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锦宁  陈五岭  梁琦 《医学争鸣》2007,28(15):1401-140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内皮素受体A(ETRA)的表达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之间的关系.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31 只随机分为SAH模型组15只,盐水组10只,穿刺组3只,空白组3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SAH的动物模型,灌注处死后取基底动脉制成切片.进行ETRA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法测量血管周长,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在空白组、穿刺组和盐水组的基底动脉内ETRA有少量表达;SAH组基底动脉内ETRA的表达在3 d组最强烈,其中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最强烈,平滑肌也有表达,10 d组的表达强度仍然较重.空白组动物的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完整,弹力膜无皱缩,管壁薄管腔大.SAH组和空白组的血管在图像上差异较大.通过对SAH组内各时间段标本的血管周长进行图像分析,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SAH后血管周长的变化为:1 h组稍有变化、3 d组管径开始变小,弹力膜出现皱缩;5 d组管腔变化最严重,弹力膜明显皱缩;7 d,10 d组血管表现出由痉挛到缓解的过程.脑血管痉挛最严重的时间晚于脑血管ETRA表达最强的时间.对盐水组血管周长统计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各时间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SAH后脑血管ETRA的高度表达可能是引起DCV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四氯化碳诱导产生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四氯化碳组、正常对照组、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ETRA)治疗组、内皮素B受体拮抗剂(ETRB)治疗组,后2组在四氯化碳灌胃的基础上2次/d(间隔10h)分别皮下注射BQ-123(12.5μg/kg)和BQ-788(15μg/ks);RT-PCR测定大鼠肝组织ETRA mRNA及ETRB mRNA表达水平。结果:内皮素A、B受体拮抗剂治疗组ETRA mRNA表达与四氯化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ETRB mRNA表达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部分调节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肝组织内皮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兔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兔随机分为实验组(枕大池注血)和对照组(枕大池注0.9%氯化纳注射液),分别在注血前1d(D0)及二次注血后2d(D5)行3D-CTA检查,观察DCVS情况及脑血管等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实验组兔基底动脉直径D5平均为D0的69.7%±4.3%,对照组D5平均为D0的98.2%±1.4%,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见基底动脉管壁增厚,内皮细胞脱落。结论3D-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可有效判断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为DCVS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探讨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Control group,C组)、蛛血组(SAH group,S组)和法舒地尔治疗组(Treatment group,T组),通过枕大池单次注血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分别于1 d、3 d、7d和14d采用光镜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变化,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基底动脉上内皮型-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结果:S组大鼠的基底动脉痉挛从建模后1d开始出现,3 d后达到高峰,7 d后明显减轻;eNOS的表达在各时相点明显减弱.T组基底动脉的管径和管壁厚度在建模后3 d、7 d与S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eNOS的表达在3 d、7 d、14d较S组增强(P<0.05).结论:法舒地尔可以有效缓解SAH后的脑血管痉挛,增加eNOS在动脉管壁上的表达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 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 )模型,探讨法舒地尔防治DCV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3组,每组20只。实验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 A H模型,对照组枕大池内注入生理盐水,治疗组SAH模型建立后,法舒地尔静脉给药。血管造影及经颇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血管痉挛情况,造模后第7天取材井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痉挛情况。免疫组织化学和M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底动脉 Toll受体4(TLR4)的表达。结果SAH后血管痉挛模型造模成功,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直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基底动脉直径较实验组明显增加(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 Mestern blot显示治疗组基底动脉 TLR4表达较实验组明显减少(P< 0.05)。结论 SAH后DCV可能与TLR4信号通路有关,法舒地尔能显著降低SAH后基底动脉TLR4表达,缓解SAH后DCV。  相似文献   

