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用放射免疫分析(Immunoradiornetric assay,IRMA)检测了50例非肿瘤患者。肝癌、胰腺癌、胆囊癌、胃癌、结直肠癌、食道癌等各类消化系统肿瘤58例,以及27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CA50、CA19-9。58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进行Fer、CEA、AFP、β2-m等肿瘤标记物的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介导肝损害既往已有报道。一氧化氮(Nitricoxide,NO)是近年发现在人体中具有多种作用的活性因子,其分泌可能与TNF诱导有关。为证实这一关系,我们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  相似文献   

3.
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肝硬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有关肝纤维化、肝硬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事件相继阐明,人类对肝纤维化、肝硬化进程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本综述三年来肝纤维化,肝硬化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肝病时AFP、CA19-9、CA242检测的临床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病时对肿瘤标志物测定的影响。方法:40例正常人、柏例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柏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人、柏例慢性肝炎和柏例肝硬化病人,对这些人群进行肝功能、AFP、CA19—9、CA242等检测。结果:肝功能异常时AFP、CA19-9阳性率较高,高胆红素血症时CA19—9增高明显,肝硬化失代偿期AFP、CA19-9增高明显。结论:肝病时肝功能异常、高胆红素血症以及肝硬化失代偿期对肿瘤标志物测定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尤其是肝硬化病人。为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甲襞微循环改变之特点。我们对3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甲襞微循环的临床观察,并与30例健康正常人进行了比较。1资料与方法观察对象: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本院传染科1997年3月至11月住院病人。30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肝硬化组)的诊断标准均依据1990年5月全国第六次病毒性肝炎会议(上海)议定的诊断分型标准,其中男18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1.50:1;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39.86岁。健康组30例(对照组)均来源于本院职工自愿受试者,其中男17…  相似文献   

6.
对28例慢性肝炎、23例肝炎性肝硬化及2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L-1、IL-8及TNFα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慢性肝炎患者IL-1、IL-8及TNFα活性分别为1538.3±386.5pg/ml,506.5±131.3pg/ml及212.6±98.4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炎性肝硬化患者IL-1、IL-8及TNFα活性分别为2162.8±436.6pg/ml,682.6±204.5pg/ml及241.5±109.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原发性肝癌患者IL-1、IL-8活性分别为632.6±107.6pg/ml,312.8±95.8pg/ml,与对照组比较,IL-1活性明显升高(P<0.05),IL-8活性程度升高,但无明显差异(P>0.05)TNFα活性为321.6±183.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亦对上述3种细胞因子与慢性肝炎、肝硬化发生发展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HLA-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HIA-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用基因芯片分型方法分析比较61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与146例正常人HLA-A、DR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结果:HLA-A位点中的HIA-A02、11、24与HLA-DRB1位点中的HIA-DRB1*12、09、04为正常人群常见等位基因。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组HnA02(43.4%vs29.1%,OR:1.87,P=0.005,95%CI:1.21-2.89)与HLA-DRB1*07(13.9%vs5.1%,OR:3.00,P=0.002,95%CI:1.48-6.07)、HIA-DRB1*08(16.4%vs6.8%,OR:2.67,P=0.003,95%CI:1.40L5.08)、HLA-DRB1*11(12.3%vs5.8%,OR:2.27,P=0.025,95%CI:1.11-4.64)的出现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在HIA-A位点中,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组的纯合子比例较正常组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LA-A02与HLA-DRBl*07、08、11可能是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8.
