论:临界病例很难通过常规头影测量来区分是否需要拔牙治疗;这两种治疗方案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前牙矢状方向突度及倾斜度的变化,而颌骨位置关系及垂直方向上下颌、牙合、颅底平面角没有显著性差别;与拔第一双尖牙相比,拔第二双尖牙可以较好的保持上切牙的唇倾度不减小,且拔第二双尖牙对牙颌面结构的影响效果与不拔牙治疗相近,但拔第一双尖牙可以明显减小上下前牙的突度和倾斜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技术对安氏Ⅱ类拔牙矫治病例垂直向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常规使用两颗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的28例安氏Ⅱ类正畸减数拔牙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头颅侧位X线片的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发现垂直向指标中,下颌平面角 SN-MP平均减小1.40°±1.45°,FMA平均减小1.58°±1.32°;后前面高比(S-Go/N-Me)平均减小 1.42%±1.43%;Y轴角平均减小1.03°±0.99°,面角平均增大1.37° ±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上颌磨牙平均压低(0.68±1.40) mm,上前牙平均压低(1.07±1.55)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治疗后有一定的上磨牙压低,产生了一定的下颌平面逆时针前旋,对侧貌改善产生了积极影响。结论: 常规上磨牙颊侧微种植体支抗有一定的垂直向控制能力,可以产生一定的下颌逆时针旋转,可更好地改善安氏Ⅱ类患者的侧貌。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种植支抗非拔牙矫治成人上颌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上颌前突畸形成人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强支抗矫治,治疗组患者采用种植支抗非拔牙矫治,比较两组患者矫治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的矫治方法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1-Y、U1-Y、L1-MP、U6-Y及U1-L1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种植支抗非拔牙矫治成人上颌前突畸形效果显著,可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侯玉 《中外医疗》2013,(28):80-80,82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架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行口腔正畸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都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非种植体强支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专用的微型种植体进行支抗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适感,而对照组患者4例出现水肿现象,观察组患者上中切牙倾角差和上中切牙凸距差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而磨牙位移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具有操作简单以及可靠性好等优点,可以提供比较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SPEED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时支抗丧失情况.方法 选取安氏Ⅰ类双颌前突需拔牙四个第一双尖牙矫治的患者16例,全部采用SPEED矫治技术矫治,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时不做任何支抗,矫治前后均拍摄X线头颅侧住片并对11项测量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U6-PP及L6-PP矫治前后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1),说明上下颌的支抗磨牙均有前移,支抗丧失.Ul-SN,U1-NA矫治前后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说明上前牙内收以腭向倾斜为主.结论 提示在利用SPEED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时也应注意控制支抗及加强对上颌前牙转矩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安氏Ⅱ1错畸形拔牙矫治中拔牙位置的选择和矫治效果。方法 选择临床安氏Ⅱ1错畸形患者 2 5例 ,分为三组 ,第一组为骨性上颌前突 ,下颌发育正常或后缩 ,上下牙弓拥挤度在Ⅰ度以内的患者 11名 ,拔牙模式为4|45 |5 。第二组上颌发育正常 ,下颌发育不足 ,上下牙弓拥挤度为Ⅱ~Ⅲ度的患者 10名 ,拔牙模式为4|44 |4。第三组上颌发育正常 ,下颌发育不足 ,上牙弓拥挤度Ⅲ度 ,下牙弓轻微拥挤或无拥挤 4名 ,拔牙模式为4|4  |  。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系统矫治。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到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 ,前牙覆覆盖关系正常 ,上下牙中线对齐。前两组病例磨牙关系为中性 ,第三组病例磨牙关系为完全的远中关系。结论 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 ,上颌一般选择拔除第一双尖牙 ,下颌拔牙模式则与下颌后缩程度、下牙列拥挤度、下前牙唇倾度以及磨牙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畸患儿在1~2年的固定矫治过程中支抗控制好坏,导致治疗目标.研究显示[1],正畸过程中严格控制支抗是必要的.我们采用直丝、方丝弓矫治过程中来观察,支抗对维护正畸疗效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4.
