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资料,32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①肿瘤大小约8~30cm,肿瘤的形态绝大多数不规则,所有肿瘤均位于腹膜后间隙。②32例脂肪肉瘤中,20例肿块中含有典型的脂肪成分,其cT值为-20—130Hu。增强扫描时肿块内的脂肪成分无强化,软组织成分轻度强化。结论cT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定位诊断以及判断肿瘤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对高分化型脂肪肉瘤或含脂肪的其他类型脂肪肉瘤能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CT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对其大小、形态、边界、密度、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增强扫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这些征象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36例中,CT正确定位31例(86%).全组病例瘤体平均体积为6.3 cm×9.7 cm×11.2 cm.32例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29例密度不均匀,可见坏死、出血或钙化.所有病灶均不同程度推压周围组织器官,28例与周围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粘连,部分边界不清晰,其中17例累及周围组织.增强扫描脂肪肉瘤内部的条状分隔及软组织肿块、结节可见轻度强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及横纹肌肉瘤呈中等程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结论 CT能准确定位腹膜后软组织肉瘤,明确肿瘤的特征、范围以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脂肪肉瘤:螺旋CT动态增强的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13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流率3ml/s.复习CT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3例脂肪肉瘤中脂肪瘤样脂肪肉瘤5例,硬化型2例,黏液型3例,去分化型2例,混合型1例.肿瘤形态不规则9例,规则4例.直径11.3~29.7cm,平均14.9cm.不同类型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密度多样.肿瘤实质成分动脉期轻度至中度强化,内可见肿瘤血管;门脉期强化程度有所增加,不同类型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多样.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境界不清,跨腹膜后器官间隙生长,成分复杂,动态增强为进行性延迟强化.认识脂肪肉瘤的各种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血液动力学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1例,8例术前经螺旋CT或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注射速率采用3 ml/s;3例经MRI SE T1WI、T2WI和T1WI动态增强成像.仔细复习CT和MRI扫描结果 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11例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中,肿瘤呈椭圆形8例,不规则形3例.6例边缘毛糙,5例边缘较光整.肿瘤直径5.3~16.2 cm,平均9.1 cm.平扫CT值24.1~42.6 HU,平均34.9 HU;动脉期35.5~57.1 HU,平均46.7 HU;门脉期43.5~86.4 HU,平均59.8 HU.6例瘤内可见肿瘤血管影.相对于肌肉,MR T1WI呈略低信号3例,T2WI呈等信号1例,略高信号2例.MR动态增强强化方式与CT强化相仿.所有肿瘤均可见程度不等坏死.结论 腹膜后平滑肌肉瘤体积较大,坏死较明显,动态增强CT和MR可以诊断多数肿瘤.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6岁。左下腹不适1个月余。体检:左下腹有深压痛,未触及肿块。B超提示左下腹膜后一大小约5.8cm×5.9cm肿块。CT表现:S1平面左腰大肌后内侧可见一大小约6.0cm×4.5cm的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不均匀,平扫CT值20~34HU(图1),增强扫描肿块呈轻至中度强化,CT值20~48HU(图2),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坏死区,腰大肌前缘呈“新月”形,肿块与脊柱之间脂肪图1CT平扫:左腰大肌后内侧见一大小约6.0cm×4.5cm肿块,边缘光整,密度不均匀图2增强扫描肿块呈轻至中度强化,内见小片状不强化区隙存在。CT拟诊:左腰大肌良性肿瘤。手术所见:左腰大肌深面见一大…  相似文献   

6.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结合病理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及其不同组织学亚型的CT表现特点,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28例次(原发11例次,复发17例次)原发于腹膜后区脂肪肉瘤的CT资料,术前CT表现与复核病理切片对照,分析不同组织类型脂肪肉瘤的CT表现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与病理对照。脂肪瘤样脂肪肉瘤(LLS)4例,黏液样脂肪肉瘤(MLS)1例,圆细胞性脂肪肉瘤(RCLS)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DDLS)2例,混合性成分20例。CT图像上,LLS表现为脂肪密度肿块,不均质,有分隔;MIS平扫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肿块。增强扫描可见网状,片状或岛状强化;RCLS表现为无脂肪的软组织肿块。与其他类型的软组织肿瘤难以鉴别;DDLS表现为明显强化的软组织肿块,常伴有分化良好的脂肪瘤样组织。