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吴敢明 《医学文选》2002,21(4):480-480
传统观点认为 ,为避免高血钾 ,腹部手术后 3日内不宜补钾。而笔者在近年来腹部手术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中 ,对术后 3日内补钾与否的对比 ,发现 3日内未补钾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慢 ,且腹胀不易改善 ,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 ,甚至出现低钾血症。反之 ,术后早期补钾者 ,上述症状有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0例 ,男 42例 ,女 1 8例。年龄 1 5~ 65岁。其中阑尾切除术 30例 ,胃十二指肠修补术 1 0例 ,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 8例 ,小肠穿孔修补术 6例 ,肠切除吻合术 4例 ,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 2例 ,术中输血 80 0 ml3例…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为避免高血钾,腹部手术后3日内不宜补钾.而笔者在近年来腹部手术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中,对术后3日内补钾与否的对比,发现3日内未补钾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较慢,且腹胀不易改善,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甚至出现低钾血症.反之,术后早期补钾者,上述症状有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腹部手术后早期补钾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部手术后早期补钾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1月到2007年12月80例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血钾浓度的变化,并观察术后肠蠕动恢复情况。结果:中等以上腹部手术患者手术后血钾浓度明显低于术前,手术后24 h内补钾者较3天后补钾者胃肠功能恢复快。结论:血钾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手术后肠蠕动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中等以上腹部手术术后早期补钾有利于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血清钾离子浓度直接影响腹部消化系统手术后病人胃肠功能的恢复,传统观念认为:由于手术创伤造成组织细胞破坏,细胞内K^+向外释放,术后早期补钾易发生高钾血症,而本组对80例消化系统肿瘤手术后分别采取术后当日(A组)与术后第3天(B组)开始补钾,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围手术期补钾理想时间探讨(附2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补钾理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210例手术前后病人血钾值及术后两组补钾不同时间和量的差别.结果:住院围手术期病人低钾血症发生率为28.1%,其中消化系疾病病人(37.6%)发生率高于非消化系疾病病人(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术后48h内输血的低钾发生率(28.2%),与未输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低钾相关症状的患者血钾值低于正常的占56.5%,无临床表现的7例(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早期补钾者低钾发生率13.6%(6/44),早期不补钾者低钾发生率34.1%(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兼顾生理钾需要量基础上围手术期患者有低钾症状的需要早期足量补钾,有症状而血清钾数值仍在正常范围的也需补钾,尤其是消化系疾病手术后的病人手术当日即可补钾,输血者不应禁忌.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的补钾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15例)。各组补钾液在40分钟内滴完,静滴平衡液1500ml,在补钾后120分钟滴完。用药前、用药后60分钟、120分钟监测参数。结果:用药前四组病人血清钾、镁离子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后Ⅰ组血清钾、镁离子浓度有不同程度降低;Ⅱ组血清钾浓度比Ⅰ组升高明显(P〈0.01),镁浓度降低,尿中钾浓度较高;Ⅲ组血清钾浓度升高幅度略低于Ⅱ组(P〉0.05),镁浓度未降低,尿中钾浓度低于Ⅱ组;Ⅳ组血清钾、镁浓度升高与Ⅲ组无显著差异(P〉0.05),尿中钾浓度明显低于Ⅲ组(P〈0.01)。结论:手术病人常在术前、术中出现低钾血症。静滴门冬氨酸钾镁,由于氨基酸载体作用和镁离子的激活酶作用,使细胞内液钾离子浓度升高明显,有利于细胞内外钾离子的平衡,限制尿液中钾离子的丢失,是一种较理想的术中补钾方法。  相似文献   

7.
关于手术后何时补钾争论已久,我国目前仍以传统观点即手术后3日以内不补钾为主.我们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此观点存在诸多弊端.本文通过对腹部急诊手术后48小时内患者血清钾值动态变化测定,研究探索关于急诊手术后的补钾时机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大手术后低钾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50例消化道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25例,甲组后当日开始补钾、,乙组按传统方法后3日开始补钾,分别比较两组前、术后1、3、5日血清钾、尿排钾量以及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后血清钾均较术前降低,尿排钾量增加,术后当日补钾者较第3日开始补钾者低血钾状态纠正快,肠蠕动恢复早。结论:儿童腹部手术后早期补钾可预防和治疗术后低钾血症,促进肠  相似文献   

9.