6.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对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方法 建立兔CVS模型,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兔子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组、HTK组,尼莫地平(ND)组.除Sham组外,其余3组动物行二次枕大池注血.后两组于第1次注血后第1~5天分别经静脉给HTK或ND.所有动物于第6天处死.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观察各组注血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变化,并对比基底动脉病理改变.结果 与SAH组相比,HTK组基底动脉痉挛不明显(P<0.01),光镜见基底动脉病理改变不明显,ND组基底动脉痉挛无明显缓解(P>0.05).结论 SAH后早期应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对兔脑血管痉挛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在枕大池二次注血模型基础上结扎单侧颈动脉,尝试建立一种适合脑血管痉挛后脑损害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 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注血组和结扎注血组各10只。注血组和结扎注血组均行枕大池二次注血;结扎注血组加行单侧颈动脉结扎。于首次注血后5 d处死全部动物,脑组织切片后行H-E及Tunel染色,测量基底动脉直径并行海马神经元凋亡计数。结果 假手术组动物术后全部存活,注血组术后存活率90%,结扎注血组存活率70%。注血组及结扎注血组均出现明显基底动脉痉挛及海马神经元凋亡(P<0.001),结扎注血组基底动脉直径与注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2),结扎注血组海马神经元凋亡细胞计数较注血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单侧颈动脉结扎结合枕大池二次注血可建立脑缺血损伤症状更严重的脑血管痉挛模型。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内皮素-1(ET-1)、ET-2、ET-3、内皮素受体A(ETRA)、ETRB和内皮素转换酶(ECE)在8周糖尿病SD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差异显示PCR(RFDD-PCR)技术建立正常和8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以半定量RT-PCR和Western印迹方法分别对两组间表达存在差异的6个基因包括ET-1、ET-2、ET-3、ETRA、ETRB和ECE的表达进行验证。 结果 RFDD-PCR结果显示,糖尿病组ET-1、ET-2、ET-3、ETRA、ETRB和ECE表达上调。RT-PCR结果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六种基因和蛋白在糖尿病组的表达(相对D比值)高于正常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P均 < 0.01)。结论 ET-1、ET-2、ET-3、ETRA、ETRB和ECE在DR中呈高表达,提示六种基因可能参与了DR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oll 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 拮抗剂依立托仑四钠(E5564) 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 的作用。 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60 只随机分为3 组,每组20 只。模型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 模型。对照组枕大池内注入0.9% 氯化钠注射液。E5564 组SAH 模型建立后,E5564 静脉给药。血管造影及经颅多普勒评估血管痉挛情况,造模后第7 天取材,HE 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痉挛情况。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基底动脉Toll 受体4 的表达。 结果 SAH 后血管痉挛模型造模成功,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动脉直径明显降低(P < 0.01) ;E5564 组基底动脉直径较模型组明显增加(P < 0.01) ;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 显示E5564组基底动脉TLR4 表达较SAH 组明显减少(P < 0.05)。 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可能与Toll 样受体4 信号通路有关,E5564 可以明显降低SAH 后基底动脉TLR4 表达,缓解SAH 后迟发型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可靠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对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注生理盐水对照(NS)两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SAH模型,NS组同法注等量的NS;在首次注血或注水后35、、7天,每组各灌注处死6只大鼠,取其基底动脉比较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结果与NS组相比,SAH组注血后3、5、7天,基底动脉的内径周长和血管壁厚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脑血管痉挛在第7天达到高峰。结论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可靠的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罂粟碱明胶微球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尽管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方法有扩容、升压、血液稀释以及罂粟碱扩血管,但有些患者难以耐受或无效.需要较少副作用的治疗措施.尤其是局部靶向用药.文中在术中将罂粟碱明胶微球植入痉挛的脑血管周围,明确罂粟碱控释系统对脑血管壁的保护机制. 