结论 不同组织学亚型的脂肪肉瘤其CT表现有所不同,CT表现的差异取决于病7变内不同组织学亚型的比例。分布及混合的方式,本组中,腹膜后脂肪肉瘤多以混合形式存在,了解这些CT表现特点有助于脂肪肉瘤的术前诊断及分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肠系膜脂膜炎(MP)MSCT的表现特征,提高对其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MP的MSCT表现特点,按照CT标准并结合临床做出诊断。CT平扫34例,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15例,并采用1.25mm层厚和1mm重建间隔获得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结果 49例病变均位于小肠系膜,包绕肠系膜血管;炎症渗出型47例,CT平扫均呈不均匀脂肪密度,CT值-74~-23HU,明显高于腹膜后正常脂肪密度(-116~-92HU),其中13例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脂肪坏死型和纤维化型各1例,表现为脂肪包块内出现肿块,前者为囊性肿块,后者为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中度强化,静脉期CT值上升约40HU。49例中,出现"假包膜征"32例,"脂环征"36例,"小结节"21例,肠系膜血管狭窄2例。结论 MP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是MP非常有价值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心包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及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例心包恶性间皮瘤的CT表现,并与临床病理作探讨分析.2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组(MPR)观察.结果 左心缘旁巨大囊性占位1例,平扫CT值21~24 HU,增强扫描囊内不强化,囊壁实质成分轻度强化,CT值47 HU,心脏局部有受压深度凹陷征象,肿块部分深入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后缘.心包大量积液1例,平扫前中纵隔肿块基本与心包积液呈等密度,CT值32~36 HU,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强化,CT值45~51 HU,肿块与前纵隔血管分界不清,并向后蔓延至左上肺静脉前缘.结论 心包恶性间皮瘤CT表现复杂但有一定特征性,CT增强扫描能够确定肿块大小和范围,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的原发诊断及复发转移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015年12月27例小肠间质恶性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原发CT征象及复发转移后的CT征象。结果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2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男女比例1.7:1,年龄30~80岁。肿瘤大小约2~18cm,其中6例位于十二指肠,11例位于空肠,10例位于回肠,27例均行外科手术病理证实,存在复发或临近器官转移,病程均在6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以腹痛、腹胀和肠梗阻等症状为最多见。表现为向小肠腔外生长的类圆形或圆形的肿块,直径约2~18cm平均约6.4cm,其中≥4cm约14例。其中实性肿块(实性成分≥90%)10例,囊性肿块(囊性成分≥90%)3例,混合性(囊性或实性成分占10%~90%)14例。27例具有实性成分及囊壁的平扫CT值约20~50HU,14例混合性肿瘤实性成分较平扫强化约10~35HU,平均约24.4HU,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3例囊性肿瘤囊壁较平扫呈轻度强化12~15HU,平均约13.7HU。10例腹腔转移肿块呈实性,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强化约20~50HU,平均约33.2HU,呈中重度强化,10例腹盆腔转移随访后多呈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较平扫强化约30~58HU,平均约42.6HU,强化程度较原发灶更加明显。其中7例瘤体内或周围可见粗大的血管,占25.9%。12例首次肝脏转移的患者平扫多呈类圆形低密度影,境界清楚,肿瘤边缘可见环形不规则强化,可见典型的"牛眼征"。2例肺转移肺内可见多发结节。淋巴转移表现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熟悉小肠间质瘤的术前及术后复发转移的CT征象,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膜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NET)的CT及血管造影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PNET的CT和血管造影表现.结果 6例中,5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平扫1例,血管造影4例.CT表现为腹膜后较大囊实性软组织肿块,最大直径约17.0 cm,边界清晰或不清,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呈浸润性或膨胀性生长;平扫肿块密度不均,CT值约14~47 HU,3例示不同程度坏死囊变,2例可见小片状出血灶,1例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肿块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CT值升高约13~25 HU.肿块包绕肾血管2例,累及肾脏并肾血管受压移位4例,肾盂积水4例,累及左肾上腺2例、胰腺1例、左侧腰大肌2例、左侧膈肌1例、左侧输尿管1例.3例可见患侧肾脏出现2支肾动脉,2例腹膜后可见多发淋巴结肿大,1例双侧膈脚后及左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血管造影显示病灶血供不丰富,1例显示病灶呈团块状肿瘤染色征.结论 腹膜后PNET的CT和血管造影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腹膜后其他恶性肿瘤不易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