目的:监测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围手术期血清钾的变化,以探讨术后补钾的必要性。方法:选择同期住院需开腹根治性子宫切除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补钾组及术后不补钾组,监测其术前24h及术后24h、48h、72h血清钾的浓度。结果:补钾组术后血清均维持在正常水平,与不补钾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不补钾组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平均为46h30min,补钾组为38h10min(t=2.03,P<0.05)。结论:对于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补钾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门冬氨酸钾镁在腹部术后患者补钾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腹部手术患者进行平行、单盲、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对照组单独应用10%氯化钾进行术后补钾,治疗组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替代部分10%氯化钾进行术后补钾.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清钾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日、第1天、第4天血清钾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患者排气时间治疗组(3.52±0.42)d,对照组(4.52±0.32)d,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1).结论 门冬氨酸钾镁可替代部分氯化钾作为补钾的一种有效途径,比单纯应用氯化钾补钾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极化液对体外循环(ECC)二尖瓣置换患者心脏功能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0例心脏二尖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改良极化(GIK)液治疗组(21例)。GIK组于麻醉诱导前经中心静脉给予改良GIK液500ml,对照组给予等量的平衡盐。分别于围术期不同时间点测定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SVR)、肺循环阻力(PV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葡萄糖、胰岛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乳酸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结果GIK组患者术后24h、48h的CI和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SVR、PVR显著低于对照组;ECC期间血浆葡萄糖、胰岛索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低于对照组;术后12h、24h的HOMA-IRI低于对照组;围术期的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ECC结束及术后24h低于对照组;肾上腺素水平ECC结束及术后均高于对照组;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围ECC期给予改良GIK液治疗,改善患者术后早期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应激水平,改善机体代谢,维持内环境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VAMT)手术在早期治疗闭合创伤性血胸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46例闭合性胸部创伤中等量以上血胸且考虑胸腔内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分为VAMT手术组(观察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2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人24小时失血量(ml)、留置胸管时间(d)、住院时间(d)、住院费用(元)、输血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病例均无死亡,观察组病人24小时失血量、留置胸管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观察组输血例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VAMT手术早期治疗闭合性创伤性血胸诊断和治疗同步,疗效安全、并发症少、费用低,适宜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VS)患者血清电解质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VS患者分别于发病后1h内和4、24h检测血清钾浓度(mmol/L,x±s)。结果:30例VS患者的血钾浓度分别是:lh内为2.83±0.49,4h为3.42±0.36,24h为3.71±0.15。VS患者血钾浓度在发病后1h内最低,经统计学处理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VS患者发病后1h内血钾浓度显著降低。临床上应关注VS患者1h内的血钾情况并及时调整电解质等以防止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测术后早期肝内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0例HCC患者,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2年)40例,非早期复发(>2年)30例,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入院主诉为腹痛、术前血清ALP>135 U/L、术前血清AFP>400 ng/ml、术中输血及肿瘤直径≥5 cm与HCC术后早期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腹痛、术前血清ALP及AFP水平、术中输血、肿瘤直径是影响HCC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HCC术后早期肝内复发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腹痛、术前ALP及AFP水平、术中输血及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HCC术后早期肝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沙芬复合小剂量吗啡用于上腹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上腹部手术病人131例随机分为4组,即A组(吗啡30 mg 右美沙芬10 mg)、B组(吗啡30 mg 右美沙芬20 mg)、C组(对照组吗啡30 mg)、M组(吗啡50 mg),术后均使用100 ml一次性镇痛泵镇痛。记录术后3、6、24、48 h VAS、Ramsay镇静评分、活动后VAS评分和48 h内使用吗啡总量并记录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结果]术后6、24 h M组、B组VAS明显低于对照(P<0.05),A组6 h明显低于对照(P<0.05)。活动后VAS在6、24 h吗啡与B组明显低于对照(P<0.05),而A组与对照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在6 h显著高于M组(P<0.05)。各组术后镇静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48 h吗啡总量M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 0.05),A、B组明显低于C(P<0.05)组。术后恶心呕吐病例吗啡组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小剂量右美沙芬与吗啡联合应用可增加吗啡的镇痛效果,减少吗啡用量和副作用,发挥节约吗啡作用,并减少自身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对脊柱外科患者炎性反应、凝血功能及其他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预计出血量超过600 ml, 全麻下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60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自体血液回输组(A组)和异体输血组(B组)。