方法:制备兔的2次注血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使用罂粟碱明胶微球注入兔的自体枕大池注血模型,以7d时在DSA造影下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变化和透射电镜下血管壁病理改变为观察指标,判断治疗效果. 结果:A组(对照组)、B组(SAH模型组)、C组(空白明胶微球组)及D组(治疗组).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分别为(1.06±0.11)、(0.52±0.24)、(0.46±0.16)和(0.92±0.25)mm.D与B、C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透射电镜下,A、D组血管壁无明显病理变化. 结论:在蛛网膜下腔早期鞘内注入罂粟碱缓释明胶微球即对实验性血管痉挛有治疗效果又对血管壁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ET-1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以及[D-Val22]大ET-1(16-38)对基底动脉壁 ET-1表达的影响和不同用药方式和时机的作用是否相同.方法: 采用枕大池双注血法制备36只兔SAH后CVS模型,随机分成生理盐水对照组、SAH组、脑池给药预防组、静脉给药预防组、脑池给药治疗组和静脉给药治疗组.全部实验动物于首次注血后7 d进行灌注固定,留取基底动脉和脑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ET-1的免疫表达.结果: ET-1免疫阳性标记颗粒在生理盐水对照组散在不规则表达,而在SAH组血管壁各层都有重度表达.用药预防和治疗组免疫染色强度基本一致,血管壁各层的ET-1免疫反应强度介入SAH和对照组之间.结论: [D-Val22]大ET-1(16-38)可明显抑制基底动脉壁ET-1的免疫表达,无论脑池还是静脉给药均能够达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疗SAH后CVS.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模型基底动脉小窝蛋白-1(Caveolin-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随时间表达变化情况,分析caveolin-1与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只新西兰大白兔完全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AH组,空白组(各8只)不施加任何因素干扰,SAH组通过枕大池2次注血模拟脑血管痉挛病理过程,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代替自体动脉血。于2次注血完毕后第1、3、5、7、14天取材,进行基底动脉组织学观察;RT-PCR、Western blot检测caveolin-1及PDGF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 SAH组基底动脉中膜滑肌层第7天增厚最为明显(39.92±4.07)μm,较sham组(10.78±2.14)μm显著增厚(P<0.01),第14天恢复正常;SAH组caveolin-1 mRNA转录水平上调,第5天达峰(63.41±4.47)%,较sham组(11.75±1.84)%显著上调(P<0.01),蛋白表达则持续下降,第7天(13.78±0.59)%较sham组(37.63±0.85)%显著下调(P<0.01);SAH组PDGF mRNA转录水平第3天(64.45±4.00)%较sham组(11.13±1.20)%显著上调(P<0.01),蛋白表达于第7天达峰(40.67±0.81)%,较sham组(15.42±1.00)%显著上调(P<0.01);Cavelin-1蛋白表达与基底动脉中膜平滑肌层厚度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1)。结论 Caveolin-1蛋白在SAH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持续下调,可能是抑制血管痉挛平滑肌增殖反应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F-κB在兔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和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选用健康清洁新西兰白兔40只,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家兔SAH模型。白兔随机分为五组,分别为3 d组,7 d组,14 d组,干预组及对照组,每组8只。干预组为在7 d时间点注血后加入NF-κB的抑制剂PDTC,对照组为空白对照。实验兔在相应时间点分别处死,采用HE染色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腔直径的改变和管壁厚度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和NF-κB的表达、用末端标记法(TUNEL)分析兔基底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SAH后第3天基底动脉血管腔已开始狭窄,管壁增厚,第7天达到高峰,之后渐减轻;干预组与SAH 7 d组比较血管壁变化明显缓解(P<0.05);SAH后3 d NF-κB表达增加,7 d表达最为明显,14 d表达稍减少;干预组基底动脉NF-κB表达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SAH 7 d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干预组基底动脉细胞凋亡指数较SAH 7 d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NF-κB促进SAH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NF-κB抑制剂PDTC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缓解CV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ET)在脑血管痉挛(CVS)过程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血管造影观察基底动脉痉挛,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结果:模型组中血浆ET含量明显升高,第5d达峰值;3、5d组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ET可能是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后CVS的一个重要因素,且其水平与CV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P38 MAPK)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方法:35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5),SAH组(n=10)、SAH+DMSO(n=10)、SAH+SB203580组(n=10),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SAH模型。