树脂吸附结合光照清除腹水胆红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树脂吸附结合光照清除腹水中胆红素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解决临床肝硬化合并黄疸腹水问题。方法肝硬化合并黄疸腹水患者21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龄50-72岁,平均年龄60.2岁。将经过预处理的HB—H-6树脂装入特制灌流器,高压蒸汽灭菌;按常规方法行腹腔穿刺引流腹水,用树脂吸附结合蓝光照射60min:分别于灌流前后取样测定腹水中蛋白、细胞总数、密度和渗透浓度;将处理后腹水进行静脉回输,密切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及体温、心率、尿量等变化;分别取灌流前后树脂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树脂吸附加光照后腹水静脉回输25例次。结果①处理后腹水外观颜色明显变浅。②处理前后比较,腹水中总胆红素下降40%-50%,结合胆红素下降33%~50%,未结合胆红素最多可下降80%,腹水中蛋白和细胞总数略有下降,腹水密度、渗透浓度未见明显变化。③电镜观察可见树脂呈网状骨架结构,灌流后树脂骨架中散在分布电子致密度大的不整形块状、条索状物,为胆红素。④25例次腹水回输后除1例患者出现发热,其余均无不适,腹水回输后患者尿量增多,部分患者血胆红素降低。结论采用树脂吸附结合光照处理腹水中胆红素,为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带来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周彦  何浩明 《放射免疫学杂志》2000,13(3):192-192,F003
近年研究表明,免疫调节功能异常在肝硬化的发病中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特别是体液免疫亢进,产生过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继发免疫反应;Ts细胞功能低下,Ts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细胞免疫调节失常[1,2]。笔者应用ELISA法检测了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6和TNF及尿液中IL-6、IL-8含量,以探讨其在肝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肝硬化病例均为我院和市第四人民医院传染科提供。其中肝硬化无腹水组39例,肝硬化有腹水组26例,全部病例均经临床、B超和实验室各项检测指标进一步地明确诊断,部分病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主要是观察难治性腹水的大量放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5例肝硬化难治性腹水患者采用大量排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管道护理、健康指导等措施,需要时使用速尿防止诱发肺水肿,观察腹水消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0例患者腹水消退,无并发症。结论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输注对治疗难治性腹水是行之有效的,可迅速缓解患者症状、缩短疗程、减少并发症。严密的病情观察,良好而周到的护理是保障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功能亢进(脾亢)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之一,表现为脾脏肿大、一种或几种血细胞(主要是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其发生率高达50%-64%。肝硬化性脾亢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①肝细胞功能不全被认为是血小板减少的根源;②脾脏对血细胞(血小板为主)的阻留和破坏;③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④HBV或HCV抑制骨髓造血。以下把当前可选择的脾亢治疗措施和射频消融治疗脾亢的经验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法莫替丁对肝门阻断所致的肝硬化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组为健康未行肝门阻断对照组;B组为健康大鼠行肝门阻断组;C组为肝硬化未行肝门阻断组;D组为肝硬化行肝门阻断组;E组为肝硬化行肝门阻断+法莫替丁保护组。E组在手术前从尾静脉注入80 mg/kg体重的法莫替丁,而其余各组以等量生理盐水替代。观察各组的胃液pH、胃结合粘液量、胃粘膜血流及胃粘膜损伤指数。 结果: B组与A组比较,各指标差异无显著(P>0.05);C组、D组和E组的胃液pH和胃结合粘液量明显低于A组(P<0.05),胃粘膜血流也明显少于A组(P<0.01),损伤指数明显大于A组(P<0.01);且D组各指标的变化均较C组明显(P<0.01);而E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显著(P>0.05)。 结论: 肝门阻断可引起肝硬化大鼠胃粘膜损伤的加重,法莫替丁可能通过改善胃粘膜的微循环而对肝硬化大鼠胃粘膜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protein C,PC)、血浆蛋白S(protein S,PS)、血浆抗凝血酶(antithrombin, AT)、血浆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F Ⅷ)在不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慢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进行诊治的96例慢性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体检正常的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发色底物法和凝固法测定不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患者的PC、PS、AT、FⅧ等水平并进行比较,并分析相关性。结果 蛋白C、蛋白S、AT、FⅧ在不同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分组间有显著差异。随着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变差,患者的蛋白C、蛋白S和AT的活性明显降低,FⅧ活性增加。结论慢性肝硬化有高凝风险,建议检测和评估血栓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几种临床常用肿瘤标志物(TM)对肝脏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6个TM(AFP、CEA、CA50、CA125、CA15—3和CA19—9)在421例肝脏良、恶性疾病中的浓度变化,绘制ROC曲线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囊肿病人第90百分位数的6个TM全部位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与之相比,慢性肝炎患者6个TM均出现明显升高(P=0.000—0.032)。肝硬化较慢性肝炎病人CA125、CEA和CA19—9进一步升高(P〈0.05)。原发性肝癌较肝硬化只有AFP升高显著,ROC曲线下面积(0.733)最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FP是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子。转移性肝癌CEA较其他各疾病组明显升高(P〈0.001)。