记录2组患者自体或异体输血前、输血后1 h(T2)、24 h(T3)、48 h(T4)、72 h(T5)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 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观察术后感染、切口愈合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A组自体血液回输后T2~T5时点IL-6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P<0.01), 而IL-10均低于B组(P<0.01);2组输血后不同时点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无任何相关输血并发症的发生, 切口愈合良好, 手术后住院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脊柱手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可明显减轻IL-6和IL-10等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变, 减少患者手术后并发症, 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梁桂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0):1134-1135,1140
目的:对采用腹腔镜下自制自体血回收装置进行自体血回输治疗情况总结分析。方法:2007年7月-2010年10月急诊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腹腔内出血患者86例。术中,将一条输血器的一头固定在手术台上,与腹腔镜吸引器头连接,另一头插入无菌空生理盐水瓶盖内,输液管一端插入预先加有100∶1枸橼酸钠的空盐水瓶内,另一端连接吸引器装置。将回收瓶内血液直接通过输血器滤过输给患者。观察患者腹腔出血与回输量、术前、后第1天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86例患者的腹腔内平均失血量为(1 748.34±910.21)ml,术中直接回输自体血350~2 000ml,平均为(944±721)ml。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第1天RBC、Hb、红细胞压积(HCT)、TP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而WBC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在腹腔镜操作和具备自制自体血回输装置前提下,对伴有腹腔内出血的常见妇科急症既可快速寻找到病灶止血,并可最大限度自体血回输,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急性自体血小板(Plt)分离回输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36名择期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ASAⅡ~Ⅲ级,年龄24~60岁,体重53~71 kg。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8):对照组(A组)和急性Plt分离组(B组)。A组行单纯术中自体血回收,B组行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联合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回输及术中自体血回收,整个Plt分离过程在肝素化之前完成。于麻醉诱导前(T1)、肝素化前(T2)、术后1 h、24 h和48 h(T3、T4、T5)各时点记录相关血液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记录ECC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1 h、24 h引流量和异体输血量。结果 B组急性Plt分离处理的全血容量为(1150±168)ml,采集富Plt血浆(177±32)ml,其中Plt计数(1 060±255)×109/L,占全身血容量Plt总数(25±4)%,Plt分离时间(38±11)min。与A组比较,B组术后1 h时Plt计数明显升高,术后1 h、24 h引流量、异体红细胞、Plt输注量和异体Plt输注率降低(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自体血小板分离回输联合术中自体血回收可改善心脏手术患者的凝血功能,并降低术后出血量和异体血的输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灌流介质在连续灌流式宫腔电切术中对患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明确膨宫介质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妇幼保健院2008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200例采用连续灌流式宫腔电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采用膨宫介质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灌流介质生理盐水组[100 mm Hg(1 mm Hg=0.133 kPa)+0.9%生理盐水组],灌流介质5%葡萄糖组(100 mm Hg+5%葡萄组);监测手术开始前、术毕、术后1 h、术后3 h血钠、血氯、血钾、血糖、血渗透压、二氧化碳结合力、尿素氮、肌酐及阴离子间隙等生化指标,比较手术前后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膨宫介质的吸收量与生化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灌流介质5%葡萄糖组术后血清钠、钾、血浆渗透压、阴离子间隙、尿素氮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血糖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其中血清钠、尿素氮、血浆渗透压、阴离子间隙于术后1 h最低,而血糖的最高值及血钾最低值均出现在手术结束时,术后3 h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灌流介质生理盐水组血清钠、钾、血浆渗透压、阴离子间隙、尿素氮均较术前明显下降,血糖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其中血浆渗透压于术毕降至最低,血糖与术后3 h升至最高,血清钠、血钾于术后3 h降至最低,其他指标手术前后均无明显改变。结论选择电解质介质灌流的宫腔镜手术,对维持机体血生化指标的稳定效果优于非电解质介质。宫腔镜手术后机体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血钠水平明显降低,其变化均于术后12 h恢复正常。术中术后严密监测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是宫腔镜手术成功与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不同时期手术的差别,为合理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作者医院2008—06/2013—06月的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共184例,均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分为择期手术组和急诊手术组。择期手术组82例,药物治疗3~5d后,安排手术;急诊手术组102例,入院12h内急诊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24h腹腔引流量、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例均未发生手术死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急诊手术组与择期手术组比较,均显著优于择期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术后24h腹腔引流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患者确诊后,如无明显手术禁忌症,及早行LC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