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横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5):562-563
本文简述仲景脾胃学说主要内容与其思想的独到之处,探讨其在胃癌的预防、治疗及提高疗效、减毒、防止复发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熵流学说导于耗散结构理论,系1969年由普利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所创立。这一理■及范围之广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如物理、化学、社会乃至生命体等学科都可以应用。普利高津认为:“这种新的思想发展……和中国的学术思想更为接近”,“将是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和性理解的很好的结合。”显然,中医引进生命热力学——熵的概念,不仅必要而且有可能。笔者以为熵流  相似文献   

3.
仲景脏真学说的应用长春中医学院(130021)段成功[关键词]张仲景,脏真学说,水肿,血瘀,膨胀《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有云:“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细揣此文,联系其它各篇中的论述,可以看出,这是仲景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后...  相似文献   

4.
5.
郑玉玲 《河南中医》2008,28(11):1-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的医学专著,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一直被后人奉为圭臬,书中所载方剂被誉为"经方".其辨证论治体系、理法方药思维、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理论以及化裁变通用药等,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辨证与治疗,对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仲景学说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及其人文思想为核心的数代医家研究成果的汇集和经验结晶,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作为仲景学说核心的《伤寒杂病论》,无疑是张仲景对人类社会的最伟大贡献。《伤寒杂病论》原书16卷,兼论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可惜原本在战乱中散失。魏晋时著名医家王叔和加以搜集编次,  相似文献   

7.
8.
从整体性原则、相互联系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动态原则、辨证论治原则、抓主要矛盾的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预防思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十个方面全面论述了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说明在当今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仍然需要研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强调应改变传统的学习经典方法。注重从整体上全面完整地把握仲景学说的精神实质和原则。  相似文献   

9.
张机的针灸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稼 《中医药通报》2005,4(1):15-17
张机(约公元150~219年),字仲景,东汉末年河南南阳涅阳(今属邓县)人,中医尊为医圣.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至今仍是中医药大学必修的经典课程.倡导六经与八纲辨证施治,对后世中医药学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仲景学说》是将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进行适当分化和重新整合而成的、针对中医专业和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教材。为此,应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目的,结合实际情况,彻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其进行改革,确定改革的步骤和方法,分步实施,并进行必要的试点,以期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活血化瘀法是仲景创制诸多治法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也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仲景活血化瘀法,弘扬仲景学说,文章通过梳理历代名医和现代研究对仲景活血化瘀法的论述,提出仲景活血化瘀法的应用特点:六经皆有瘀血病证,重视血水互患理论,擅用攻逐瘀血法、温通活血法及虫类药物。为临床活血化瘀方药的选择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问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是万事万物之间沟通的媒介。《周易,系辞》中说,“天地氤氟,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被引进中医学领域,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气学说。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角度、历史角度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进行分析论证,认为伤寒之“寒”字释“正”为合法,义改邪归正,即正伤而致诸病,否则会使“伤寒”狭隘化,违背仲景“伤寒”之本义。  相似文献   

14.
桂枝汤功能调和营卫,解肌发汗,滋阴和阳,补益脾胃.原方既可治表证,又可治杂病.从体质学说角度,进一步阐述了桂枝汤治疗太阴表证的机制,即微汗解表,调节和改善脾阳虚体质,防止疾病的传变.  相似文献   

15.
16.
常鑫  徐崇 《光明中医》2007,22(11):1-2
以辩证唯物主义来评价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局限性,并从中国古代哲学视角来看待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论经络学说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莜 《中医药学报》2000,28(5):42-43
经络学说从起源到形成一个完整的经络体系 ,成为一直生存至今的一门学科 ,这不可否认是同我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的。从《足臂》《阴阳》《脉书》可以看出 ,西汉前经络学说同阴阳五行思想的联系尚不十分密切 ,集中表现为 :①三本书只记有十一条经脉 ;②没有系统的循环网络 ;③没有明确地配属给某一脏腑 ;④所主 (主治 )病证的简单性以及循环部位与疾病发生的对应关系。而至东汉时代《灵枢》成书时 ,经络学说达到空前成熟 ,也许有人提问 :人体正经为什么有十二条 ?为什么人体经络为一循环无端的网络 ?为什么脏腑都恰好同十二经脉相匹配 ?…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医学的精气学说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的源流作了追溯与比较。认为哲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是先民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对自然现象和人体的生命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而中医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的产生,则是古人运用同一思维方法认识人体自身生命现象的结果。中医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并非源于哲学的精学说与气学说,反而对哲学的精学与气学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家诏 《河南中医》2006,26(11):5-8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广西中医学院协办的第十四届全国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5月20~22日在广西南宁举行。本次会议以方法探索、理论创新、教学交流、实践提高为主题。学者们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还对仲景治法及其方药应用作了更深更广的研究和阐述。此外,仲景理论之临床应用及经验体会,也是本届学术研讨会凸显的亮点之一;本次研讨会的新颖之处还在于更多现代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以及实验方法得到开发和引进。  相似文献   

20.
中日仲景学说研究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对于仲景学说的的研究存在诸多差异,比较的结果是:中国学者注重对原著进行理论溯源、引申和发挥;对仲景病因学的认识非常广泛,认为既非风寒一途,亦非多种热性病因所能尽其意;诊疗注重保持施治与辨证在理论上的前后呼应;在运用仲景方药时,推行“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的做法,极讲究辨证,不善固守一方持服到底。而日本学者不重视理论探讨和学术溯源,只是在因、症、方、治等治疗学方面注重探究;在仲景病因学的认识上,存在“万病一毒”及“气、血、水”学说;诊疗模式体现“方证相对”;处方时几乎全盘照抄仲景原方,或数个成方合用,多主张效不更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