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功能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H型高血压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强化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和40 mg/d,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水平、血压、血清Hcy、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NO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血压较前下降(P<0.05),血脂水平较前改善(P<0.05),血清Hcy、ET-1、CRP、NO水平均下降(P<0.05),并且Hcy、ET-1、CRP及NO水平下降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强化治疗组Hcy、ET-1、CRP及NO下降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Hcy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娄毅  薛静蓉 《黑龙江医学》2007,31(10):781-78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的调脂疗效,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门诊就诊的65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常规对照组21例,给予硝酸酯类,阿斯匹林等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A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阿托伐他汀B组2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连续用药8周,分别于给药前及8周末测定血脂水平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常规对照组给药前后,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A、B组8周后检测TC、LDC-C水平明显下降(P〈0.05)。B组比A组下降更显著。治疗8周后hsCRP水平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A组、B组与常规对照组,B组与A组相比较hsCRP水平下降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及炎症因子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使UA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影响情况。方法:将符合人选标准的100例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的住院患者随机单盲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d,1次/d,对照组给予氟伐他汀胶囊20mg/d,1次/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4周后的血脂水平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8周后的血脂水平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伴高脂血症降脂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乔亚京 《中原医刊》2007,34(7):46-4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每晚10 mg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持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P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经用药后治疗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脂正常的UA患者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lCAM-1)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确诊为AMI并成功行PCI术的患者113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8例、治疗组55例,2组患者均常规抗凝、抗血小板,逆转心室重构药物,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2组患者均于入院即刻、术后1、30 d时测定外周血NO、ET-1、slCAM-1、hs-CRP水平及血脂水平。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于炎性指标、内皮功能及血脂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0 d ET-1、slCAM-1、hs-CRP及血脂水平降低(P<0.05),NO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30 d时,治疗组较对照组比较变化更为显著(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AMI患者PCI术再灌注后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较常规剂量效应强,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将84例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治疗前、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分别检测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C),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脂达标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第1周和第2周后,两组TC、LDL-C、TG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TC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HDL—C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第1周后,治疗组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6.3%VS25.0%,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短期内即有明显的降脂效果,而瑞舒伐他汀降脂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7.
蓝海东 《河北医学》2013,19(2):262-264
目的: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常规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强化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rag/d,一次口服,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后2周和4周复查HDL、TC、TG和LDL、Hey、ET-1和NO。结果:与常规组相比,阿托伐他汀钙强化组在治疗后2周和治疗后4周的Hey和ET—1水平均显著降低,而NO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降低ACS患者的血清Hey和ET-1水平和升高NO水平,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与阿托伐他汀联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107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1给予阿托伐他汀及常规治疗、治疗组2为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及常规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6周、12周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而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更优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结论:早期厄贝沙坦联用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及血脂水平,控制程度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9.
荆素敏  陈魁  何飞 《中外医疗》2013,(24):27-2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律失常合并血脂正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0年9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心律失常合并血脂正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对两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两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血脂正常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阿托伐他汀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合并高脂血症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6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组(A组)和20 mg组(B组),另入选不合并高脂血症的对照ISH患者(C组)30例,分别于治疗12周前、后测量血压、血脂、NO、ET-1和 FMD.结果 治疗前A组和B组血脂、FMD、NO和ET-1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3组LDL-C和TG均显著降低;NO和FMD水平均显著升高;ET-1水平显著降低(P<.05).单因素相关分析A组和B组肱动脉FMD、NO和ET-1的改善程度与患者血TC、LDL-C的基础值和降低值均不相关(P>0.05),FMD的改善程度与患者血ET-1和NO改善水平密切相关(P<.05).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ISH患者,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独立于其降脂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张帆  贺立群  方勇  冷沁 《疑难病杂志》2013,12(10):745-74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Ⅰ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观察Ⅱ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和尼可地尔联合治疗。