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25例拔牙(4个第一前磨牙)患者和25例不拔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研究模型的上颌和下颌的前牙弓和后牙弓的宽度进行测量,以检验拔牙矫治是否会导致牙弓的狭窄,并进而影响其美学效果.方法:在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的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将尖牙间和磨牙间的宽度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两组病例中,下颌尖牙间和磨牙间的宽度相同,在拔牙病例中尖牙间宽度比不拔牙宽度多0.93mm(P<0.01).结论:拔牙矫治与不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导致牙弓狭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以微螺钉为支抗,用直丝弓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后的软硬组织变化。方法 20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正畸患者,使用微螺钉种植支抗结合滑动直丝弓技术关闭拔牙间隙,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 上颌切牙切缘平均腭向移动7.15 mm,压低1.63 mm。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平均远移0.80 mm,压低 1.80 mm。下颌切牙切缘平均后移4.65 mm,伸长0.48 mm。下颌磨牙近中接触点平均近中移动0.18 mm,伸长 1.18 mm。A点、B点后移。上唇突点、下唇突点后移。结论 微螺钉在关闭拔牙间隙过程中能发挥强大的支抗作用,明显改善侧貌,对上颌骨也有一定的骨改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的腭杠腭托口内支抗系统矫治双颌前突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支抗作用.方法:选取12~26岁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34例,均在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后,应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支抗设计采用腭杠腭托联合支抗系统(横腭杆+Nance弓);分析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以及牙颌研究模型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磨牙平均前移(1.50±0.85)mm,但未达到拔牙间隙的1/3;上下切牙平均内收量分别为(4.73±2.64)mm和(5.52±4.62)mm;双颌前突软组织侧貌有较大改善(Ls-E,Li-E,Cm-Sn-Ls,Pg′B′-FH,A′Ls-FH,Z角的改变,P<0.01);磨牙伸长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下颌平面角、面高比以及后牙弓宽度改变没有显著性(P≥0.05);上下牙槽骨的变化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腭杠腭托联合支抗系统对于矢状向、垂直向、水平向支抗控制较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非依赖性口内强支抗系统;对于矫治双颌前突拔牙病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强支抗.  相似文献   

17.
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收集错牙合畸形患者50例,均采用MBT(3M)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结果50例患者经12~20个月的矫治(平均16个月),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MBT直丝弓矫治器可用于国人的各类错牙合矫治,但各案仍需个别处理。  相似文献   

18.
黄俊强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5):545-546,552
目的通过评估安氏Ⅱ错(牙合)及双颌前突拔牙矫治病例硬组织垂直向的变化,探讨Ⅱ类错(牙合)及双颌前突的治疗机制,探讨Tweed-Merriffield矫治技术特点及其在具体病例中的具体表现.方法Ⅱ类错(牙合)及双颌前突患者15例.男2例,女13例;年龄12~24岁,平均17.4岁.拔牙4/4|4/4或84/84|48/48,采用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颌骨垂直生长型未改变,SN-MP、FH-MP、PP-MP角有轻微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下颌磨牙高度得到控制,表现为FH-OP角SN-OP角略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矫治结果没有出现不利于Ⅱ类错(牙合)及双颌前突错颌侧貌的垂直生长;ANB角减少,并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有效的垂直控制,有利于矢状方向的改善.结论Tweed-Merrifield技术通过定向力系统的施行,促使下颌平面、颌平面向逆时针旋转,有利于突侧貌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中拔牙位置的选择和矫治效果.方法选择临床安氏Ⅱ1错(牙合)畸形患者25例,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骨性上颌前突,下颌发育正常或后缩,上下牙弓拥挤度在Ⅰ度以内的患者11名,拔牙模式为.第二组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不足,上下牙弓拥挤度为Ⅱ~Ⅲ度的患者10名,拔牙模式为.第三组上颌发育正常,下颌发育不足,上牙弓拥挤度Ⅲ度,下牙弓轻微拥挤或无拥挤4名,拔牙模式为.全部病例均采用方丝弓矫治系统矫治.结果所有病例均达到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牙合)覆盖关系正常,上下牙中线对齐.前两组病例磨牙关系为中性,第三组病例磨牙关系为完全的远中关系.结论拔牙矫治安氏Ⅱ1错(牙合),上颌一般选择拔除第一双尖牙,下颌拔牙模式则与下颌后缩程度、下牙列拥挤度、下前牙唇倾度以及磨牙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矫治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者32例。用微种植支抗结合MBT矫正器进行矫正,观察矫治前后硬组织、软组织、模型指标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矫正后前牙明显压低、内收、牙冠变短,覆颌和覆盖明显改善,软组织指标Stoms—U1、ULP、LLP、露龈宽度明显变小,U1/PP角、鼻唇角、Z角明显增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磨牙无明显移位(P〉0.05)。结论微种植支抗能有效压低前牙,阻止前牙飘移,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上齿槽前部垂直向过度发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