结论:AFP和CEA是鉴别原发性肝癌与其他肝脏疾病的主要TM;CA50、CA153、CA125和CA19—9在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浓度无显著差异,对具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进行TM分析时需慎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乙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凝血参数和血小板计数的表达差异,探讨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硬化凝血指标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肝硬化分为3组:乙肝肝硬化组、酒精性肝硬化组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比较3组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并进一步比较分析Child-Pugh分级相同的情况下,3组患者的凝血相关指标表达水平差异.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test进行多重比较.结果 3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和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乙肝肝硬化组PT、INR、APTT、TT均较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值均<0.01),Fib、PLT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1).乙肝肝硬化组较酒精性肝硬化组TT水平明显增高(P值<0.001),Fib和PLT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酒精性肝硬化组PT、INR和APTT较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明显延长(P值均<0.01).Child-Pugh分级为A级患者中,乙肝肝硬化组较酒精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P值均<0.05),乙肝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组较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PT和INR明显延长(P值均<0.05).Child-Pugh分级为B级患者中,乙肝肝硬化组较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PT和INR明显延长(P值均<0.01).乙肝肝硬化组较酒精性肝硬化组TT明显延长,Fib和PLT明显降低(P值均<0.05).Child-Pugh分级为C级患者中,仅仅乙肝肝硬化组与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组T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3组患者其他凝血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存在差异,联合凝血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检测和病因综合判断肝硬化患者的病情和预后,为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联检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铁蛋白(SF)的含量以探讨它们对原发性肝癌(PHC)的临床诊断价值。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月本院肝胆外科、肿瘤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癌(PHC)患者50例(男40,女10)  相似文献   

17.
邓琪 《中国微循环》2006,10(5):337-337
患者,男性,48岁。因“反复乏力1年,胸闷1月伴发热”在当地医院拟胸膜炎治疗效果不好转我院,有乙型肝炎家族史。查体:T38.5℃.P112础min,R27次/min,BP130/90mmHg,全身皮肤黄染,肝掌阳性,右中下肺呼吸音消失,腹高度膨隆,全腹有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触诊不满意.双下肢浮肿,左大腿围52cm,右大腿围50cm。左大腿腹股沟及外缘明显有压痛,表面红热。  相似文献   

18.
李安乐  戴夫  彭琼 《医学信息》2019,(3):69-73,7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随着乙型肝炎病情进展而恶化时变化情况,以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RDW与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8月~201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感染科、体检中心及南区(合肥市滨湖医院)感染科研究对象共162例,其中健康对照组50例,乙型肝炎组患者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62例。检测三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RDW,并计算NLR,分析三组间其相应值变化差异;对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利用Child-Pugh评分系统进行各自肝功能分级,分析NLR、RDW水平同Child-Pugh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NLR和RDW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特异性、灵敏性、准确性。结果 ①三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ALT、AST、TBIL、ALB、PT、NLR和RDW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的NLR和RDW与乙型肝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的NLR和RDW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和乙型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随着肝脏炎症损伤程度加重,NLR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RDW也呈现升高趋势。NLR、RDW水平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评分呈正相关(P<0.05)。③利用ROC曲线分析显示,NLR、RDW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687、0.8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NLR、RDW的截点值为2.25、14.25,灵敏度分别为0.581、0.726,特异度分别为0.8、0.8。结论 NLR、RDW数值的变化与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其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进一步发展为失代偿期的过程会导致NLR、RDW水平也相应升高。NLR、RDW可归入到其Child-Pugh评分系统中,辅助预测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情况,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通过AUC来判定,相对于NLR来说,RDW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我们观察了50例男性原发性肝癌(PHC)及肝硬化病人雌二醇(E2)的含量变化,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的谤因,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患者病例资料.结果 50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再出血患者中有明显诱因74.0%,无明显诱因26.0%,对患者进行有效地护理干预,护理效果良好.50例患者痊愈出院82.0%,死亡18.0%,B组较A组死亡患者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可因谤因复发而大出血,积极有效的护理,避免诱因复发,可减少上消化道再次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