分别在注血后第5天、第7天活体灌注处死,留取基底动脉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测量基底动脉横截面积的方法检测P38 MAPK的表达和CVS程度的变化。结果:5 d处死的SAH组、SAH+DMSO组兔基底动脉横截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滑肌细胞P38 MAPK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强(P<0.01);5 d处死的SAH+SB203580组CVS明显缓解(P<0.01),平滑肌细胞P38 MAPK的表达减弱。结论:SAH后兔基底动脉平滑肌细胞内激活的P38 MAPK诱导了迟发性CVS的产生;SB203580能够有效的缓解基底动脉平滑肌持续性的收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兔脑血管痉挛(CVS)后基底动脉病理学改变、p38MAPK的表达及其抑制剂SB203580对脑血管痉挛的影响,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CVS细胞信号通路转导机制.方法 ①采用二次枕大池注血建立兔CVS模型.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兔基底动脉血管壁组织病理改变,观察使用SB203580干预后对病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胸段硬膜外阻滞(HTEB)对兔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核转录因子κB(NF-κB)和环氧化酶2(COX-2)在基底动脉表达的影响。方法切开置管法制备HTEB模型的新西兰兔30只,随机分成3组(n=10):假手术组、单纯SAH组、HTEB治疗组。HTEB治疗组硬膜外以1 mL/h的速度持续泵入0.1%罗哌卡因至实验结束。"枕大池二次注血法"(0.5 mL/kg)制成兔SAH模型,7 d后处死兔取基底动脉,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并测定基底动脉内腔面的横截面积以及动脉管壁的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基底动脉NF-κB和COX-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单纯SAH组、HTEB治疗组基底动脉内腔横截面积减小,管壁增厚(均P<0.05),NF-κB表达活性增高,COX-2表达增加(均P<0.01)。与单纯SAH组相比,HTEB治疗组基底动脉内腔横截面积增大,血管壁变薄(均P<0.05),NF-κB表达活性降低,COX-2表达减少(均P<0.01)。结论 HTEB可减轻兔SAH后脑血管痉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F-κB和COX-2表达,抑制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组织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枕大池注血法构建小鼠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将30只apoE基因敲除(apoE knock out,apoE KO)鼠和30只apoE基因野生(apoE wild type,apoE WT)鼠均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蛛血组、干预组,每组10只;对照组为枕大池注射40 μL的生理盐水,蛛血组为枕大池注射40 μL自体尾动脉血,干预组在枕大池注血前6周,每天胃内灌注促进apoE蛋白表达的肝X受体激动剂T0901317 10 mg/(kg·d);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术后12 h各组脑组织中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apoE KO鼠及apoEWT鼠eNOS mRNA [(0.823 ±0.015) vs (0.811 ±0.021)]和蛋白[(0.902±0.038) vs (0.875±0.041)]之间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蛛血组e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且蛛血组内apoE KO鼠eNOSmRNA[(0.411 ±0.022) vs (0.613 ±0.036)]和蛋白[(0.578 ±0.061) vs (0.694 ±0.026)]表达较apoE WT鼠更降低(P<0.05);与apoEWT蛛血组相比,apoE WT干预组eNOS的mRNA (0.796±0.052)和蛋白(0.775±0.062)表达明显增加(P<0.05),但apoE KO干预组eNOS的表达与apoE KO蛛血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apoE与SAH后脑组织中eNOS的表达有关;增加脑组织中apoE的表达能明显促进eNOS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磷酸化在兔2次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7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8只)、SAH组(又分3、7、14 d 3个亚组,每个亚组各18只).采用枕大池2次注血法建立兔SAH后CVS模型.脑血管造影及光镜观察分析基底动脉的直径及形态学变化,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Cx43 蛋白磷酸化表达的变化.结果 (1)在SAH后第7天,脑血管造影及光镜观察证实基底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形态学变化最明显,第14天逐渐缓解,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仍有统计学意义;(2)Western blotting 结果 显示,SAH后磷酸化的Cx43 (P-Cx43) 蛋白表达以第7天表达最高,14 d开始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去磷酸化的Cx43(NP-Cx43)蛋白表达以第7天表达最低,14 d开始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SAH后,基底动脉Cx43发生磷酸化,其表达水平的变化与CVS发生发展的时相性一致,提示Cx43磷酸化可能在CV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