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分别采用高分辨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FMD)变化,以及血中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Ⅰ组、观察Ⅱ组治疗后肱动脉FMD、NO、hs-CRP、ET-1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Ⅰ组、观察Ⅱ组治疗后上述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亦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Ⅰ组比较,观察Ⅱ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能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给予磷酸西格列汀和格华止口服,共12周;对照组给予拜糖平和格华止口服,共12周。记录比较治疗前后血清ET-1、NO、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 c)及血脂含量。结果:两组患者血清ET-1、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NO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脂变化不明显;实验组血清ET-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实验组血清NO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西格列汀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ET-1和升高NO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养肝益水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将70例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常规服用降压药,治疗组加用养肝益水颗粒口服,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O和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NO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1)。结论:养肝益水颗粒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α-硫辛酸对2型糖尿病肾病(DN)的保护作用.方法 67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α-硫辛酸观察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内皮素(ET-1)、血清一氧化氮(NO)、空腹血糖(FPG)和血脂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UAER及ET-1均显著降低(P〈0.01),NO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UAER、ET-1及NO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FPG和血脂均无明显变化.结论α-硫辛酸能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降低ET-1,升高NO水平,对早期肾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大鼠脑钠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的变化以及相关性。方法Wistar大鼠80只,经麻醉后行冠状动脉结扎处理制作心肌梗死模型,术后存活的大鼠分为对照组(Sham,n=40)和心肌梗死组(AMI,n=40)。术后开始计时,分别于6h、12h、24h、3d、7d和30d抽取大鼠静脉血1mL,测定BNP、ET-1和NO水平,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结果2组BNP、ET-1和NO水平在组间、不同时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提示ET-1与NO呈负相关(r=-0.948,P=0.004)。结论AMI后出现了血清BNP、ET-1升高和NO降低的变化。为AMI后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中老年高血压伴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内皮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中老年原发性轻中度1~2级高血压伴永久性房颤患者7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4例),其中研究组采用缬沙坦治疗,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血压、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对比,血压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VWF、IL-6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研究组Hs-CRP、VWF、IL-6水平显著降低,N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和氨氯地平都能显著降压,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缬沙坦除降压作用,还具有消炎作用,对于高血压伴永久性房颤治疗效果显著,并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及血管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老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观察组给予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缬沙坦治疗,比较2组血压、ET-1、NO以及血管弹性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2组治疗2、4、6、8周后,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8周后ET-1、NO均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2组治疗8周后,大动脉弹性指数(C_1)、小动脉弹性指数(C_2)均较治疗前增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增高明显(P<0.05);治疗8周后,2组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踝臂指数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明显,ET-1均明显下降,NO明显升高,血管弹性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低氧血症患者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43例COPD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70例和丹参多酚注射液+常规治疗组(B组)73例,测定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右室射血前期时间与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比值(RVPEP/AT)的变化,作为评价肺动脉压的指标;测定健康组(C组)68例及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前A、B两组患者血浆ET-1明显高于C组,且血浆NO明显低于C组(P〈0.01)。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RVPEP/AT比值、血浆ET-1含量均低于治疗前,且血浆NO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上述这些变化均以B组变化程度最明显(P〈0.01)。A、B两组血浆ET-1含量与RVPEP/AT比值呈正相关(r=0.613,P〈0.01);A、B两组血浆NO含量与RVPEP/AT比值呈负相关(r=-0.627,P〈0.01)。结论丹参多酚注射液治疗CPHD患者有助于缓解肺动脉高压,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重建血管活性因子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低钠高钾平衡盐(富钾盐,NaCl:KCl=1:1)对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选择河北清河某农村自愿参加富钾盐研究的198个家庭,每个家庭中至少有一名高血压患者。以家庭为单位,随机将受试对象分入普通盐组( NaCl含量>99%)和富钾盐组。采用统一的调查问卷,对受试人群进行基线调查。在为期1年的膳食盐干预后,对资料完整的91例(普通盐组45例,富钾盐组46例)高血压患者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血清一氧化氮( NO)、内皮素-1( ET-1)及动脉僵硬度( CAVI)水平变化。结果:干预1年后,富钾盐组血压平均下降8.3/4.3mmHg,干预后收缩压水平与基线收缩压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普通盐组干预后血压水平与基线血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普通盐组与富钾盐组基线血压及干预后血压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受试者基线时血清NO、ET-1及CAVI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 P均>0.05),在1年的饮食盐干预后,富钾盐组血清NO水平升高、ET-1水平下降、CAVI水平下降,与基线时及与普通盐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 均<0.05)。结论:富钾盐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僵硬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脂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7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舒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予以饮食调整、适当体育锻炼及药物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瑞舒伐他汀组患者加用瑞舒伐他汀1次/d,10 mg/次,连用8周。结果治疗8周后,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明显上升(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不明显(P>0.05);同时两组血浆NO水平均有明显上升、ET-1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瑞舒伐他汀组上升或下降值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紊乱,并能降低血浆ET-1水平,升高血浆NO水平,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在预防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